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
作者:青云上      更新:2023-04-29 15:08      字数:4360
  沈珍珠轻声道,“那我都听爹的。”沐氏很快从屋里拿出好几套衣裳,一一让女儿试试,“这都是你的旧衣裳,我这几日改了改,你看看合身不合身。”往常夫妻两个心疼女儿,做的衣裳都是宽袖长摆,不大适合穿着干活。沈珍珠自己也喜欢这种简单一些的样式,干活方便。她一边穿一边笑道,“多谢娘,娘的手真巧。”沐氏又忍不住心酸,女儿的女红本来比她还好,现在却都忘完了。她怕女儿难过,脸上仍旧笑盈盈的,“你祖母说后面一个月的家务都交给你大伯母,我在家中无事,给你们爷儿两个做做针线。”二房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说话,隔壁郭怀旭却遭遇到了刘氏的白眼,“你今日又去沐家了?铺子里那么多活,你就丢给你爹和你兄弟们?”刘氏本来不知道郭怀旭上午去了沐家,吃了晌午饭后她出去找人闲话,无意中听人提了一嘴,心里便有些不高兴。郭怀旭将手中的篮子放在厨房的案板上,“爹说昨儿云舟送了点心过来,让我给云檀姐姐送了一包绣花针去,算是回礼。”刘氏忍不住咕哝,“送个针,哪里就要在那里混一上午。你三弟年纪小没力气,拉一上午的风箱,手膀子都酸了。”郭怀旭并不生气,反倒劝慰刘氏,“娘,三弟也大了,大哥像三弟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开始抡小锤了。”刘氏把袖子一甩,“晚上擀点面条,拿两个鸡蛋打在里面。”说完,她自己就回房去了。郭怀旭道了声好,洗过手之后开始和面。从小时候开始,娘就对他有些冷淡,时常会挑剔两句,但好在从来不打骂他。郭铁匠说他出生的时候刘氏难产,差点丢了命,且因为他长得太好看,郭家老太太以前还怀疑刘氏不贞,为此刘氏对这个儿子一向不假辞色。郭怀旭并不怪刘氏,三兄弟的吃穿都一样,他和兄弟们吃睡在一起,兄弟们有的他都有。唯独缺的,大概是他从来没有享受过亲娘的嘘寒问暖。他小时候,刘氏经常把老三抱在怀里心肝儿肉地搓揉,偶尔还会笑着踢老大的屁股骂他小王八蛋。只有郭怀旭,刘氏不抱他也不骂他,久而久之,郭怀旭就养成了淡漠的性子。不管刘氏说什么,他都能面不改色地应对。郭铁匠有时候怕二儿子难过,会单独跟他说说话,但郭铁匠自己就是个糙汉子,也做不到太细致。郭怀旭虽然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性子却没有改变太多。郭怀旭和面的手法已经非常娴熟,不到一刻钟,一颗面团就已经成型。然后是擀面,切条,铺开。洗锅烧水,在烧火的过程中,郭怀旭在想沈珍珠头上的簪子。铺子里没有那种很精细结实的刻刀,簪子上面的花纹怕是不好弄。他想不到好办法,索性略过簪子,开始在心里默默背诵沐云舟上午给他布置的文章。郭家男丁多,吃的也多,锅里放了半锅水,一时半会开不了。他往灶门里填了许多柴火,从灶门底下挖出一根铁钳子,开始在地上练字。在厨房里忙活了近半个时辰,郭怀旭终于做好了晚饭,郭家父子三个也回来了。郭怀旭用托盘端了三碗面条进堂屋,托盘不大,只能放三个碗。到了堂屋,他给父母和兄长一人一碗。郭铁匠见郭怀章还坐在那里等吃的,立刻呵斥他,“老三,自己去端饭,还等着你二哥伺候你?”刘氏虽然有些不高兴,但也没吱声。兄友弟恭是基本的人伦,男人教训儿子们,她从来不插话。郭怀章跳起来抢过郭怀旭手中的托盘,“二哥您等着,我去把剩下的盛过来。”刘氏一边吃饭一边跟郭铁匠商议,“当家的,李家大姑娘你觉得怎么样?要是合适,我就找人去提亲了。”郭怀礼闹了个大红脸,立刻端着碗起身,“屋里怪热的,我到外面去吃。”郭铁匠点头,“你自己看着办,合适你就定下,钱不都在你那里。”郭怀旭和弟弟坐在一边旁听,郭怀礼十七了,刘氏着急给他定亲,看上了当铺李家的嫡长女。刘氏叹了口气,“李家当铺这一二年生意不错,也不知道能不能看中咱们家。”郭铁匠看了她一眼,“咱们多下些聘礼,将来对媳妇好些,咱们家三个儿子又不闹事,当个长嫂也不难。”刘氏点头,“我想找隔壁沈家三太太去说个亲。”孟氏父母公婆俱全,夫婿不错,两个儿子都听话,大家又是邻居,刘氏觉得她是个合适的人选。郭铁匠奇怪,“怎么不找二太太?沈掌柜跟李掌柜关系好的很。”平远镇的人都管沈复年叫沈掌柜,管沈复生叫沈大掌柜,以区别兄弟两个。原来潘氏还有些不高兴,说应该喊沈掌柜和沈二掌柜。不知道的人一听,还以为沈复年给大哥打下手的。沐氏不高兴了,大嫂有本事就让外人改口吧。刘氏低声道,“二太太成亲这么多年,就一个姑娘,让她去说亲事,我怕李家不高兴。”郭铁匠想了想,“那就请她们妯娌两个一起去说,成算大。单独请三太太,李家不一定买账。”刘氏点头,“那明日我去买二尺尺头和点心,去请沈家两位太太。也不知道沈家会不会答应。”郭铁匠倒是很自信,“你只管去,定然能成的。”上回他让怀旭去帮了沈掌柜一把,这回他肯定不会拒绝的。他又看了看家里的宅子,“他们三兄弟一天比一天大,家里这宅子怕是小了。”郭家宅子只有一进,夫妻两个住正房,西厢房是厨房、库房,东厢房三间屋是通的,里面一张超大的床,兄弟三个睡在一起。别人家都是东厢房做厨房,郭家当年因为穷,没钱把院子东边的地整一整,就先盖了个很小的西厢房当厨房,后来加盖了屋子后,懒得再换厨房,故而郭家三兄弟一起住在东厢房。东厢房三间屋很大,兄弟三个的大床正好放在屋子的最南边,对着沈珍珠的屋子。刘氏也叹气,“如今镇上的宅子价钱可不便宜,就算买地皮自己盖,一时半会也不好寻摸。”郭铁匠想了想,“回头把东厢房三间屋隔开,打两张床和几个柜子,他们兄弟一人一间。都这么大了,还睡在一起也不大方便。”郭怀旭心里跟着高兴起来,如果能单独有个屋子,以后他干什么都方便些,省得老三经常把自己的事情告诉娘。刘氏掰着手指头算,“那得买砖头,请匠人,得花不少钱呢。”郭铁匠立刻下决定,“隔两间屋子不费事,怀旭,你明日莫要去铺子了,把你们兄弟三个的东西收一收,再让你大哥找匠人来砌墙。”郭怀旭立刻道,“爹,我去找匠人吧,我跟冯家四郎熟,他爹就是泥瓦匠。”郭铁匠有心历练他,“冯家不错,既然你去找匠人,连砖头你也一起买了,有拿不定的先来问我。”郭怀旭立刻爽快地接下了差事,“爹放心,我定能办好的。”吃过了饭,刘氏主动收了碗,要是让郭怀旭收,郭铁匠说不定会让老三去洗碗,索性她自己洗算了。等刘氏走了,郭铁匠把大儿子叫了进来问,“你娘想给你求李家大姑娘,你愿不愿意?”郭怀礼红着脸连连摆手,“爹娘做主就好。”郭铁匠看了他一眼,“你要是想事儿成,最近在铺子里勤快些。还有,每天穿干净些,跟老二学学,姑娘家哪个不喜欢体面儿郎。”郭怀礼哼哼,“爹,我要是有二弟那张脸,我连聘礼都不用家里花。”郭铁匠笑着踹了他一脚,“胡说八道,咱们是正经人家,三媒六聘一样都不能少。”骂完大儿子,郭铁匠又看了一眼郭怀旭,心里忍不住叹气,也不知这孩子将来配个什么样的姑娘才合适。第18章 退亲风波转天早上,刘氏一大早亲自出门去买尺头和点心,留郭怀旭在家里做饭。沈珍珠出门时碰到刘氏,客气地打了招呼,“郭大娘好。”刘氏笑着拉着沈珍珠夸道,“珍珠可见是好了,现在都能管铺子了。”沈珍珠仔细看了看刘氏,奇怪,都说儿子像娘,郭二哥跟郭大娘长得一点不像。算了,这是别人家的事情,她不好打听。沈珍珠就着天边一丝的亮光,看到郭家已经冒起了炊烟,看来郭二哥果然在家里被他娘当女孩使唤。这年月,没几家会让男孩子做饭的。她瞬间对郭怀旭的印象又好了一分,会做饭的美少年,真是不错。打过招呼后二人就分开走了。沈珍珠的一天又在忙碌中度过,她所有的心思都放在铺子里。沈复年虽然是经年老掌柜,但做账的方式还是比较古朴,有点像流水账。沈珍珠自己开了个新账本,在新账本上画上格子,按照类别和单价的区别,重新进行了汇总。这样一通忙活,她对整个铺子的情况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并在心里仔细盘算,哪些要多进货,哪些货物可以换换花样。就在沈珍珠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刘氏提着礼物上门请沐氏和孟氏去说媒。沈复年想到上次郭家的暗中帮忙,二话不说就让沐氏去全力说和。孟氏见沐氏答应了,也点头应下。等妯娌两个走了,沈复年在家中无事,特意把郭怀旭叫了过来。郭怀旭很有礼貌地问道,“沈二叔,您有什么吩咐?”沈复年指了指西厢房鹿顶小间,“里面有件东西,劳烦你搭把手抬到铺子里去。”郭怀旭自然不会拒绝,“何须沈二叔动手,我一个人就行。”沈复年带着他进了屋,里面赫然摆了一张小床,郭怀旭要自己扛过去,沈复年不答应,“你们年少人冲劲大,但也要爱惜身体,这床虽然小,但沉的很,咱们一起抬过去。”郭怀旭不再坚持,自己走在前面,反手抬着小床,沈复年在后面跟着,二人配合的很好,小床抬得稳稳的。郭怀旭一边走一边想,抬这床做甚,难道以后铺子里留人值夜?等到了铺子里,沈复年指挥他把小床放在了后院东屋里。沈珍珠跟了过来,“总算有个地方能歇一歇了。”她有时候累狠了就直接趴在柜台上睡觉,睡醒了起来腰酸背疼的。郭怀旭了然,见沈珍珠要铺床,急忙告辞,沈复年笑着道谢,“辛苦旭哥儿了。”郭怀旭客气回道,“沈二叔客气了,二叔往后要抬什么,只管叫我。”沈复年摸着胡子哈哈笑,“好,二叔承你的情,听说你家要隔屋子?”郭怀旭点头,“我爹说把东厢房隔成三间。”沈复年点点头,“我认识镇西砖窑里的徐掌柜,明日你去买砖头时,我跟你一起去。”郭怀旭面带喜色,“多谢二叔。”沈复年面带微笑,“去吧。”郭怀旭对着沈珍珠点点头,迈开大长腿离开了沈家杂货铺。沈复年转身开始看女儿的账本子,立刻夸赞道,“我儿聪慧,这样看就明白多了。爹的账本子看了后头的忘了前头的,还是你这个好。”沈珍珠谦虚道,“爹记性好,用您那个就好。女儿总是好忘事,就用这个懒人法子。”沈复年没有说话,自从沐氏告诉他女儿忘了许多事情后,他也在暗中观察,有时候不经意间帮女儿描补。沈复年一边看账本一边指点女儿许多注意事项,父女两个一个教的用心,一个学的起劲,看的两个伙计心里连连惊叹,看来掌柜的是真的要把铺子传给少掌柜了。到了晚上,沈珍珠回到家,听到了沐氏给的喜信儿,李家答应了亲事,李家大姑娘现在是郭家的准大儿媳了。潘氏有些不高兴,她觉得刘氏忒没眼光,请媒人单请了老二家的和老三家的,放着她这个正经的长子长媳不请。沐氏和孟氏回来后就在上房陪老太太说话,一家子女眷在堂屋里说笑,独留潘氏一个人在厨房忙碌。她听着堂屋里的笑声,心里仿佛生了一根刺。我是长嫂,伺候公婆也就罢了,平白却要伺候妯娌和侄女一个月。潘氏心里有气,炒的菜就咸了些。沈老太爷一进嘴,呸一声吐了出来,“这盐不要钱?做饭的时候不长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