第90节
作者:轻云上      更新:2023-04-29 10:37      字数:4262
  舒朗懒洋洋的躺着,阳光透过头顶树叶打在身上,有一种静谧之感,就连五殿下似有似无的警告,也在他心里掀不起一丝波澜。偏头,他很好奇的问对方:“殿下听说过自下而上的改革吗?”五殿下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哼笑道:“纵观史书,自古以来,但凡是有点影响力的改革,哪一桩哪一件,不是由读书人发起的?读书人是你说的‘下’吗?那些普通人,不说有没有能力集结帮手,他们甚至连自身的诉求,连他们真正想要什么都说不清楚。何谈为了自身利益,发起一场改革?举凡被人称赞为普通人变革胜利的历史事件中,哪件没有几个有思想有能力的读书人出面带领他们?”舒朗也不争辩,手搭在眼皮上遮住斑驳的光,声音中带了几分说不清的笑意:“那下官请殿下瞧瞧,什么是自下而上的改革?”作者有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管子·牧民》。躲进小楼成一统,鲁迅。第103章 星星之火103周家村中, 村长和族长因那日被舒朗驳了面子,很是不甘。他们并不知舒朗真实身份,只晓得他是个家里小有资产的举人老爷, 尊敬是有几分,可对方实在过于年轻,翻过年也不过十八的年纪, 和他们家中听话又乖巧的孙儿差不多大。不由便摆出几分长辈的款儿来。舒朗也一向不与他们计较这些,倒叫他们生出了舒朗其实很好拿捏的错觉。等看见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的学堂, 他们才心下骇然,察觉自个儿竟是看错了舒朗的为人。正不知如何是好,心下慌乱时, 村人又因学堂被拆一事, 对他们诸多抱怨,以至于叫他们恼羞成怒。便在这时, 有人上门, 许了他们诸多好处, 叫他们将那日发生之事如实对着外界讲出去。这岂不是瞌睡来了送枕头,正好撞在他们心坎儿上?他们当然会如实讲, 不仅要如实讲, 还要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 站在村民的角度, 好好诉一诉他们的委屈——他们是那么信任荣先生,是那么敬重荣先生,恨不能将他当亲生父亲对待,谁家有了好东西不是第一个想着他?自家菜园子最新鲜的菜蔬, 一定是送去叫他第一个品尝。听不得旁人说他一句不好的话, 平日没少在外头维护他的名声, 他走到谁家门口,谁家就把他当成座上宾。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辜负了他们的信任。他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堂而皇之的冲进了村中产妇的产房,与赤|身|果|体的产妇同居一室,长达半个时辰。事后更是不知悔改。村民试图维护他的名声,提出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想将他从这件不光彩的事情中摘出去。可正人君子荣先生却放纵身边的侍女肆意辱骂他们,斥责他们是一群忘恩负义的白眼儿狼。事后更是在无数带刀护卫的护送下,嚣张的离开了周家村,毫无半点愧疚之心。夜半,为了报复村民们对他的指责,连夜叫人将村中学堂拆除。荣先生种种举动,枉为读书人,辜负了村民们对他的信任,伤害了村民质朴的心!二人觉得他们对外说的就是实情,事情的真相便是如此!他们真情流露,没有一个字作假,可以对着村头祖宗牌位发誓。他们拿了许多好处,又将委屈说出去,还去泉州城里出了好大的风头,叫众人如他们预想中的一般,谴责姓荣的为非作歹。真是大快人心!二人回到村子后,很是满足。读书?真当村里那些泥腿子能读出个名堂来?知道供养一个读书人要花费多少钱吗?就一个个妄想读书之事?还是安安稳稳在村里种田来的好。才读了几天书啊,村里这些人都不好管束了,尤其年轻后生们更是生了一身反骨,叫人厌烦的很。两人摸着贵人们赏赐的丰厚金银,想着回头拿这银子,足够将家中孙辈送去泉州城书院读书了,皆是露出满意的笑。琢磨着这事儿还急不得,得等这一阵子风头过了再说。两人是满意了,村民中不满意的声音快要将房顶都掀了。道理也很简单,村民若是没感受过希望,自然不会有如今的绝望。可眼看着一日日过去,旁的村子里,人家红红火火,学厨艺的,学刺绣的,学炮制药材的,学盖房子的,机灵的已经跟在师父身后,去给旁人家做席面儿赚钱,卖了绣品赚钱,炮制药材赚钱,盖房子赚钱了。而他们呢?原本他们也是可以拥有这一切的,就因为村长和族长向着周家老两口说话,让他们与希望失之交臂。其中痛苦,非亲身体会,三言两语难以言说。有一部分人认为:“荣先生这是生了周家人的气,所以故意报复我们村子,应该让周家老两口去给荣先生道歉,取得荣先生的谅解。”他们从根子上也不认为这件事里,舒朗做的是对的,同为男人,他们只要一想到自家媳妇儿被人看光了,就浑身不自在。可眼下看被看的又不是他们自家媳妇儿,为了大家的利益,牺牲一下周大朗的利益,叫他爹娘去跟荣先生道个歉,给荣先生一个台阶下又有什么关系?再说这本就是因周大朗婆娘引起的,自该由他家去解决,而不是连累整村人跟着遭罪。但有一部分很小的声音,一直在强调:“这件事的关键,不是荣先生生不生气,生谁的气,而是一开始我们便不该罔顾人命!”其中,尤其是没成亲的女子与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妇人之间,关于这件事的看法更是千差万别。小姑娘们坚定的认为:“柳娘的命难道就不是命吗?她平日在家孝敬公婆,下地种田,操持家务,更是在为周家生儿育女的过程中难产,难道周家人就眼睁睁看着她去死吗?如果不是荣先生,柳娘可能早就死了,难道这世上就没人能为柳娘讨个公道吗?谁又能保证我们日后遇不着这样的事?发生在我们身上时,又有哪个荣先生肯站出来救我们一命?”对她们这种想法,那些已经做了婆婆的人嗤之以鼻,她们理直气壮的告诉年轻小姑娘们:“哪个女人不是这般过来的?哪个女人不嫁人?哪个女人不生孩子?哪个女人不伺候公婆操持家务?生孩子难产死了,只能说她命该如此。就她柳娘特殊,让男人给她接生?她自个儿倒是活下来了,她丈夫的脸还要不要?以后顶着个活王八的帽子出去能抬得起头?她公婆还在不在村子里做人?花钱娶回来的媳妇儿和别的男人传出难听话,他们以后还有甚么脸去见先人?她孩子长大了,知道他娘做过那样的事,连媳妇儿都不好说!柳娘要是还有一点儿廉耻心,心里还有丈夫孩子,就该一根绳子吊死在房梁上,免得带累一家子!要是我家儿媳是柳娘那样的活祖宗,那我宁愿让儿子休了她!反正做儿媳的别想爬到婆婆头上作威作福,想我做婆婆的处处忍让,事事伺候她,没门儿!”年轻女孩子们觉得她们简直不讲道理极了,分辨道:“你们希望自家的媳妇儿事事依从,该干的时候干,该活的时候活,该死的时候死。难道你们自己就没有女儿吗?就不想你们自家女儿到了旁人家,也是人家的儿媳,也遇着你们这样的婆婆又该如何?”她们有各自的道理,有各自的立场,吵的不可开交。这时候男人们便不能继续装死,高高挂起,好似这些事与他们根本没有关系了。可他们还是觉得女人在一起就是事儿多,原本挺简单的一件事,将柳娘沉塘,给周大朗再娶个媳妇儿,再给荣先生道个歉,简简单单就能解决的事儿,非要扯七扯八。吵了好些天也没个结果,反倒是弄得各家气氛诡异,他们回家也吃不到一个热乎饭菜,整出一肚子气,着实恼人的很。于是他们以大家长的身份,□□的,专断的,说一不二的站出来,告诉家中所有女人们:“少他娘叽叽歪歪,谁离了老子,能自个儿养活自个而,再来跟老子讲道理!离了老子活不成的,直接闭嘴,老子说甚么就是甚么,哪儿有你争辩的余地?”众多村人中,反倒是那些嫁了人,生了孩子,却还没当婆婆的妇人们,最能理解柳娘的处境,也更加同情她的遭遇。她们哪个生孩子又是平安顺遂的?命硬的扛过来了,命不好的早入土化成灰了。村外坟堆里埋的,可都是她们的姐妹,亲人,朋友啊,她们自己也是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再明白不过柳娘的不幸与幸运。相比于坟堆里的枯骨,柳娘定然是幸运的。可遇上难产,再碰上那样不怜惜她死活的婆家,柳娘又是不幸的。平心而论,她们谁不想在难产时,能有一个荣先生救她们一救?都是活生生的人,又有哪个甘心就那么被人当牲口一样丢在干床板上,毫无尊严的活生生熬死?村中那些曾经跟着舒朗学习过的年轻孩子们,暗暗将众人的反应记在心里,然后在天色暗淡下来后,一一上这些人家中去交流。很快这样的单线交流,便成了有组织的小团体,她们在无人注意的角落,慢慢壮大成一支小小的队伍,向家中父兄,向周围人,向这个时代,发出了她们不成熟的,非常微弱的,稚嫩的声音。身为女子,律法确实不能允许她们自立门户,世间千百年来传下来的道理,也告诉她们,如果一个女人不生孩子,就完全失去了价值。可她们难道就活该去死吗?她们在家中没有任何贡献吗?洗衣做饭,纺纱织布,下地种田,生儿育女,她们哪样没有参与?为什么到了生死攸关之际,她们日日孝敬的公婆,她们事实为先的丈夫,她们精心爱护的儿女,一个个都选择眼睁睁看着她们去死?就连旁人救她们一救,也成了一种罪恶?这公平吗?这合理吗?长久传下来的道理,就真的是正确的吗?第104章 两个结果起初, 没人会将这种弱小的声音当回事,因为她们的声音出不了家门,出不了宗族, 更出不了村口那棵百年大槐树。她们反抗激烈的时候,家中父兄会觉得她们性子刚烈不服管教,直接一顶花轿, 收一笔嫁妆,用绳子绑了把她们嫁人了事。在父兄眼里, 她们纯属吃饱了撑的脑子有毛病,等在婆家吃够了苦头,尝到娘家不给撑腰的难处, 自然会向娘家父兄低头认错。到时候他们还是好父兄, 她们也还是乖女儿。还有性子要强之人,在家中以性命相要挟, 挑战父兄的权威, 当然大多都惨淡收场。即便他们家中父兄疼爱她们, 愿意为了她们多考虑几分,可任性妄为胆大包天, 搅合的村内人心不安, 宗族已然容不下她们这样的女子。要么绞了头发做老姑婆, 要么一根绳子房梁上吊死保全宗族名声, 总有办法把她们的性子扭正过来。这期间,免不了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她们中有人会因亲眼目睹同伴惨状而退缩,也有人会因各种原因叛变她们的团体,但更多的是在她们心中埋下了诸多不甘和怨愤的种子。“少爷, 昨夜周家村祠堂又是一夜灯火未灭。”周家村人又在连夜处理不听话的女子了, 梨满虽幼时尝便人尽冷暖, 也没少见大宅院中的阴私,可依旧对周家村展现出来的赤|裸|裸|的阴冷残忍感到恐惧。他们就丝毫不曾想过,他们日日处理掉的女子,是在他们眼皮子底下长大的亲人,甚至是他们的女儿,姊妹吗?舒朗望着头顶亘古不变的日头,莫名想到那句“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他问梨满:“你觉得接下来该如何?”梨满咬咬牙,缓缓道:“周家村不是个例,我要让他们知道,在祖宗之上,还有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