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姒(双重生) 第39节
作者:雕弦暮偶      更新:2023-05-08 20:59      字数:3661
  而温和情愫里,人心平柔慈善,对不顺之事都能多一两分宽容。上辈子一切面目全非成那个模样,情境使然,冲突使然,谢重姒能理解,也将前后两世完全分割开来。前世恩怨皆清,不可能再迁怒到如今。可她还是有所顾忌。她怕。心有余悸的那种怕。一怕宣珏无法入仕,重蹈覆辙;二怕情感毁于一旦,美好支离破碎;三怕……说回来也算可笑,她呢,直到窥见收于长盒之内的一幅旧画,才敢信宣珏是爱她的。那幅画上是她,红衣烈马,提箭射鹿,落款“太元五年中秋 珏笔”——几大家族倒台的前两个月。而她发现这幅小心翼翼珍藏于卷轴的画,是……在这十年后了。尘封十年心意,久颓卷轴之内。他不提及,她也不问。到头来再捧出赤诚之心,纵是当年模样,也无人敢信。三怕她再没有当初年少时怦然心动,奋不顾身去招惹一个人。她若不主动点,他们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可细水长流的欣赏喜爱,和烈火炙热的年少爱慕,区别甚大。她心里能余下前者,但实在没力气胆量,再去挑战后者了。所以,不如就这样,君子之交,也不用担心冒犯折辱他。谢重姒抱着这种心思,一路上谨言慎行,隔三差五犹犹豫豫,和她平时利落洒脱差了个十万八千里。但微妙的是,和她上辈子冲动之余难得羞涩扭捏的神色,倒是几分相似。宣珏没吭声,也不知在想什么。快到苏州时,两人在官道附近凉茶棚里歇脚,他才问了句:“你师兄师姐靠谱吗?”正巧小二上了茶,他用手背试了试温,见热度刚好,一边倒了两杯,神色自然地推了一杯给谢重姒,一边道:“怎么还未见他们。”谢重姒想了想,诚实地道:“不靠谱。但真有能出来加餐的机会,他们一个俩个肯定会踊跃的。而且,在扬州城和东庄之间,落水那段路,我没能留下记号,很可能会跟丢,得找会儿。”宣珏点了点头,端起茶水抿了口:“如此。那之后在苏州,你有什么打算——齐家人多数为官,不似楚家经商为主,做事也更谨慎小心,不会轻易留下把柄的。明哲保身了几十年,明面暗里,都很干净。”要不然以宣家作风,也不会和齐家交好。谢重姒了然。他们落水得救后,讨论过那晚刺客与大火。在扬州城敢这么肆无忌惮,不怕善后的,唯有只手遮天的楚家。后续查封变严,和与城兵的闲言交谈之中,更是得以证实。楚家起势没少假借三教九流,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是乖张泼辣。相较之下,苏州齐家则含蓄收敛得多。或是“初心永存”的祖训在,又或者是名字里挂的这个国号太沉重,他们生怕一时不察“齐”字就砸下来,谨小慎微惯了。的确没什么值得拿捏调查的。但也存在例外。谢重姒将茶杯一放,不动声色地道:“三哥前阵子,调了几个齐家人入京,补空缺闲职。很是看重。你说,齐家是否也有意交好,甚至起了别的心思呢?”宣珏微微一怔。在谢治的衬托下,三皇子谢温,可谓是进退得度、礼贤下士,朝野呼声不小。势力在朝的氏族,自然心思活络——从龙之功,能换来丰厚回报。齐家上一世的确有这个心思。只是隐蔽很好,就算是三皇子调动的几个人手,也不是自己出面,而是调到他极隐蔽的势力手下,等待时日伺机上爬,于两方都有益。可尔玉是怎么知道的?谢治告诉她的?这位太子殿下……这辈子开窍变早了么?宣珏没问,只露出恰到好处的惊讶,刚想说什么,就听到旁边也有歇脚客人在唏嘘:“这是又洗劫一个村子了?”“是啊,这群南华山脉一代的土匪,什么时候才能剿干净哦。”宣珏和谢重姒同时蹙眉。很有默契地没再开口,听对面桌上的两个农耕归来的老人家闲谈。“伤人多吗这次?”“老样子,给钱不杀,没钱就砍几刀,能不能活下来,听天由命咯。”“官府也是,年年剿匪,土匪窝年年还在。”“话也不能这样说,每年不也都剿了些匪盗么?我看呐,就是那群贼人好吃懒做,也怨不得官兵头上……不过,唉,总是提心吊胆也不是个事。等今年收成完,我和老太婆去儿子家住,搬离这边。”谢重姒嗤笑了声。年年剿匪,年年还在——那是因为官府根本就没正儿八经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呀!否则,这些地方拿什么借口,让朝廷出银拨兵呢?戚文澜那根棒槌,还真玩命打杀进匪窝过,结果大胜的第二天,江南的几个官员就捏着鼻子请他回家。扯了一堆之乎者也奉承话,主旨为“小将军挂了彩他们惶恐受不住”,实则是怕他杀心上来,真的把江南匪贼一窝端干净了。听到谢重姒这声嗤笑,宣珏抬头看来,问:“笑什么?”谢重姒耸了耸肩,骂道:“一群尸位素餐的东西。”见宣珏失笑,来了兴趣,托着下巴问他:“离玉你怎么看?文澜和你说过他之前被‘请’回京城的事儿吧?”宣珏颔首:“嗯,他提过。剿匪一事么,朝廷有求必应不如坐视不管。”两人喝完茶,休息片刻,付完二十枚铜钱,继续上路。谢重姒骑在马上问他:“嗯?怎说?”“江南山多地杂,若是乱世,匪寇成群占山为王,不足为怪。但太平盛世,仍有匪寨连绵,只能说明当地官府不当政。他们无非是指望朝堂每年那笔赈灾银,不拨便是了。可能会乱一两年。”宣珏风轻云淡地说,“乱完就好了。毕竟,富裕的匪寨里头,能剿收的钱财,不比京中八品官员差。够补充某些人的金库了。”这种想法有人提过,她父兄相继打过这个念头,都因太过冒险而放弃。她替父兄问了句:“……那乱的一两年要怎么办呢?”问完又觉得是傻问题——策令调动,本就伴随动荡。只要最终结果不差,就是行之有效的。若是与同侪或是长辈论政,宣珏无非答些“别处找补”“另政掰正”的中庸做法,无功无过。可对谢重姒,他犹豫片刻,说出真实的想法:“没办法。殿下,有的路,你知道是正确的,可能会因前面九十九步的动乱震荡而放弃。不过,只要最后稳定下来的架构体系胜于之前,它就是对的。至于这诸般动乱的是非功过,三言两语难说清楚。但——问心无愧即可。”落子不悔即可。谢重姒温吞地“嗯”了声,半是调侃:“哎你可真是块鬼谷的好材料。”鬼谷弟子逢乱必出谷。天地为棋盘,众生为棋子,甚至必要之时,以身入局。无悲无喜地抉择出最优的那条路。大齐政律历来求稳,老祖宗留下的政法,不怎么敢改动。宣珏这高谈阔论近乎大逆不道,但谢重姒听了倒觉得甚合她意,亲切得很,想来也是托她那些吊儿郎当的师兄师姐们的福。宣珏笑道:“当殿下在夸我。”谢重姒挑眉,想说“自然是夸你”,又觉得过于亲昵,便也只笑了笑,一甩马鞭,在秋日里纵马,继续南下前行了。秋风簌簌,麦浪波涛,金灿的田野弥漫收获。*扬州城的小麦已经收了一茬。吴大娘这日买了小麦磨粉,准备做点新鲜的荞麦糕点。近日她收了个小姑娘做帮工,小姑娘唯一的兄长葬身客栈火海里了,她没处可去,吴大娘就暂时收留了她。小姑娘说她叫“叶芝”,手脚麻利,绣花烹饪,手艺都绝佳。这一个月包子铺的生意好了不少,都是她的功劳。吴大娘是越来越喜,见叶芝迟迟没离开,甚至动了收她做养女的心思。反正她也没后,留个小姑娘相依为伴,还有个人养老送终多好。她这么多年也攒了不少家底,够叶芝嫁妆了。〔铱驊〕叶竹当然不知道有人想收她做干女儿——她亲生父母还在草原上活得好好的,身子骨倍儿棒呢。这天,她接过吴大娘的麦粉,帮她和面团雕面花,卖出几笼后,找个借口去文昌街的信铺,寄出这个月的第四封信。她不敢多寄,怕引人注目。也不敢直接寄往宫里,怕半路被截。她写给的是戚府。不过之前的信石沉大海……也不知道有没有被收到。扬州城仍旧查得严,运河偶尔还在打捞什么。叶竹左思右想,觉得那晚殿下和三公子或许是跳了河,逃过一劫。但城查很紧,她没有路引,出不了城,只能先暂居在此。叶竹寄完信,回到吴大娘的包子铺,有些愁人——她不会真的要在这住个三年五载吧?她走进吴大娘给她收拾出的房间,房间不大,但布置温馨,甚至床头还给她缝了个兔偶。叶竹还没阖上门喘口气,突然瞳孔猛缩,差点没叫出来。房里的木凳上,坐了个人,一身白衣,但袖口和脖领处是墨绿叶纹,云绕星遮。这人听到动静,转过身来。叶竹这才发现,这是一位出尘清美的女子,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也没有波动,像个瓷器人偶。肩膀上立了个奇怪的鸟,说像鹰吧,比鹰小得多,说像八哥或是乌鸦吧,也不尽然。或许是这女子容貌尚可,不似什么坏人,叶竹谨慎地退后一步,没呼救,只问道:“姑娘是?”女子抬起手,快速做了几个手势。叶竹没看懂,结巴道:“我……我不会手语。”突然她听到尖细的声:“你身上怎么会有夜来香的痕迹?还有其他人和你一起吗?”这声音像是夜枭尖叫,叶竹头皮发麻,差点没跟着也叫出来。心想这姑娘长得不丑,声音怎么这么难听。下一刻,她目瞪口呆地看清了女子肩上那只鸟,嘴在一张一合——这声儿是它发出来的!原来这手语不是给她看的,而是给这只能转述主人想法的怪鸟看的!第42章 师姐离玉,你听说过“偶人”吗?……叶竹心想:稀罕, 这姑娘是不会说话还是怎的,要只怪鸟来代劳?她疑惑万千,斟酌问道:“夜来香是何物?我从未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