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节
作者:小春贤      更新:2023-05-31 09:03      字数:6130
  这话倒也不假,往年她们姊妹没出门子,每年乞巧节,总是崔世柔拔得头筹,说来也奇,她们崔家从老姑姑到她们亲娘林氏,针线活计都做得马马虎虎,独有崔世柔,虽说是个暴炭一般的脾气,却心思灵巧,手上的针线活做得无可挑剔,只是她这人懒得很,等闲不动针线,家中亲近的姊妹们,才能得她几件活计。说到这里,就连崔世雅也笑了起来,她望了崔世君一眼,说道:“赢得是二姐,那输的一定就是大姐。”若说崔世柔的针线活是无可挑剔,那崔世君的针线活便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家人都说她聪明能干,唯独在针黹女红上不通得很,从小到大,崔世君连块手帕都没绣过,后来家里添了阿杏,她越发不管针线活计这些事了。崔世君看着两个妹妹,轻轻一笑,说道:“你们少得意,说不得这回我夺第一呢。”崔世柔哼了一声,她大姐一向捉不住针拿不住线,她才不信她的话呢。说笑时,阿杏已经打来水,她们姐妹洗净手,来到香案前,先后拜了七次,又分吃了巧果,接着来到水盆前,崔世柔眼疾手快,挑出一根绣花针,崔世雅怕落了后,也急忙找了一根绣花针,崔世君落在最后,她看不出这些绣花针有何不同,便随意在水盆里拿出一根针,此前她说要夺第一,不过是一句玩笑话,就凭她这生疏的手艺,能把丝线穿进针眼里已是实属不易。阿杏见她这副慢悠悠的样子,急得直跳脚,连忙把一团彩线塞在她手里,嚷道:“姑娘你快些,二姑娘都穿进两根线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崔世君仍旧不慌不忙,明月皎洁,她捻出一根丝线,借着月光穿线,一时,院子里的说话声静了下来,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细小的绣花针要一连穿进七根丝线,这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今夜多云,月亮时而隐藏在云层里,崔世君本就抱着落第的想法,况且她又不是争强好胜的人,是以她穿线时手稳心平,不一会儿就穿了好几根线,崔世君只顾着穿线,也没去数自己穿进了几根,正当她抽出一根线,准备接着穿针时,就只见阿杏欢快的跳了起来,喊道:“大姑娘赢了,今年大姑娘夺了巧!”听了她的话,三人一齐停下手里的动作,崔世柔还不敢置信,她道:“让我数一数。”她从崔世君手里拿过她的针,一数之下,果真是她最先穿进了七根丝线,崔世柔撅起嘴唇,说道:“还真让你夺了第一。”“常言说风水轮流转,也该我夺巧了。”崔世君笑了,这回能夺第一,她自己也觉得在意料之外呢。崔世柔一把抓起她纤细白皙的双手,翻来覆去的看了两遍,说道:“夺了第一又如何,还不是连块手帕都绣不好。”“你这掐尖要强的本领,都使到自家人头上了。”崔世君朝着她额上戳了一下,问道:“你这么好的针线活儿手艺,可曾给夏小哥儿做过一双鞋?”崔世柔耳根一热,紧闭嘴巴不吭声,崔世君见此,惊奇的说道:“莫非还真做了,那夏小哥儿岂不是喜得要上天了。”和崔世柔住一个屋子的崔世雅深知内情,她抿嘴一笑,说道:“不光做了,还是两双呢。”崔世柔怒羞成怒,她对她二人嚷道:“你们两人烦死了,好好的乞巧节,净提一些不相干的事。”崔世君和崔世雅相视一笑,姑且放过她,阿杏收起针线和香案,并端来瓜果点心,她们姐妹三人坐下闲聊。话起家常时,崔世柔提到崔世安,她道:“再过不久就是秋试,安哥儿要是还没考中秀才,你也该给他想个出路才是,总不能读一辈子的书吧,那跟呆子有何两样。”崔世君摇了摇头,她道:“我何尝不知这个道理,前些日子我探了爹的口风,他还是想叫安哥儿读书,爹这是一门心思的要让安哥儿走仕途呢。”“那也得看安哥儿命里有没有这个官运呢。”提到她们老爹崔海正,崔世柔嘴里就没有好话,她道:“安哥儿是个好孩子,坏就坏在爹身上,整日就会做春秋大梦,他也不想想,就算咱家祖坟冒青烟,安哥儿万幸考中了功名,可是官场无人扶持,又能走多远呢?”崔世柔说的这些话,崔世君早在心里盘算了好几遍,她对两位妹妹说道:“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安哥儿,爹那人你们又不是不知道,糊涂了半辈子的人,哪里还能指望他忽然变得清醒,过几日我去找安哥儿,这回不管他能不能考中,都该考虑他的终身大事了。”崔世柔剥了一颗葡萄塞在嘴里,朝着崔世君说道:“你这话从去年就开始说了,相看的姑娘呢,连个影子也没有!”这事实在怪不到崔世君身上,上半年家里乱七八糟的杂事太多,崔世君心里记挂着崔世安的亲事,只不过一来她腾不出手,二来也没留意到合适的姑娘。崔世雅默默想了一下,说道:“大姐想给安哥儿找个甚么样儿的媳妇呢,相公家有一房远房姑母,她家的二女儿尚末婚配,年初我见过她一面,年龄和安哥儿差不多,性格儿好,模样儿也不差。”崔世君一听,来了兴致,她问:“您说的这家姑母家住在何处,家中都有哪些人?”崔世雅笑道:“不远,就住在城东柳树胡同,那姑父是庆泽三年的老举人,几次科考不中,如今在一家私塾坐馆,家里三女一子,虽不是甚么大富大贵的人家,日子倒也过得下去。”崔世君冲她一笑,说道:“既然是亲戚,住得又近,何不时常去走动走动呢。”崔世雅心下了然,点头答应了,一旁的崔世柔对崔世君说道:“你们两人划算得很好,可也要看看爹和姨娘的意思呢,前些日子,我恍惚听爹说,你时常出入京里的侯门将府,认得的贵人也多,叫您看看有没有谁家府上的好姑娘,要是有好的,就说给安哥儿。”崔世君失笑一声,她问:“这话是爹亲口说的?”崔世柔知道她大姐在笑甚么,她道:“可不是他亲口说的,姨娘好性儿,不敢驳他的话,我当场就回他,咱家伺候不起千金大小姐!”崔世君不语,那崔世柔接着又道:“爹是越老越糊涂,咱们家小门小户,这门不当户不对,谁家的千金小姐肯下嫁?我看他早些年的官媒人是白当了。”这话有些刻薄,崔世君瞪了崔世柔一眼,说道:“越发没大没小了!”她毕竟是家里的长姐,崔世柔讪讪的闭上嘴,那崔世君便看着崔世柔和崔世雅二人,语重心长的说道:“安哥儿的事情,无论是科考还是亲事,你们都不要胡乱插嘴,有些话我说得,你们说不得。”“知道了。”崔世柔和崔世雅一齐说道。姊妹三人将话题转到别处,崔世君对崔世柔说道:“过些日子,你再往庄子上走一趟,前些日子多雨,近些日子连着天干,这一涝一旱,要是不早做打算,怕是要减产。”这是正事,崔世柔满脸正色,她道:“你放心吧,我过两日就去。”崔世君又道:“今年老姑姑也有六十九岁了,我有意给她办一场寿宴,叫亲戚们来玩一日。”“这是好事呀。”崔世柔和崔世雅一起点头,她们笑道:“老姑姑为家里操劳了一辈子,该给她办一次寿宴了。”上回崔老姑姑过五十九岁的生辰,适逢莫皇后仙逝,正是举国大哀,原定的寿宴只得作罢,说起给老姑姑做寿,崔家三姊妹议论了半日,直到起风了,崔世君说道:“老姑姑的生辰还有小半年呢,日后再慢慢商量不迟,你们也早些歇息吧。”姊妹几人这才各自散了,回屋漱洗不提。第51章七夕节过后第三日, 宁国府打发家人来寻崔世君,说是宁国侯霍嘉已经回京, 请崔世君过府说话,崔世君有些诧异,问道:“前几日我见到崔管家, 他说还有半个月呢, 不想你们侯爷竟提前回来了。”来回话的媳妇子在外院当差,并不知晓这些事, 崔世君只能作罢, 她和吴书办打了一声招呼,锁了屋门, 随着那媳妇子往宁国府去了。自打老侯爷霍云负气离京,崔世君许久没有再进宁国府, 等她见到崔长松, 一问之下,方才得知原委。崔长松说道:“宫里的老太妃贵身欠安,圣上和太子殿下幼时都曾抚于她膝下, 是以圣上招回太子侍疾。”崔世君轻微颔首, 没有多言, 崔长松接着又道:“再一则, 今年院试,圣上钦派了曹庆大人做学政主持, 咱们侯爷是副考, 因此侯爷也和太子殿下一同回京。”这是朝政上的事, 崔世君一介女流,不懂其中的情形,更是不肯轻易开口,她只道:“侯爷年轻有为,老侯爷知道了,心里也是欢喜的。”崔长松眼角带着笑,他不住的点着头,说道:“侯爷往曹大人府上去了,再过半日就会回,崔姑姑略微坐一坐。”崔世君答应一声,又问:“老侯爷这些日有信回京么?”“有。”崔长松提到自家的老侯爷,也是一脸的无可奈何,他道:“老侯爷还是一样,这里走走,那里停停,府里跟去的下人传话回来,说是只要不碍着老侯爷的眼,他就不再避着他们了。”崔世君笑着摇头,说道:“我看你也要知足,现今能时刻得知老侯爷的音讯,这已很好了。”崔长松亦笑了,他道:“姑姑这话很是。”不日便是霍嘉大婚的日子,侯府从上到下都忙得脚不沾地,崔世君只叫崔世松去忙,那崔长松唤来两个丫鬟进屋陪她说话,自去不提。且说崔世君在花厅里坐了半日,便听见外面传来一声‘侯爷回来了’,她闻言,放下手里的茶盏,起身朝门口望去,只见一个身穿圆领直掇锦衣的年轻公子进屋,正是她此前曾见过的宁国侯霍嘉。“见过侯爷。”崔世君对他行了一礼,霍嘉微微抬了一下下巴,道了一声:“崔姑姑有礼。”霍家父子二人行事大相径庭,老侯爷我行我素,初识时只当他性静孤傲,待到与他相处久了,便会发觉他谈吐风趣,是个难得一见的妙人儿,这宁国侯霍嘉年纪轻轻,却为人谨慎,深得当今圣上器重,京里各个府上的女眷谈论起他,都称他前程不可估量。他进屋后,径直在主位上落座,二话不说,吩咐丫鬟叫来崔长松,不一时,就见崔长松进屋,他来的时候,还带了一叠册子,霍嘉看着崔世君,对他说道:“崔姑姑,大定的礼单我已看过,请你再掌掌眼,看看有没有需要添增的东西。”他的话说完,崔长松便将礼单拿给崔世君,崔世君不禁抬头回看霍嘉,心里隐约有些不解,大定的聘礼虽说要紧,也不至于特意招她过来说话,他与老侯爷霍云不同,在朝中担任要职,平日公务繁忙,礼单的事尽可打发崔长松与她商量,何须亲自来见她?崔世君一边暗忖,一边低头翻看礼单,礼单上的聘礼并无半点挑剔的地方,她笑着说道:“侯爷拟的礼单,再没有一丝不好的。”霍嘉说道:“我叫长松誊抄了一份,请崔姑姑带去给莫姑娘过目,若有不妥的地方,尽管告诉我便是。”崔世君道了一声是,那霍嘉不再说话,只拿双眼望着她,崔世君越发疑窦丛生,说道:“侯爷可是还有别的话要交待?”霍嘉沉吟片刻,他对崔长松说道:“我不在京里的时日,崔姑姑受累了,包一封赏银给她。”说罢,他又对崔世君说道:“家父不在京里,往下恐怕还要劳烦崔姑姑。”崔世君微微有些诧异,不过既是给她打赏,她也便落落大方的站起身,先对着霍嘉道了一声谢,又说道:“这原是小妇人应当做的。”崔世君收下他给的赏银,又见他无话要说,于是告辞离去,霍嘉点头,望着她出门。从宁国府出来,崔世君带着阿杏上了马车,上车后,她拆开红封,见那红封里包了一张五百两的银票,阿杏瞠目结舌的说道:“这个宁国侯,出手真是阔绰。”崔世君收起银票,她给京里的富贵人家办差,时常会收到打赏,但像宁国侯这样一赏就是几百两,实属少见,她笑了笑,没有说话。“大姑娘,我们是回家,还是去东郡侯府?”赶车的崔福问道。崔世君说道:“去东郡侯府。”马车直接驶往东郡侯府,不多时,马车停在侯府门口,而今她来的次数多了,又没有东郡侯的人拦着,自有家人通传,不久,自有莫婉院子里服侍的婆子迎出来,又带着她到内宅去见莫婉。她走进莫婉的院子里时,莫婉正在廊下给鹦鹉喂食,崔世君远远看了她一眼,笑吟吟的笑道:“姑娘的身子,我瞧着是大安了。”莫婉听到她的声音,丢下手里的鸟食,回道:“前几日,太医来瞧过,说是能停药了,自打不用吃那些苦药,我每顿比先前多用半碗饭,只是瓜果还是不敢多食。”崔世君走近,见她面色红润,双眼清明,心中也深感欣慰,她道:“药补不如食补,有胃口是好事。”她二人说了两句闲话,莫婉带她一起到花棚底下喝茶,崔世君说道:“我今日过来,是受宁国侯差遣,来送他拟的礼单。”说罢,她把礼单拿给莫婉,并笑着说道:“宁国侯有心,礼单上的东西多是贡品,单是这一百二十颗东珠,听说连宫里的娘娘,也不是人人都是,宁国侯还特地叫我传话,说是有甚么要添的东西,叫姑娘只管开口。”莫婉收起礼单,她笑了一笑,说道:“东西很齐全,这礼单不必再改。”崔世君也笑了,这门亲事起初虽有些波折,如今已风平浪静,霍嘉办事雷厉风行,莫婉性情直爽果断,原本三书六礼最是繁琐,他二人却是一说即合,倒是让崔世君省了许多事。说了半日话,崔世君得知莫婉近日在家中学做针线活儿,说道:“大体过得去就行,姑娘身子刚好,莫要让自己太过劳累。”莫婉笑道:“老侯爷和侯爷的衣裳鞋袜,总得我亲手做一套,好不好是我的一片心意。”说罢,她和崔世君进了里屋,珍珠取来她裁制的新衣,崔世君指着衣裳说道:“这件石青色罗袍是老侯爷的,这件月白色锦衣是给侯爷的,我私心想着,老侯爷常年在观里潜心修道,必定不喜爱那些繁复的花样儿,一应的衣料都是素面。”“至于侯爷。”提到霍嘉,莫婉脸上带了一抹娇羞,她道:“我手笨得很,不曾打听他的喜好,只照着现下京城里时兴的款式裁剪的,也不知他喜不喜欢呢。”除了衣裳,另有鞋袜荷包等物,霍云是一双厚底勾头鞋,乌色的鞋面,并无花纹,霍嘉的是一双藕色小朝靴,靴上绣着金色云纹。崔世君细细的看了一遍,莫婉和她一样,针线活的手艺不大精通,好在针脚还算细密,可见也是花了心思的,她笑道:“你的心意,宁国侯肯定能明白。”离着婚期还剩两三个月,崔世君说道:“姑娘到时候出嫁,家里没个长辈在场,似乎不大像话,亲戚六眷里,是不是找个人来送一送呢?”她早已得知,当年因为争夺东郡侯的爵位,莫婉与宗族翻脸后就不大来往,她母族那边也没甚么亲戚,崔世君今日过来时想起此事,便跟她提起,莫婉想了一下,轻轻叹气,回道:“原是我那时年轻气盛,把宗族里的长辈们得罪光了,我有心想冰释前嫌,只怕他们不肯呢。”崔世君一笑,莫少均已然袭了东郡侯的爵位,莫婉与莫家宗族重修于好,只要她舍得拉下脸面就是了,她道:“姑娘也说是年轻气盛,谁年轻时不犯错呢?要是他们不肯和好,那便是他们失了长辈的气度。”况且,霍嘉是当今圣上面前的红人,莫婉嫁进宁国府侯,只要莫家宗族里的族长没有老糊涂,就不会无视莫婉的示好。莫婉低头思忖,复又抬头说道:“姑姑说的是,都是血肉骨亲,俗话说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当年为了一时之争,闹得旁人看笑话,如今借着这个契机,给彼此一个台阶。”崔世君说道:“姑娘能这么想就好了。”两人一边喝茶一边叙话,不知不觉天色渐晚,崔世君便要回家,莫婉将她送到院门口,目送她走远,这才回屋。第52章京城的学子, 每年秋季院试都在通州录考,此次圣上虽钦派了曹庆做学政主考, 只是曹庆总管翰林院,况且不过是区区一届院试,是以院试之事全权交由霍嘉。霍嘉成为今年院试的副考, 不出几日, 就连等闲不出家门的崔海正也听闻此事,院试不比三年一度的春试, 然而霍嘉以弱冠之龄, 就担了院试的副考,大大出乎众人的意料, 有几回崔海正还问起崔世君,崔世君平日只在内宅走动, 知道的有限, 那崔海正似乎有些失望,竟还撺掇崔世君到宁国向霍嘉打听,被崔世君借口推脱过去。这日, 崔世君落衙晚了, 待她回家时, 天色已经微暗, 马车行到巷口,正好看到崔世安垮着书包往家走, 崔世君打起帘子朝他喊道:“安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