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安民
作者:拾新      更新:2023-05-03 02:24      字数:4357
  今日依旧是个晴朗的好天气,可整个县城的城墙之上,义军一方无不是死气沉沉。半个时辰前,便是杨玄感于城池之上下望,看到那散落于四周,随时准备进攻的朝廷骑兵,行就沉到了谷底。再看到朝廷军主将旗帜上,大大的一个“王”字,只觉是那般的刺眼。当是时,咻的一声,一支羽箭飞上了城墙,即将他吓得瘫坐在地。顾不得部下古怪的眼神,杨玄感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县寺之地。今两年的战乱,早使得本地的县寺,荒芜不已,即是整个城池之内,除了涌来的流民,也鲜有人居住。“难道天亡我杨玄感于此吗?”县寺之内,为之收拾整洁的一地主舍之内,杨玄感将自己一个人关在了屋内,不断的来回踱步,口中呢喃声不止。除了无助,更多的是接下来下场的恐惧。大隋皇帝杨广,不说对待叛贼了,即是对待亲兄弟,都要赶尽杀绝,何况是他?这一次逃不过了,被抓回去处死都是轻的,便是家人朋友,不知道会株连多少。其实在叛乱之时,杨玄感已经考虑到了这些,甚至至亲如妻儿偷偷的送出了洛阳城,便是而今,依旧为他藏匿在一地。此地为之秘密所在,知道的,唯有少数几个亲近的仆从。但是,只要是人,就会有利益纠葛。若是他这么一死,或者是被抓住,谁又能保证,不会有背叛,便是妻儿,最终也难逃过去。所以,他不能死。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他决定再赌一把命。“集合全军,夜幕之后,突围!”杨玄感打开了房门,向外面焦急的部将道。李密的援军,不知何时才能到来。杨玄感这一次,不再将个人安危放在别人的身上。他很清楚,就是王世充的骑兵于外,围而不攻。很大的原因,即是在于王世充也在等“援军”。甚至其人内心,巴不得李密部也过来,好一网打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杨玄感自是要努力跳出这个陷阱,寻求生的希望。夜幕缓缓降临,于内的大部义军,经过休息,精神恢复了不少。即是城外的王世充部,其实也趁着白天那难得的时间,分批进行了休息。于杨玄感的突围,王世充亦有所料,只是不确定会在哪个时间段而已。黄昏降临,当城门大开的那一刻,王世充明白了。杨玄感是想趁着夜幕突围。此时此刻,便是骑兵的战力,也被最大程度的进行了削减。“左右两翼,按计划围堵,格杀勿论!”王世充目光前视,那从城门冲出来的火把,脸上波澜不惊。大将军来护儿部,于两个时辰传来消息,其部距离己方不足四十里,也就几个时辰之内,就会到达。现在他要做的就是继续拖住杨玄感。可杨玄感实在太狡猾了。便是夜幕下的逃窜之部,也是分出了五个方向。如此分兵,实乃大忌,但其人正是这般做了,可见是下定决心想要冲出去。因夜色的局限,王世充只好将主力人马,集中于向太原城方向进军的那一路。夜幕下的交锋,越演越烈。到最后,王世充直接放弃了战马,冲入了敌军之内,挥刀就砍。在本部没有发现杨玄感的踪迹后,其人迅速换上另一个方向。即是担心杨玄感伪装成普通士兵,遂于路程之上所见的叛军一个都没有放过。到了后半夜,来护儿部终于到来了。两部人马合一,趁着夜色,开始了地毯式的搜寻。天明以后,能看到连绵数里的地方,皆为双方的白刃战给染红了地面。其中一些人,于交战之后,连面孔都认不出来了。到最后,并没有有效证据,证明杨玄感已死,或是于敌军首级中发现杨玄感本人。“大将军,杨玄感甚是狡猾,其人或已经逃往了太原之地!”便是在天明,面见了来护儿后,王世充分析道。一夜的厮杀,即是正值壮年的王世充,此时的精神状态,亦显得多少有些萎靡。来护儿手里正拿着一块地图,在得闻王世充的话语后,他颔首道:“即是杨玄感逃走,其所往之方向,多半还是太原。且世充,汝今次做的不错,成功拖住了叛军大部人马。便是昨夜一战,灭敌有近四千之众。此之战绩,大概是我部平叛杨玄感部以来,最好的战果。于此事上,我会往陛下处,为你专门请功!”王世充闻言,见来护儿没有怪罪自己,还要为自己请功,忙行礼道:“末将谢过大将军!”随即,王世充又道:“大将军,而今可是需要大军继续出发,直往太原而去?”即是周围的其他将领,此时闻言,也望了过来,目露探寻。来护儿一扫众人的脸,摇了摇头,道:“陛下先前有命,我等在覆灭杨玄感之部后,当即开往全线。现在也只剩下李密部和杨玄感残部,他们跑不掉的。而我部已经连续行军数日,加上昨夜之激战,疲惫不堪。当好生修整一日,养足精神。下一战,即是我部与杨玄感残部之于决战,马虎不得!”“末将遵命!”四周之于众将,纷纷应声道。距来护儿部停留之地三十里外,于太原城八十里处。昨日突围而出的杨玄感,此时看去,哪还有昨日的模样,浑身伤痕累累,即是奄奄一息。而之随行之兵士,现在也不过两百来人。整个部从之间,因杨玄感的伤情在世,一片死气。“杨公已经昏迷小半日,而今去往哪里,如何抉择?”三名将领,其中包括杨玄感的亲卫之将杨斐,而今正聚在一起,看着担架上的杨玄感,愁眉不展。未有开口的杨斐,在此时道:“很简单。摆在我等身边的路,只有两条。要么带着杨公往太原。要么就躲在这山里,等待朝廷军离开,我等再出去,另寻生机。前者的话,我等便是将脑袋绑在裤腰上。后者的话,尚有一线生机。至于杨公,左右没有医工,失血又是这般之多,汝等以为,还能活吗?”杨斐之话语,让众人都沉默了下来。是啊,现在还有什么好办法?当面临生死危机之时,便是许多嘴上说不怕死的人,也会考虑一下活下去的可能。而那些能真正无畏死亡的人,才是真正应该受到敬佩者。但如他们这群跟随杨玄感的人,却是做不到。“不出山了!”一个叫吴兴的军将道。“正是,与其出去当活靶子,不如就在山里躲着,我等或还有一线生机!只是杨公,只能听天命了!”又有一人道。这次将杨玄感掩护出来,当下还存留之众,即属于此二人部曲最多,便是杨斐当下尚领导的亲卫之部,也不过十来人。既然此二人发话了,那事情基本上就这么定下来了。旁人再无异议,可怜的杨玄感,即是昏迷还有着一口气,也没人打算施救了。且只派了一名兵士与之身边,看之声名时候断气。太原城,更准确的将,是为晋阳城。当下李密部驻扎之所。早在半月前,李密就拿下了晋阳。当时,李密连续去信,请杨玄感率部火速后撤。奈何杨玄感舍不得田地里的粮食,另有前番于大户人手中运在途中的财物。这么一耽搁,数万人被来护儿给咬住了。待之撤退的时候,从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等杨玄感送来求援之信后,李密只好遣兵前去相助。至今日一早,消息传来,杨玄感失踪,数千人几乎全军覆没,李密只觉得大脑被棒槌狠狠的敲击了一番。现在如何?晋阳还需要守卫吗?从人数上看,晋阳还有他辛辛苦苦召集来的四千人。凭借城内的粮草,抵挡来护儿部尚能抵挡一段时间的。但这是为谁抵挡?待粮草断绝之后呢?而杨玄感现在还没传来消息,大概率是凶多吉少了。守卫晋阳,也变得没有多大的意义。即是于此的思索间,李密同样有了决定。他很快将部将叫来,这些部将,多是他亲自提拔起来的,忠诚有所保证。将杨玄感之事,及当下本部人马的危局一说,但听之道:“杨公失踪,我部坚守无多用处。所以,我决心放弃晋阳之地,另寻东山再起。而当下大隋大乱不断,各地动乱之下,便是平定,其能平定的过来?这就是我们的机会!”他这一说,得到了众将的附和。火候差不多了,李密说出了自己的最终打算,道:“我听闻东郡荥阳之地,瓦岗寨的名声很是响亮,里面有不少的豪杰。且自数月前,瓦岗寨分家之内,内有在招兵买马。若是我等现在加入进去,其人定会欢迎。大家觉得呢?”为李密之言,舍内瞬间热火朝天的讨论起来。绝大部分人,都同意李密的想法。所以,事情很快有了决断。大家都决定远走,往瓦岗寨而去。至于最后,能活着去多少人,全看天命了。是日,趁着来护儿大部人马还没有到来,李密如窦建德一般,让本部人马放弃了许多辎重。确是以来护儿都想不到的行军路线,直接绕个大圈重新返回,往信都而去。直到一月以后,李密才到达瓦岗寨。不过此事,与之随行的四千人,最终活着入伙瓦岗寨的,只有五百人,剩下的人,大多是死在路上。同一时间,杨玄感死亡的消息,传来出来。据闻是数人,带着杨玄感的尸首,往当地官府请功,这才发现的。原来早十几日前,朝廷下发了对潜逃的杨玄感的追赏文书。财物动人心,否则的话,可能永远不知道其人已死。至于去拿赏赐的人,最终是怎么处置的就没有人清楚了。梁郡。杨玄感之乱平定,残部李密逃亡的消息传来时,杨昭已经让张须陀率部到达荥阳。而之本人在东平郡停留,以是本地官寺重新组建后。方于十二月中旬,到达东郡。此时,距离年关还有半月的时间。可能是朝廷军到达的原因,让饱受纷乱之苦的东郡百姓,终于是能够放心大胆的从田间地头,回归城内的屋舍,即是之前被叛军烧毁了的郡府,也于一旁的一处院落里开始了临时的办公。而皇太子杨昭,在到达东郡之日起,便让兵士于城门处施粥,慰藉无家可归的流民百姓。除此,到来的共计一万七千兵士,于杨昭的安排下,按照有江南训练的那般,迅速就地取材,开始于郡城之外,搭建起了连绵的简易屋舍,行以遮风挡雪之用。赶在十二月二十日时,第一批共计六千人顺利入住。于东郡之地,聚集的众多流民而言,六千人只是很小的一部人。但为六千人提供第一批住处后,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希望。随之,第二批屋舍,又在五日后交付。只是随着周围的树木被砍光,速度随之缓慢了不少。为了解决房屋之问题,同时,郡城之内,一些大户人家的院落,为杨昭征用,也开始用以安置流民。对于瓦岗军,杨昭暂未有进攻之举,只是让斥候日夜打探起详细的军情。与之而言,比平叛更重要的,乃是安排好当下受磨难之普通百姓。“殿下,当下江南各地水路运输,正全力同行。除了未北征准备的粮草外,这两年之结余,正运来彭城,以做周转后,将直接运来东郡等多地,以做接济流民之有。此外,途中之接手事宜,全由我部兵士负责,绝不会出现茬子。”就在城外大军驻扎之营地内,杨昭认真倾听粮草吏刘升之语。至于房玄龄,则是亲自于彭城把关。杨昭将手里的奏报放下,起身来到大帐之边缘,看向从天空飘落的雪花,道:“能安好及时送来前线,即能多救一些人。子安,汝再给伙头营去命,现在天寒地冻,城门的施粥,从每日的六个时辰,延长到九个时辰。此外,给郡府去信,让之组织人手,多往山间弄些木材,以为分发,为百姓做好取暖!”刘升忙躬身回道:“下吏谨遵殿下之命,这就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