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节
作者:总裁哥哥      更新:2023-06-08 21:01      字数:4324
  铁血军的谢司令去世了, 和产党的马启鸿、国民政府的秦非正一起。三人的死讯, 在他回到上海以前, 就早早席卷了整个华夏。只是, 普通的老百姓们,他们连关心着自己的吃喝、关心着自己眼前的生活与苟且都尚且感觉自顾不暇,他们谁又会在乎今天死了哪个大领导、明天死了哪个大领导呢?报纸上报道的那些新闻,最多也就只是他们茶饭过后用来闲谈的资本了。然而,这次不一样。他们可以不在乎国民政府死了谁,也可以不在乎产党死了谁,哪怕死的那两人, 分别是产党和民党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们却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 那个犹如带领着一队虎狼之师, 势如破竹地将他们从鬼子的奴役下解救出来的谢司令,竟也跟着死了。“怎、怎么会死呢?谢司令那么厉害的人,怎么就会死了呢?”在锦颐的尸体被谢锦言运送回了上海,张腾飞以铁血军的名义正是向全华夏发出讣告以后, 原本还能假装出一副穷凶极恶的样子、痛恨着传出“谢司令死亡”的恶毒传言的百姓们, 在听到、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多是忍不住当场就痛声哭了出来。他们其中,有很多人都没见过锦颐本人,多是通过报纸和别人的口口相传中,了解着他们的谢司令又干了一件多了不起的事。可是,他们还等着谢司令打回东北, 等着谢司令实现“华夏将在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期冀呢,怎么这一次偏偏就和以往不一样,他们没有等来喜讯,反倒等来了铁血军的一纸讣告呢?整整三天,整个华夏,包括确认合约有效、已经回归华夏的东北,所有人、不论是那一个阶层的人们,都自主停下了所有的工作。就连自家领导人被锦颐亲手射杀了的民军、民党所有成员,也因为铁血军这个强大的威胁而不敢动作。甚至于,在锦颐的葬礼上,除了自主前来为谢司令送行的各行各界的人们,那些想拉拢铁血军、凭借铁血军上位的民党各大实权成员,也都“不计前嫌”地前往参加。一个人的葬礼,或许是不应该用“盛大”两个字来形容的。但锦颐被入葬的那一天,整个上海确实是都挤满了来自于祖国各地的人们。本就人口众多,并不空荡的上海,现下更是每个角落都人满为患了。“谢司令——!谢司令——!”没有经过协商,当人们看见那装着锦颐身躯的棺椁经过的时候,都忍不住泪流夹面地低声痛呼着。他们想留住他们的谢司令。但今天,他们却是来为这位替他们遮挡了乱世中无数子弹炮火、替他们缔造了一个没有战火的华夏的伟人最后一程的。“锦颐……我的锦颐!”跟在棺椁一旁前行着的、已经从香港回到上海的齐玉茹,听着人群里声声不歇的呼唤,情绪禁忍不住地又一次瞬间崩塌了。她的两鬓之间,比之离开上海的时候又多了许多白发。她似乎已经全然崩溃了,放肆地哭着嚷着,伸着两只手去在虚空中不断地比划着。情深时,她甚至歇斯底里地叫嚷着,“鬼子想打哪儿就打哪儿!你们把我的女儿!把我的锦颐换回来!”半点也没了以往端庄温婉的模样。同齐玉茹一起回到上海的谢峰德和袁幼卿站在她的身边,一个脊背伛偻,眼眶四周一片红肿,两鬓同样苍白、神色颓颓,一个早就承受不住,捂着嘴也跟着痛苦出声来。谁也没有去指责齐玉茹的话有多思想不正确——此时此刻,她是一位母亲,而在那棺椁里,被她亲自送行的,是她用尽了半生去疼宠的女儿。这一天,天很冷,湿气也很重。谢锦言神情恍恍惚惚的,只觉得耳边所有的声音、所有的人都离自己很远。他知道自己的母亲哭了,他应该去安慰她的,可此时此刻,他却只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他还记得,他按照锦颐的意思,回到了他们一家在上海的家里时,是个什么样的场景。佣人阿姨早早就被辞退了,家里的沙发、桌椅、窗户上都落了厚厚的一层灰,唯有所有物件摆放的位置,是和他们离开的时候一样。只一眼,便叫他回想起自己和锦颐在这房子里笑闹的时候。瞧,那餐桌还摆放在那儿。那时候,自己就是和锦颐坐在那儿,小心翼翼地在爸爸的面前耍着小心机,原因却只是为了让她去听自己的一堂课。他强硬地逼迫自己挪开了视线,不想让自己沉陷在过去的回忆里,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后,这才稍稍安心地向着楼上锦颐的房间行去。站在门前,他轻轻地推开门。在门推开的刹那,看见正对着房门的书桌上,摆着厚厚的一摞笔记,谢锦言忽然就觉得,也许,锦颐临终前留下的那句话的答案,就在那些笔记里。或者是最终要靠近答案了,他的心里有些慌乱,脚步有些沉重。他坐在那个锦颐曾经无数次坐过的椅子上,做够了十足的心理准备,这才颤抖着手,将手伸向了那些笔记中最上面的一本——“战争要来了!战争要来了!我必须得做些什么!”“殷红的血液充斥在我的双眼里,我被无数的尸体包裹着。我杀人了,但我的心里却无比畅快!我是一名战士!我是华夏的战士!”“在这样的军队里,我真的是在华夏而战吗?我真的还能为华夏而战吗???”……第一本笔记里,几乎记述了锦颐从报考国民军校,到做出创建铁血军这样一个举世哗然的决定时,所有的心理过程。这是锦颐的从军笔记。看完了笔记中的第一本,他在心里这样断定道。可是,锦颐为什么要让我来看她的笔记呢?怀着这样一个疑问,他把那些笔记一本一本的看了下去——在那些笔记的记述里,锦颐一开始还会纠结、还会隐忍、还会举棋不定。但随着她笔下的字迹越来越锐利,她的想法似乎也越来越坚定了——那已经是铁血军在对日抗战中几度凯旋的时候了。在坚定的想要祖国领土完整的同时,她甚至开始了对未来的展望。她说:“快了,那个繁荣昌盛的、没有战争的华夏就要来了……”她说:“希望东北回归的那一天,天气也是这样的阳光明媚。”她说:“等新华夏真正成立的时候,每一个五星红旗升起的早晨,我都要放声的高歌!”……在她的设想里,每一个华夏的国民都应该要为生长在红旗下而感到自豪,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多的等级观念,大家是平等的,科学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的。不会再有哪个国家再敢轻易小瞧华夏,因为在那时候的国际社会,华夏已然是一个国力强盛、有着绝对话语权的世界大国。锦颐为什么要让自己来看她的日记,来看她的这些设想呢?谢锦言的心里隐隐约约的有了一个猜测——就像她一样,自己一心想的也是拯救华夏,根本就没再想过别的。她怎么就能确定,自己能够成为哪个能建设出她心里设想着的那个华夏的领导人呢?谢锦言心里苦笑,既为锦颐临在死前的最后一秒,还把所有的思绪精力奉献给了华夏,又为自己肩上忽然被生硬套上那一副重担。“锦颐她……有没有跟你说过‘五星红旗’意味着什么?”浑浑噩噩间,忽然想起了锦颐的从军笔记里,那个屡次被提及的、似乎更像是一种具有神圣象征意味的名词,谢锦言落后了几步,等到护送在棺椁后方的张腾飞和韩越走到了自己的身边以后,忍不住开口问道。张腾飞和韩越神色平静地低垂着头,向前走着,对谢锦言的出现并不感到意外。现在,整个铁血军的人,大抵是没有多少人再对谢锦言的身份存有任何疑惑了。他既是产党的谢得深,也是他们司令的兄长谢锦言。“我记得我曾听到司令提到过一次……”沉默良久,最终,还是张腾飞开了口。虽然说韩越才是和锦颐认识得最早的、且有着同窗情谊的好友,但作为一直同锦颐共同作战的下属,张腾飞似乎才是同锦颐相处时间最久的。他眯着眼,想了许久,好半晌才继续说道:“其实我也只是偶然间听到司令提起的。那时候是在上海,我们很艰难的赢了,军队里死了好多兄弟。在犒赏军里将士们的时候,司令也没忍住小喝了几杯。喝着喝着,整个人就看起来十分落寞了。”“她仰躺在竹制的摇椅上,叹了一口气,嘴里不知道叽咕了些什么,我在她背后凑近了耳朵,集中注意力听了好一会儿,这才听她说了一句,‘战士们的血液把旗帜浸染成了红色,每一个为国牺牲的勇士都该是国家不能遗忘的璀璨夜星。原来,五星红旗是这样来的。’说完,她就再没开口了。其实至今,我也没弄明白那是什么意思。”或者,在她的设想里,五星红旗,是未来华夏的国旗?谢锦言想起锦颐笔记里“生长在红旗之下的人们”的一句,忽然就像是想明白了什么。他想,也许,早在变故发生以前,锦颐就已经想好了关于未来的一切。她原本可以亲手去缔造出那样的未来的,只是时间没有再留给她任何的机会。而有关于她生命最终时刻的那一声叮嘱,或者也正是她对华夏最后的牵挂。她想让自己去替她缔造那样一个未来,去替她看看彼时的华夏应当是怎样的空绝鼎盛。作者有话要说:emmm,其实就是给出一些比较重要的人的反应,同时也是给出谢锦言的后续,代表他发现了锦颐的意思,也意味着事情向着锦颐想的那样发展了~另外,明天大概再写一个现代的番外,就算是彻底完结啦~谢谢五月渔郎扔了1个地雷谢谢银子与钱扔了1个手榴弹☆、番外(二)2010年11月2日。xx论坛。“【爆】理性讨论,谢司令离开的第七十年, 那个年代里唯一还活着的百岁老将军——韩将军, 今年会不会继续去谢司令的墓碑前纪念谢司令?”打开手机, 点进某论坛里, 首先飘在论坛首页的,就是一个有关于她自己的爆贴。“明天又到了谢司令的忌日。举国皆知,谢司令是引导我们大华夏在动乱时候走向和平昌盛的伟大奠基者。在过去的七十年里,谢主席夫妇、张腾飞将军等人在生前,哪怕是病倒已经动弹不得了,每年的11月3日,也都会让他们的子女带他们到上海为谢司令扫墓。现在那些参加过抗战的先辈里, 只有韩将军这个百岁老人还活着, lz听别人说, 韩将军现在的行动也已经很方便了,也不知道明天韩将军还能不能到上海来~”一楼:我觉得会。二楼:我觉得会。三楼:我觉得会。……一百五十二楼:爆料一个消息,昨天我从外地飞回广东的时候,正好看到韩将军坐在轮椅上, 被人推进了候机室。现在, 怕是人早就待在上海了。明天肯定回去为谢司令扫墓的。……三百四十一楼:同意一百五十二楼。其实我觉得楼主肯定还是不怎么能体会到谢司令和老一辈的伟人们的感情,不怎么能感受到谢司令对我们老一辈人的影响才会问出这个问题。我们家就是上海的,家里往上三代全都是上海的。我听我爷爷说,谢司令下葬的那一天,几乎整个华夏能来到上海的都来上海为司令送行了。这个还是又留下些视频资料记载的,大家都可以找到。但如果说一次来为司令送行那还简单, 那如果是无数次呢?我爷爷说,打司令下葬以后,几乎每年司令的忌日,都会有无数来自华夏各地的各界人士来为司令扫墓,整个上海,每次一到那几天,都会变得有些压抑,因为基本上人人都无心工作了。后来还是那些真正被司令拯救过的老一辈都跟着一个个的去世以后,来到上海为司令扫墓的人才渐渐少了起来。……三百四十二楼:同意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