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节
作者:殆火      更新:2023-05-01 11:54      字数:2979
  得,我去。尤浑归来,脑门上布满了秘密的汗水,战战兢兢道:“传言说……年初的天雷,还有近月的大旱,都是天降之灾,是因为……因为朝廷不敬天,妄图逆天改命的缘故。”尤浑已经很委婉了,朝廷又不是人,哪能敬谁?分明另有所指。这意思就是当今纣王的天命之论惹了天怒,才引来了天雷大旱。这种流言,从古至今都有极大的杀伤力。商容都不敢提,是因为大旱早在成汤先祖时,就险些铸成大错。成汤立国后,大商遭到旱灾。这场旱灾十分严重,各种记载或说五年、或说七年,总之非常要命,成汤想尽了各种办法,然而灾害历时太久,终究是熬不下去。这个时候太史通过占卜来祈求上天启示,原来需要用活人做祭品,这样上天才会怜悯商国。人牲也是从这个时候起的苗头。成汤采纳了太史的意见,用人做祭品,但人牲却是他自己,他将自己修治打扮了一番,当着天下百姓的面前,历数自己莫须有的过失,表达想要代替天下人受过的意愿。后来下雨了。但成汤是被逼上祭坛的,因为他赌不起,已经连年干旱,如果人祭之后还是没有下雨,绝对民怨沸腾、揭竿而起,殷商一世而亡。可想而知,现在灌江口百姓是怎么看待纣王的。流言无法平息,除非立即下一场雨。子受开演,痛心疾首道:“荒谬!天气变化乃自然之道,事在人为,岂有天谴之理?”“若是依赖上天便可风调雨顺,要尔等处理政事的大臣又有何用?若是因为孤之言而遭天谴,为何又要将一切灾厄降之于百姓?如果天命如此不辨是非,降罪于无辜百姓,百姓又为何要敬之?”演技不错,那几分痛心,实是真切之至。一旁听到此话的大臣们,也顾不得困乏,连忙告罪:“臣等万死!”子受露出一个看似勉强的笑容:“尔等与这庶民百姓一样,有何罪?若有罪过,孤一人承担便是!”“孤当效仿成汤先祖,立坛祭之!”妙啊!天庭因为杨戬而降罪,怎么可能因为自己的祭祀而停止?仙家修士们当然能强行降下甘霖,可这是天帝的意思。闻仲可能为了大商社稷冒险降雨,截教弟子的身份也够格,不至于遭罪。可子受很清楚,闻仲专业不对口,他不会降雨。不然演义里被通天神火柱烧死前,肯定会降雨最后挣扎一番。至于其他山野散修,就更没胆子了!……第58章 鸡啄完米,狗舔完面,火烧断锁这……大臣们没理由拒绝。效仿先王降雨,是极好的。梅伯也是宗室成员,不过与纣王的血缘已经相当远了,大概是刘协与刘备的关系,心情好喊声王叔,心情差那就对不起,你是哪个山沟里来的亲戚?不过梅伯从来都不是凭出身的,他有能力,直言善谏,靠着个人能力一直做到了上大夫。这么个有能力的人物,自然想到了纣王想以天命之论来以王权对抗神权,可他更知道,这一步迈太大了。所以他一直对天命之论不满,数次上谏,虽然纣王从未纳谏,但他自我感觉良好,这不就改变了吗?先是凤凰山祭祖,再是祭祀求雨,这都是纣王释放的善意信号。天命还是那个不可逆的天命。唯一的问题就是,这雨,真能求来嘛?难道……梅伯看向了老成持重的闻仲。闻太师通晓仙家道术,也许真有办法。找了一处宅邸住下后,闻仲前来拜见。子受见闻仲来了,道:“闻太师,你看,这灌江口连日大旱,已经成灾,孤为此忧心忡忡,不惜亲自为他们祭祀,可竟然还有宵小造谣,真是失望啊。”“大王……”闻仲面色复杂:“不知大王有何降雨之法?”“降雨之法?”子受笑吟吟道:“先祖成汤登坛祭祀,便降下甘霖,这不就够了吗?还需要什么法?”闻仲急道:“老臣懂些道术,却不晓降雨之法,大王如此郑重祭祀,若是祈不来雨,可会惹得民怨啊!”子受摇头道:“雨又怎么是祈来的?连月干旱,民不聊生,此地本就应该降雨。”闻仲觉得这位为民分忧的君王,有些过于天真,雨怎么是想下就下的呢?他一横心,道:“老臣在仙家之中颇有几分薄面,这便上了天庭,替大王求得雨来,也为这灌江口百姓解得烦恼。”别啊!子受刚要开口,一寻思,算了。天帝肯定不会卖闻仲面子,而且这是人家家事,搬出截教都不好使。应付了闻仲之后,子受召来尤浑。尤浑搞建设很让人放心,建烽火台就完成的不错,美中不足的是他不敢把贪财带到工作上,不敢建豆腐渣工程,也不知道杨妃卖给崇侯虎的府邸是谁所建,那是个人才啊!不过也无大碍,自己得亲上祭坛,如果建个豆腐渣祭坛,容易有生命危险。“尤卿,祭坛就交给你来建设,只需这般这般……”子受耳语一番。尤浑面色一白,直接跪了下来,颤声求饶:“臣……臣……求大王,饶臣一命啊!”子受皱眉,男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乱跪。严肃道:“尤卿,满朝文武,知道孤最放心的人是谁吗?”“臣……不知。”“是你啊!卿之忠义,孤深知,如果连你都不能按照孤的吩咐建设祭坛,朝中还有可信之人吗?”“孤之有尤卿,犹鱼之有水也,此等重任,非你不可,只管去做,无人敢责怪于你!”犹鱼之有水……尤浑颤抖的愈发厉害,他从未想过,自己在纣王心中竟是这样的重要。顿时就被忽悠瘸了,纳头便拜:“臣,定不负所托!”……连月的干旱,已使灌江口弥漫着一股奇怪的气氛。在听闻纣王要替他们祭祀求雨后,流言更加止不住了。甚至比之前,更加严重。街面上,许多人暗中议论着什么,这年代的人们,对鬼神之说深信不疑。百姓比尤浑更好忽悠,苏护能用天命之论忽悠三军将士死战,百姓们也能自己忽悠自己,觉得干旱天雷都是天命之论引起的祸事。谁都知道十次求雨有九次求不来,大商距今六百多年,也就一个成汤求雨成功了。更何况祭祀的人,是一个不敬天,大呼我就是天命,要制天而用的纣王。这能成?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吧!万年历是好,能知晓节令,可具体的晴雨,还是老天说了算!百姓都是朴实的农民,觉得既然收成都得靠老天赏饭吃,那这一手,无异于断人生路啊!闻仲去了一趟天庭,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等他回来的时候,尤浑都已经把祭坛建好了。天帝不给他面子,也不给截教面子。竟然在披香殿放了一座米山,让鸡在那儿啄,又放了座面山,让狗在那儿舔,还有一个大锁,用蜡烛来烤。说是等到鸡啄完了米,狗舔完了面,蜡烛烧断了锁,才会降雨。这等到什么时候去了?可事关天帝家事,闻仲实在不好插手,而这时候想拉同门相助,也晚了。闻仲抬头看着祭坛,这祭坛高有三米,在金灿灿的阳光下很是壮观,格外的吸人眼球,一旦求不来雨,也格外拉仇恨。他只能另做降雨失败的准备,拜托会降雨术法的同门来灌江口一行,今天降不了,迟几天降,也好将民愤民怨降到最低。子受带着十个近卫上了祭坛,闻仲没有办法,早就定好日期,百姓都已经到场,突然取消影响更不好。祭坛有些晃悠,其实本能承载四五十个人,但近卫们一个顶仨。子受昂首看天,很好,完全没有一丁点下雨迹象。崇应彪胆子大,忍不住问道:“大王,真的会下雨吗?”“会的。”子受郑重其事的点头,神情肃穆的说道:“成汤先祖能招来甘霖,孤必然也能做到。”崇应彪看着下方一脸愁色的闻仲:“闻太师好像也没办法了。”子受面无表情,他知道闻仲去了趟天庭,看来天帝不为所动。这么说,天帝就更不可能因为自己这个制天而用的人王而降雨了。聚集在祭坛附近的村民,越来越多,御林军开始维持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