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节
作者:易楠苏伊      更新:2023-05-29 16:24      字数:4397
  这也是王守泉和钱明华平时多次暗示外加时不时泼冷水,才让大家没有像别村那样□□部一忽悠就卯足劲儿吃,连地里的庄稼也不管了。就是有那走娘家的媳妇,从娘家那边听了一嘴,回来给家里人说,外面有多好,也会被长辈们骂一通。相比别的村的闹腾,王家村就淡定多了。他们坚持一个原则: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什么时候真的见到肉啊,鸡啊,电灯,电话啊,他们才相信人民公社是真的好。现在也就是跟着其他人喊几句口号,心里还是清醒的。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小天使们送的营养液,么么哒第58章成立人民公社没多久,钱淑兰一直盼望的识字班终于等到了。这天中午,烈日当头,社员们个个带着草帽拿着蒲扇歪七扭八地站在打谷场。小孩子们躲在树荫底下,指着他们捂着嘴嘲笑他们傻站在太阳底下。燥热的天气让大家都有了脾气,有人勾着头找王守泉和钱明华,却丝毫没看到两人的人影,便抱怨起来,“怎么还不来啊,又有啥事啊?”“谁知道呢,这一天天的就知道折腾。我们刚到家,还没来得及吃饭呢,就听到有人敲锣开会。”“别又是整什么幺娥子吧!?”有一人四下看了看,见没有别人,立刻低斥,“瞎说啥呢。你不要命了!当心被那些民兵们听到,给你戴高帽!”其他人也纷纷闭嘴,不敢再抱怨。王立德等人都到齐了,立刻站到临时搭的台子上,手里拿着两块竹板,敲击了两下,“社员们,经过我的一翻努力,咱们王家村生产大队终于又可以开办识字班啦。请不认识字的社员,踊跃报名,这可是天大的好事,是咱们伟大的m主席为了照顾我们贫下中农组织的好事。请大家踊跃报名!”他话音刚落,大家都露出一副很头疼的样子。显然对此事不感兴趣。钱淑兰站在队伍里暗自叹气。虽然她很高兴听到这个消息,可她对王立德的口才实在是敬谢不敏,这种软绵绵的话哪里能鼓励到他们?王立德见下面的队员不热情,又接着道,“如果不足五十个人,这识字班就办不成了。请大家一定要踊跃报名。”“啥?”钱淑兰忍不住惊呼起来。他们家就算全部上阵也才十几口子,离五十个名额还差得远呢。王立德让一位老师帮着记录报名的人,这份名单可是要上报给教育局的,如果人数不够,识字班是办不成的。前几年,是因为由m主席倡导才办得起来的。现在,这几年都淡下来。整天抓生产,忙炼钢,哪里还有功夫管识字班呢。就是教育局听到他们队这么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也不敢打保票能通过。他跑了十几趟教育局,上面领导被他磨得实在受不了,才松口,只要他们生产队有五十人报名识字班,就同意办班。这个同意,可是有条件的。老师的补贴需要他们队自己负担。以前识字班老师的补贴可都是由教育局发的。但现在不行了。他们教育局没有老师愿意下乡。从县城回来的王立德又找到大队书记王守泉。王守泉便让他在大会上宣布,如果能招到五十个人,他们队就再加一个民办老师。所以,才有这么一出。钱淑兰让家里人全都去报名。这个报名还是有条件的,已经上学的小孩是不能报名的。所以,还得把正国给剔除了。那就只剩下王守仁,孙大琴,王守义,李春花,周雪梅,小梅,小荷,钱淑兰这八个人。十岁以下的孩子根本不能进。因为太小,怕他们在识字班闹腾。见大家都一副兴致缺缺的样子,钱淑兰急了,好不容易能有机会办识字班,可不能输在这临门一脚。于是,她两步跨上台子,拿起王立德手里的那个竹板就开始打,“打竹板,竹板响,社员听我讲一讲,北京好,上海富,不识字儿不成路,先进队,高工分,不如县城临时工,商品粮,工资高,年年有鱼人人夸”她这又唱又打的样式,很快把喧闹的人群吸引住。大家纷纷抬头朝她看。钱淑兰的竹板就是个半吊子,以前觉得好玩跟人家学了几手。见大家的注意力已经被她集中过来,她立刻把竹板一收,朝大家露出一副痛心疾首的表情,“社员们呐,咱们太生产队实在是落后了呀。前些日子,我给我们家老四在城里找到一份临时工,你们知道条件是什么吗?”大家都竖起耳朵听。对老王家能在县城找到一份临时工,村里有许多人那是相当眼热的。也不是没有人想跟钱淑兰打听。可大家都怵钱淑兰的暴脾气,怕打不到消息,反而被她骂一顿。后来,有人就旁敲侧击问她几个儿媳妇,可她们根本不了解情况,村里人自然也就没能打听到有用的消息。现在,终于能听到点内幕了,大家全都很好奇。她会怎么说。“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识字班的结业证书。”大家这才明白过来,为什么钱淑兰会让家里的儿子儿媳都念书,原来是想给他们找份工作。可城里的工作哪里是那么好找的。大家都有些不信。钱淑兰见他们不信,立刻转移话题,“咱们先不说工作的事了,咱们就说孩子吧。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将来能上考上初中,能考上高中,能考上中专,甚至是大学。”她顿了顿道,“可,你们也不想想,连你们自己都不想识字,你们的孩子能考上吗?有句老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再有就是,英雄老子儿好汉。这说明啥?说明咱们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有些人听了她的话都有几分意动。还真的有人去报名了。有的人是心动工作,有的人是认同刚才她说得那番话。钱淑兰歪着身子,探头去看那报名表,连一半还没凑齐,她数了数才十几个,这还远远不够啊。钱淑兰眉头紧皱,转了转眼珠子,突然灵机一动,高喊一声,“社员们只要报名,就能去蹭油灯纳鞋底啦!”她话音刚落,呼啦啦又有几个妇女凑了过来。好心塞,还是没有凑到二十个。钱淑兰一拍大腿,一狠心一咬牙,再次高喊,“只要大家都来报名,我们家送大家一人十块水果糖。名额满五十为止,多了就没有啦。机会难得请大家赶紧来报名。”奶奶的,她可算是知道了,没有好处,就别想让这些人过来报名。啥?一听有这好事,那些原本要走的人,立刻一窝峰似的全挤过来报名。来得人太多,速度又快,没轻没重地差点把那负责登记的老师挤到地上,那书桌差点被他们撞翻。看着乌泱泱的一群人,钱淑兰从台子上跳下来。抹了把额头上的汗。他奶奶的,不够专业的演讲者说得就是她,口干舌燥地讲了半天,衣服都浸湿了,才有十几个人报名。一说水果糖,一百个都有了。哎,说到底自己还是适合在露台广场推销牛奶,想想前世,那熟练的广告词,“走过路过的俊男美女们,过来看看哈,买一箱牛奶送六个鸡蛋哈。”她就有些窘。钱淑兰摇了摇脑袋,把那画面摇出脑海,掏出兜里的钥匙递给王守义,让他回家取。水果糖就放在她那屋的床头柜上,昨天刚买两斤。这还是她特地买来哄孩子的。只要是表现好的孩子,她每天都会奖励一颗。当然,多了不给,糖吃多了会长蛀牙。毕竟这年代牙膏太难买了。一天刷几次牙也不现实。王守义有些舍不得,“娘,真的送啊?”钱淑兰朝王立德撇了一眼,凑到王守义小声道,“你三爷爷说了,不满五十个名额,识字班就办不成。娘必须要让你们拿到结业证书。到时候,也早点给你们都弄到城里当临时工去,在乡下种地能有什么出息,累死累活一年也挣不到七十块钱。”王守义低下头,不知在想什么。再抬头的时候,他沉默地接过钥匙,转身就走。李春花抱着孩子也一起跟了上去。孙大琴站在人群里差点没被气死。这老太太真是傻透顶了,居然把糖白白送给别人吃。她儿子多吃几个都不行。很快,王守义就回来了,手里拎着一个麻布袋子。钱淑兰等那五十名额都写满了,才把本子拿过来,挨个点名,点到一个,就发给那人十颗水果糖。很快,两斤水果糖分到只剩下几十颗了。王立德对三弟妹的做法有点无语。识字念书还送水果糖!差点没把他的眼珠子给惊掉了。他本来想阻止,可他媳妇说,又不花你钱,你急什么。不送东西,你能把名额凑齐吗?王立德想到三弟妹这非要办成的架势,一想也是,他干嘛要阻止。王立德接过钱淑兰递过来的报名表,笑道,“我明天就去送。老师估计就从咱们学校找。肯定不能给上面领导添麻烦。”钱淑兰倒对这无所谓,只要能发结业证书就成,于是问了个她最关心的问题,“什么时候考试?”王立德想了想道,“以前都是到年底的时候,能组织一次考试。这次应该也行。”听了这话,钱淑兰欣喜若狂。王立德把名单交上去之后,教育局很快就批准了。第二天,队里就通知名单上的人去上识字班认字儿。地点就在他们生产队的小学。时间是晚上7点-8点。一个小时的上课时间。第一天晚上,只有不到二十个人过来。其中大多数还都是拿着东西过来的。有的是来纳鞋底的,有的是来搓麻绳的,还有的是来织毛衣的。只有王家人是真正过来学习的,不仅有课本,还有纸笔。第一堂课,王立德担心下面的老师太年轻压不住这些成人,所以自己亲自过来上课。哪知道,这些人居然这么敷衍。他颇有一种不被人重视的憋屈感。钱淑兰怕他发火,本来这些人就是来凑数的,不学就不学呗。钱淑兰拉着王立德问一句题外话,“上面安排人过来考试,如果成绩太差,以后是不是就不给办了?”王立德点了点头,“那肯定的啊,如果通过率差,上面肯定不让办了。”钱淑兰暗自思量,离年底只有四个多月了,马上又要大炼钢,肯定没有时间认字。也就是说只有这几天学习时间,估计这次的通过率会很低。至少一直处于垫底状态的李春花和孙大琴这两个就一定拿不到结业证书。钱淑兰直接放弃李春花和孙大琴,李春花主要是实在太笨了,根本记不住东西。一个生字,一天写百遍,到第十一天默写依旧能缺胳膊少腿儿的。钱淑兰实在是没耐心。有时候,她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就是凭本事文盲的。至于,孙大琴考得不好,纯粹是因为不听她的话,对她阳奉阴违。她担心孙大琴的性子,即使她给孙大琴找到工作,等孙大琴到了城里,她还得给孙大琴擦屁股,所以就随孙大琴去了。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老大和老三身上。至少他们不像那两人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尤其是王守仁的态度十分端正。让他写一百遍生字,他绝对不带含糊的,即使他再累再困,他也会在临睡前把字写完。凭管聪明不聪明,就这态度就让钱淑兰高兴。每天一大早,钱淑兰就把他们喊起来读书,督促他们写作业。王立德不给他们布置作业,她就自己布置。一个生字写上百遍还记不住,她就让他们每天都写上百遍,什么时候记住了,什么时候就停止写这个字。累得两人手指头都开始打颤。不仅是平时要多写,钱淑兰还让他们俩干活的时候互相考验对方,加深记忆。比如说“用‘帮助’这个词语造句。”比如说“12加89等于多少?”。。。一段时间下来,这两人倒是比以前进步许多。至于小梅和小荷,一个是一如既往的优秀,另一个脑袋瓜子挺灵光,就是太懒,不愿意学习。钱淑兰便让小梅督促小荷一起读书,小荷倒是没以前那么差劲了。关键是这孩子记忆力特别好,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都非常棒,一个生字,教一遍,中间不做任何复习,第三天,她竟然还能记住。给他们上课的王立德直呼这孩子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