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节
作者:林起笙      更新:2023-05-13 11:09      字数:3621
  镇国公和一众金吾卫困在罟网之中,只能眼睁睁地瞧着他们,无法动弹。终于,这群黑衣杀手止步,停在他们的不远处,不动声色地将他们包围。因着罟网的重压,镇国公不得不半蹲着,抬头去看站在面前的黑衣人。似乎乐于见到这位骁勇老将臣服脚下,那个黑衣人垂眸睥着他,禁不住嗤道:“国公爷,真没想到,你还有今天。”然而,从始至终,镇国公的神情都没有太大拨动。他透过罟网的间隙,沉默地看着面前的黑衣人,半晌,终是笑着回道:“所以,就是你们害的虞将军,对吗?”说着,镇国公下意识地环顾四周,察看附近那些将他们团团包围的杀手,“你们现在这阵势,莫非,也是想置我于死地?”话音甫落,为首的黑衣杀手便爽快应道:“确实如此。国公爷……真不愧是当朝的谋臣猛将。”说罢,他随意打了个手势,围绕在镇国公和金吾卫周遭的杀手,便提着陌刀逐步逼近。锋锐的刀身反射出惨淡月光,透露着冰冷的杀意。见状,被罟网困住的金吾卫们不禁心慌意乱,拿起手里的陌刀,就对着罟网一顿砍,可那罟网似乎由铁丝编织而成,任由他们用陌刀砍出细微火花,也不见罟网有过多的破损。就在他们分神的瞬间,黑衣杀手也高举陌刀,毫不留情地朝着他们挥下。从始至终,镇国公的神情都没有任何波动。他就看着落向头顶的陌刀,临难不避。而那柄陌刀,也终究没能落下。在这电光石火的刹那之间,一支箭矢穿破夜的寂静,咻的朝杀手射去。那个杀手甚至还没来得及反应,便因为后背中箭,轰然倒地,匍匐在镇国公的脚边。镇国公的府兵也不知何时埋伏在灌丛中,他们手持□□、突然现身,射出这一场铺天盖地的箭雨,一时间,兵刃相接、刀光剑影,很快,眼下的局势便骤然逆转。这群黑衣杀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而原先冲着镇国公叫嚣的那人,也再无还手之力。他侧卧地面,捂住穿透胸膛的箭伤,抬眸看向已然脱身的镇国公,不由得冷笑道:“国公爷,你们谢家一直在为李氏王朝卖命,甚至为此失去了两个儿子,难道就没有想过……到底值不值得?”似是痛极,说到这里,他没忍住一阵咳嗽,动作间,伤口崩裂,溢出更多鲜血,洇湿了他身下的草木。然而他好像并不在意,继续强撑着,为他细数曾经,谢家所经历过的那些苦痛:“你的长子谢言峰,在十八年前,平定宋氏叛乱的时候,不慎战亡。”“你的次子谢言岭,也是因为调查那桩轰动一时、和宋家有关的狐妖杀人案,病亡途中。”“……接连白发人送黑发人,你们就不怀疑,这其间有蹊跷吗?”随着他一字一句地落下,始终维持面上平静的镇国公,终于有了些微变化。他不禁握紧了手中长戟,唇角抿平。看出他神情的微动,黑衣人不免笑了,带着几许嗤嘲、几许苦涩,“国公爷,你们不会不知道吧?这一切,都和你效忠那位陛下脱不开干系。”“十八年前,他可以猜忌宋家,甚至不惜设局,让宋家背负着谋逆的罪名灭门,如今,难道就不能断了你的后,让你们镇国公府,再无未来可言吗?哈哈哈哈……”他放肆地笑着,扯动伤口的剧烈疼痛。说罢,他终是再难强撑,呕出一口鲜血之后,彻底昏死过去。镇国公面无表情看着倒在脚边的男人,下意识地阖紧了齿关,颧骨棱起。这些事情,他当然,都知道。第156章亥时三刻, 夜幕低垂,华清宫灯火通明。宫人们和御医尽是脚步匆遽,来来往往地出入圣人寝宫, 为着圣人的病况心惊胆颤、人不自安。从始至终,桓颂都站在外头的廊道上, 冷眼瞧着他们的忙碌和恐慌, 眸里波澜不惊。没有一丁点,对圣人生死的担忧。不知过了多久,他终是兴致缺缺地侧过首, 转而看向不远处、长公主那边的情况。现如今, 长公主便是华清宫唯一的主心骨。她既要负责整个华清宫的安全,又要分出心力, 四处搜寻初沅和华阳的下落。可就是这样的乱局之中,她却依旧从容不迫, 有条不紊地安排着一切。“……今夜, 务必要轮番巡逻,不留疏漏。尤其是陛下的寝宫周围,绝不能有片刻的空缺。至于失踪的两位公主,就先从附近的偏殿找起。常言道, 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他们带着两位公主,一定是走不远的。”挂在廊檐的宫灯透出暖黄光亮, 幽暗地映照在她的身上, 她仪态大方、雍容不迫, 一举一动之间, 难掩巾帼风范。隔着中间庭院、摇曳的树影, 桓颂默不作声地望着她, 半晌,颇是有几分自嘲地笑了笑。他还真是不懂,这位利欲熏心的君主,怎会有这样的好运?当年,有他父亲和镇国公的两肋插刀、鼎力相助,这位帝王才得到了现在的皇位;如今,又有一群忠臣良将追随,有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长公主帮着挑大梁,李氏的江山社稷方才不动如山。可为何十八年前,他们宋家末路穷途的时候,就没有几个人站出来,为宋家洗刷冤屈?恍惚之际,桓颂的目光好似又穿过悠悠岁月,瞧见那场所谓的叛乱——邻国的吐蕃王族内部生变,原本的吐蕃王病重。他的两个儿子为了夺取王位,纷争不止。——大王子松瓒性情和善,每年岁贡之时,都会亲临燕朝,以示他们友好相交的诚意;可二王子贡普才是王后所生的嫡子,他好勇斗狠,对新立的燕朝存有敌意,若是让他继位,燕朝和吐蕃的开战,在所难免。恰好他们驻守的陇右道和吐蕃相邻,于是松瓒便传信至陇右道,意图向他们借兵,赢得这次的夺位之争,并且他还在信中郑重许诺:他日若能登上王位,必将和燕朝敦睦邦交,只要他还在世,就绝对不会向燕朝开战。这封信,无疑是将燕朝和吐蕃的未来,尽数交到了他父亲宋颐的手里。于情,于理,他们好像都没有拒绝的权利。是以,宋颐并未多作犹豫,便在翌日的清早,做好了决定,陈情书信,准备将此事告知长安的皇帝。然,时不我待,他甚至来不及等到京中的回信、圣人的应允,吐蕃的二王子贡普就先发制人,掀动了兵变,将大王子松瓒的母族软禁。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宋颐只能率先出兵,助松瓒一臂之力。谁曾想,就是他的这个决定,让宋家走向了万劫不复之地。那位至尊至贵的圣人,竟然以为他们是想趁机谋逆,不仅给他们宋家冠上了一个通敌叛国的罪名,派出镇国公府的大公子谢言峰、以及当时镇守剑南道的节度使率兵平定叛乱,甚至,还软禁了当时身怀六甲的宋夫人,和年过八旬的宋老太太。宋颐得知此事以后,心中大恸。毕竟,他是如何都想不到,他曾经、生死之交的好兄弟,居然从未对他有过信任。——这么一件事情,就推翻了他们之间、所有的情谊。甚至,不惜对他、对他的至亲,屠刀相向。极度的悲愤,不慎催动了他体内的情蛊。再加上彼时,他为了助松瓒清除阻碍,杀孽过重,蛊毒发作之际,竟是走火入魔。——他在军营中大开杀戒,手中长戟对准身边的将士。纵是谁,也拦不住。“让开,你们都给我让开!”他只想杀回长安,向当今的圣上,求一句解释。然,也是在那一日,剑南道的节度使因着和陇右道相距不远,率先奉命赶到。宋颐因着蛊毒的作用,已经在军营里,杀红了眼。他连身边陪伴多年的将士都不认,又怎会识得这位节度使?于是就这样,短兵相接。他们试图解释,可那位节度使却充耳不闻,只将圣人的旨意奉为圭臬,满口的话,尽是对他们的声讨、痛恨,字字句句,皆是在斥责他们的不忠、不仁。——“宋颐,你可真是枉顾天下百姓对你的赞颂,枉顾陛下对你的信任!真没想到,饱经忧患的百姓们好不容易盼来太平,你却为了一己私欲,又想挑起纷争,置黎民百姓于不顾,夺取皇位!”——“宋颐,你这个乱臣贼子,你罪该万死!”原本,他们就是只是为了支援松瓒出兵,不可能破釜沉舟。所以此趟随行的,不过就五千精兵。如今对上剑南道节度使的上万铁骑,根本是寡不敌众。不多时,他们的这五千精兵,就所剩无几。身边的将士,一个接一个地倒下。而那位节度使,似乎也没有要给他们留活路的意思。手持长戟的剑南道府兵,步步紧逼,一点点缩小包围,将他们仅剩的几十个将士围困。旋即,手起刀落,进行最后的屠杀。他是宋家的少将军,是宋颐的独子。是以,那些追随宋家多年的老将,不惜以身作盾,为他挡下所有的刀光剑影,甚至在最后,用堆叠的躯体替他筑就藏身之所。他躲在众多叔伯堆成的尸山之中,鲜血模糊了他的视线。可他还是透过缝隙,见到了父亲的最后一面。宋颐的遍身插满长戟。许是因为发作的情蛊,又许是因为莫大的震惊,他目光混沌,低头瞧着那杆穿透胸膛的利刃,慢慢地,瞳眸涣散,失去了意识。可手里的长戟撑着他,他始终伫立原地,逆光中的身影仿若巍峨高山,镇守在尸山血海之中,风骨尤在。他这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剿。死,也是战亡沙场。只不过,谁也没想到,最后,他竟是以这样屈辱的叛国罪名,葬身疆场。那位剑南道的节度使见此情景,不禁不屑地嗤道:“逆臣贼子,罪该如此。”全然忘记当年,是宋颐调兵遣将,平定山河。……这时,长公主那边也不知发现了何种状况,突然有人高呼,打破了夜的静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