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不亦悦乎
作者:啃魂      更新:2023-06-06 14:07      字数:3347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这句话刘琴在稿中作了两个注,一是引用前人,一是自注。她自己的注且不说,前人刑昺的注算是非常深入人心,并且被公认为正确的,怎么这自大货却说错了。“那我倒要听听秦大才子的高见”刘琴冷哼。“本公子认为这里的断句有误。”秦朝说道,“夫子自道也,应于子后断句,读为夫子,自道也。夫子是尊称,孔门弟子以夫子称孔子,有老师、导师之意,此处意思是夫子之所以为夫子。”刘琴心中一动,秦朝这样的解释确实能够说得通。“那自道也,又作何解释”刘琴沉声。秦一笑:“自,是由、从、因为、来自的意思;道,是方法、真理的意思,此处作有方法解。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子贡说:导师之所以是导师,是因其有道啊。老师认为如何”刘琴眉心微微一颤。其实秦朝所讲的这一句,刘琴的注释根本无可厚非,当年朱熹也是如她那般解释的,秦朝的这个注释是来自后世的。刘琴沉思了片刻,她缓缓开口:“你这样解释倒是尚可,我确实可以将此条添入注释之中,不过我的秦大才子,你这也是瞎猫撞死耗子,蒙中了一条,算不得本事。”“本公子天纵英才,惊才绝艳,不是你说蒙便是蒙的。”秦朝哧的一笑,哼声道,“也罢,让你看看本才子的能力。你这些书,从论语开始,本才子给你逐一批注。”“哦”刘琴心中暗笑。“那我倒是要听听秦大才子如何逐条批点。”刘琴说道。“论语第一篇,第一句,你便注错了。”秦朝朗声道。“扑哧”刘琴再也忍不住心中笑意。论语作为儒家真正深入人心的经典,而且还是第一句话。这句话不知多少高人钻研过,她这里不仅写了前人的注释,通常正确的注释,更将自己认为正确的注释写在了里面,已经完备到就算是孔孟先贤复活都不可能说错的地步,这自大货居然说第一句便是错了。先前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刘琴对秦朝颇有些观感改变,以为他很有些才学,可现在“还请秦大才子指教。”刘琴忍着笑。声音变调的说道。秦朝一副高人模样:“指教不敢当,我便略表意见,这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个整体。但是你这里所有的解释都把它割裂开来。你这里将时,解释为时常。不错,颇有新意,而且也能行得通。”秦朝赞了一句,刘琴眉一挑,这解释确实是她得意之作。只听秦朝道:“我也赞同你这一字的解释,但是我问你。天下有几个人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刘琴一愣。秦朝道:“本公子所见者,都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不亦骂娘乎。学习是如此痛苦的事,哪里还能够快乐得起来”刘琴脸色难看,学习对某些人来说确实是一件快乐的事,可是普遍的情形却是让人头痛,这也是为何家长、老师要逼着年轻的学子学习的缘故。“休得胡言。”刘琴沉声,“孔圣人难道就不能说他自己”“若是如此。”秦朝冷笑,“这句话就没必要记载下来,太废话了,放在别的地方可以,放在论语中太出格了。”“好,算你说的有点道理。”刘琴沉声,“你继续说你的观点。”“第一句你这解释错了,第二句自然也错,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谬,大谬,家藏万金这世上毕竟只是少数,天下百姓,穷人居多,自己尚且吃不饱,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操祖宗八代,痛苦万分的事,所以这句话要么写错了,应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不亦操祖宗乎,绝非不亦乐乎。”刘琴脸色更难看。照秦朝这样一说,历朝历代都错了,那又该如何解释。她沉默不语。只听秦朝说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解释得更无语,哼,你对我不起,我不报复,不打你,不骗你已经极为难得,居然连心里难过一下都不行,否则便不是君,这样君子,恐怕整个天下也就孔圣人做得到了,不知老师能做到否。”刘琴心中微微发颤,最后一句,她不是没有怀疑过,只是不那样解释又该如何解释只听秦朝在那里洋洋得意说道:“你肯定在想,既然我说你这些解释都错了,那你又该如何解释才对本公子当然有本公子的解释,你听好了,这学而时习之,首先要弄懂一点,就是这个学问指的是什么,本公子认为,这学问并不是指的是读书,不是文学,不是文章,而是泛指天下一切能够被我们弄懂并钻研的,诸如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做人,做事,三十六行,天文地理等等。”刘琴眉一挑,眼中闪出一丝讶色。“那么这个学问从哪里来呢”秦朝说道,“既可从书本上得知,从旁人身上学到,也可从人生经验,做人做事上去体会,所以我们应当将生活当成我们的书本,当成我们的教育,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是要随时随进的学习,这个学习不是指读书做学问,而是生活中有了体验,有了反省,有了进步,这时无论是谁都会发自内心的兴奋,自然便会有不亦悦乎而高兴了。”“没错。”刘琴抬起头。看向秦朝所在方向,大部分人也许会厌恶读书,却绝不可能厌恶学问的增长,绝不会因自己懂了什么以前不懂的而不快乐。“你先前说,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这三句话是一个整体。”刘琴询问,“那接下来有朋自远方来这话如何与学而时习连成一体”“孺子可教。”秦朝头一昂,“你能问出这话,看来对本公子已经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语气里的得意洋洋,刘琴岂会听不出。“快说”刘琴心中好笑。“听好了,做学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本公子这样老奸巨滑、老谋深算的人,本公子做的学问,天下能有几人知道有几个能懂高手寂寞。没有人懂无疑是很痛苦的,但是没关系,孔圣人在这里告诉我们,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不过就是比较少而已。”秦朝手舞足蹈说道,“所以他这句话其实是形容知己难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自远方来。不是空间,更指时间,来,不是朋友来你家里作客,而是有人懂了你的学问,你的思想。像本公子的思想,很可能现在天下的人没一个能懂,可是数百年,数千年后,未必没有人赞扬。一旦有人赞扬,即便是千年之后,也是不亦乐乎的事。”刘琴心中一怔,原来这话是这意思秦朝的话中虽然自吹自擂,可表达的意思刘琴岂能听不懂。“自己钻研出来的学问受人所理解而开心,这才是真正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意。”刘琴微微吸了一口气。“秦大才子,你这张嘴皮倒真是”刘琴无限感慨,“你接着说,人不知而不愠,又该如何与前面连上”“本公子才高九斗,尚高曹子建一斗,可是天下又有几人知道领先一步是天才,领先二步是疯子,我们真正做学问的人,尤其是做大学问的,往往很难得到天下人的理解,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就是我们这些做大学问的人,不被人所理解,但是这时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而是要反省,反而求之于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是不是有什么不对,该如何改进,这才是真正的不亦君子乎,用一句来讲,就是心理健康才是君子。”“如何本公子的解释可还过得去”秦朝得意洋洋。刘琴心头巨震,原来还能这样解。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这一句论语开篇之句,历来的解释大体是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三句一句一个意思。孔子说的一句话里,竟然说了三个不同的意思,这怎么看都觉得不对劲。当然也不是没人怀疑过,只是就算有人心头起疑,也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更以为这才是孔子的高深之处,因此才一直用原来的解释,更何况原本的解释已经够好了,为什么还用想其他可是秦朝这样一解释,刘琴再拿着与原本各个版本,以及自己的解释来比较便发现秦朝的更合理,更圆满,更符合真正事实。“你这解释就是”刘琴沉声道,“就是说明读书作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是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后天下之乐而乐。”“孺子可教”秦朝老气横秋道。刘琴不由一乐:“你是老师,还是我是老师”“我刚才说了什么,啊,我忘了。”秦朝叫道。刘琴一笑:“好了,别耍宝了,这一句算你批点得过关,你这解释应该已经算是最好的。”她可不想过多称赞这自大狂,免得对方太得意忘形。“最好的”秦朝嘿嘿冷笑起来。刘琴一愣。“怎么,我的秦大才子又有高见了”刘琴笑道。秦朝眉一挑:“没错。学而这一句,我刚刚的注解,虽然也算不错,大体已经接近了原意,但其实还是有些错误,因为还有另一种解释,一种更加圆满的解释。”“什么”刘琴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