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皇帝
作者:拾新      更新:2023-05-03 02:23      字数:4316
  天是阴沉的,乌云就在头顶,仿佛下一刻,就会垂直而下,压在人的头上。杨广望着乌云密布的天空,久久没有回神,殊不知,他的脸色,于外人看来,同满天乌云一样,同样是阴沉无比。哒哒的马蹄声传来,杨广渐渐收回了目光。“禀告陛下,前方有一牧场,初步怀疑是突厥人牧民生活所在。在之旁边是绿洲,我部人马可于此修整!”负责打探的小将,直接来到了大隋皇帝的面前,单膝跪地,低声禀告道。这已经是杨广率五万人马,孤军进入沙漠戈壁的一月后了。一月之前,定襄遇袭,杨广最初是打算往定襄支援,然后对敌军进行合围,进而全歼敌军之部。此计策,同样是随行的将帅认可的。可走到一半的路程,斥候汇报,寻到了突厥王的旗帜。杨广求胜心切,遂让大部人马转向奔去。谁晓得,直接落到了敌军的陷阱。说实话,突厥人的陷阱很劣质,但杨广确实陷进去。尤其到后面,一旦在草原上迷了路,那就是灾难。大军的粮草更是供应不上,到了最后,只能杀马。而之后,又经过突厥人的几次伏击后,隋军直接被打散。便是大隋皇帝杨广,现在亲自所率之部,也就一万之众。好消息是,突厥人并不知道大隋皇帝就在此部,加上此部为杨广所率的,都是隋军中精锐中的精锐,这也导致,前次同样伤亡惨重的突厥人只好躲避锋芒,继而,导致杨广率部能够很是顺利的找到这片牧地,这处绿洲。“全军加速前进,到达目的地后修整!”军中大将,按照杨广当时的要求,向四处出击,而今走散之后。杨广亲自率领起这支部队,又经过过几次作战,算是对行军打仗多了些体会。他不再是那个纸上谈兵的皇帝。他不再是那个枉顾事实的皇帝。他不再是那个只抱着幻想的皇帝。亲眼见过死亡,失败,胜利。四十来岁的杨广,忽然间多了些感悟。这种感悟,是他从做晋王,到太子,到前两年由先帝手上夺得皇位,所没有感悟到的。想起之前大隋国内的叛乱,杨广于疲惫中,又多了几分感想。天下人之叛乱,是真的因为他这个皇帝不行吗?运河、东都,北征……粗看过去,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杨广用这些时日,在草原上的流浪,又经过思考,能感觉到,就如同他今次,急于踏入草原,击败突厥王一样,有些急迫了。或者正是因为这种急迫,因为自己急于去完成一些事情,才导致整个大隋的问题滋生与爆发。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世家门阀背后使的一些力气,看着他这个大隋皇帝,于天下的统治,或是越加集权,于世家多有打压,遂想反抗一波?想到这里,杨广忍不住冷笑起来。想的真好!只要他手里抓的有军队,那就什么不怕。自然,杨广也有怕的地方。比如手下的这支军队,会不会一直忠诚于他?至少现在,尚不存在这等担忧。因为杨广身处大军内部,能感受到普通将士的忧虑,但于他这个皇帝,还算敬重。可如果一直走不出草原,兵士内部也会出现问题。作为皇者,作为皇帝,杨广很是明白,自己绝对不能乱,便是面前再过的艰难险阻,无计可施,他本人也必须保证从容的模样。“陛下,就在前面!”小将的声音,从耳畔传来,杨广往前看去,发现正是一片绿洲,旁边是连绵且一眼望不见尽头的草原。正当大家走进绿洲,于此地,打算休息时,忽然间,一种地动山摇的感觉传来。难道敌人来袭了?杨广瞬间站了起来。而斥候也恰好从远方赶来,看到皇帝后,立即下马,上气不接下气道:“陛下前方有牛群驶来,是上千头野牛,我们现在的停留之所,应该是他们迁徙之所!”在草原上,一月的时间。杨广自是明白什么叫迁徙。听到是牛群,他的目光放着光彩。野牛也是牛,这些野牛,可以成为大军接下来赖以生存的军粮,来的还真是时候。也难怪此地虽有绿洲,但没有牧民。因为若是十几、上百人的小部落于此,很可能会遭受到灭顶之灾。但他们不同,他们是上万人的军队,若是全盛时期,直接面对面的作战,依靠铠甲武器之利,那当是全天下最精锐的部队。“让全军弓箭手准备,其余人马集结成防御阵型,不要处在牛群迁移的主道之上。”轰隆隆,声音越来越响,距离越来越近。在杨广的安排下,大军已经排好了队列,是射击队形。当野牛出现在面前后,众人对之磅礴的气势,深以震撼,甚至有那么一丝的出神。这就是天地之威!便是他们上万人的大军,如果没有斥候的预警,没有提前一刻钟的转移。便是面对这些牛群,也会全军覆没。一些因为处在边缘,而干扰到野牛的同僚,直接被牛群吞没。大家不约而同的咽了咽口水。随之,每一个都专注了起来,认真等待着大隋皇帝的命令。直到牛群快要走完的时候,射击之令,终于是下发。随之,便是黑压压的万箭齐发。一连轮射了三次。在最后打扫战场的时候,留下了将近有一百头野牛的尸体。但也因与野牛群的交锋,大隋军,有将近两百多人,因转移不及时而阵亡,伤者同样有数百。一路前行,大军其实已经见惯了伤亡,有些麻木的掩埋阵亡将士。当看到伙头军开始处理野牛时,目光中才有那么一丝振奋。可惜因为缺少盐巴,即便是有绿洲内的水潭,另有煮熟,带着怪味的牛肉,大家吃的也是津津有味。皇帝杨广,同样拿着一块肉,慢慢的咀嚼着。他比旁人好的是,上面至少为兵士撒了些盐巴。若是放在一月前,杨广可能闻都不会闻,但现在的他吃的确是非常有味道。望见前面一个为野牛冲击,即便有兵士救助,但即将死去的将士,杨广叹了口气。或者说,这场仗,确实该要结束了。数月前,便是洛阳传来消息,言之大隋的男丁,都快因两次北征给打没了,杨广还有些不相信。但这些时日,经过与兵士的聊天。杨广发现,朝中并没有说谎。只是没有取得他想要的胜利,杨广依旧有些不甘心。或者,天意如此?杨广有些悲切的想到。日升日落,乃是天地之轮回。黄昏临近,草原上,逐渐变得冷了起来。不仅冷,还时常伴有大风。好消息是,白日见的云朵,来得快,散的也很快。至夜幕的时候,整个苍穹,已经有星光闪现。隋军今夜不做休息。要趁夜前进,因为有星星。天上的紫微星,正是指引方向之所在。大隋在南面,那就以紫微星做参照,一直往南就是。那里是家的方向,只要一直坚持,总会回家的,难道不是吗?想到家,杨广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几个皇子,还有后宫的一应妃嫔。他的目光罕见的闪过几次柔和,但很快被前方的马蹄声给冲散了!这马蹄声,应该不下千人,斥候没有传来消息?是来不及传回消息吗?难道是突厥人?不用杨广去吩咐,大军按照之前预演的那般,已经形成了队列,只等着前面的敌人现身。或是知晓面前的隋军有所防备,在距离几十丈开外,一字排开的骑兵就停了下来。渐渐地,有单独的兵士骑马过来。不是敌人?这是杨广的第一反应。不是敌人,只能是外面前来接应的隋军,难道说,他们快要走出去了?杨广的预判很准确,这确实是外面搜寻他这个皇帝的人。来者是个穿着铠甲的大汉,在火把的照料下,杨广勉强看得清对方的面孔。四十岁上下,一张国字脸,眼睛是单眼皮,身个还算可以,有八尺左右。接下来,对方的话语,让杨广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但见之单膝跪地,抱拳道:“末将魏阳救驾来迟,请陛下恕罪!”杨广没有第一时间将面前的大将搀扶起来,而是朗声问道:“这是哪里?”魏阳小心回道:“此地乃是乐安郡北三百里,大军全速前进的话,五日就能返回乐安郡。”乐安郡,杨广心里念叨着这三个字,他没有想到,一下子会走的这么远。难怪一月的时间,都没有走出大草原。“现在是谁驻守在乐安郡……”杨广问起了第二个问题。对于乐安郡的守将,杨广有些忘记了。犹记这乐安郡的守将人选,是当年楚国公杨素尚在世的时候,就确定的人选。而杨素也是于今岁就病逝了。想到杨素之病逝,杨广心中难免有些谦虚。但见面前的将领沉默了一会,然后低声回道:“回陛下的话,驻守在乐安郡的,正是末将。半月之前,得晓陛下失去消息后,末将即带领三路人马入草原进行搜寻,当时听从五原传来的消息,陛下是向东北而去的。……”魏阳一下子说了很多,杨广不时的问上两句。当得知定襄无援军,在坚守十来日后,为数万突厥人攻破,杨广沉默了许久。眼看着天色即将大亮,而大军随着他走了一整个晚上,困乏不已,援军也已抵达。杨广即下令让大军休息。而他则没有休息,是以让魏阳于之身边,将大隋国内,这段时间所发生之事,为之讲述一遍。魏阳进入草原,已经有半月之久,故而,所获取的消息,也多是半月之前发生。“齐王于洛阳,宣布暂领国事,杨玄感于上党发起了叛变,另有瓦岗寨之起义,东郡郡府被烧毁……”魏阳没说一件事,杨广都会在心里过一遍。若是在东都,在皇宫的时候,他或者会为此事大发雷霆。但在现在,他似乎就是一个牧羊人一样,听着远方的客人,诉说着远方的一些事情。不过,在一旁坐着的魏阳,注意到面前的天子,眼睛越来越冷。那种目光,就像是草原里狼王的眼睛,看起来很平静,但内中的冷,确实会让人打一个寒颤。第二日,草原上的太阳。升起来了。经过两个时辰的休整,加上看到了援军,隋军的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劫后重生的喜悦。只要走出去,走出这片草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能回家了。能看到自己的父母,能看到自己的妻子,能看到自己的儿女。能嗅到家乡的芳草气息,能吃到家乡的烧饼,能吃到香喷喷的混沌……实在是有太多的怀念,当一个人远离太久以后,那种思念,自然是难以用语言去形容。回家的路,总是希望能够过的快一些。而于事实上,隋军回去的速度,确实很快。按照魏阳的预判,大军至少要花费五日,可就在第四人的时候,就已经到达了安乐郡的边缘。田亩上,有人在劳作,路过的学序,有孩童的读书声……便是连狗吠声,也让人感到如此温馨。“我们回家了!”杨广没有组织兵士的大叫。在草原待的太久,全军将士需要发泄。发泄他们在异地的惧怕,对未知的惧怕,同时,发泄他们对亲人大隋的思念……早先一步,获知皇帝到来消息的本地太守,且已携带着郡吏,另有无数的乡绅,于边境之地迎接。同时带来的还有无数酒水吃食,这一切自然是为回来的大军准备的。当迎着皇帝杨广一行人进城以后,便是百姓们,看着驻扎在外的隋军,还有官吏们恭敬的模样,内外宣传下,亦知道,那位在草原消失的皇帝回来了。同样是这位皇帝,因为他的北征,让许多人家破人亡。面对皇帝,太多人带着复杂的心情。但发自于心灵深处,于皇权的敬畏,又让他们平息了怒火。于此,大隋皇帝归来的消息,也开始由安乐起,向大隋天下各处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