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节
作者:北佚      更新:2023-06-09 15:40      字数:3634
  终于能歇口气,宋恒主动对齐弘阳邀请道,“弘阳,要不要来我家坐坐。回来这么多天了,咱俩还没一起好好聊聊呢。”对于宋恒,齐弘阳的态度明显真诚了许多,笑着应到,“当然好了。”一抬头,看见温向平和他的妻子站在一边,宋恒热情的邀请道,“诶――向平还没走,要不要一起去我家里坐坐,聊聊天。”苏玉秀听了顿时欢欣起来,宋恒不仅是个大学生,性格也是一等一的好,能跟他多相处,对向平肯定是有好处的。于是悄悄推了推温向平的胳膊。接受到妻子的暗示,温向平无奈笑笑,一把握住苏玉秀背后作乱的手,面上温和道,“当然好了,不介意我带玉秀一起来吧?”“当然当然――”宋恒呵呵一笑。苏玉秀却不肯去,只说到,“你们聊的东西我也听不懂,我去了能干什么呢,还是你们好好聊一聊吧,我先回家做饭去。”最后一句话,自然是对温向平说的。齐弘阳眼底闪过一丝嘲讽,温向平的妻子听不懂他和宋恒说什么,好像温向平就能听懂似的。第47章宋家。宋恒呵呵一笑, 谈起了自己当时高考时候的事儿,“其实我当初也就是抱着侥幸的心里去试一试的,谁想到能中呢, 说来也是我幸运了。”齐弘阳摇摇头正色到,“快别谦虚了, 要是没有几分实力在, 再幸运也是没用的,宋大哥自身底子还是很不错的。”温向平笑着点头,“是哪,宋老师別自谦了。”宋恒“哎”了一声, 又问温向平道,“我听说向平受伤了,现在怎么样了?唉, 前几天我竟也忘了去家里串个门, 改明儿我就去看看苏叔婶子,可别不欢迎我啊。”最后一句就带上了玩笑的味道。村里人口说不多, 掐可指一算也不少,虽然是过年,每天也是有活儿要做的, 顶多就是不用下地空闲些罢了,怎么可能全去转一遍, 大多都是在平日里相熟的串个门就是了。可宋恒和温向平两家平日里往来并不是很多, 之前自然也就没有上门拜过年, 顶多是路上遇见了道声“过年好”罢了。知道宋恒是客套话, 温向平也就笑着接道,“宋老师来我家怎么会不欢迎,我家孩子还等着沾沾宋老师这个大学生的才气呢。至于我这脚,倒是没什么大问题,谢谢宋老师关心。”宋恒点点头,笑道,“那就好,至于这才气哪,还是你这个做爸的考上才更让两个孩子受益些。”齐弘阳见两人半天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眼底闪过一丝不悦,面上却还笑着问宋恒,“宋大哥,你这次去学校里头,可见识了什么?我在大学里倒是见识不少,咱们分享分享,也算是拓宽一下视野了。”温向平一听,也来了兴趣,这个年头的大学也不知是个什么样子,跟别人打听到底比不上听一听亲身经历过的人讲述。宋恒是个老好人,自然没有不肯的,于是就从学校食堂一路讲起,顺着教室桌椅到老师课讲的好不好,一直讲到班上同学们一起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又比如举办读书会之类的。“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不由自主间就能讲到家乡的文化和传统思想,想法也不尽相同,更有几个同学想法着实出奇有趣,确实拓宽了眼界。”说到这儿,宋恒突然眼睛亮晶晶,“诶,说道读书会,我的同学最近都在推荐一本杂志,叫红星杂志,不知道向平和弘阳有没有看过?”温向平顿时了然,却也不好意思再出言评论,毕竟不论说好还是不好,都难免带上个人色彩。于是一副“不知”,“请讲”的模样,只等着听齐宋二人的看法。比起读者写信来表达他们的看法,这种现场评论也十分有意思。齐弘阳点点头,“知道,我有一次从同学那儿看了两眼。”宋恒一拍大腿,激动道,“我跟你们说,我们学校现在的读书会上,推荐人数最多的就是红星杂志了!不管它之前的《纽扣》还是现在正在连载的《大惠山》,都太好看了!而且最让人不能想象的,就是这两篇风格大不一样的作品居然出自同一人之手!我觉着温知秋作家实在太厉害了。”温向平端着搪瓷杯子喝了口热水,掩饰自己脸上不由得露出的笑。一边又暗暗在心里唾弃自己,果然是越活越回去,居然听见别人夸自己,也不像从前那么平淡了。但这种出自内心的夸奖,确实听的他很高兴就是了。于是笑道,“真的么?那我有机会可得去看看了。”“去看看、去看看!一定不会让你后悔的!”宋恒连连点头,又突然叹了口气,“就是一本书要一块多,太贵了,我平时在学校都只能在读书会上看看别人的书,现在回来了,自然也没得看。”说着说着,宋恒又突然精神起来,“我跟你们说,我现在看到卫华答应留在大惠山,和土匪分开,正是抓心抓肺着呢,春节马上就完了,到时候回到学校,我就能再接着看了。”温向平笑着点点头,心里却在想,春节加厚版特刊只怕比平时还要贵些呢,又想到自己随着新稿子一起寄过去的东西――读者们应该也会更高兴的吧,毕竟看了那么久的旧的,也该审美疲劳了。玉秀也会更高兴的吧。想到苏玉秀之前一大早就从床上爬起来去排队买《大惠山》第一刊,又摸着卫华的画像一个劲傻笑,温向平的脸上一时又忍不住要露出一个缱绻的笑,只好又端起搪瓷杯来遮住上扬的嘴角。齐弘阳却有些不赞同道,“红星杂志最近刊登的刊本我也看了几眼,里头被特推的不过是小说话本之流,真正发人省思的文章反而被压到了后头,我很是不能理解这样的做法,难不成明白做人的道理还比不上闲时打发时间的东西?“宋大哥,我们在大学里头是要学习知识的,红星杂志的话,看看中间后面的文章还行,不过哪,我还是推荐你看一看人民杂志,里头不少文章都很不错的。”宋恒面上有点讪讪。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听齐弘阳不喜欢自己的作品,温向平也没有觉得难堪或不爽,但齐弘阳一向说话拐好几个弯,这次怎么有点没控制住,难不成,齐弘阳也给红星投过稿,还正好是发人省世类的文章,还又恰巧被压到了不知是《纽扣》还是《大惠山》的后头?但到底是在宋恒家里,也不好让宋恒这个做主人的面上下不去,温向平于是开口解围道,“虽然我没考上大学,但也能类比着高中初中来说,知识自然是要好好学习的,毕竟这是将来吃饭的家伙。可我觉着课余时间有一两个自己的爱好也挺好,既能释放平时的压力获得愉悦感,也能借此交到不少志趣相投的好友,不是么。”宋恒这才又笑道,“向平说的对。”齐弘阳面上闪过一起冷意,随即若无其事的掩饰了下去。温向平猜的不错。齐弘阳在横城大学学的是文学,为了给自己加点好名头,也打着赚点稿费的想法,确实之前给红星投过一篇稿子,也是冲着红星杂志广收投稿的名头去的,题目是《论第一届大学生如何明确自己的人生道路》,写的虽然不能算是鞭辟入里,但也有那么点意思,红星杂志也就给了半个版面,但一来,齐弘阳只是个新人,文章给放到了整本刊最中间的书页,二来,又正逢《大惠山》第一章出刊,几乎所有的目光都被温知秋独占了去,剩下的又大多在一些已经成了名的作家身上。齐弘阳一篇稿子投下去,根本连个水花也没激起来。同样是新作家,为什么温知秋就一举成名。齐弘阳心中不忿,又暗自揣摩了温知秋说不得已经年过半百,之前失败了不知多少次,又或者温知秋早先还用过别的笔名练笔云云。如此,心中才好受一些。后来,齐弘阳又先后给红星杂志投了几次稿,俱都没引起什么反响,甚至有几次根本连杂志内页都没上去,正是心头火气之时。好不容易封笔一阵子调节一下心情,准备开了学转战人民杂志,谁知宋恒这一下又提起来,可不是正捅了他心里的火。齐弘阳话一说完,就自知失态。他虽然心里想法多,却也不轻易得罪人,于是面上愧疚道,“抱歉,宋大哥,我在学校里通常会参加一些辩论的活动,所以一激动难免控制不住口气,还请宋大哥见谅。”“哎――没事儿没事儿。”宋恒不在意的摆摆手。他虽然和齐弘阳同届,却比齐弘阳大了八九岁,今年是也三十大几马上要四十的人了,哪会因为意见想法有了分歧就记恨上人呢。齐弘阳顿了顿,又把话题扯向温向平,“看这架势,向平是有意参加今年的高考了。”温向平只作对对方的调转话头没有发觉,温和笑道,“是,不管能不能考的上,总得试试才是。”宋恒很是赞同的道,“说得对说得对,试一试才有机会。大学里能学到很多东西,不仅是知识,还有人脉和不同的思维思想,不论哪一种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所以向平可要努力复习,争取一把考上。”齐弘阳也跟着道,“宋大哥说得对,向平,我们这开年就要走了,再回来就是七八月份了,有些话到时候跟你说也来不及,不如现在就跟你说了。万一这次没考上,不要灰心,下次再来就是。”宋恒被齐弘阳这么一提醒,也忘了刚刚的冷场,连忙拉着温向平又说了两句。虽然基本上就是之前在红薯地边空地的话,但温向平还是听得很认真,时不时点头示意自己听进去了,一边的齐弘阳也偶尔插两句自己的看法。看上去,三人倒是聊的投缘极了。……春节虽然不休息,可长久刻在骨子里的习俗已经让人们忍不住在过年的这几天放松下来,抓上把瓜子,下了班去亲朋好友家唠唠嗑,实在没时间,翻上本杂志书籍解解闷也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