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
作者:石头与水      更新:2023-05-04 19:39      字数:4456
  “我欺负老实人?!”“不是你是谁?”云安郡主道,“我大嫂的性子,认识她的人谁不说她和气。母亲你就知足吧。换个旁人有我大嫂的出身,您想刻薄就刻薄?人娘家就是不跟咱们宗室计较,等你进宫请安,宫里太后娘娘、皇后娘娘给你个下不来台,你可就面儿上有光了!”郢王妃刚想再说什么,有婆子进来说郑公府的少奶奶到了,说是来看望世子妃的。郢王妃有些头疼,与闺女道,“你去见见郑大奶奶吧,你们年纪相当,能说到一处。就说我身子也不大好,就不见她了。”云安郡主道,“您现在知道自己个儿享福了吧。当初就该给阿弟娶个郑大奶奶这样口齿灵伶的,母亲您也就百病全消了。”“去去去!”郢王妃挥手撵人。郑氏原本没病,郑少奶奶大包小包的带着补身子的药材过来,她就很不好意思。郑少奶奶看郑氏脸色红润,不似受欺负的模样,也便没说难听的话。只是道,“明儿我进宫,也同阿玥说一声,以免那孩子担忧。”郑氏忙说,“荣烦嫂子了。郑少奶奶叹道,“我也不知道王妃是怎么想的,非要你辞了这差使。这差使难道不好?”郑氏云安郡主俱惊,郑氏直接问了出来,“大嫂你怎么知道?”郑少奶奶无奈,“这有什么不知道的。不说做姑嫂这些年,咱们打小就认识,你什么脾气,咱们都清楚。”看云安郡主一眼,“云安你别嫌我说话直啊。”云安郡主也是无奈叹口气,“我也发愁哪。这老人上了年纪,真是叫人说不上来。其实她也后悔……”云安郡主又叹了口气。实在是彼此太熟了,这三人出身都是一等一,又同在帝都城长大,自然打小认得。太熟的结果就是,有时觉着,客套话说着都假。这事到底什么缘由,真真是不必郑氏自己说,郑少奶奶看一眼就明白。第二天,荣玥得了舅妈带的信儿,总算放下心来。郑少奶奶与她道,“你祖母上年纪,人就糊涂。你娘没事儿,听她说得了一卷新书,如今天儿冷,她就在家里看书。”“要是看累了,就歇一歇。”荣玥说。郑少奶奶摸摸她的后脖颈,“是啊,我看她屋里那白芙蓉养的实在好,开的碗口一般大,水灵灵的甭提多喜人。”荣玥闻言,高兴的说,“那花儿都是我娘亲自侍弄的。”荣玥把侍女打发出去,悄悄问舅妈,“我祖母没为难我娘吧?”“没有。你放心,有我们哪,能叫你娘吃亏?”郑少奶奶怜惜她这一片孝心,也知道这孩子素来跟舅家亲,告诉荣玥,“你祖母上了年纪,人有些糊涂了,你不用计较这个,在宫里就只管专心读书。”荣玥点点头。她就是这样乖巧的孩子。待这事儿过去,荣烺召集小伙伴儿在屋儿里暖炕上开会,宣布接下来的大动作,“如今咱们已经收集了一百二十份女子孩童被拐卖的案子,案子已是不少,我想着,咱们该开始写书了。”这些天,每次荣烺宴会的主题都是收集女子被拐案子、然后讨论这些案子,在收集案子的过程中,荣烺就发现,被拐卖的不单单是女子,还会有许多孩童,所以,就一起整理了。案子卷宗都有尺来高,听到要开始写书,大家都有些兴奋。荣玥坐在小炕桌的一畔,面前摆着文房四宝,铺着雪白纸笺,她还兼做会议记录,闻言道,“我听说翰林院的学士最有学问,要不,咱们托翰林学士写?”郑锦说,“翰林院的人都有点恃才傲物,学问是有,就是不知道他们愿不愿意?”颜姑娘道,“要不,咱们跟齐师傅打听打听?”姜颖对于帝都官员还不熟,荣烺说,“翰林院都是一帮瞎子,我才不愿意找他们。你们忘了,当初让钟学士给咱们做师傅,他都不乐意!”“再说了,咱们自己的书,干嘛要给别人写?咱们收集案子多不容易啊,忙活三四个月才整理好!”荣烺这话一出,把大家伙儿都吓着了,连姜颖都瞪大眼睛,使劲儿朝荣烺蹭了蹭,“公主,你是说咱们自己写,书?”荣玥三人也齐刷刷看着荣烺,不可置信。j荣烺也很奇怪的看着她们,“是啊。案子是咱们收集的,咱们对每个案子都做了讨论,分类别做了整理。干嘛不是咱们写?”大家都给荣烺吓着了。郑锦道,“我听说写书的都是胡子一大把的老先生干的事儿。”颜姑娘也有佐证,“就是翰林学士,年纪太轻,写书也是会招人笑的。历史上不乏稚龄做诗的天才,可那也只是诗文,并非书卷。”荣玥直接给荣烺这话惊的不会写字了,姜颖纵然胆大,衡量一下自己的才学,很实诚的表示,“我觉着,我读书的年份有点短,就是有心,怕也写不成。”“还没写。怎么就知道写不成?”荣烺是绝不肯把写书的荣誉让给翰林的瞎子的,她问,“阿颖姐,你读过几年书?”姜颖,“我五六岁的时候,跟我哥学认字,正式读书是七岁,到现在四年。”荣玥说,“我也差不多。”郑锦颜姑娘亦如此,因为年纪都相仿,所以读书时长亦相仿。这其中,颜姑娘是读的比较好的。荣烺心里一算,“每人四年,这就是十六年。咱们十六年苦读,还不够写本书么?”“放心吧!我都想好了!”老话说的好,初生牛犊不怕虎。牛犊为啥不怕虎,主要因为没常识。如今,有常识的都叫荣烺写书的大计划给吓着了。没常识的偏一幅信心满满,就得这么干的蛮横样儿。荣烺说,“咱们这样儿,每人按案子类型不同,一人分一摊。各人写各人的,写完后再一起看,做修改。”四人面面相觑,都有些没主意。姜颖来自边塞,胆子大话直接,她说,“公主你不是还不会写字儿么,你怎么写啊?”“我只是不会写,又不是不认字。我可以由我来说,林妈妈记录。”荣烺有些不满几人的磨唧,说她们,“看这儿没志气的样儿!书是啥,书不就是表达自己看法儿吗?”“我们每个案子都讨论过,如何防骗也讨论过,把讨论的写上去就行。”“你们这读书四年的,怎么还不如我这读半年的。”姜颖立刻说,“公主你都敢写书,那我也敢写!”郑锦也不落人后,“就是,难道还能输给你这读半年书的。”大家本就是亲戚,年岁都不大,荣烺是身份高,但日夜都在一处,说话也都不拘谨了。颜姑娘看看荣玥,荣玥没啥表示,颜姑娘遂先表态,“那我也试试。”荣玥看大家都要写书,她有些没主意,虽然她年岁大些,可她没有阿烺聪明,也不知道能不能写的好。荣烺既不安慰她也不鼓励她劝她,这回用了新办法,威胁大法,“阿玥姐你要不愿意,我就另找人选了。”荣玥一听这个,根本没来得及多想,立刻说,“谁说我不愿意,我愿意!”荣玥不喜欢听“另找人选”这样的话,她还说荣烺,“我认的字比你还多哪。”“好!既然大家都同意,咱们今天就把案宗分了!”荣烺趁热打铁,这些案宗除了姜颖外都一起读过,按类型标了不同的签子。分案宗的过程非常公平,大家一起分出五份儿,然后抓阄,抓到哪份是哪份。自从分配到写书大任,大家忙的,休沐都得带着工作回家。家里一问缘故,都是既羞涩又不好意思,然后内心深处还有一种不能说也坚持不承认的小激动在里头,“那什么,写书哪。”这话把颜姑娘她爹颜相都惊了一跟头,颜相状元出身,当朝首辅,也还没著过书哪。第44章“写书?”颜相以为自己听差了。就见伏在长女案边的小女儿说话了,“爹,就是写书。是公主让姐姐写的,防止女子儿童被拐骗的书。”“前些天一直让我帮你们找案子,是为了写书?”颜相上前取了女儿在写的文章,小女儿在一畔叽喳解释,“爹,不只我姐一个写,还有阿玥姐、郑家姐姐、大长公主的孙女姜姑娘,公主也会一起写。我姐她们是分了的,一人写一部分,最后合成一本书。”颜二姑娘的小脸儿闪闪发光,为姐姐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曾尽过一份力骄傲,“我也帮公主找过案子。”颜姑娘年长几岁,看出父亲眼中的惊愕,待父亲看过她写的内容,颜姑娘问,“爹,你看我写的怎么样?”对闺女,颜相比较委婉,“依你的年纪,已是不错的。若著书立说,还得慎重。”颜姑娘有点郁闷,这种郁闷更多来自父亲的评价。她说,“原本我们都很犹豫,毕竟都是刚念书,可公主说,写书就是把自己知道的道理写出来,写明白。我觉着,要写明白还是能做到的。”“也不能拒绝公主,大家都答应了。”颜相说,“公主很有自信。”“那是。我们没立刻答应,公主还说我们没志气。”颜姑娘取回自己的文章,“我把在宫里写的一节给小妹看了,小妹说她能看明白。”颜相并没有阻止女儿要做的事,反是道,“那就继续写。你们这书也不是圣人著书,实实在在的通过受害者的经历得出的教训,简单明了,也是很实用的。”颜姑娘立刻笑了,眼眸弯弯的说,“我也这么想。我们也不是想写流芳千古的书,就是写本实用的,让人一看就明白的。要是有人看了,遇到坏人能防着些,也就不枉写这一回了。”颜相道,“不错,做人最忌好高鹜远,踏实平实最重要。”相较颜姑娘受的鼓励,郑锦姜颖都遇到一堆扯后腿的,郑家女眷提到郑锦要写书的事儿,也并不嘲笑打趣她,还特别支持,可每个人都是一幅眼里含笑加油鼓励的模样,郑锦就觉着很假。尤其她娘刚鼓励过她,就悄悄问她,要不要请家里的清客先生帮她写,把郑锦给憋的不轻。郑锦其实也不介意让清客先生帮忙,可她并不啥,“我们几个和公主成天在一块儿,谁什么样,大家都清楚的。别人都自己写,就我找清客代写,我可丢不起这人!”郑少奶奶哄她,“说不定都找清客写哪。”“不能。公主说了,翰林都不找,还找清客,清客能比得上翰林?”“不是。要是用翰林,翰林肯应你们的名儿么?”郑少奶奶道,“用清客,多赏些银子,以后还署你们的名儿,说出去也体面。”郑锦说,“不行。公主一眼就能看出来。”“你回宫跟公主好好说说,现在你们年纪小,文章还没学好,你们说了意思,让清客代笔,也不算是清客写的。”郑少奶奶脑筋活络非常。郑锦更了解荣烺,说她娘,“你就死心吧。我们是真正要自己写的。”回头铺纸,提笔醮墨,“母亲你别打扰我,我得赶紧写,我可不能输给她们几个。”姜颖倒是没有长辈给出馊主意,她是遇着一堆捣蛋鬼。弟弟妹妹们听说她要写书,险些笑破肚皮。皆因姜颖在家是出名的不爱读书,字也写的一般,这进宫三天半,竟然要写书,都担心她把公主坑了。姜颖满肚子火,提着竹棍把一群讨厌鬼撵跑。回家直接受到鼓励的反是荣玥,郑氏听说闺女要写书,非常高兴,亲自倒了香茶,跟闺女一人一盏,母女俩坐在山茶花畔的檀香木暖榻上说话,“我当初开始注《贞烈传》也是阿玥你这年纪,咱们母女都跟书本有缘。”看母亲这样高兴,荣玥握着茶盏,说出自己的心事,“我还担心写不好哪。”“不用担心啊。一诗一词一段文章,都是作文者有感而发,你把自己的感受认真写上去就行了。”郑氏把自己的经验一点儿不落的都传给女儿,“我注《贞烈传》时就是这样做的。当初并不是想因此争名,但后来人们看了,都说好。”郑氏拍拍女儿的肩,“放心,按我说的,准儿没错。”知道闺女要写书,郑氏很高兴,晚上特意令侍女烫了黄酒,母女俩就着精致小菜对饮几盅,十分快活。经过母亲的鼓励,而且,母亲也是十来岁就注释《贞烈传》,荣玥觉着,自己不论从相貌还是性格,都更像母亲。说不定,母亲注书的智慧,也传给自己了哪。于是,带着三分迷信思想,荣玥揣着七分自信,开始自己的写书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