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节
作者:西凉喵      更新:2023-04-30 06:41      字数:3362
  秦老太太这一辈子只生了两个闺女,都嫁给当兵的,她很能理解林玉,也知道穆继东这样的男人有多难得。“别说了,吃吧。刚才要不是穆团长还在,我真是迫不及待地就想揭开锅盖,太香了。”世家珍藏的好方子,还上了未来皇后的嫁妆单子,又经过无数次验证,暖身汤的作用毋庸置疑。过了两天,晚上又下雨了,秦璞早上起来,膝盖有点不舒服,但比之前的酸疼好多了。不只是秦璞,秦老太太关节病不严重,喝了之后效果更好,感觉自己爬坡上坎都不费劲儿。“胡平他们什么时候进城?”“怎么了?”“托他们多弄些老母鸡回来养着。我看呀,这个暖身汤,以后咱们还是要经常喝才好。”秦老爷子也这样想,要是身体没有什么毛病,他觉得自己再干十年不是问题。“回头你跟穆家人说一说。”“好,我一会儿就去。”穆清早上起来,看到地上是湿的,就猜到秦奶奶肯定要过来。秦老太太一过来,不仅穆清猜到了,林玉也猜到了。娘俩对暖身汤很有信心,只要第一锅送出去,后来再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秦老太太一张口,林玉就答应下来。秦老太太提出要给钱,林玉没要。“你要什么东西,只要我有的,你都可以提。”林玉笑道,“听说您以前做过翻译,我家清清来了这里之后没有老师教,想请您给她上上俄语课。”“这个呀,小问题,我顺手就教了,还有没有什么要求?”秦老太太想了一下才说,“我们老两口没什么大的花费,这些年存了不少养老钱,有要求你尽管提。”“真没有。”林玉看了闺女一眼,“我家清清他,教过她的老师都说聪明,不过聪明归聪明,她也爱偷懒,您要费心给她上课,其他的我真的是无所求。”“哈哈哈,包在我身上,我家两个闺女都是我带大的,都是正经读了大学的。”说起两个闺女,秦老太太骄傲得不得了。于是乎,用鸡汤换了补课机会,穆清隔一天就要去秦家上一上午的俄语课,秦家老两口隔一天喝一锅暖身鸡汤,也正合适。穆清用她聪明的脑袋,很快征服了秦老太太。顺便给她爹刷了存在感。现在驻地的两大巨头,都知道穆继东这个人有本事,秦璞还知道他闺女和媳妇儿都有本事。这一天,穆清上完课回家,慢慢地走着,希望两个领导,有好事的时候,千万要记着举贤不避亲才好。“清清,霍容时他们给你寄包裹了。”“寄什么了?”穆清快跑两步。“还没拆,等你回来呢。”“那我来。”放下书本,穆清找来一把剪刀,把麻袋上的线拆掉。最上面是几封信,霍容时的,张钦的、沈园的,陈静的,还有霍老师的,霍老师给她寄了一本俄国的小说。穆清拿起来翻了翻,书本边角都毛了,看得出,这本书饱经沧桑,肯定经过不少读者。麻袋底下放着两条火腿,还有竹笋干并一些果干。“上次写信,我说青松岭没有竹林,他们就给我寄竹笋干来了?”林玉把装竹笋干的袋子提出来,“至少三十斤,够咱们吃好久了。”穆清把竹笋干收起来,开心地拆信。看完信又赶紧写了一封信,回头托胡平他们寄出去。这边收到霍容时他们寄来的东西,没两天,穆清又收到两个大麻袋,芒山县寄来的,最底下放着粉条和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干盐菜,上面放着去皮切片晒干的野山药片。“你婆婆爷爷怕我们在东北吃不上盐菜吗?千里迢迢地给寄来,邮费都寄贵了。”另外一麻袋装的是奶粉和两种颜色的碎花布,这个搭配,一看就是云苓阿姨送的。穆清拆开信,笑着说,“盐菜是大娘寄的,菜干和山药片是婆婆爷爷寄的。”看到最后,穆清刚忙把装菜干的袋子拿出来。“怎么了?”穆清一边拆袋子一边说,“信上说,婆婆在里面放了一支崹人参。”“什么?”林玉惊到了。穆清已经把崹人参找出来了。“这个大小,估计着一百多年。”“在山上挖到的?不会是找到你爸的那个人参窝了吧?”“不是。”穆清把信递给娘亲,“婆婆去年去山上捡野果子的时候挖到的,不敢声张,悄悄晒干,等到这时候才给咱们寄来。”林玉看完信有些感动,“你婆婆说,这个东西珍贵,放在他们手里顶不上的大用,叫我们好好收着,等你爸以后需要走关系送礼的时候给用出去。”林玉不是那种喜欢占便宜的人,把东西都收起来,空出麻袋,“咱们也找些这里的土特产给他们寄回去。”“好。”给霍容时的信还没寄出去,穆清跑了一趟后勤部,把信要了回来,到时候连东西一起寄走。第65章为了给老家还有南广那边寄东西, 母女俩又跑了一趟白水县,买了不少的罐头和肉肠,另外还有鹿茸和其他一些适合的药材, 包装好等着寄出去。寄完之后, 穆清手里还有不少高品质的鹿茸, 暂时也用不着, 就泡了一坛鹿茸酒放着。“家里的酒虽然还有不少,不过还是要省着点儿,等冬天到了, 你爸出去执行任务消耗大。”穆清把酒坛子放到阴凉的墙角, 才说,“我们再去买一些?”“咱们每次买的量大,也没碰上合适的。”“妈, 你问问对面那家,她是本地人,肯定比咱们清楚。”“回头我去问问。”下午,见李红丽在院子里晒被单, 林玉笑着走过去, 跟她打听哪里方便买酒。“买酒?县城供销社就有卖。”“我想买点好酒,最好是纯粮食酒,存放了几年的那种。”李红丽想了想,“我还真知道一家, 他们家每年自己酿玉米酒,家传的手艺, 每年都会送亲戚朋友, 就是不知道卖不卖。”“麻烦你帮我问问?”“行, 回头我带个话回去。”李红丽痛快地应下。李红丽认识的那家也是白水县的人, 全家四世同堂,住着一个大院子。这家的小辈还算争气,要么在工厂上班,要么在部队上班,家里不缺吃穿。不过为了继承老祖宗的手艺,还是在家里保留了一间蒸酒的屋子。平日里,家里的老太爷有空了就做一点。家里人也喝不了这许多,所以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就当节礼送出去。因为味道好,还挺受欢迎,毕竟是祖传的手艺。但是,即使逢年过节要送人,家里还是积压了许多,据他们家老太太说,家里大大小小的酒坛子,比家里吃饭的碗还多。李红丽托人去打听,这家的老太爷还没说话,家里的老太太一口就答应了,直接问要多少?最好全都给买走,给家里腾点地方。老太爷气得吹胡子瞪眼,他这么些年存下的好东西,这小老太太就都给他卖了?老太爷急得不行,“别都给卖了,家里孙子孙女结婚请客还要用。”“别当我老婆子老眼昏花,你说说,家里的孙子孙女还有谁没结婚?这么多酒放在家里碍事,还不如都卖了。”“曾孙还没结婚呢?”老太太气笑了,“你曾孙还不会走路,结婚还要二十来年,你再慢慢折腾吧。”老太爷一想,好像也是。老太太说服了老太爷,笑着问林玉,“要多少?”“一共多少?”“大大小小的坛子,估摸着还有三四百斤酒吧,年份都不一样,坛子上都贴了条。”林玉一个个看过去,还真是。穆清只觉得,自己家喝,逢年过节还送人,居然能存下这么多么酒,这家人日子过的真不错。无论是穆清出生前还是出生后,一般人家粮食都很紧张,别说吃饱,能吃半饱都算是不错的日子了。显然,在白水县这样的地方,这家人过得比好多大城市的体面人还富足些。想想上辈子,每到天下兴兵的时候,举家逃入山林避难的人数不胜数。换成她,如果能走,当初她可能也带着娘亲走了。大大小小的酒坛子,不好带走也不好装,年份还不一样。林玉嫌麻烦,除了几坛子年份比较老的,其他的酒都倒进大木桶里,请胡平他们帮忙,回青松岭的时候给带回去。酒运回去之后,母女俩忙活一阵,又把酒倒进空了的酒坛子里存着。这一次可算是大手笔,穆团长家有好酒的消息在驻地传了好几天,吴凤藻都过来看了。“我以为他们瞎传,没想到你们家还真买了这么多?”林玉笑着说,“这不是给冬天准备的嘛,他冬天出门执勤,兜里揣着酒,寒冷的晚上也能好受些。”“你可真心疼穆团长,穆团长有福气。”羡慕穆继东有福气的人不少,嫉妒林玉能这么随意用钱的人也有一个。都是当团长的,怎么我家过得紧紧巴巴,你家就不缺吃不缺穿,买酒都能论桶买?败家娘们,这么多酒得花多少钱?这些钱够她过多久的好日子了?孙艳暗自生气,气得上火满脸爆痘,要不是家属区都是些妇女和孩子,她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穆清去秦家,路过的时候好奇地看了她一眼,孙艳一下冷静下来。有什么好气的,瞧瞧人家的闺女,多么会巴结人,借着学习的机会就和秦副师长家搞好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