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节
作者:小春贤      更新:2023-05-31 09:05      字数:6233
  “那就好。”崔世君笑着点头,说起崔世安,她问道:“他在衙门里的差事当得可还顺当?”“不瞒大姑娘,头一两年十分艰难,他刚进衙门,两眼一抹黑,身边也没个指点的人,幸好老侯爷托负何司长关照,这才渐渐上手。”徐氏说道。崔世君心头微动,这事她并不知情,也从没听老侯爷提过。第98章娘们几个说了半日闲话,崔世柔想着姐姐寄人篱下,到底不是长久之计,于是问道:“你是个甚么打算呢,说句不恰当的话,老侯爷是好意,只是住在他家,一两日倒好,住久了岂不会惹人闲话?”看她大姐的样子,肯定是不愿回崔家的,不如先租赁一处宅子住着,也好过借住在宁国府,叫人无端说嘴。崔世君笑了笑,毫不在意的说道:“闲话说了两三年,并不少这一时,你回去叫妹夫替我细细的打听有没有合适的宅子,我手里尚有些余钱,要是能置办一处宅子,哪怕这会儿住不上,等到日后要搬,也不至于忙乱。”崔世柔点着头,她道:“是这个理。”一旁的徐氏听到崔世君要置业,心里一惊,脱口而出:“大姑娘,这是从何说起呢,就算和老爷置气,你出去散了这几年心,也该消气,难不成还当真不回家?”还不等崔世君答话,崔世柔先嗤笑一声,她道:“太太,大姐若要回家,前日不就回了?何若还费事住在别人家。”徐氏呆住了,目光垂下默不作声。崔世君看着她,缓缓说道:“太太,崔家我就不回了,当年老爷说过,他但凡活着一日,我就不许踏进家门一步,我何苦还自取其辱。”“亲生的骨肉,说甚么辱不辱的呢,大姑娘难道还不知老爷的性子,他哪里是真心要和你断绝关系,只是一时急了,才说出那些口不择言的话。”停顿片刻,徐氏眼眶泛泪,又道:“自打姑娘走了,老爷的身子骨就一直不好,整日待在家里不愿见人,我知道,他嘴上纵然不说,心里其实早就后悔了,只望大姑娘给他一个台阶下,一家子还想往日和和睦睦才好。”徐氏说得令人心酸,姊妹三人都红了眼圈儿,崔世君抚摸着怀中新月的头顶,说道:“太太,我和老爷二人父女之间到了这步田地,谁也怨不着,你就别管了,照顾好老爷和自己的身子,等世安媳妇儿生了哥儿,你就等着安心做祖母罢。”说罢,她闭口不言,徐氏素来知道她的脾性,也不敢再提。崔世柔见此,又引着她说了些在外游玩的经历,气氛这才重新欢快起来。家里的太太和姊妹们来了,少不得要好生招待,如今虽是住在别人家的园子里,崔世君仍旧出了银子,请厨房置办一桌酒席,娘们儿亲亲热热的用了一顿午饭,饭罢,崔世君带着她们游园,十停里走了五六停,徐氏便说时辰不早,为免误了进城,要家去了。崔世君和她们约定,过两日进城再去探望,便亲自送到仪门,直待姊妹们出了园子,她才回到芍药院。次日,崔世君带着阿杏,乘车往崔老姑姑的坟前去祭拜,天色阴郁,似是快要下雨,远处有农家正在整理田地,准备春耕。到了祖坟,崔世君见老姑姑的坟前收拾得干净整洁,她母亲林氏的墓碑也换了一个新造的,崔世君先摆上祭品,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头,又在别的墓前都烧了香纸。正在这时,有个戴着斗笠的老者走过来,站在田埂上冲着他们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看着眼生得很呢。”崔世君不认得他,便道:“这原是我家祖坟,因着几年不在家,是以归来后,特地来先祭拜先人。““难怪呢。“老者指着东边一个村庄,说道:”我姓李,就住在那边的赵李村,家里的田地离这里不远,这崔家人便托负我来照管他们家祖坟,前些日子他家刚来做过一场法事,我心里纳闷怎么又来人了,原来你也是他家的人。“其实崔太爷家离这庄子也不远,不过两房先前结了仇怨,想来崔世安这才找了一个外人看顾祖坟,她拜完老姑姑,将祭品分给老者,并道:“多谢你费心,要是不嫌弃,这些东西就带回去吧。“乡下人没那么多讲究,何况崔世君带来的祭品除了馒头糕点,还有整鸡整鸭,这是庄户人家难得一见的荤腥,老者喜滋滋的接过来,说道:“姑娘的心意我收下了,你尽可放心,你家的祖坟我必定给你看好哩。”崔世君和这老者闲话几句,那老者自提着东西往家里去了,天时不早,崔世君也得回转,于是携了阿杏登上马车离去。走到半路,凄凄沥沥下起小雨,崔世君撩起车帘,远方一片烟雨蒙蒙,她微微出神,近来她发怔的次数越来越多了,阿杏问道:“姑娘,自打回京,就没见你笑过几回,你是不是心里不快活?”崔世君下意识的摸着自己的脸,说道:“也不是,就是常常会想起先前和老侯爷在外游山玩水的日子。”阿杏点着头,她道:“可见还是跟老侯爷在一起好,要不然为何老侯爷一走,姑娘就不爱笑了呢。”崔世君脸上胀得通红,朝着阿杏啐了一口,骂道:“满嘴胡沁,回去叫柳大娘好好给你立立规矩。”阿杏自小跟着她一起长大,她待人又一向亲厚,惯得这丫头随心所欲,嘴上没个把门的,芍药院的柳大娘为人方正,最重规矩,阿杏一见她就绕着走。“好姑娘,原是我胡言乱语,你可不要告诉柳大娘。”阿杏双手合十,对着崔世君好声恳求。崔世君叹了一口气,说道:“你大了,也该给你找个好人家呢。”阿杏听了这话,脸上顿时变了脸色,她道:“姑娘,是不是我哪里伺候得不好,要是不好,你只管告诉我,我一定好好改过,只求你不要赶我走。”崔世君一笑,她道:“正是因这些年你伺候我的功劳,才不能不考虑你的终身大事,这一晃眼,你都成大姑娘了,要是再耽误下去,就成老姑娘了。”阿杏低头想了一番,心道,姑娘对她好,她自是知道,只不过姑娘身边只她一个人,她又和本家不尴不尬,这时候她若只顾自己的前程,为免显得忘恩负义,便道:“我走了,谁来伺候姑娘呢?”崔世君笑道:“这很不必你操心,这是你一辈子的大事,必得慢慢挑选,你老子娘没了,老家只剩兄嫂,这事要不要给他们带个信儿说一声呢。”阿杏摇了摇头,说道:“原是爹娘没了,哥哥和嫂子不肯白养着我,这才卖了我,况且这些年也没来往,倒不必叫他们知道,省得到时又找借口来占便宜。”“你心里有成算就好。”崔世君说道。主仆二人说了半日话,马车慢慢悠悠的回到别院,进了二门,柳大娘早已等在那里,她接过阿杏手里的伞,撑在崔世君头顶,说道:“老侯爷下山了,听说姑姑去拜祭先人,还说也不等他一等,他原想着陪你一道去呢。”崔世君面上一笑,扶着柳大娘的手往里走,并道:“又不是甚么要紧的事,何必劳烦他下山呢。”因着下雨沾湿了衣裙,崔世君先回芍药院换了衣裳,这才去见霍云,此时那霍云正在西窗底下山看书,隔窗看到崔世君进了院门,正提着裙子低头走下台阶,露出了一段雪白的颈子,当她抬头时,正好和霍云的视线撞到一处。接着,崔世君收回视线,进到里屋,她见霍云手里拿着一卷书,抿唇笑道:“老侯爷好悠闲。”霍云没回话,她进屋时,身上带着一阵水汽,霍云便叫人拢了炭盆,说道:“山中湿冷,又是春寒料峭,何必选在今日去扫墓。”“早去早好,省得一直在心里惦记。”崔世君坐在西窗的榻上,探身看了一眼,只见他手里拿的是一本唐诗,便道:“老侯爷在山上还好么。”霍云将书撩到一旁,在她对面坐下,说道:“别得倒好,就是府里一遍又一遍的叫人来请安,烦得很!”崔世君听着他的抱怨,忍不住笑出声来,说道:“我过两日要去贵府给侯夫人请安,索性我给侯夫人带句话,叫你们府里的人不要来得太勤,省得招你老人家心烦。”她本是一句玩笑话,谁知霍云当真了,他认真的想了片刻,说道:“这样不好,你又不是我府里的人,就算莫氏不说,别人知道了,必定要说你轻狂。”崔世君听他处处为自己考虑,顿时收起玩笑的心思,正经说道:“老侯爷为我好,我都记着呢。”一时,仆妇们拢起炭盆,上好的银丝炭不见一丝烟味,屋里很快变得暖和起来,不久,有婆子来回话,说是该摆饭了,屋外的风雨渐大,霍云懒得挪身,便叫把饭摆在此处,又叫崔世君同他一道用饭,于是,婆子把崔世君的饭菜也一并抬进来,二人洗手净面,用饭不提。饭毕,霍云命火华找了几本书,卧在榻上看书,崔世君看他一时半会儿不会上山,便命婆子取来滚茶和点心,又打发阿杏拿来她的针线筐,和阿杏坐在窗下描花样儿。这二人处于一屋,各做各的事,倒也悠闲自在,直到天色渐晚,霍云起身看到雨停了,便说要回清华观。崔世君见此,说道:“吃了夜饭再走吧。”“不了,山路湿滑,早些回去,免得摸黑走夜路。”霍云说道。崔世君不再多劝,只叫人备马,又亲自拿来霍云的雨衣,说道:“雨虽停了,穿上这雨衣也能抵挡寒气,我已叫厨房把饭菜装好,回到观里只让火华拿去热一热就能吃了。”她一边交待,一边送霍云到门口,霍云不让她再送,说道:“回屋去吧,过些日子我再来看你。”说罢,他看了崔世君一眼,带着火华就出了院子。第99章回京数日,崔世君除了自家姊妹们,往日时常走动的人家一个也不曾去拜访,如今她在长安城已经没有名声可言,别人不请,她巴巴的冒然上门,多半是要招人嫌弃的。前日,莫婉打发人送来回帖,约她到府里一聚,到了这日,崔世君换上一身见客的衣衫,便带着阿杏一同进城。长安城繁华依旧,三年不见,看着眼前熟悉的景物,崔世君欣喜非常,索性打起车帘往外张望,不久,马车到了宁国侯府,径直从侧门进入,在仪门处停下。崔世君撩起帘子下车,就见一个穿戴体面的妇人迎了过来,崔世君细细一看,竟是莫婉先前的贴身丫鬟珍珠,如今看她一副妇人打扮,想必是已经嫁人。珍珠扶着崔世君的手,与她见礼,笑道:“几年不见,姑姑一切可好?我们奶奶知道你今日要过来,特地打发我早些来候着呢。”“多谢你们奶奶费心。”崔世君和她挽着手,一同进到二门,闲话时,崔世君得知珍珠嫁给侯府一个小管事,她男人叫左忠,府里都唤她左忠家的,闺名已是很少再有人提起的。隔了三年不来,侯府与她初次来时的情形大不一相同,各处添了不少人,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收拾得干净利落,来的路上,崔世君听说宁国侯霍嘉很得当今圣上重用,侯府再不像先前那样门庭冷落。不一时,到了莫婉的东院,守在门口的小丫鬟也换成崔世君不认得的新人,那小丫鬟看到有人来了,冲着屋里喊道:“左嫂子来了。”她们一行人走到里屋,就见莫婉扶着一个丫头的手从炕上起身,崔世君三步并做两步,上前扶住她,说道:“你我之间,不需这般客套。”因着宁国老侯爷和崔世君的闲言碎语,二人刚刚见面,不免有几分尴尬,过了片刻,莫婉携着崔世君的手坐到炕上,说道:“姑姑,你可算是回京了。”要是再不回,只怕他们那个孤拐的老侯爷也是不肯回府看一眼的。崔世君打量着莫婉,只见她身穿一件绉纱夹袄,头上戴着日常的首饰,几年不见,较比以前显得更加富态,刚才起身时,崔世君见她腹部微微隆起,于是笑着问道:“奶奶这是又有喜讯了?”莫婉脸颊泛红,说道:“还不到四个多月,我私心想着老侯爷不管家里的庶务,倒不敢专程拿这事去打搅他老人家的清修。”“这是喜事,老侯爷知道了也会欢喜的。”崔世君笑着说道,又问:“怎么不见小哥儿?我走的时候,哥儿还在奶奶的肚子里,再过不久,就要进学了罢。”说起自己的哥儿,莫婉脸上带着微笑,她道:“今日我家侯爷休沐,带着他到清华观里给老侯爷请安去了,这孩子顽皮得很,恐怕坐不住,我已经跟侯爷请示了,索性等他大一些,再请先生来启蒙。”看到她提起孩子时满脸慈爱的模样儿,崔世君对她说道:“奶奶如今可好了,待到过几年,霍家越发要人丁兴旺了。”说到这里,莫婉不禁也有些感慨,当日她和宁国侯的婚事还是崔世君极力促成,这几年她和侯爷举案齐眉,唯一的嫡子是她所出,侯爷洁身自爱,连个通房丫头都不留,京里谁不羡慕她府中清静?只一样儿,她那位只见过几面的公公,性情孤僻古怪,常年在外,儿子和孙子皆不放在心上,前几年更是带着眼前这位崔姑姑云游四方,他二人名不正言不顺的,整个京城谁不暗地里笑话?莫婉暗自叹了一口气,二人默默无语,片刻,有丫鬟上来茶水点心,崔世君喝了一口茶,问起莫婉的兄弟东郡侯。崔世君主动起了话题,屋里的气氛稍显轻松,莫婉笑道:“出了国孝,我就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年前完婚,过完年便带着他媳妇回越州当差了。”东郡侯年轻时做的糊涂事,崔世君算是半个知情人,听说他已经成亲,便道:“这样才好呢,所谓成家立业,他有了家室,奶奶在京里也能安心。”“谁说不是呢,这门亲事还是请你兄弟崔小哥儿说合的,女方是陈翰林的长女,出身虽不显,胜在温婉敦厚,是个立得住的!”莫婉说道。这二人正在闲谈,就见丫鬟隔着帘子说道:“奶奶,侯爷和善哥儿回府,正往东院来了。”崔世君听说宁国侯霍嘉要来,便要避让,莫婉却摆手说道:“不妨事,侯爷是送善哥儿过来的。”崔世君见此,只得留下,不一会儿,只听外间传来一个男声,莫婉扶着丫头迎了出去,崔世君却仍旧留在里间。她一边喝茶,一边听着外间莫婉和霍嘉的说话声,隐约间似乎听他们提起老侯爷,只不过隔着屋子,听得不大真切,正在她出神之时,帘子被打起,崔世君猛然一抬头,就见宁国侯霍嘉迈着步子进屋,后头跟着莫婉和一个三两岁左右的小哥儿。小哥儿生得玉雪可爱,见家里来了眼生的客人,好奇的看着她。崔世君连忙放下茶盅,向宁国侯霍嘉行了一礼,霍嘉薄唇紧抿,定定看了她两眼,半晌,沉声说道:“不必多礼。”霍嘉看她的眼神带着一股审视,崔世君不解其意,只能立在一旁,直到莫婉开口说道:“姑姑也坐罢,侯爷听说姑姑到府里来了,便说要进屋找你问两句话。”崔世君暗自心道,他有甚么话,不叫莫婉转述,竟屈尊纡贵亲自来问。心中这般腹诽,崔世君启唇说道:“侯爷有话尽管问便是。”霍嘉坐在主位,说道:“我今日上山去探望老侯爷,听闻伺候他的小厮说老侯爷已病了几日,又不肯用药,不知姑姑可知是甚么缘故。”崔世君一楞,她道:“前些日子在清华山下的庄院见到老侯爷时,他身子看着尚好,这是几时病的,为何不肯用药?”霍嘉瞥了她一眼,见她似乎也不知情,难免有些气闷不平,就连脸色也阴沉了几分。他父亲老宁国侯几年不在京里,因着差事在身,他轻易离不得京城,只能派遣家仆时时打探他的行踪。今日趁着休沐,他带着哥儿去给父亲请安,谁知听说他病了,即不服药,又不叫人通报府里。霍云病中,为免过了病气给善哥儿,他连这孙子也不见,只见了儿子一面,问了两句话,便打发他下山。临走时,霍嘉特意寻来小厮火华,逼问老侯爷不肯用药的缘故,火华嘴里支支吾吾,没有一句实话,被他好一顿敲打,火华不得不实话实说,原来,老侯爷是跟山下庄园里的崔姑姑置气,这才连自己的身子都不爱惜,至于为何置气,火华亦是摸不着头脑。霍嘉冷眼望着崔世君,自他记事以来,他父亲待人一向冷淡,哪怕是他亲生母亲,也始终是相敬如宾,他实在看不出这妇人哪里好,使得他父亲如此上心。霍嘉和崔世君二人各怀心事,都不言不语,一旁的莫婉插嘴说道:“侯爷,老侯爷身子不好,岂可不请医问药,若是拖得久了,恐怕越发有碍。”这也正是霍嘉烦心之事,他抬眼望着莫婉,莫婉看了一眼崔世君,接着说道:“不如就请崔姑姑上山去劝劝老侯爷,我看她的话,老侯爷说不得倒肯听几分。”霍嘉正有此意,只是他这个做儿子的,竟还没一个外人的话管用,脸面上总归有些过不去。此时莫婉替他开了口,他便看着崔世君,说道:“老侯爷脾气执拗,我看不是三言两句劝得住。”这夫妇俩一唱一合,崔世君岂会看不出来,她笑道:“老侯爷待我有恩,于情于理我也该去看看他。”听她此言,宁国侯霍嘉客套两句,只道:“如此就劳烦姑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