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天子守国门!
作者:江无迹      更新:2023-06-10 02:52      字数:2020
  443

  洪武二十五年冬。

  “朕经营天下数十年,

  事事按古有绪。

  维宫城前昂后洼,

  形势不称,本欲迁都。

  今朕年老,精力已倦,

  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

  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

  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这一年,朱元章在病痛之中,在祭光禄寺灶神文中,写下了如此文章。

  燕京城。

  周易看着印刷在报纸上的文章,轻声叹气。

  朱元章的确是日薄西山了。

  文章之中,透露出了一股暮气。

  充满着无可奈何。

  不过,这也倒是把京城的位置,确定了下来。

  燕王府。

  周易上一次在燕京城中,没有见到燕王朱棣,这一次算是见着了朱棣本人。

  朱棣上下打量着周易,轻声问候着:

  “周先生,远来辛苦。”

  周易点了点头,先向燕王朱棣讲述了奉皇命,出京巡查。

  巡视新一版《大诰在各地执行情况,来到了燕京,期望燕王朱棣能够配合周易的行动。

  朱棣听着周易的话,连连点头。

  不过却委婉地拒绝了周易所说,只是说朱棣作为藩王,并不参与到地方的管理之中。

  周易明白,朱棣的话并非仅仅是推脱的行为,而是这句话中,的确有着一定的道理。

  朱元章吸取了前朝的经验。

  对于藩王,并没有向汉朝一样。

  给予藩王对分封地域完全的政治管理权力。

  而是仅仅保留了军事权力,和一部分经济权力。

  力图作为大明朝的尖刀和屏障。

  燕王朱棣将周易请到了府邸之中。

  两旁仆人献上香茗。

  周易和朱棣说了会燕京城的天气。

  周易开口问道:

  “上次在燕京城中,见到了一位奇异的僧人,名曰道衍,燕王殿下可有印象?”

  朱棣眉头微皱:

  “此人是父皇赐给我的僧人,为我等祈福增寿。

  近些天,不曾来我的府邸做法事。”

  周易听着朱棣的话语,心中好笑。

  没来做法事,可没少劝你朱棣谋反吧?

  周易明白朱棣话里面的意思。

  朱棣是在跟道衍和尚划清界限。

  道衍这个人,是朱元章派给我的。

  这些天没来做法事,言下之意,就是我们不熟。

  不论那道衍和尚说了什么,都不要往我身上贴。

  周易笑着点了点头:

  “这位道衍和尚可是个奇人,今日我定然为燕王朱棣引荐一番。”

  燕王朱棣脸上也不显得尴尬:

  “道衍此人,我倒也听过几次他讲经做法,的确是一个功力很深厚的大师。”

  周易没由朱棣分说。

  连拉带拽地把朱棣请到了道衍和尚的庆寿寺中。

  道衍和尚正在庙中敲木鱼。

  看着朱棣和周易一起进来。

  还给朱棣和道衍互相引荐,尴尬地接连敲了几下木鱼。

  周易看着朱棣和道衍二人,明明很熟,但还要装着并不是很熟悉的样子,心中偷笑。

  周易看向朱棣,说道:

  “上次我前来庆寿寺,道衍大师曾经和我说,要联手把燕京城变成都城。”

  朱棣眼角勐然收缩,还没等说什么话。

  道衍和尚说道:

  “陛下已经决定暂时不再迁都,燕京城变成都城的事情,就需要从长计议了啊。”

  道衍和尚一边儿说着,一边儿挥动了一下一旁的报纸,说道。

  周易看着报纸的质地,没错,是正版的报纸。

  没想到,道衍和尚也是报纸的忠实读者。

  周易点了点,肯定道:

  “这确实需要从长计议。”

  朱棣在一旁听着两人说话,心脏冬冬直跳。

  倒也不怪朱棣心理素质差。

  只是道衍的名字和“迁都”两个字联系在一起。

  任谁都会第一时间想到,造反这件事。

  朱棣心中暗暗夸赞道衍反应机敏,方才若不是道衍把话题接过。

  现在,便不知会发生什么样的错误。

  周易看着道衍,又道:

  “其实,若大明真的要迁都。

  燕京,也并非完全是一个好的选择。”

  道衍双眉紧锁,突然又舒展开来:

  “燕京城是前朝暴元的首都。

  暴元耗费无数人力物力修建。

  更何况地处北方,

  身在抗元的第一线

  怎么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周易摇了摇头:

  “身处北方,便意味着粮草难以运输。”

  周易说的有道理,或者说,周易说得便是实际情况。

  事实上,都城往往都是人口集中的大城市。

  在这些人口集中的大城市中,最先需要考虑的事情,便是粮食。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首都成千上万的人口,几乎是无法克服粮食的问题。

  而且,首都的人口中,大半都是居住在城市的居民,很多甚至连地都不种。

  周易停顿了良久,道衍接话道:

  “粮草的贵乏,可以用南方的粮食解决。

  不论是海运还是漕运,都非常便利。”

  周易点了点头,逐一反驳道:

  “海运风高浪大,容易出事,血本无归。

  漕运又需要几年,便要疏通河道。

  暴元便是这样灭亡的。”

  道衍沉默地点了点头。

  对于周易说的河道需要疏通和海上风浪大风险大这两件事情,都有道理。

  从隋炀帝开凿运河,知道唐宋元,每一朝每一代,因为开凿、疏通运河,激发的民变不计其数。

  海上运输更是高风险,若是有一次损失,便会损失巨大。

  道衍和尚又道:

  “但南方建都的朝代,大多偏安一隅,难有作为。

  南京城距离北方战局遥远,南京城里的人都容易有着安逸的习惯。

  很难在纸醉金迷中,有着收复国土的决心。”

  周易点了点头,表示对道衍和尚所说的赞同。

  但周易又说:

  “燕京城距离北方暴元的势力太近,十分危险。”

  道衍和尚点了点头,的确,燕京城相比南京城来说。

  虽然能够时时让人惊醒,便是因为直面北方游牧民族的危险。

  在虽是都可能扑杀过来蒙古人的前提下,怎能不整军备战,认真迎敌,保卫国土呢?

  朱棣在一旁听着道衍和周易的谈话,冲口说道:

  “天子守国门!”

  朱棣说出之后,想了想,似乎又有哪里有些不对,补充道,

  “若是迁都燕京,那遍会是天子守国门了。”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