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
作者:天人少爷      更新:2023-06-07 00:52      字数:2069
  如今县学里廪生的名额有十五个,还有十五个成绩较差的增生和十个更差的附生。后两者存在的意义就是,一旦廪生在岁考和科考中表现不好,或是中举、病故,他们就可以作为替补人员,成为一名廪生享受津贴,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至于童生,县学里也有十个,其实就是不在籍的旁听人员,县学只不过是提供一个学习环境而已,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而教谕和训导,前者还没见过,后者看上去应当也是好相处之人,不过不管如何,礼还是要备上一份。不然就算是考上秀才,若是遇到教谕起了坏心,他也能想法子在簪花宴上把这名号给夺了,很是吓人。第二天,三人就跟着其余童生去上早课,有一位廪生为他们讲解经义。到了下午,也会有秀才开课讲六科中的其中一科,但都没有固定的时间。总而言之,一天下来方长庚就意识到,在县学学习全靠自觉。而教谕大人连续几天都没出现,方长庚也只好暂时放弃向他请教问题的事。现在方长庚的一天是这么过的:早晨起来跟着王复在院子里蹲马步和练拳,虽然有时候觉得被别人围观挺蠢的,但他实在不想做个弱不禁风一推就倒的白面书生。除了参加科举需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这个原因以外,他还需要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至少能够和人打架不落下风吧。在这点上他不得不庆幸有王复在,还能随时指导他的动作,他现在蹲马步的时间越来越长,觉得身上的软肉似乎也结实了一些。不过他也不要求多么健壮,像王复这样已经明显比普通书生结实多了,更像个武童。毕竟本朝崇尚文雅之美,欣赏风流才子而非蛮横武夫,他还是要朝着审美大流去的。练完功,就该去听早课了,虽然那些上课的秀才不是什么大儒,但对于经义还是有很多自己的理解,毕竟是通过院试的人。倒是有一部分老廪生不思进取,学问明明已经十分落后,却还在县学误人子弟,实在很是讨厌。到了下午,他就回去藏书阁找各类书看,除了四书五经,其他的多少也要涉猎,否则像上回面对府试时知府的面试,还有以后考试中考官突发奇想出的题目,他就束手无策了。如果看书累了,他就在房里练画,也没什么别的好画的,索性只专心画一直在练的荷花,希望有朝一日也能靠卖画获得一点收入。到了晚上,他就要腾出时间抄书了,毕竟攒钱要紧,摊手向省吃俭用的家人要钱对他来说是一件很难受的事。这么看来,他每一天过得都不算轻松,但很充实。而周其琛则比他简单很多,只是每天看书练字而已。两人也会时常交流学问,不得不说,周其琛其实学得比他好多了,也不知上回府试为何只屈居第六,也许是面试的时候出了岔子。第31章 入v第三章“长庚, 明天的早课会有教谕来上, 你别抄太晚了。”王复轻车熟路地推门进来, 见方长庚还在抄书, 不禁出声提醒道。方长庚放下笔吹干墨迹,朝王复心情甚好地点了点头:“可总算等来老师了。”不是不期待, 只是原先寄予了太多希望, 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消磨了, 不过既然能有一个举人先生来教他们, 他难免还是兴奋了一下。晚上睡觉时,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方长庚久久都未合上眼,心里仍然有些激动。因为他的画卖出去了!虽然书斋老板对他的评语是笔法仍有些生涩,但胜在清新淡雅,栩栩如生,因此一幅画给了他一百五十文。若是能卖出去,他便能时常画上几幅挂在书斋出售,时间久了也是一项可观的收入。另外一件好事,是他的抄书费又涨了。因为他在抄书时会画几幅插画进去, 或是简笔的仕女图,或是山水画,原来还担心没市场, 没想到尝试了一本以后书斋老板就提出要他多产出类似的话本, 如今已经涨到了八百文一本。其实方长庚猜测买话本的有不少是县里的小姐们。她们虽不能参加科举, 但大多都识字, 平时囿于闺房,也只能靠偷偷看这些话本度日。自古以来,女子都是消费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可怕的是她们还不缺钱。如今每月抄两本,既不会影响课业,也能每月有一两六钱的入账。再加上卖画的钱,明年院试的开销大部分便能自己承担了。他甚至有些不切实际地想,若是自己将来中了两榜进士,当了官,留在这里的笔墨也算是一段值得流传的佳话……第二天一早,方长庚和周其琛、王复就早早去了讲堂。果不其然,已经有许多人坐在前排等着教谕了,方长庚几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坐在中间。这也得多亏王复。因为他们是童生,年纪又小,有些秀才难免仗着身份压他们一头,比如邻镇的两个小童生就像两只小鹌鹑似的,被迫只能坐在最后,不敢占中间的座位。但王复不一样,不说他的身份人人皆知,就是体格也不知比这些文弱秀才结实了多少倍,所以没人敢欺辱他们。等了一会儿,教谕大人沈赫终于现身了。原来还有些吵嚷的讲堂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硬着脖子直视前方,不敢妄动。待沈赫走到大案后面,方长庚才看到他的真面目。只见他大约四十上下,方正国字脸,面色微黑,下巴蓄须,一看就是十分严厉板正之人。方长庚却松了口气。越是这样的人越痛恨歪门邪道、巧言令色之辈,反过来,只要品行端正,勤奋刻苦,他也一定会欣赏。果然如方长庚所想的那样,沈赫一开口便直接讲《孝经》的内容,并未有一句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