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禅位(中)
作者:拾新      更新:2023-05-03 02:26      字数:4359
  来护儿并没有说出其他多余的话,只道了一句。“太子继承大统,这也是天子之意。于此事上,旁人做的多少,皆无意义。我之所言,诸位可都明白了?”来护儿的话,他出乎他人之预料了。这一切,都是在皇帝的意思?可皇帝当日,于之得晓内情之人而言,分明是被逼无奈,才往江南之所巡游,而后才有了后面发生之事。怎么到了现在,皇帝直接成为了主动愿意之人?是大隋变化太快,还是来护儿说谎?似乎是知道旁人心中多有疑问一样,来护儿又道:“诸位不妨等到明天,一切皆会尘埃落定。”明天?舍内,不少人都瞪大了眼,难道今夜即会有什么变端发生了。另一些部分人,在来护儿说出此话后,心中的热情,就如同当日的宇文述一般,渐渐熄灭。从来护儿的态度、话语中,他们已经看出,此中事情之真伪。大隋皇帝陛下,杨广,可能是真的已经无心于皇位,要退位让于皇太子昭。作为最为熟悉大隋皇帝杨广之人,来护儿初言之还有人不相信,但以随后之思索,自能看得出其中之于真假。由皇帝杨广,今日以入大兴城,实际已经能说明一些,其中之事,只是一些人抱着侥幸和投机,不想承认罢了。可经过来护儿的再三确认,乃至于忠告之言,即是众人之于不想承认,也必须面对现实。皇帝杨广以退位之事,或者就在明日的大朝会上,即会宣布。想明白了此中之关键,众人皆有种心灰意冷之感觉,开始陆陆续续的离开来府。很快,即剩下来护儿子嗣,当下为杨昭所封的散骑郎来楷。来楷今岁不过十九,为来护儿长子。其人时下正处于禁军之内,在来护儿没有担任军内要职之后,来楷为杨昭大力提拔。亦是让朝堂中人看出,皇太子杨昭于来家之重视。但值得注意的是,来护儿出身于新野来氏,杨昭并没有大力于新野来氏进行提拔,除了来氏的年轻一代中,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人物外,更大的原因,即是皇太子杨昭于世家分割之决心。名利已然退居为次席之所,能力才是重要之处。在过去三年的朝臣提拔中,更加证明了这一点。过去几十年来,即是大隋建立的几十年内,世家门阀就是金饭碗,无论能力强弱,基本上都能在此中弄得一官半职。而于时下,这种局面的改变,正是说明大隋制度之革新,这同样是皇太子杨昭于世家门阀的最直接之宣战。“父亲,当下朝堂正以风云变幻之际,若是天子禅位,只怕朝堂会再生乱局。儿子可要退去官职,携父亲先回老家?”来楷之言,让来护儿重新打量了一下,这个平日有些大智若愚的长子,然后摇头失笑道:“老大,汝平日于军中,年纪轻轻,即表现出了不凡之谋略。便是乃翁少年时,也不如汝。但吾等即是出朝堂之上,即要记住,军谋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会做人。此时如果我们来家彻底离开皇城,便是你我父子,只怕有更大之危难。当汝得授皇太子于汝之官职,主持京师之军务时,很多事情已经注定了。比如,已经为旁人认作,我来家同高家一样,成为皇太子昭之坚定支持者。即是想退去,又岂是那般容易退去?”“那父亲……为何当日,还要儿子接受皇太子之召……”来楷到底是少年,在朝堂上也没有摸爬滚打,政治觉悟,正如来护儿所言一样,甚是欠缺。于此言之下,来护儿笑了笑:“汝可以为乃翁为何如此?实际已无路可退也。皇太子之于军权政权之下,已经将我来氏,捆绑在了一起。从当日皇太子入主长安之时,事情已经决定了。且乃翁如果不这么做,那来氏才是真正的危险。”来楷心里还是有诸多疑问,他不由得低声道:“父亲这么做,那天子那里……”听幼子说到天子,来护儿不由得叹息道:“天子看似高高在上,掌握权势。但阿楷,汝可以记住,抛开这些身份地位。天子亦是常人尔,即是碰到了刀剑,也会死亡。乃翁这般说道,汝可明白?况且,乃翁之所以返回长安,汝以为乃翁没有收到天子的旨意?便是天子想要离开,如皇太子之护卫兵士,又岂能真的阻拦得住?只能说这一次罢,天子是真正以收心,以有退位之心。天子是以明白,皇太子会比之治理的更好。”来护儿说的有些累了,看着下首认真倾听的长子,话语不由得多了些,他拿起旁边的茶杯,放在嘴边,抿了抿茶水,润了润喉咙,继续道:“汝以为,天子,便是太子,最大的敌人是谁?”这个答案,来楷几乎没有做过多的思考,直接答道:“当然是高句丽,突厥!”是的,多年前的高句丽之战,另有皇帝杨广发起的三次突厥之战,无不以证明,皇帝一直将此间之于外地,视作为心腹大患。这在很多的大隋人心中,皆以为此念。然而,让来楷意外的是,父亲来护儿以为摇头。他行以念起,父亲今夜的摇头次数,似乎特别多。心是以狐疑,难道此中之事,他也猜测错误了。来护儿道:“阿楷,汝之所见,以为表面尔。若是能认真看看这几年来,朝中之于变动,汝自当明白,何以为天子和太子之患。以为皇权之患者,从真实上讲,正以为包括我来时在内的大隋高门大户之家。皇权不以下基层,这正是天子和太子之所忧。于战争之属,像汝之所见,不过为实现目的之属。高句丽之战,便是突厥之战,汝以为,天子仅仅是因为外侵而行乎?非也,这是天子以削弱我世家大族力量之一种。”来护儿见长子皱眉苦思,他以苦口婆心道:“天子非常人,太子亦非常人。只不过,天子以百姓之利益做牺牲,以削弱我等大族之影响。太子则是以百姓之利益为先,来瓦解高门大户,以之利益而瓜分于天下之名。遂以天子,失有百姓之心,让世家大族以忌惮。以太子,得百姓之心,让我等世家大族以惧怕。汝可见之,天子之下,叛乱四起,是以大隋危机四伏。太子治理之下呢?天下之于平定,仅剩零星乱生,且多为地方大族之叛,普通百姓少于参与其内。两者之于不同,两种不同之方式。足可见之太子比天子更适合治理天下,更适合兴盛大隋。此所谓天子所悟也!汝可以明白乎?”来楷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他重重的点了点头:“儿子明白了。敢请教父亲,太子于此,会成功吗?”就像是在战场上一样,来楷喜欢直来直往,便是问询问题,也是一针见血。且于父子之间,没有什么是不能说。但来护儿很少将朝堂之事,带到家中来讲,原因很简单,来家的未来,要靠诸子,长者以说千百遍,远远不如自己领悟。趁着这个几乎,来楷以问询,以之本人实际想不到在皇太子如此之治下,大隋究竟会变成何等模样。是以很难想象,倘若世家为皇太子打压的只剩下寥寥,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往前倒退数百年之于世家,天下之于大定,不正是建立于世家辅助帝王统治的基础上。没有了世家,谁又能辅之治理?在这个问题上,来楷几乎找不到答案,因为没有先例,更没有人敢去做。如果父亲所言当真,即是当下还在位的天子,也只能通过这等特殊办法,以消灭世家之于号召力,以瓦解世家之力量。那足见其之于忌惮。便是当下,太子之于行事,或只是挖了世家门阀的冰山一角。如果将来,太子不在了呢?未来的储君,能否保持好此中政策,又是否会有太子之于魄力,行以此事?这是一个问题。也是来楷在来护儿的引导下,考虑到的深层次问题。来护儿这次没有直接回答,因为连他不知道答案。他透过狭小的窗户,望向大兴宫的方向,喃喃道:“可能会吧!”……“这些时日,朝政可还安定?”“会父皇的话,这些时日来,因山东之地的旱情,朝中于救灾之事,多有讨论。余者另有羌人、高句丽再有异动,多有偷袭我大隋之态。于其他方面,前次长安试刚刚结束,于上榜的官职分配之上,为吏部提出之后,多有不同见解……”大兴殿内。父子二人,一问一答。杨昭事无巨细,皆以回报。杨广则是一边喝着茶水,一边认真倾听。实际上,朝中所议之事,只要朝堂以配合,都很好处理。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争议,无非是触及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是谁,杨广知道,杨昭知道。在杨昭停顿,以身体前倾,等候之下,杨广扫了眼,放下茶杯,闭目养神道:“太子自去岁以来,开始大力惩治腐败之事,又有乱生。此中威压之下,可以为根除乎?可以治理乎?”杨广这一问,已经是开始问政了。杨昭去岁开始,到今下,因御史之弹劾之下,抓捕之地方和中央朝廷之官吏,多达数百人。这些人中,九成以上,以为各地郡县之所,高门大户之列。借此时机,杨昭自是大力打压地方势力,并以一些世家门阀以做力量削减。所以能看到,一些地方乡勇起事不断,此中之人,多以世家门阀圈养之私兵。反而是多地之百姓,常以拍手称快。失去了地方世家之帮扶,但赢得的,却是百姓之民心。但这样的问题下,又带来更多的新问题,比如善后之治理。行以大开科举,即是今次长安试的上千录用,正是杨昭用以解决人才危机的办法。但同时将这些人拉到地方,以行治理的话,还有能力、诱惑等诸多问题滋生,御史台的作用在此突显,但同时,刘釜以让王商建立的密谍司也开始发力。密谍司之于对标,正是大明之锦衣卫。于此关键时刻,开始考虑的自是他本人能否继续坚持下去,能否有这个魄力!皇帝杨广之问,从内在来讲,也是想看看杨昭之决心。杨昭这一次的沉思久了一些,他随即朗声道:“儿臣有决心,有责任去这么做!否则儿臣不做的话,或是中途而非,那即前功尽弃。所以,儿臣不能停下!”看似杨昭没有直接回答杨广的问题。但在实际上,杨昭已经回答了。他之于“决心”,就表明了坚持之想法,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其以所做,总比没做也好些。他之于“责任”,不仅仅是身为杨氏,身为皇室,身为储君之责任,而是坚守之下的当权者之责任。便是以此,直接表明了个人之态度。此中之话中意思,杨广自然明白。他愣了愣,然后红着脸,竟然笑了起来:“不错,先帝在世时,即于你多加称赞,以为仁义之主。但现在看来,先帝错了,实际也没有错。你没有将仁义用以吸我大隋鲜血的世家,而是用在了大隋之于百姓身上。朕没有汝这些转变之魄力!先帝亦没有汝这些转变之魄力!”这是杨广第一次承认,自己不如自己这个儿子。同样是一种态度。杨昭沉默了许久,就在杨广闭目之于间隙,他又道:“父皇定以为伟大之皇帝,父皇以雄才伟略,实以为儿臣之偶像。此为儿臣之肺腑之言。只是,一些之于革新,或是建设,便是战事,也要考虑百姓之于实际。父皇为雄主,却是忽略了百姓。儿臣曾听人言之,欲戴冠冕,必先低头。这里的低头,儿臣以为,不是低头看地面,看的正是百姓之于疾苦。世家是大!他们根植于百姓头顶。大隋之大,亦因万万之百姓,才会强大。此亦为儿臣,所以努力之意,亦是世家门阀于儿臣之害怕,欲处之而后快。然,儿臣有万万百姓于后,又何惧之宵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