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节
作者:邈邈一黍      更新:2023-06-06 05:37      字数:7990
  自从太后病了以后,建业帝也没心情给两个儿子赏赐东西了,爱怎么着怎么着,反正不管怎么样,他们都能活着,至于以后活的不好,也只能怪他们现在蹦哒的太厉害了。不过大皇子和二皇子以及跟在他们身后的那些人,并没有因此而消停下来,太后病重,皇上跟着伤心操劳,整个人都有点消沉,甚至比之前衰老了很多,先帝当年走的时候也没到六十岁呢,甚至模样看上去要比如今的建业帝要年轻,毕竟前者比后者更安逸更会享受。看建业帝现在的样子,再过几年,可能大齐朝就要换主人了,现在不争,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争。太医开的药方,虽然从一开始就表明了是‘治标不治本’,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太后居然只撑了一个月,在接连三、四天咳血之后,突然喘不上气来,不到半刻钟的时间,人就已经憋死了。三、四个太医围在一旁,又是把脉,又是扎针,却什么用都没有。不知道是天意,还是巧合,兄妹三个人刚好都在这儿,甚至刚刚还和太后讨论晚膳用什么,没一会儿的功夫,人就没了,甚至连遗言都没来得及说几句。乌泱泱跪倒了一片人,打头的建业帝手上已满是青筋,脸上没有眼泪,眼眶却是红的,脸僵的像是做不出表情来的木头人。跪在建业帝身后的靖懿和靖嘉则是满脸的眼泪,甚至鼻涕,靖嘉的垂在身侧的手紧紧窝着,指甲陷进肉里,但掌心的疼痛并不能让人清醒,反倒是还有一种浑浑噩噩的感觉,仿佛是在梦里,又仿佛她自己的灵魂已经脱离肉体,大脑已经不受控制,像是被人放进去一大把的泥沙,严严实实堵塞住每一个通路,下一刻,就要炸开。这不是靖嘉参加过的第一场丧礼,但却是最让人痛彻心扉的一场,眼睛到最后干涩到哭不出来,站起来的时候,头是眩晕的,整个人都是恍恍惚惚的,她自己都觉得自己下一刻就要倒在地上,但是很神奇的她并没有倒下,而是一直撑到了母后的丧礼结束,然后就病倒了。除了第一天,整场丧礼,建业帝都没有掉一滴眼泪,虽然面上阴沉沉的,但处事的手段却比平时还柔和了几分,再配上他那副越发瘦弱的身子骨,如果他不是个帝王的话,这副脆弱的样子怕是会惹得不少人同情,可惜作为帝王,众人只会惧怕,仅有的一点可怜和心疼也会掩藏住,不图这时候在皇上身边刷什么好感度,只要不把丧母之痛发泄在他们身上就够了。太后去世后的头一个月,朝堂上难得的平静,大皇子和二皇子两边的人也都谨慎小心了不少,在下面撕的再厉害都行,但是在皇上面前却是大气都不敢出。比起当年先帝驾崩的时候,如今的建业帝才是真伤心,而且当年给先帝守孝的时候是以日代月,二十七个月的孝期压缩成了二十七天,但是如今建业帝给太后守孝却是实打实的,宣布要守够三年不说,饮食和衣着也多有注意,不吃荤腥,不穿颜色眼里的衣服,后宫的一位颇为受宠的贵嫔甚至因为穿了一件桃红色的宫装就被贬成才人。在给太后守孝的事情上,皇上对自己的小老婆都这么狠,其他人自然也不敢造次。原来觉得皇家少有重情的人,但是这会儿方之平也不得不承认他之前的想法太过狭隘了,建业帝要为太后守足二十七个月的孝,而且是严格的按照规矩来,靖嘉也是如此,刚刚大病了一场的人,连个鸡蛋都不肯吃,更别提肉类了。但是本来就瘦了不少,再不吃点荤腥补补,方之平真怕她没多久还会再生病,但也不能硬逼着守孝之人吃荤,没法子,只能让厨房做菜的时候多放荤油,酱里边放些碎肉丁,再将豆干切成丁,混到一起,也分出来哪个是哪个了,吃面的时候拌上点,也算是稍微补充点营养。第136章不过好在靖嘉虽然在守孝上对自己要求严格, 但是却不会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景文和两个孩子, 一来是这二十七个月的确遭罪,二来景文每天都需要去办差事, 长乐和长安又都还在长身体的时候,不能和她一样不吃荤腥, 不然身体也扛不住。太后走的头几个月,不管是建业帝, 还是靖懿和靖嘉,都肉眼可见的消瘦了,特别是建业帝,靖嘉这边儿有方之平想尽办法的给她补充营养,靖懿也不是会为难自己的主儿, 时常避开人用点儿荤腥。但是建业帝的确是没打算在守孝这件事情上偷工减料,他身边的皇后、妃嫔、儿子、女儿, 还有伺候他日常起居的宫女、太监们, 又谁都没有胆子阳奉阴违,所以建业帝一发话要吃素,那御膳房呈上来了都是清一色的素宴,连炒菜用的油都是花生或油菜籽炸出来的油,没有半点荤油。吃不着荤腥,心里头又难受,建业帝不瘦下来才怪呢。皇上的情况大家都看在眼里,哪怕有早年的威慑力,但是该蠢蠢欲动的还是蠢蠢欲动, 上了年纪的人可经不住这么消耗,可能太后的孝期还没过去呢,皇上自己就撑不住了,而明显年长又有优势的大皇子和二皇子极有可能这几年就上位。所以哪怕大皇子和二皇子这时候不想惹怒父皇,想要老老实实呆着,也由不得他们了,不断有朝臣找门路投到他们这边来,哪怕正三品往上的官员一个都没有,他们也不能把人轰出去,谁知道这些人轰走了之后会不会投到对方那边去呢,所以有人来就得收着,能有门路找到他们的,官职也不会低到哪里去,手里头的人脉也不错,不收的话也实在是可惜了。建业帝虽然这段时间都情绪不高,但是意志却没有消沉,对朝政的掌控力度还是一如既往的强硬,所以两个儿子那边发生的事儿他一清二楚,母后走了还不到半年,这两个逆子就上蹿下跳的蹦哒,不就是觉得他这把老骨头也快随母后而去了,既没有孝心,又没有脑子!冷眼旁观这一群不知死活的人做最后的狂欢,建业帝对于两个儿子仅有的那点儿疼惜也算是彻底磨光了,不过他们倒是提醒了他,可能真的活不了几年的情况下,他得为下一任皇帝铺平道路才是,不能跟先帝一样,留下一个烂摊子给后人。先是请太医给自己瞧了瞧,不吃荤腥的情况下给自己调理调理,反正宫里多的是奇珍异宝,人参、灵芝、鹿茸这一类的大补之物就没缺过,他得多撑几年,把老五培养出来才行。调养身体的同时,建业帝也开始慢慢收拾投靠到大皇子和二皇子身边的人,有心想找的话,没有哪个官员是彻底干净的,没有能力又蹦哒的厉害的直接免官,甚至抄家流放,有能力的派出去外任,磨练上几年,到时候再让新帝把他们调回来。很快,大皇子和二皇子就成了光杆儿司令,哪怕从头到尾,建业帝都没有对这两位皇子直接动手,但是他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不傻的人都看得出来,大皇子和二皇子都不是皇上认可的太子人选,朝臣们自然也不会再跟着蹦哒,不然轻则外任,重则免官、抄家、流放,皇上的雷霆手段他们可是见识过了。所以哪怕大皇子和二皇子还在朝堂上站着,也基本上形同虚设了,想蹦哒但是没人理,又怕再招了父皇的厌,整个人苦得跟泡在黄连水里一样,多年积累下的人脉被父皇挥挥手就打散了,甚至这些人连父皇的根基都碰触不到,朝堂该怎么运行的还怎么运行,一点儿都不受影响。大皇子和二皇子算是折了,朝臣的目光不免投向剩下的四位皇子,三皇子最为年长,入朝也有四年多了,只不过实在没什么存在感,看不出有什么才能来,皇上待他也是一般,四皇子参政还不到一年,更是看不出什么来了,也没听说皇上对他有什么特别的优待,剩下的五皇子和六皇子都还年幼,至今都在宫里头读书呢,可能性比较小。有大皇子和二皇子的前车之鉴,朝臣们谁也不敢笃信皇上认定的太子会是这四位皇子中的哪一位,既怕押错牌,又怕碍了皇上的眼被处置,所以一时之间,朝堂上倒是平静下来了。不过也没有平静太久,太后的周年刚过,建业帝就扔下一个大雷,要册立年仅十二岁的五皇子为太子。虽然建业帝当年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比这还要小,但建业帝毕竟是嫡子出身,立他为太子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五皇子非嫡非长,如今又只有十二岁,能力、才干都还没有表现出来,在建业帝不缺儿子的情况下,着实难以服众。所以朝臣们全都恳请皇上再三斟酌,其中也包括五皇子的外家和他的几位师父,毕竟别人跪下了他们不能站着。朝堂基本上就是建业帝的一言堂,但凡是他决定了的事情,谁也拦不住,更何况是太子之位,膝下的六个皇子,头两个已经被削成了光杆儿司令,中间两个存在感不高,也没多少势力,两个幼子更谈不上在朝堂上有什么势力可言了,连他们的外家里头也没有很出类拔萃的人物。所以建业帝坚持要立五皇子为太子,朝臣只有听从的份,就算其余五个皇子想要蹦哒,在建业帝面前也算不了什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齐朝就立了太子,而太子的众位师父自然也要跟着加封,出人意料的是资历不高的方之平居然被封为从一品的太子太傅。要知道一样是从一品的太子太师和太子太保,虽然之前的官位跟方之平差不了多少,但这两位都是德高望重之辈,而且没有哪个人低于五十岁,跟他们比起来,方之平的资历还是太浅了。甚至正二品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都比方之平要年长,而且方之平教的是算术,就算他引经据典把户部的案例搬出来,也改变不了算术这一学科在当下是不怎么受重视的,连科举考试都没有把算术作为考察的一项。但谁让人家是驸马呢,皇上偏心,朝臣也没有办法,再者看兵部如今的情况,怕是过不了两年,方之平就从左侍郎升为尚书了。不过,比起五皇子就任太子之位这件事情来,方之平被任命为太子太傅的事儿就算不上什么了,皇上在这个年龄立了太子,只要太子不做大逆不道的事情,那就是板上钉钉的下一任皇帝了。方之平当年接到要教导五皇子的旨意时,还真没有想过会有今天,沾了弟子的光,三十五岁的生日还没过呢,就已经成了从一品,这也算是躺赢的一种了。以前想着不掺和夺嫡的那些事儿,教导五皇子的时候也觉得他还年幼,一时半会儿掺和不到这些事儿里去,但是没想到,还没怎么着呢,大皇子和二皇子就折了,朝臣还没有想好给谁站队呢,五皇子就成太子了,他也跟着‘鸡犬升天’了。对比那些因为站在大皇子和二皇子身后摇旗呐喊,而被外放,被免官,甚至被抄家流放的官员,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第137章无独有偶, 这一年, 二十四岁的长生也终于吊车尾考中了秀才。不过可惜的是,方道如那个庄子算是白送了, 时隔几年,方道如也不好意思跟人家再提孙子拜师的事儿, 而且那家伙去年生了场大病,虽然熬过去了, 但是身子骨却大不如前,如今走路都需要人扶着。“秀才和童生不一样,有了秀才功名,再借点门路,就可以入仕做官了, 只不过肯定跟那些考中进士的人不一样,起点肯定比人家低, 路肯定也没有人家顺, 你好好想想,看看是接着往下考,还是托人做个小官。”方之铭道,折腾了十多年了,才是个秀才,而且排名还在最后,要考中举人的话,还不知道要几年呢,考中进士就更不敢想了。他实在是不敢再抱什么希望了, 府里能提供的条件基本上都提供了,之平当年可没这么让人操心,但两个人的天赋差距就是这么大,一个二十一岁便已经是状元了,一个二十四岁才考中秀才,所以想让儿子复制之平那条路入仕是不太可能了,还不如早点儿入朝呢,哪怕是从九品官做起,也好过在家里死读书。他爹的意思,之前长生就考虑过很多遍了,他是不想再读书了,但是又怕以秀才的身份入仕会被人家看不起,而且辛辛苦苦这么多年,才是个秀才,难免心灰意冷。想当年二叔还夸他天赋好,他就真的以为自己的天赋特别好,能跟二叔一样一路走得平顺,哪怕运气没有二叔那么好,中不了状元,考中进士还是没问题的,但是现在想想,二叔当年可能真的只是随口一说,他哪有什么天赋呀,有天赋的人谁会连个秀才都考的这么艰难。“我回去好好想想,过几天再过来跟您说。”长生道,现在他脑子里一团乱麻,实在没有办法做决定。方之铭见状也没说什么,这事的确要好好想想,不能草率的做决定。从出生到现在,几乎每件事情都是别人帮他做好了决定,不到三岁就启蒙读书,是因为他爹娘当年见二叔读书有了出息,所以想让他和二叔一样,娶梅氏为妻,是因为爹娘觉得梅氏的兄长梅文清对他将来走仕途有帮助,所以做主给他定下了梅氏,身边的几个姨娘,是因为他娘觉得他身边伺候的人少,所以陆陆续续给他送过来的……一直以来他的事情几乎都是爹娘帮他决定,头一次需要自己做选择了。****“长生怎么说的?是接着往下考,还是入仕从小官做起?”方之铭一进屋,小崔氏便急急忙忙的问道,照她的意思就是别往下考了,长生孩子都有两个了,还读什么书呀。“长生说要好好想想,过几天再跟我说他的决定,不过我瞧着,他差不多会选择现在就入仕。”知子莫若父,长生想什么,他大概还是能知道的。这孩子早先或许有几年是喜欢读书的,但是现在读书对他来说应该是件苦差事了,拿不定主意不是因为两边不好取舍,而仅仅是因为那份虚荣心,毕竟书读的多了,人就容易清高,总觉得如果只是个秀才的话,以后容易被同僚取笑,这是还没长大呢。“这样也好,省得整天在家里闷着,没病也要闷出病来了。”这一年一年的,长生不是说不努力,而是很努力的去读书了,比起当年的方之平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就是不如人家脑子好使,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既然没那份天赋,就不要在这方面浪费时间了。方之铭点头,“梅文清的岳父被外放了,没有几年怕是回不来,所以长生做官的事情还得找之平帮忙,你准备些礼物,咱们过两天带着去长公主府,给之平和长公主赔个礼、道个歉,才好托人家给长生办事儿不是。”说来这事儿也是他们糊涂了,想着之平都三十几岁的人了,也没有再要个儿子的打算,以后养老送终还得靠侄子才行,长生以后是可以继承爵位的,哪怕只是一个子爵,但是有这个爵位和家产在,他们两口子也不用担心了。长寿就不一样了,他虽然也是嫡子,却不占长,没有爵位继承不说,到时候被分出去了也分不了多少家产,而且他们两口子也没有在长寿身上费多少精力,读书是糊弄着读的,这么些年了也就是能把字认全,指望他去考什么功名,等到将来真的被分出去了,这孩子指不定要吃多少苦呢。所以才有了把长寿过继给之平的这个想法,有长公主和之平护着,长寿以后的日子肯定过不差,甚至过得比长生还要好,而有了长寿以后,之平和长公主也算是有了能养老送终的人,百年以后也不至于连个烧纸的人都没有,他们这个儿子就算是给之平和长公主养的了。这本来两全其美的事情,他和小崔氏也没想过对方会不答应,结果兴高采烈的去了,换来的局面却是两家撕破了脸,当时都在气头上,两家谁也不跟谁来往,这都已经两年多了,也该缓和缓和了。一听这话,小崔氏的脸就僵了,阴阳怪气的道,“人家根本就瞧不上我们这些穷亲戚,咱们腆着脸上找人家干嘛,梅文清的岳父外放了,不是还有梅文清吗,他好歹也是正六品,安排长生做个小官还安排不了吗?”她们都愿意舍一个儿子了,对方居然还不领情面,白捡一个半大小子做儿子,这样的好事儿上哪找去,偏偏长公主和方之平居然一口就拒绝了,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这不是瞧不起人是什么!方之铭安抚的拍了拍小崔氏的肩膀,说实在的,要不是有事求到之平了,他也咽不下这口气去,但现在低头不是没有法子的事情吗。“梅文清才是正六品,待的又是翰林院,那地方可不好弄人进去,之平如今可都已经是从一品,又和太子关系密切,他给长生弄个小官儿做,远比梅文清要容易得多,再说了就算是如今用不上他,以后长生在官场上遇到什么事儿了,少不了还得麻烦他,这冤家易解不易结,咱们就算是为了儿子,先低头又怎么样。”这个道理小崔氏也明白,今时不同往日,方之平都已经是太子太傅了,哪怕是新帝上位,他也还是宠臣,长生若是想在官场有所作为的话,少不了还是要倚仗着方之平。但是都两年多没来往了,当年又闹得那么凶,她可不想上门去看人家的脸色。“要不然让爹去,长生可是他的嫡长孙,这事他也该管,大不了咱们从库房多出几份礼,让爹去找方之平算了。”小崔氏试探着道,之前不还送了个庄子,要给长生找师父吗,现在不过是让他给儿子说几句话,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儿。方之铭皱了皱眉头,“爹过去给之平说这个事儿,之平当然会答应了,只不过心甘情愿的办事,跟心不甘情不愿办事,效果是不一样的,对之平来说不过是抬抬手、说几句话的事情,但对长生来说可就是天差地别。”下面这几个儿子,也就是长生还有点出息,当爹娘的不能给儿子拖了后腿。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小崔氏心里再是不甘愿,也只能同意,左右就走这么一遭,为了长生怎么样都得忍。不过,方之平和长公主他们也就是如今得意,再过上十几、二十几年,到时候说不定就风水轮流转了,官位做的再高,势力再大有什么用,连个儿子都没有,诺大的家业早晚是要充公的,或许临了的时候,还得拜托长生和长寿帮忙看顾他们那两个女儿。这么一想,小崔氏心里就舒服多了,低头忍气不过是一时的,早晚有她们还回来的时候。也就是两天的时间,长生那边已经考虑的差不多了,不出方之铭所料,长生的确选择了去做官,而小崔氏这边,给长公主府带的礼物也差不多都备好了,毕竟是想要跟人家和好,之后又得求人办事儿,哪怕再舍不得,拿出来的也都是库房里一等一的好东西,小崔氏几乎是咬着牙列出的清单,甚至这些东西都影响到了她用膳的食欲,可见有多心疼。第138章方之平和靖嘉既然已经决定了不再要孩子, 而长乐又早早的定下了要招婿, 所以也没必要拿三从四德来约束长乐,那些用来教导女子的东西, 就不太适合再来教导长乐了,所以方之平和靖嘉基本上就长乐当做男孩子去教养。府里的产业该知道的要知道, 该插手的地方也要插手,为人处事的本事要学, 各处的人脉也得清楚,甚至读书学的也是四书五经,当然没必要学精了、学通了,但是里面的道理还是要知道。所以不管是方之平还是靖嘉,都拿出十足的耐心来教导长乐, 免得真到了顶门立户的时候,被旁人算计了去, 不管将来招到的赘婿人品如何, 还是自己有本事最放心。至于长安,她年纪还小,连字都认不全,暂时就不用考虑这些了,长大以后到底是和她姐姐一样招赘婿,还是想要嫁人,都随她自己的心意,两个孩子上尽可能做到不偏不倚,不过在长安还没有做选择之前, 方之平两口子更多的是关注小女儿身体上的健康。“女婿的人选你看的怎么样了?”靖嘉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她算是明白了,不要孩子就不会操这么多的心,都两年多了,看了不下百份资料,但没有一个合心意的,不是太过懒散,就是责任心不强,更让她看不上眼的是那种家风不正的,当祖父的、当爹的都一堆姨娘、通房,耳濡目染,谁知道他会不会也一样贪色,毕竟像景文这样的,一万个人里头也找不到一个。方之平的想法和靖嘉差不多,但凡是能被列为赘婿人选的,或多或少都有点不足,没有很出类拔萃的人,自己的女儿自己怎么看都觉得好,恨不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才行。“慢慢来,实在不行等长乐再大一点的时候,让她自己挑也行。”左右将来的日子是她自己要过的,选择的人也得她自己喜欢才行,既然不图招来的赘婿建功立业,那就得挑个顺眼的,还得不滥情、有责任心才成。想想方之平都发愁,他现在能做的就是给女儿留下更多的倚仗,哪怕有一天他和靖嘉都去了,只要长乐有足够的倚仗和手段,就能把日子过的舒心,赘婿变心了,长乐自己就能教训的了。不过让方之平觉得庆幸的是,皇上定下来的太子是五皇子,看在他们尚有几份师徒情谊的份儿上,也会看顾着长乐。“成,实在不行就让长乐自己挑。”靖嘉道,主要是孩子觉得开心就好。哪怕被加封为太子太傅,方之平做事的步调也没变,虽然不迟到不早退,但还是一下班就回家,基本上不会外出应酬,也不太理会那些想要通过他攀上太子的人。不过就算是这样,方之平也并不轻松,兵部现在大部分的差事都要过他的手,基本上算是行使尚书的职权了,尽管他现在还是个左侍郎。再加上太子那边的事儿,林林总总加起来,上班的时间根本就不够用的,私底下还得抽出时间来。不过比起太子来,方之平就算不上忙的人了,建业帝本身就是个严苛的性子,对自己要求严格,自然也不会放松对继承人的要求,太子由他亲自带着处理事务,不说吹毛求疵的话,但绝对做到了一丝不苟,所以连带着太子现在睡眠都不到三个时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