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节
作者:扶风琉璃      更新:2023-06-05 06:39      字数:4887
  此话一出,满座皆惊。天下谁不知林知秋的身份地位?那可是三朝元老、两代帝师,加上被追封的皇帝生父谢桓,和坐在上首的皇帝本人,那得算四代帝师了,若哪位宗室子弟能拜入林知秋门下,那岂不是……岂不是……“这几日你们暂且在宫里住着,都是族亲,平日难得见面,正好趁此机会互相学习。”墨远又交代一句,转身离开。众人跪地恭送,大殿里有着难以抑制的呼吸声,显然有不少人因墨远短短一句话心潮起伏、情绪失控。*位于京城东的连家堡分堂内,连慕枫正疲于应付各门派的到访者,忽然有镖师走进来道:“老大,宫里有圣旨过来了,是给林老先生的。”连慕枫忙起身送客:“对不住各位,在下要替林老先生准备接旨了,招待不周,还请各位见谅!”众人忙起身,识趣离开。没一会儿,得到消息的林知秋出来接旨,传旨官对他态度异常恭敬,说是皇上请他明日入宫,林知秋留在京城就是为了等墨远这道圣旨,自然毫不意外,双手将圣旨接过。传旨官离开后,阿十跑到林知秋身边,拽着他衣袖问道:“先生,爹爹让你进宫做什么呀?”林知秋笑着卖关子:“不可说,不可说。”阿十惊讶地瞪大眼,开始摇晃他手臂:“什么呀什么呀?快告诉我呀!爹爹不会让你去做太子吧?”连慕枫哭笑不得:“胡言乱语!”林知秋笑道:“童言无忌,童言无忌。”连慕枫招手:“快过来,别缠着先生,没大没小。”阿十回头冲他喊:“我是关心先生,外面都在说爹爹找不到人当太子,万一爹爹让先生去当太子,先生以后就太可怜啦!”连慕枫:“……”林知秋见阿十缠着自己不松手,面露无奈,弯腰凑到他耳边说了句悄悄话。“啊!”阿十瞪大眼,一脸同情,“真的吗?那闻弦哥哥太可怜啦!”作者有话要说:谢知意,字闻弦。就问名字美不美?唉,因为一个拍脑袋想出来的人名想写系列文,但是!不写了,这个世界穿越者太多,我已经hold不住了。【小剧场】二宝:give me five!郑谦:废物![认真地伸出五根手指]二宝:……写到一半想起来谢知意的年纪和宫变时间对不上,所以这章做了补充,改成诚王先被圈禁了几年才被处死。【给机智的自己点个赞】第157章 【朝堂】皇上将来必成一代明君啊!谢知意, 字闻弦, 早在三年前十四岁之时就被墨远选中,也早在三年前就开始跟着林知秋读书, 那时墨远怀着阿十, 尚未出事, 说要在宗室中挑一个人,很快就挑中了谢知意。谢知意那时在庄子上与母亲相依为命, 过得异常艰辛, 墨远挑中他,一来是暗中观察过他的品性, 二来是他的身份注定与老皇帝站在对立面, 三来他自出生起就未收到过外界的善待, 除了母亲,可以说是了无牵挂。又恰巧那庄子离连家堡不算太远,且他们母子俩住在那里平时根本无人问津,墨远便派人将他接到连家堡接受林知秋的教导, 一学便是三年, 这三年里墨远出了事, 谢知意也是知情的,但他一直不骄不躁,深得林知秋赞赏,也正因为这一点,林知秋觉得他颇具帝王之相,而且这三年里谢知意与阿十相处得很是融洽, 对阿十也处处维护,这又让连家的人非常放心。谢知意合了墨远、林知秋与连家堡三方的心意,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林知秋进宫后,照着墨远的意思对各位宗室子弟仔细考校了一番,考校时也有不少大臣在场,有眼睛的都能看出来,谢知意的资质明显比旁人高出一大截,大臣们对谢知意刮目相看,赞叹不已。最后林知秋收谢知意为学生,墨远让谢知意留在宫中读书,又挑了几个资质不错的宗室子弟做伴读。墨远做此安排,意图昭然若揭,京城暗流汹涌,自然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可墨远明面上并未说什么,行事虽出人意表却也抓不到错处,他们想反对也无从说起。而就在其余宗室子弟收拾包袱准备离京时,去谢知礼家中调查的鹰卫回京,带回了各种确凿的证据,谢知礼家诸多恶行就足够他们喝一壶的,更何况他们还隐瞒圣旨,犯了欺君之罪。墨远当即下旨,将谢知礼一家从宗族中除名,剥去爵位,贬为平民,谢知礼的父亲因隐瞒圣旨被下入大狱,同时宗族中其他人也因“不察”之罪,各获惩罚。虽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实际上以往真有皇室子弟犯罪时,只要不是谋逆这种动摇根基的大罪,一般都会从轻发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可这次墨远给谢知礼一家定罪却严格按照律例来,一时将朝中众臣都震慑住了。墨远扫视群臣,一只手轻轻搭在尚未显怀的腹部,沉声道:“祖训如此,律例如此,他们犯了罪,便要受到应有的惩罚,倘若朕今日原谅了他们,来日其他人再心怀侥幸欺君罔上,朕要不要惩罚?若换成平民百姓犯了罪,官府抓不抓?”大臣们倒没有为谢知礼一家求情的打算,甚至他们中有不少正直之士早就对历任皇帝袒护犯罪皇室子弟而心生不满,更对官官相护心生厌恶,此时见墨远这么铁面无私,震惊之余又心生激荡,忙纷纷跪地,口中高呼:“皇上圣明!”墨远缓和了神色,又道:“不过,拿办他们的事不急,先缓一缓。”大臣们愣了愣,抬起头,注意到他搭在腹部的手,面露恍然。墨远慢慢道:“朕有孕在身,不宜见血,不宜杀生,为了给腹中的孩子积福,朕决定大赦天下,凡犯小罪者一律既往不咎,犯大罪者罪减一等,犯恶罪者死罪可免,犯国罪者不在赦免之列,但可延后一年追究刑处。众卿可有异议?”大臣们自然没有异议,忙跪地三呼“万岁”,高喊“皇上仁慈”。皇上登基时没有大赦天下,却在此时为了肚子里尚未出生的孩子下了这大赦天下的皇命,皇上对孩子看得不可谓不重啊!墨远又道:“另有一些犯人,不论大罪小罪,一律与国罪者同,延后一年处置。”大赦天下是有限度的,哪些犯人在赦免之列,哪些犯人排除在外,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准则,而国罪者就是谋反、欺君等与皇权相抗的钦犯国犯,这放在哪个皇帝手里都是不可能轻易赦免的,另外各个皇帝也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对赦免的程度与范围略作改动,只是不知当今皇上改动时所说的“与国罪者同”的究竟是哪些人。墨远说完就让太监宣读名册,大臣们凝神细听,都是一阵心惊肉跳。这些人全都是不久前由鹰卫查办、皇上下旨秋后问斩的朝廷命官、皇亲国戚,说直白点,就是皇上的仇人,这些仇人的罪名有大有小,但不管是死罪还是活罪,一律不得赦免,等皇上生了孩子之后,他们该怎么处置还得怎么处置,一个都别想侥幸逃脱。大臣们抬眼偷觑龙椅上的墨远,心惊之余又不免心生折服。天下谁不知皇上师从流云公子?就凭借那一身飞檐走壁、杀人于无形的高强武艺,还有救死扶伤的医术与对各种药材的精通,皇上想要报仇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可他在外隐姓埋名十几年,却从未对那些人动过手,而是选择了最堂堂正正的途径,也是最不容易的途径。皇上实在是……心性坚韧、胸怀磊落!皇上将来必成一代明君啊!大臣们心潮澎湃,还想再表一番忠心,墨远却忽然道:“朕枕边人只有一个,将来也不会选妃,不过如此一来,的确子嗣单薄了些,为弥补这点遗憾,朕做了一个决定。”大臣们齐齐抬头,就见墨远颔首示意,旁边的太监取出一道圣旨打开,高声宣读,旨意竟是——收谢知意为嗣子!大臣们惊得目瞪口呆。这……这……谢知意都十七岁了,竟然要做皇上的儿子?继承香火的事,年纪倒不算大问题,但这种事落在皇帝头上还是破天荒头一回,更何况当今皇上已经有个嫡亲皇子了,肚子里又怀着一个不知是皇子还是公主的,哪里还需要嗣子?只听说子嗣单薄就纳妾多生的,没听说过子嗣单薄就从族内过继的啊!人家绝后了不得已才从族内挑孩子承袭香火,皇上您这是凑什么热闹啊!答案已经隐隐要浮出水面,却仍有人不敢轻易相信。而就在众人还没回过神时,墨远又下了第二道圣旨——立大皇子谢知意为太子。大臣们已然摇摇欲坠,却愣是没一个开口请求皇上收回成命,真正顽固的几个人早已被墨远气得卧病在榻,剩下的人最多只是震惊得站立不稳,出言反对却是不敢的。毕竟圣旨已经下了,他们反对可就是抗旨不遵,再说他们本就站在支持皇上的立场,谢知意又是皇上看中的,由谢知意当储君对他们并没有多大影响,他们犯不着为了储君之位枉送性命。更何况,皇上比太子大不了几岁,将来谁比谁活得久都说不准,太子有没有当皇帝的命可不一定呐!墨远看着下面呆若木鸡的大臣,满意点头:“既然众卿都没有异议,此事就这么定下了,太子即日搬去东宫吧。”大臣们:“……”此事议定,墨远再次开口,面上带笑:“昨日有急报传来,南疆战乱已经平息,九溪族重回故土。”大臣们瞪直眼,心里都有些惊讶,南疆部族只是明面上归顺朝廷,其实并没有将中原皇帝放在眼里,九溪族能在此战中以少胜多,绝对不可能是借了皇上的势,那就是说九溪族确实有这个实力,可他们都没落那么多年了,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强大?不过皇上特地提起此事,想必还有什么说法,思及此,大臣们忙洗耳恭听。墨远长叹一声:“历经当年的冤假错案,九溪族已不复往日昌荣,朕有意给他们加封进爵,一来弥补当年的伤痛,二来告慰九泉之下的族人与父母,三来也是盼着他们早日恢复生机,诸卿以为如何?”大臣们哪里还有异议,自然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墨远似乎心情好些了,笑意加深几分,又道:“朕流落在外十几年,多亏师门照顾,师父待朕恩重如山,可惜外面至今还有人诋毁师父的声誉,朕打算给师门送一块匾额,为师父正名,诸卿以为如何?”大臣们:“……”不如何。实在不怎么样。这也太小气了吧?墨远又补充一句:“题词由朕亲笔御书。”大臣们:“……”还是不怎么样,都想替师门委屈。“皇上何不为他们加官晋爵,有了官身,想必……”“不必了。”墨远笑着打断大臣的话,“师门不爱这些虚的。”大臣们:“……”官身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匾额才是虚的啊!墨远看着他们一言难尽的神色,含笑道:“就这么定了,退朝吧。”第158章 【太上皇】该来的都来了,赶紧演戏吧。墨远下了大赦天下的旨意, 朝臣们满以为京城会因此安稳些日子, 只是没料到才过去几日,恭王府和谨王府又横生变故。事发时在半夜, 大臣们在各自家中正准备就寝, 忽然听见外面一阵嘈杂马蹄声, 忙让人去门口探听消息,之后家中下人回来禀报, 说是禁军出动, 不知生了什么乱子。大臣们顿时不敢睡了,各自披衣下榻, 一边催着下人继续打探, 一边在书房内心神不宁地踱步, 苦等了整整一夜,直到第二日早朝才得到确切消息。禁军半夜出宫,直扑恭王府和谨王府,连招呼都没打就将两座府邸围起来, 又在这两位王爷家中各自搜出一身龙袍, 这是大忌, 自然成了谋逆的铁证,此外还搜出两位王爷暗中勾结的各种证据,两位王爷连声喊冤,禁军毫不客气地堵住他们的嘴,直接将他们带走,同时将他们家中的眷属全部监禁, 只待皇帝发落。接着禁军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几位大臣与皇亲国戚家中,搜出这些人与恭王、谨王勾结的证据,又将这些人也押入大牢。朝臣们听到消息时都惊得非同小可,恭王一直与皇上不对付,可他毕竟已经瞎了,再折腾也当不成皇帝,众人便没往谋逆上面想过,而谨王在新皇登基后从未做过出头椽子,众人更是想不到他也有不臣之心,如今听说两位王爷竟互相勾结,暗中密谋着造反,大臣们自然是心惊肉跳,可随后又生出疑惑。没有任何预兆禁军就出动了,还一搜一个准,难道是有人暗中上报?怎么之前半点风吹草动都没有?不过皇上出身于江湖,那些江湖人都行踪诡谲,真要调查一个人,想必也不是什么难事。这种事自然没人给他们解惑,墨远早朝时很是发作了一番,最后道:“将他们圈禁,年后发落。”谋逆是国罪,不在赦免之列,两位王爷连同身后的势力算是彻底倾塌。当天夜里,太上皇忽然病情加重,宫中御医统统赶到太上皇的寝宫,墨远也整夜守在太上皇的病榻前,更亲自给太上皇施诊问药,可大半夜过去却不见任何起色,墨远连夜急召重臣入宫,说太上皇有要事交代。大臣们见此形势,都知道太上皇快要撑不住了,开始忐忑不安地等消息,同时心里暗暗猜测:太上皇怕不是因两位王爷的事受了刺激吧?一边是他的两个儿子,一边是他的孙子,也不知太上皇是心疼多一些还是气恼多一些,总之心里不会好受啊,病情加重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