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节
作者:黄姜      更新:2023-05-30 07:17      字数:6127
  黎池前世呆的行政系统中,与这时大燕的‘正从‘两级、一至九品的官职划分,也有相似之处,同样有‘正副‘职级划分。但是,即使他前世升职尚算快了,也在一个职位上做上两三年才行,更别说那些一辈子都守在副科级的了。黎池都已经做好准备,兢兢业业地工作、力争表现,再慢慢地升官。结果竟猝不及防地,就要被升官了!“臣是没想到,陛下竟然会因这七八千斤羊毛线,就让臣连升两级。原本臣是想着,先好好地为陛下和朝廷效命几年,积累下一些功绩,再图升官的。”“哈哈哈!”贞文帝被黎池的话逗得哈哈大笑,还同一旁的张忠说:“张忠,你看这黎和周!平日里看着聪明得很,没曾想竟是这么一个傻气的!”张忠笑着附和贞文帝的话,“呵呵呵,黎大人是个踏实人。”“张忠没说错,和周你啊,真是个踏实人。”贞文帝被逗得很开心,就为黎池解了惑。“朕会仅因你运回来的七八千斤羊毛线,就升你官?朕是见交给你的几件差事,你都办得非常漂亮,这才升你官的!”黎池先前只是没想到皇帝会升他官,现在一旦知道了,再去看看他做的事,秘密立储制、煤炭、水泥、与瀚海国成功‘会晤‘,这都算是实绩,升官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臣叩谢陛下!”黎池赶忙从椅子上起身,到龙案前向贞文帝叩头谢恩。“免礼了。”贞文帝刚才见了黎池傻气的一面,心情甚好。“兵器局打造出一批兵器,前几日送进宫来给朕过目,试过后确实比以往的要锋利许多,而这只因在冶炼和打造时,用的是煤炭火煅烧。和周,你发现的这煤炭,有大用啊!”在这个冷兵器时代,刀剑锋利与否,在战场上是很重要的。而黎池发现了煤炭,使锻造出的兵器更加锋利,其功绩可想而知。黎池已经重新坐回椅子上,听了贞文帝的话,欠身回答:“这煤炭古已有之,恰巧臣看过几本书,又正好被臣碰上,这才发现了煤炭及其真正作用。这番阴差阳错下的幸运,时也命也!是承借了陛下和大燕的运气,臣才能发现煤炭的。”将煤炭带来的巨大功绩,都揽在自己身上?黎池是不敢的,他怕被压趴下。对于黎池所说‘时也命也‘,以及他的这份谦逊,贞文帝是很满意的。虽然官员只要有才,骄傲一点也无可厚非,他也能包容得了。但若是一个官员,既有才华又谦逊、不居功自傲,就更得他的喜欢了。“和周,你谦逊是,是因你品格好。可你的功绩,朕也是记在心里的。”手下官员谦逊,可他这个做皇帝的,却不能对官员的功绩视而不见,要主动夸一夸才更好。“朕前几日微服出宫,去南城区看过那条水泥路,亲眼见证和周试验出来的水泥,也是有大用的。”水泥的用途,修桥铺路、修房建屋还是其次,更重要的在于防洪治水、修筑边防,后者对大燕来说,才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煤炭,水泥,都是于国于民皆有大用的东西。或与黎池有紧密联系,或出自黎池之手,所以论起他的功绩来,那真可说是很大了!不过贞文帝的连连夸奖,并没有让黎池飘飘然,他该如何还是如何。“水泥这事,起初不过是源于臣心中的一个疑惑而已。若无俭王殿下的支持和银钱资助,臣也不知何时才能将其试验出来,抑或是就永远不会去试验了。”贞文帝也觉得,在识人和用人这一点上,他的三儿子确实是学到了的。“朕的三皇子,也算是有一份功绩。”听黎池说起‘银钱资助‘,贞文帝又想起据说状元府日子过得拮据的事情,“和周,朕听说你府上缺少银钱?”关于官员的家里穷困这事儿,其实是很能增加好感的事情,这样会在皇帝这里会留下一个某官员清廉的印象。所以,家里没钱这事,黎池并不羞于提及,他准备大大方方地‘哭穷’。“臣要先谢过陛下才是。”黎池先向贞文帝作揖谢过之后,才继续回答问题。“在臣还未考中进士为官之前,臣的家中并不富裕。所幸臣科举出仕后,有陛下赏给臣一座状元府以及六百两黄金,臣这才得以在京城里落脚,较好地生活起来。否则,臣就要像许多家贫的同僚一样,赁屋居住了。”贞文帝插嘴说:“朕听俭王说起过,说你以前读书赶考的费用,还是靠抄书攒下的。”“正是如此,臣也很感谢俭王殿下。”黎池和赵俭的少年友情与恩情,想必在那次赵俭进宫解释哭诉时,贞文帝就已经知晓,他也不用多做解释。“因臣有了陛下的赏赐,这才将状元府撑了起来。但京城大、居不易,衣食奴仆花费不少,后来又添了一对儿女,可女儿和她母亲的身子又不好,光一个月花费在汤药上的,都要五六百两银子,进项远不及花销多!所以手头所剩银钱不多,这才显得拮据了些。”从六品官的俸饷,贞文帝是大概知道的,黎池家里的妻子和儿女身体不好,他也听闻过。所以想来,黎池府中确实是银钱拮据了。贞文帝心中衡量着:像黎池这样办事利落,聪明有才华的官员,若是因银钱拮据而劳心劳力,耽误了公务和才智,损失就大了去了。“瀚海国赠礼的一万两白银和一万两千只羊,原本就是你在中秋宴上赢来的,朕也没在乎那点小东西。”事实上,贞文帝是没想到,黎池能从瀚海国那帮人手里扣出来‘赠礼‘。结果黎池不但扣了出来,还一两银、一只羊都没少地全都给扣过来了。原想着若黎和周不能要到‘赠礼’ ,他就说两句就放过他,他年纪不大,摔一跤、吃次亏也好,压压他的锐气。不过现在这样的结果,也还很不错就是了!贞文帝接着说:“因此,朕才让你先将银子货物暂且自己保管着。不过今日看了你带来的围巾、毛衣和羊毛衫这些,朕觉得羊毛线是个好东西。”接着,贞文帝非常豪爽大方地说:“这样!和周,你来为朕代笔写赏赐圣旨,朕将那一万两白银赏你!羊毛线也赏你一千斤,剩下的就存入内务府库。”黎池:……皇帝这么大方的么?说赏就赏了一万两白银、一千斤羊毛线?好,一万两白银,只是十个一千两而已。对于于皇帝来说,赏一万两银子给他,就跟一般百姓家,随手赏小孩子两文钱买糖葫芦串一样。不过这一万两银子,对于黎池来说,却是一笔大钱了。在水泥作坊还没大规模开办起来之前,能解了徐素药费的燃眉之急。“臣叩谢陛下恩赏!”黎池在叩谢过皇帝升他官之后,又一次离座,跪到龙案前的空地上,跪下叩谢皇帝。“起了!上前来,拟写你自个儿的赏赐圣旨。”黎池在翰林院的工作,很多时候都是草拟圣旨,所以草拟圣旨可说是他的本职工作之一了。只是他这是第一次,在乾清宫里当场草写圣旨。黎池遵命上前,在龙案的一角展开一张纸,取了笔架上的一支毛笔,蘸好墨。然后依照皇帝口述,写下了给他自己的赏赐圣旨。圣旨写完,墨迹还未干,贞文帝就用了御宝,再交给一旁的张忠。张忠接过去拿到一旁,去裱到圣旨卷轴上去。在张忠去裱糊圣旨的这段时间,贞文帝与黎池闲聊起了家事,“和周,你的一对儿女多大了?”“托陛下的洪福,如今已快满四个月了。”贞文帝想起三儿子与黎池是好友,结果小两岁的好友连儿女都有了,他三儿子却还未成婚。“唉,和周你都儿女双全了,俭王却还未成婚。”“臣回京五日,还未及与俭王殿下一见,想来应该是在忙于大婚。不过再有七日,俭王殿下就将大婚了,等明年这个时候,皇孙或许就将落地,陛下大可不必着急。”“但愿。”他对这三儿子哪里都满意,但就一点有不如他意:婚育子嗣艰难。君臣两人闲聊着,没过多久张忠就将圣旨裱糊好,拿了过来。这赏赐圣旨本就是黎池亲笔写的,也不用宣旨太监再读一遍,他直接就跪领了圣旨,谢过恩。正事已经说完,贞文帝朝黎池挥挥手,“和周,在今日或明日时,官服就能送到你府上了,十五那日换上了来上朝。今日你就退下。”“是,臣告退。”黎池行礼过后退出了乾清宫,外面有小太监带路领他出宫。八月十五那日是中秋节,去年因瀚海国使团来使,忙着国宴加家宴的事情,当日是没有上朝的。今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应该是只在傍晚时举行皇室家宴,所以早朝是照旧要上的。而中秋节那天,就是黎池的第一次上朝。黎池进宫时带来的那一包袱围巾、毛衣等,皇帝似乎没提起要归还,告退时他也就没有提起。那一包袱羊毛织物,原本就是带进宫进献给皇帝的——若皇帝看得起、接受进献的话,也不算丢失了。况且他此次进宫收获颇丰,怀里的这张赏赐圣旨,价值一万两白银及一千斤羊毛线,还有官升一品成了从五品侍讲学士!那一条围巾、一件披风、一件毛衣和一件羊毛衫,皇帝喜欢,那就大方地献上去!第128章黎池出了宫门,家里抬轿的四个小厮听吩咐等在外面,就正好乘轿回了家。回到家里,徐芩外出有事去了,黎海也还未从西郊的水泥作坊回来。黎池就先与徐素母女两,分享了他升官和得了赏赐的好消息。徐素和徐夫人听了,纷纷高兴得喜笑颜开!徐素连忙吩咐后厨的沈厨娘,让晚上多添两个好菜,以表庆贺!天色再晚些时候,徐芩和黎海就都回来了,如今水泥作坊已经走上正轨,黎海也轻松下来,每天都可以回城里。人既都已齐,就上桌吃饭。徐芩见桌上的菜色,比往日更多了一道糖醋鱼和红烧鸡丁,于是疑惑问道:“今日这菜,怎的要丰盛许多?”于是黎池就将他升了官,以及得了一大笔赏赐的事情,用简练的言语说了出来,“……因此素素就让沈厨娘多做了两个菜,说是庆祝一番。”“这是大喜事啊!是该庆贺!该庆贺!”徐芩曾也是年纪轻轻就中了秀才的,虽后来世事难料、没能继续科举,但男人本性中对于升官发财的执念,比女子的要更加浓烈!“连升两级这样的大喜事,就是摆酒席,宴客庆贺都不过分。”不过徐芩想到自家女婿,一向都不太爱张扬,“不过和周你才入官场一年多,京城里也没有多少亲戚好友,摆酒席请客也就没必要了。”“素素,你多吃些。”黎池给徐素碗里夹了一筷子糖醋鱼,然后笑着回答徐芩,“小婿也是这样想的。如今中秋节礼已经送回浯阳了,那就只好另去一封家信报喜,让黎水村家人也高兴高兴。至于京城这边,我准备在中秋之后,叫上竹帛和冠三等几个好友,去酒楼吃一顿酒,权当庆贺了。”黎池刚回来时,与徐素说起这两件喜事,她还只是纯粹地高兴。可她这会儿缓过劲来,就意识到她的丈夫,是如光芒万丈那般,无法掩饰的出众……徐素接过黎池的话,商量说:“和周,不如这样?我这两日带上豆蔻她们,给爷奶和爹娘他们,用羊毛线一人织一件羊毛衫,然后同家信一道寄回去,虽我们不能在跟前尽孝,也能表达一番我们的孝心。你说的请好友吃酒庆贺,也不用去外面的酒楼,就在家里宴请他们罢?我亲自下厨招待他们。”丈夫太过优秀,她一个后宅妇人,能做的也就只有:更加用心地相夫教子,打理好家里事情,帮他周到地孝顺老人,帮他招待友人。黎池想了想,也觉得徐素的建议不错。“羊毛衫织起来太费功夫和精力,你就带着豆蔻和大小张妈妈她们,抽空给爷奶他们一人织一条围巾就好。”黎池计划请钟离书他们去酒楼吃酒,就是图个方便,但徐素提议在家请吃酒,“你身子能经得住累?”“只是一顿五六个人的饭食而已,我只亲自下厨做几道点心,其余饭菜就指点着沈厨娘做,不会有多累的。”既然徐素这样说,黎池也只好依了她。“那好,等中秋之后,俭王也大婚了,我就与竹帛他们约时间,到时再提前与你说。”黎池夫妻两人有商有量,将孝顺老人和宴请友人的事情,都定了下来。这之中透露出的温馨,看得桌上的另几个人心中各有想法。当然的,黎海是心中羡慕,若是他知晓后世的网络用语,他这种心情可用一句话来形容:‘冰冷的狗粮,胡乱地往嘴里塞。’而徐芩和徐夫人,则是高兴和欣慰。徐芩一脸回忆的神情,“当初七八岁的和周,与你堂兄来四宝店时,我第一眼见了,就觉得这孩子身上隐隐透出一股不凡之气。现在看来果不其然!你眼看就有直入青云之势,老夫将女儿嫁于你,真没选错人!”黎池想到初到这个世界时,以及之后年幼时的种种,心中也非常感慨,“小婿初见岳父时,也觉得您面目友善慈祥,与族学里的先生一样。如今想来,才惊觉竟已是十来年前的事情了,时间也真是过得快啊……”徐芩和黎池翁婿两人,在那里感叹时光流逝,徐夫人却是没有那许多感想。她如今觉得黎池这个女婿选的好,并不全是因为他的前途无量,更是因为他待她女儿体贴,不花心、不招惹其他女子。徐素和徐夫人也不去打扰他们男人说话,就静静地听他们回忆往事,听着听着也觉得很有趣。黎池陪着徐芩回忆往事,后来黎海也插话进去,一同回忆。在吃完这一顿晚饭之前,他们终于回忆完了。黎池他们吃完饭下桌,自有豆蔻和沈厨娘一起来收拾残羹碗筷,他们几人就移步一旁,坐着消消食。坐下之后,黎海与黎池说起石山下的水泥作坊,说一切已步入正道,正按部就班地生产水泥。黎池听着黎海话里的意思,他最近是闲下来了。于是就又交给他一件新活儿,“海哥,你最近可还有空闲没?不知可否再帮我做件生意?利润分成还是老规矩,分你两成。”利润分成这事,黎海并不看得很重,他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要那么多钱做什么?不过堂弟硬要给,他就存着,到时拿回家给黎水村爹娘,或者用作其他用途都行。黎海主要是想做出一番大事出来,如今因他管着水泥作坊,京城已经有不少人知道他了,但最近又清闲下来了。黎海正闲得无聊呢,“什么生意?!海哥我如今有大把空闲!”以前黎海还筹谋着将水泥作坊开遍大燕,可黎池出去这一趟,已经与王家初步达成了合办水泥作坊的意向,黎海到时可能只需要配合着,培训一下烧制水泥的师傅即可。所以,黎海现在正想着做其他事情呢!“圣上不是赏赐了我一千斤羊毛线?我打算着让海哥你去找些妇人,将那一千斤羊毛线,给织成围巾、围脖、披风、羊毛衫和手套袜子这些,等都织完,大概也就入冬了。到时正好乘着冬日天冷,将这批羊毛保暖织物卖了,也能赚上一些银钱过年。”“这事好办!我到时依旧去南城区,找些闲散的妇女,租赁一座院子,教会她们织毛线之后,就给她们一天二三十文的工钱,让她们每天按时来上工织毛衣。”对于黎海的安排,黎池给出了不同建议,“南城的闲散妇女,如今不是已有了编织水泥麻袋的活儿?且不说还有没有足够多的闲散妇人,也不能光照顾南城区百姓,这次就去北城区找人。也不一开始就谈拢一天给多少工钱,只在她们学习时给多少钱一天,等学会之后就谈定织一件就给多少钱,多织多得。”黎海是真有生意天赋,听了堂弟黎池的话,脑子里就有了模糊的想法,大概明白若是按堂弟所说去做,应该会织得更快一些。之后黎池又与黎海就织毛线这事的细节,进行了商量并确定。等到商量完毕,也差不多到了入睡的时辰,于是各自回房洗漱睡下不提。……第二天,因为有内务府库的人来清点搬运羊毛线,黎池就没有去翰林院。一大早地,黎池就找上桓茗,去了堆放羊毛线的宅院,并与随后赶到的内务府人碰头,随之就进行了羊毛线的交接搬运。直到午时过后,内务府库的人才将羊毛线都搬运完。当然,属于黎池的一千斤羊毛线,是给他留着的。黎池决定索性多麻烦桓茗一段时间,等堂哥黎海租赁好房屋之后,再才来将羊毛线搬走。“我这宅院反正是空着无用,黎大人尽管堆放在这里就是。”这只是件小事,桓茗爽快地同意了。羊毛线的事情交接妥当,黎池与桓茗互道告别之后,就各自回去家里了。黎池到家后又过了约摸小半个时辰,就有吏部官员,送来了黎池的五品官服。说是官服,其实并不是成件成套的成衣官服。因为官员的身量差别,朝廷发放的不是已经做成的官服,而是只发了象征品级的‘补子‘、衣料装饰及朝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