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作者:殆火      更新:2023-05-01 11:52      字数:3089
  鲁雄仔细看了看鹰钩鼻三角眼骨瘦如柴在群臣注视下惴惴不安连手都缩到袖子里的飞廉。大王是怎么看出来的?“可……”上天之子真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孤意已决,无需多言,再遣近卫百名,随飞大夫前往北海,必能破贼。”子受的算盘打得很好,百名近卫自然是从经过特训的三百名近卫里面挑选。虽然心态方面还有些欠缺,但霸王步已经学了个八成,这嚣张派头去交接大军,不打起来都算好的。而后群臣虽有异议,但并没有继续纠结。这个年代,算命的挺吃香,更不用说,在封神的世界观中,真的存在紫气、仙人这些东西。可惜啊,应该再整个扯一点的理由,让群臣继续反驳才对。不过子受也不担心,他已经把脸伸出来等着挨骂了。……一时无话。言官呢?在女娲宫的时候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没事,现在都一天了,还不开骂?得提醒他们一下。子受道:“孤因女娲宫进香,偶见其容貌丽,绝世无双,题诗一首,卿等怎么看?”原来是这事儿。丞相商容当仁不让,再度出列,一顿吹捧,其他臣子也不甘示弱,接连一阵乱吹。什么“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所体现的反战思想。什么木兰如果上战场不仅是向帝王尽忠,更是替父亲尽忠,是忠孝两全的人物,臣子楷模。子受听得心烦意乱。这时谏大夫费仲眼睛一转,他发现子受似有不满,心里想着,难道大王觉得我们还没体会到这首诗的深意?思来想去,眼前一亮,立即出列道:“大王圣明!”子受记的很深刻,纣王手底下最大的奸臣就两个,一个费仲,一个尤浑,你费仲一上来就是一句我最不想听到的大王圣明?等等……子受越来越觉得不妙,奸臣会什么忠言直谏?拍马屁才是他们擅长的吧?“高宗英明神武,励精图治……”子受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高宗是谁,随着费仲马屁越拍越大,拍出一个大盛世,才明白过来,高宗是开创“武丁盛世”的商高宗武丁。不过费仲不是主要在说武丁多么牛逼,而是在说他老婆妇好。听到妇好,子受就知道自己凉了半截。他完全忽视了虽然商朝是古代,但商朝时继承自上古母系社会,妇女的地位并不像日后那么低。武丁的王后妇好就是女性代表。妇好不仅是往后,还是将军,领兵百战百胜。强到什么地步?殷墟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提到妇好的超过了200片,在她死后,每当商朝战事又起,商王都会率领文武百官祭祀妇好,并占卜胜负。子受努力翻检脑海内的记忆,闻太师出征前,也他妈祭祀过妇好。说妇好就是大商朝的女战神也不为过,木兰辞简直就是量身定做,谁敢提不满?不仅如此,妇好在后世的地位更高。古印欧人食物来源匮乏,只好到处迁徙,征服了许多民族,比如印度,有一只来到了大商,这时妇好站了出来,带领军队同古印欧人的一战,把这帮入侵者赶了出去。妇好保护了商朝,保留了初生的中华文明的火种,使华夏文化得以传承到今天。当然,这些子受都不知道,不然他真不敢在商朝题写木兰辞,这几乎是战时最伟大的赞歌。不说几欲瘫倒的子受,群臣又是拜倒在地一阵山呼。费仲得意洋洋,小胡子要翘到天上去了,果然最懂纣王的只有我。得了费仲的提醒,群臣才明白,那仅仅是题的一首诗吗?不是。联系起刚才纣王换帅的举措,这分明是对平叛的寄托。一首诗胜过千万次祭祀!不仅以诗歌颂先人,表达美好祝愿的同时更是节约了大量用于祭祀钱物,这其中深意,怎能不让人拜服?现在,本来还对子受看面相点将而有异议的群臣,已经不再多想。大王圣明到这种地步,飞廉大夫一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闪光点。服。子受也没招了。想来想去,他发现了一个盲点。宫里没宫女,也没宦官。猛然醒悟过来。昏君要贪图享受,后宫三千佳丽,自己这虽然还一个都没宠幸,但数量要做足。面子工程,妃子越多越能体现个人能力,越能体现昏庸水平。子受立即挺直身板,大言不惭道:“孤观东西宫冷清,而孤乃万乘之尊,富有四海,德配尧舜,天下之所有,皆孤之所有,今欲传一旨,颁行四路诸侯,每一镇选美女百名,以充王庭,天下绝色,尽入王选。”群臣一时没反映过来。这落差也太大了。前一句还在讨论军事褒赞先人,下一句开口就是选妃?商容更是又皱起了眉头,也难怪他皱纹多。子受心满意足,就是要这个反应!山呼来山呼去的,一言不合就拜倒在地,这都算什么事啊!子受不给臣子反应的机会,立即道:“即传孤王旨意,颁行四镇诸侯,与孤每一镇地方,拣选良家美女百名,不论富贵贫贱,只以容貌端庄,性情和婉,礼度闲淑,举大方,以充后宫役使。”……第5章 细思极恐子受传旨完毕,商容又出来蹦跶,满脸愁容丝毫不见之前的喜色:“老臣商容启奏大王!君有道,止则万民乐业,不令而从,况陛下后宫美女,不下千人,嫔御而上,又有后妃,今欲选美女,恐民失望!”劝谏的人,还真不少。有说水灾旱灾太多,君王好女色,实为不智。又说贪得一时之乐,好不容易得来的天下太平又会回归混沌。大臣们一一出列劝谏,子受看得分明,不表态的也就三三两两那么几个,费仲、尤浑两个谏大夫还是里头官职最高的,至于那些武将可能都是粗人,说话的不多。我堂堂大商朝,人才众多,翻来覆去怎就只有这么几个奸佞?商容在群众劝谏后,最后俯首道:“老臣待罪首相位列朝纲,侍君三世,不得不启大王!”“今北海干戈未息,正宜修其德,爱其民,惜其财费,重其政令,虽尧舜不过如是,又何必区区选侍,然后为乐哉?臣愚不识忌讳,望祈容纳!”商容找了个好理由,正逢北海平叛,劳民伤财,怎么又好意思选秀呢?子受还真没办法反驳,昏君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手底下一个个忠臣眼睛瞪的比铜铃还大,就盯着你的一言一行,啥政策都通行不下去。别人当昏君,都是有一定积累,起初也没那么昏庸,得靠一点点掌握权势,一点点提拔奸人,才能够成功。子受自己想当昏君,可这满朝文武没几个想当奸佞啊!上下不一心,成不了事。只能多来几次像刚才临阵换帅的举措,竖立起自己的昏庸形象,渐渐提拔费仲这样爱拍马屁对君王言听计从的奸臣,才能光明正大的当一个昏君。朝中忠臣太多,实在不方便发挥。子受内心叹了口气,只得暂时作罢,等飞大夫挂帅,北海兵败,找个由头把这些忠臣都送前线去。不对,好像不行,忠臣里不乏能臣,万一真给平叛成功了怎么办?还是得好好想想怎么处理。这时候子受发现有些不对劲了,自己堂堂一个帝王,怎么话语权这么低呢?感觉……颇受掣肘。想了半天没想明白,先退朝算了。……丞相府。商容一身冷汗。商朝与其他王朝不同,帝王继位,一直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两种制度配合使用,哥哥传给弟弟,弟弟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儿子的弟弟,如果不发生意外,就会这样一直传下去。从上几代看,武丁传给儿子祖庚,祖庚传给弟弟祖甲,祖甲传给儿子禀辛,禀辛传给弟弟庚丁,庚丁传给儿子武乙,武乙猝死,儿子太丁继位,太丁传给儿子帝乙,帝乙传给儿子帝辛,帝辛就是纣王子受,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子受是帝乙的第三个儿子,他上面有叔叔箕子,还有大哥子启,两人都是闻名天下的大贤,按照传位制度,无论“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都轮不到子受继位,可他还是成为了纣王。这其中,就有商容、梅伯、赵启这一干老臣大力推荐的因素。这几人,商容此前是掌管礼乐的大臣,梅伯是太丁的弟弟,算起来还是纣王的叔爷爷,三朝司徒,老臣们能量极大,加上子启出生时老妈还不是王后,不属于嫡子,子受就这么登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