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作者:易楠苏伊      更新:2023-05-29 16:19      字数:4381
  除她以外任何人都看不到。做好之后,她又想到自己只剩下30个金币,实在太少了。商城里有那么多好东西,她哪个都想要,却没钱买,太过可惜。她觉得自己不能总想着花,还得想着怎么赚才对。“系统,我怎么赚金币?”系统:“宿主只要积极完成任务,改造者只要有一项刷到满分,宿主都可以得到10个金币的奖励。”钱淑兰算了算,她一共要完成8个人,那就是240个金币,虽然多,可要买这些好东西,远远不够哇。“还有别的方式赚金币吗?”系统:“宿主也可以在上面发布东西。”钱淑兰眼前一亮,这主意不错。只是她要怎么赚金币呢,她能卖些什么呢?她想了想,自己有什么?她在脑海想了半天,这年代的东西是挺多,比如说:手表,钢笔,军用水壶,手电桶等等,这些东西,估计那些修仙修道世界都没有。可发布一条就要10个金币,她现在只有30个金币,要让她一次全花光太过可惜,而且她也不知道别人会不会买这些东西。毕竟这些东西虽然新奇,但没什么特殊价值。突然她灵光一闪,想起前世暑假时,她曾经在一家淘宝店打工,那店里曾经卖过“垃圾”。当然这个垃圾并不是真的垃圾,而是一种神秘礼物,买家买的就是那种神秘感。她也可以照本宣科啊。卖得就是这些小东西。最主要的是省发布费用啊。别人拍了,她既可以发手表,也可以发钢笔,瞧,多省钱!当然她还不能卖得太贵,要不然根本没人买。最后,她决定定价20金币,之所以定这个价格,是因为她发布一条就要扣除10个金币,再加上东西也要花钱,有10个金币的差额,她也能有点利润。为了节省发布费用,她把库存改到100个。不是她不想多,而是超过100个,就要再加10个金币。钱淑兰只能作罢。发布好商品,钱淑兰直接关闭系统。她动了动身体,发现自己恢复不少体力,于是从炕上爬下来查看自家的家当。这老太太把家里的口粮全都放到自己屋里,她连屋都不用出。她走到墙根处开始解这一袋袋的东西。半袋小麦,大概有一百斤。一袋高粱粒,大概有两三百斤。小半口袋带壳的花生,约莫有三十多斤。三袋红薯干,大概有一百斤。她记得看到的画面当中,他们吃的红薯都是新鲜的,看来那些新鲜的红薯应该都放地窖里了。想通这点,她继续查看,麻布装的小袋子里,解开一看居然是大米,在手里颠了颠大概有十来斤的样子。剩下的都是些零零碎碎的山货,比如木耳,松子,核桃,香菇之类的。还有半篮子的鸡蛋,大约有三十来个。清点完粮食之后,钱淑兰从自己脖子上取出一把钥匙,这把钥匙一直是由原身贴身收着的,除了洗澡,从不离身。虽然钱淑兰有原身的记忆,可她只是走马观花似的观看一遍,也不可能记住家底有多少,所以,她打开床头柜开始数这个家的家底儿。打开抽屉之后,应入眼帘的就是一个颜色金黄,花纹精致,纹理清晰的木匣子,摸上去感觉细腻光滑,温润如玉一看就是好东西,她猜这是黄花梨。想到将来这个匣子应该也能当做古董收藏,她心里一阵痒痒。没想到这老太太还挺有钱,整整齐齐叠放的一打钱,她数了三遍,都是一千三百五十八块钱。这些钱多数都是在53年至55年那三年攒的。那时候战争已经结束,横行乡里的土匪流寇都被消灭,社会安定,再加上土改之后,只要是贫民都能分到田地,少则五六亩,多则十几亩。王家人口多,分的地自然也多,一家子都是壮劳力,把田伺候得非常好,收成自然也不错。再加上几个媳妇手也巧,又养了些鸡和猪,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可是,自从田地收归集体,他们的分红就一年比一年少,这几年拉拉杂杂才攒了三百多,比以前少了三分之二。钱淑兰心里直叹气,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十几年呢。她颠了颠手里的钞票,因为现在还没有一百元,最大的面值也就十块钱,也称大黑拾,这沓钱还是挺有份量的。好在这老太太是把钱全都用线扎好,放在一个木匣子里的。想想这笔钱能买多少东西。就她所知道的物价来说,一斤大米也就一毛六,想想,她手里的钱都能买上八千多斤大米了。如果她用来买红薯,相信只靠这些钱也能养活一大家子。可又一细想,觉得操作挺难。买这么多粮食,很难不被人盯上。尤其到了灾荒时期,饿急了眼的人什么道德操守全都顾不上了。想到这里,钱淑兰又觉得自己不能只救自己一家,也得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比如说她是不是应该找她的好侄儿说一说,毕竟对方是大队长嘛,在村子里也算小有权力。她打定主意之后,又开始数抽屉里其他东西,还有一小包的零钱,最小的一分钱,最大的五毛钱,大概有一百多张。等钱淑兰盘好家底儿之后,她把柜子重新锁上,用葫芦瓢舀了一斤高梁面出了房门。站到院子里,钱淑兰一眼就看到正在喂猪的三儿媳妇李春花。她是个老实能干的人,因为只生了三个丫头,在老王家一直没有地位,被原身各种嫌弃,家里的脏活累活全丢给她干。钱淑兰板着脸,尽量不崩人设,“春花,先别喂猪了,先做响饭(中午饭)吧。”李春花立刻把手里的活停下,洗洗手,往自己身上擦,接过钱淑兰手里的高粱面。钱淑兰注意到她身上的衣服打着一个接一个的补丁,洗得都发白了不说,袖口还磨破了。钱淑兰想到刚刚抽屉里的那一点布票,想着到时候给李春花做身新衣服吧。理由嘛,就是家里这两头猪都是她养的,特地奖励给她的。她还没说话,就见到李春花惊讶地抬头,“娘,这么多高粱面是要做饼子吗?”钱淑兰摇摇头,“烧糊糊吧,厚一点,大家都能吃饱。不过还是要吃红薯。”在她没买到足够多的粮食之前,还是省着点。要不然,粮食全吃光了,她又买不到,灾荒怎么度过?李春花虽然有些惊讶今天婆婆为什么会拿这么多高粱面烧糊糊,可到底还是不敢反对。朝自己屋里喊了一声“小梅”,一个半大孩子立刻从屋里跑了出来。帮着自家亲娘喂猪去了。钱淑兰看她们安排得很好,转身就走,刚走出院子,就看到从外面跑进来几个孩子,差点把她撞倒。“奶,你没事吧?”与她扑个照面的孩子大约十二岁,大名叫王正国,小名就叫正国。钱淑兰摇摇头,这才注意离她几步远的地方还站着另外两个孩子,都是女孩子,一个十二岁叫小荷,一个八岁叫小莲。都长得极其瘦吧。此时正一脸胆怯看着她,似乎很怕她发火的样子。钱淑兰叹了一口气,既不安慰,也不发火,直接走出院子。作者有话要说:我刚开始开淘宝店的时候,因为等级不高,也曾经发过神秘礼物这茬,一个月差不多能有十几单,不赚钱,甚至有时候还亏本,但是,那时候还挺满足!ps:喜欢本文的小天使记得收藏下作者哦,么么哒……第5章钱淑兰按着原身的记忆,出门往右拐,走了五分钟,又往左拐,找到原身大哥家。此时的钱家正在烧饭,灶房的烟囱浓烟滚滚。两个孩子蹲在院子里玩石子,看到她进门的时候,对视一眼,眼里闪过一丝害怕。钱淑兰自然看出他们的戒备,在离几步远的地方停下来,笑着问,“你爷爷呢?”大的小女孩叫钱月秋,今年十二岁,听到她问话,小手往右一指,抖着嗓子回道,“在屋里”钱淑兰冲她点点头,笑着赞了一句,“好孩子”钱月秋惊讶地张大嘴巴,和她爸之前那不可置信的眼神如出一辙。钱淑兰心里叹了口气,自从知道原身的记忆,钱淑兰对钱明华的态度就能理解了。顺着刚才钱月指的方向到了东屋,门并没有锁,她轻轻敲了敲门。屋里人咳了一声,才道,“进来吧。”听到回应,钱淑兰立刻走了进去。一个个子矮小,皮肤干瘪的老头子正坐在床上听着床头柜上的收音机,他的面容有些严肃,眉心更是紧拧着的。钱明华正坐在床前的凳子上跟他一起听,他手里还搓着麻绳,表情同样的严肃。看到她的时候,钱明华脸上微微有些惊讶,赶紧站起来,朝她问好。钱淑兰朝他淡淡点了点头,不是她故意摆谱,而是早上那一出,差点让这人怀疑她有问题。虽然钱淑兰的态度很冷淡,可钱明华却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连手脚都不知道该怎么放了。钱淑兰没有在意钱明华的局促,她朝钱维汉打招呼,“大哥,正忙呐?”钱维汉回过神来,看到是自家妹子,忙把收音机关上,招呼她坐下,笑着问,“幺妹,怎么这会儿过来了?找我有事?”原本想吃完饭去看她的,没想到她先过来了。钱维汉还挺意外。自家妹子已经十来年没登过门了,往常有事找他,也都让守仁守义过来,今天怎么亲自过来了。钱淑兰坐在床边,点点头。她是有事儿。从原身的记忆中她才知道为什么钱明华为因为她说了一声谢,就跟看鬼似的看着她。这事说来话长。钱维汉十五岁出去参加革命,在打鬼子的时候,下面那玩意被炸没了,就一辈子没有结婚。本来钱淑兰想把自己一对龙凤胎过继给钱维汉,让他后半辈子能有个依靠,谁成想,还没等她开口,钱维汉居然会在巧合之下救了钱明华,还收养了他。钱维汉知道他妹的想法之后,就提出也收养那对龙凤胎,可原身曾经见过小小年纪的钱明华在山上徒手咬过野兔,被他的凶残样子吓怕了,哪敢让自己刚出生的一对儿女送给这么个煞星,当即就拒绝了。打算落空的原身,因为家里太穷养不起那么多的孩子,只好把自己生的一对龙凤胎转送给别人,那家家境殷实,应该能照顾好他们。因为这事,原身对钱维汉很有意见。好些年不肯搭理他,后来,原身男人死了,她觉得自己无依无靠。就主动写信联系钱维汉。那时候,钱维汉刚好从部队上退下来,看到妹妹肯原谅她,就顺势把户口落到王家村,方便照顾这唯一的妹妹。为了这事,谢维汉自觉对不住妹妹,对她几乎是言听计从。有什么好吃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原身渐渐对这唯一的哥哥不那么冷淡了,只是对这个抢了她儿子身份的侄子却一点好脸也没有,偶尔在路上遇到了也当看不到。别说道谢这样的礼貌用语,她不口出恶言都算钱明华运气好。钱明华自觉占了钱家便宜,受点冷眼也是应该的,对原身一直很恭敬。钱淑兰朝收音机看了一眼,刚刚她可是听到了他大哥在听广播,里面似乎有“大跃进”的字眼,她拿不准钱维汉的想法,因此有点忐忑,“大哥,我有一件事不知道该不该跟你说。”钱维汉见妹妹低着头,搅着衣角,似乎很纠结的样子,有些摸不着头脑,可还是鼓励道,“有啥事你就说,大哥能帮你办的,一定给你办得妥妥的。”钱淑兰心里一阵暖意,在心里斟酌说辞。钱明华见他姑一直低着头不说话,还以为他姑想要他避开,所以站起来就想往外走。钱淑兰忙叫住他,“明华,你也听听吧。”钱明华脸上微微有些惊讶,但还是停下脚步。等他落坐后,钱淑兰凑到两人中间,小声道,“大哥,前几天我听人说,上面要全国范围内办人民公社了,到时候,所有的食堂都要上交给集体,吃大锅饭。”之所以,把这事透露给钱维汉,是“大跃进”这事儿其实并不是一簇即成的,前期是有铺垫的。早在1955年的时候,就有地方开办公社了,效果如何大家都不得而知,只是报纸上曾经报导过这一消息。钱维汉曾经当笑话跟原身说过这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