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周易也有另一手打算
作者:江无迹      更新:2023-06-10 02:52      字数:2041
  443

  陕西,西安。

  周易从开封北上,直奔西安。

  见到的并非秦王,而是大明朝的常务副皇帝,太子朱标。

  太子朱标来到西安,正是为了替老父亲朱元章考察西安的山川地貌。

  考察一下,西安是否适合,作为大明的新都城。

  其实,朱元章一直有北迁都城的打算。

  在历史上,中原政权的最大敌人,一向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不论是汉唐的匈奴,宋朝的辽金。

  还是明朝的蒙古,也都是一样,大明最大的敌人。

  若是都城建立在南方。

  过不了几代人,便会丢掉北方的大量土地,偏安一隅。

  从朱元章的角度,自然看不到,以南方为都城,开海的益处。

  对于朱元章来说,迁都北方,无疑是最优的选择。

  朱元章曾经亲自考察过开封,在观察了开封的地理位置之后。

  得出了开封并不利于建都的结论。

  但朱元章现在都已经六十多了,疾病缠身,若是要亲自考察西安。

  八成会在道路上去世。

  便派朱标代替朱元章,前来西安考察。

  虽然从结果上来看,这次考察,直接导致了朱标的去世。

  可能比朱元章自己死,还要更令人遗憾些。

  但在历史上,和朱标前些年背疮感染,并没有完全康复有关。

  在这一时空,几年前,周易早已经治好了朱标的背疮。

  也许,朱标能够多活几年,也未可知。

  总之,朱标一个月前,便从南京城出发,北上来到西安。

  周易见到朱标时,朱标正在行宫里,批阅着各地传来的奏章。

  周易在一旁安静等待,心中却是暗暗埋怨朱元章这个老头。

  如此让太子朱标劳累,即使他周易是华佗在世,也无法挽救朱标早亡的结局。

  朱标终于放下了笔,转头看向周易,道:

  “我的几个弟弟,过得可还好?”

  周易点了点头,向朱标说了一下蜀王和周王,都非常健康。

  朱标作为老朱家的长子,对待兄弟,甚至比朱元章还要亲近。

  朱元章在战争前线,又是开国当皇帝。

  真正能够陪伴除了太子外的其他孩子的时间,是非常少的。

  反而朱标陪伴几个弟兄的时间更长。

  听到兄弟们的安康。朱标才放下心来。

  朱标又问道:

  “周先生,观止堂的建造,可还顺利?”

  周易连忙点头。

  说实话,观止堂分部的建造,除了各处都由周易的学生主持之外。

  周易还请求,太子朱标和徐家分别派遣人手,帮助周易经营。

  名义上周易是邀请人手,帮助经营,实际上却是给了两家机会。

  这些学堂都叫“观止堂”,但却是三家合伙经营的。

  所得的利润,也是由三家共同分配。

  其实,赚下的银钱,倒不是最重要的。

  观止堂涉足教育,又涉足医疗,是市恩的买卖。

  周易可不希望,他因为受猜疑,被朱元章找机会砍了脑袋。

  拉着太子做这个买卖,明目张胆地为太子提供助力。

  可能在其他的朝代,已然是危险的事情。

  但在朱元章这里却不是这样。

  帮助太子朱标,可能比帮助朱元章本人,还能够令朱元章开心。

  这也是观止堂在大明四处开分店,锦衣卫还没有找上门来的重要原因。

  朱标问完了观止堂相关的情况,靠坐在座椅之上,闭上眼睛,稍微休息一会儿,似乎是无意间闲聊:

  “周先生,你看这长安之地,可还适合定都?”

  周易听了朱标的问话,心中犹豫。

  老实说,在大明朝的条件下,建都西安,确实存在着种种弊端。

  和汉唐不同,西安之地,已经很难提供超级大都市所需要的粮草。

  若是向唐朝一样依靠漕运,到达长安,也是非常耗费资源。

  况且在大明一朝,西北的贸易已经再也无法恢复丝绸之路的盛世。

  在长安建都,沟通欧亚大陆,也并没有什么必要。

  按理说,周易本应该如实说,但周易却有着自己的私心。

  在长安建都,虽然存在着种种缺点,但也有一个巨大的好处。

  那就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长安建都。

  在军事上,确实有利于防守。

  在政治上,确实有利于把控全国。

  至于难以运输粮食和无法沟通欧洲的缺点……建造几条铁路不就好了。

  铁路虽然对于当今的大明朝来说,算得上是一个神话了。

  但对于周易,又不是在百年内无法完成的事情。

  在蒸汽机车轰隆隆地在大明土地上畅行之时。

  在长安城建都,也并非是一个很差的选择。

  周易轻咳一声,终究还是没怎么掺杂私活。

  客观地分析了一下在长安建都了利弊。

  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国际局势分点论述。

  主打的就是一个思路清晰。

  朱标听完,连连点头,但眼角眉梢,还是带着很多忧愁。

  说实话,列出利弊来,虽然也很不容易。

  但在利弊分明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抛弃什么,如何取舍。

  做一个选择,更是一个艰难的事情。

  犹豫了许久,朱标终于叹了口气,面色放松下来。

  周易的心中也是叹了一口气。

  朱标虽然优秀,但和他的父亲,朱元章比起来。

  在决策的果断方面,差了不止一成。

  不过,朱元章只是老了,又不是死了。

  作为一个太子,把信息收集起来,交给朱元章决策,也不是一件错事。

  朱标习惯性地抬头看了一眼天色,日光微微暗澹,大约是下午四点来钟。

  朱标看了看桌子上的奏章,又抬头看了看周易。

  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朱标虽然想和周易多待一会儿,但是,他桌子上的奏章却不允许他这样做。

  周易作为臣子,当然不会让太子为难,连忙提出告辞。

  并期望太子能够保重身体,不要太过劳累。

  周易这句话,百分百是出于真心的。

  周易近些年所作的行为,已然是太子的臣子。

  如果朱标真的还想历史上一样死亡,朱允炆立刻被确立为太孙的话。

  周易至少面临着政治生涯的死亡,甚至,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

  不过,若真是这样,周易也有另一手打算。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