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节
作者:北佚      更新:2023-06-09 15:41      字数:4897
  江河清又说,“进菜进面的地方找下了么?用不用我给你找个装修的把店里整一整?”虽然学生们过年都放寒假回家,但上班族却都是不放假的,因此也不耽搁。温向平笑得像一朵花,“就在这儿等着你了,哥。”在经商这方面,他还真得多拜托拜托人脉广泛的江河清。想着自家用几顿中午饭就换来人家这么大力的帮助,温向平心里就感激十分,再看江慎之也顺眼许多,更是时不时的给江家三兄弟买这买那,也带上一起教着写作业。苏玉秀平时也把江家三个孩子当自己亲生的疼,好吃的好喝的,从来没吝啬过。江河清大手一挥,“不怕,等着就等着,不让你白等。”等诸事都安排完,温向平一扒拉口袋,顿时觉着坏事。本来自从连载《大惠山》开始,他手头就没缺过钱,要不然也不能一下拿出小一千连租带装修的。然而《大惠山》完结之后的这些日子,家里基本处于只出不进、坐吃山空的状况。虽然手头还有小两千,足够他们舒舒服服的回晋省过个年再回来。可温向平或许是之前在村子里穷怕了,手里钱一少,就担心孩子们吃不上饭读不上书,买不上新衣服,还担心苏玉秀店里万一出个什么紧急事故,资金却周转不足。当下就赶在学校放假前跑到学校图书馆借了几本英文原著回来。自从政府大力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沽大就与时俱进的进回来许多各种语言的书籍,其中还不乏法语西班牙语等等,比外头商场卖的还要全还要多。而沽大虽然只有一个英语专业,却竟然还留着一些会其它语种的老教授,为了顺应时势,立即就在下个学期的选修课里把这些小语种都加了进去。不过选修课这些暂且还不在温向平的考虑因素里。他看中的,是广大的外语翻译市场。温向平去过的地方数不胜数,能说会写的语言也有几种,其中又以汉语最溜,英语其次。图书馆里在其它学生眼里尚且晦涩的原著在温向平这里却不算什么大问题。既然温向平暂且不打算开新作品,那么翻译外国文学也是一条出路。之前也有杂志报纸走翻译路线的,翻译的大多是长篇巨著,就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此类的。但说实话,大概是由于这么多年来对于“外国间谍”抓得比较严的缘故,翻译水平大多一般。但这也不意味着所有译本都不如人意,人民杂志的陆副编翻译的《老人与海》就十分贴切,用词也都很讲究,比温向平当初给儿子买的那本强不少,温向平干脆就把有陆副编翻译的杂志全买了下来,裁成一本书替代了儿子原来那本。不过,温向平也自负水平不错,只不过,没那么大精力翻译长篇巨著就是了,毕竟还有篇写了一半的《蜀山》在一边等着他。所以温向平这次从图书馆里借来的大多都是短篇小说集,或者类似《格林童话》这种组合形式的。中文系的期末考试并不像金融那些专业那么惊心动魄,温向平唯一要做的就是挑一本书读完,写一篇有感,再写一篇关于时代的文章交上去就是。学校放假早,所以过年前滞留在沽市的时间大多花在了装修店铺上。店铺本来也是一家饭馆,按照苏玉秀的意思,翻新一下,换个桌椅就行了。温向平却忍不住干涉了一下店内的装修风格,所需要的时间就从短短十天变成了足足一个月,直到大年二十九才回到大河村的家里。倒不是温向平真的还会设计这门,只是见得多了,知道什么样的风格和摆位更受顾客喜欢罢了。只是受时下水平和物资所限,并不能最大程度还原温向平见过的那些餐厅,但与周围的店铺一比,无论是桌椅形状还是窗户设计都要胜出数筹,而总体一看,更是差距立现。江河清见了以后很是震撼,于是请温向平帮自己的两家店也改一改。江河清帮了自家这么大的忙,温向平自然没有不应的。江河清两家店都是卖衣裳的,温向平便借鉴着从灯光到地板,从衣架到橱窗,一并给江河清写了,其中当然还有一些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问题,但总体而言,已经是相当新潮又耐看的店铺形式了。江河清自然十分欢喜,回家就又给温家兄妹俩一人送了两套时下最时髦的衣服,“这是我送给我侄子侄女过年的新衣服。”又给温向平收拾好的行李里塞了不少吃的,“这些拿回去给苏叔婶子吃,还有给你俩的。”温向平哭笑不得,“哪儿就用得着这么多。”江河清一瞪眼,“用的,我不是还得托你们给我家带东西呢么,拿着拿着。”江河清因着在沽东开了一家店,过年正是人多机会多的时候,又是第一年来扎根,实在走不开,就托温向平一家回去的时候给自家带些东西。第61章等温向平和妻儿坐过两天的火车, 又辗转了数个小时的汽车,终于踩在大河村平稳的土地上时,还感觉腿脚发软,仿佛还在车上。温向平出发的时候,沽市刚好在下一场小雪, 而这边晋省也已经下过雪了,地上积了厚厚几寸, 踩上去咯吱咯吱的响, 走起来也滑的很。路上也有零零星星的村民,看见温向平一家子都笑着打招呼。苏玉秀应了几声, 心里却迫切的想赶紧回家去看看半年未见的苏承祖和李红枝,要不是有个走不快的温向平和人小腿短的甜宝,只怕这会儿都要健步如飞了。等回了家, 苏承祖和李红枝自然是不胜欢喜,一个急急忙忙去给两个屋子里热炕, 一个去火房下了四碗热气腾腾的汤面来。李红枝笑得合不拢嘴,“快吃些,外头可冷吧。”温向平捧着碗就喝了一口热汤,一直熨帖到冰凉的胃袋里。两个孩子也有模有样的捧着碗喝了好几口汤, 然后才开始吃面。李红枝指了指屋里拿着根铁钳忙活的苏承祖道,“你爸早就跑去买回来的炭,烧起来比木柴暖和多了, 全给你们留着呢!”苏玉秀心中感动, 嗔道,“暖和怎么不先给你们烧上,又不是没有炭,用完了还能买,向平之前不是专门寄了钱回来让去买么。”女儿女婿孝顺,李红枝心里头也舒畅,只当下也不和苏玉秀纠结这事儿,道,“你们先前寄过来的那包裹,我和你爸怕里头有精贵东西,也没敢乱动,给放你们那屋去了,你们待会儿看看。”行李自然是提前走了邮局寄的,如今倒比温向平到的还早些,“诶。”温向平一家四口到的时候还不到中午,晌午饭就算提前吃了。之前在车上的时候又冷又僵,偏偏还不能站起来走动走动,一连两天可算没折腾坏,因此一吃完饭,就都被李红枝赶去屋里睡觉了。烧的热热的炕铺上一层厚褥子就温度刚刚好,一家人又正是累的时候,一躺下沾了枕头,没几下就睡死过去。只温向平心中还惦念着江河清拜托他的事儿,睡了没两个小时就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包袱里还有许多他和江河清带回来孝敬苏承祖老俩的,温向平自然先紧着自家,正好老俩都醒着,正在屋里听半导体讲新闻,便把东西都给了老俩。因着怕路上颠簸,又怕生的东西放不住,温江两家买的大多是各式罐头和麦乳精一类的,虽然也就是肉罐头和水果罐头,可却都是进口货,也算是新鲜了。这年头儿女们分了家,老父母都是跟着长子住在一起。抱着江河清给父母买的东西一路到了江大哥家,江家老父母看见了自然欢喜,江家两个在场的嫂子眼睛盯在温向平放在桌上的瓶瓶罐罐拔都拔不下来。老太太觉着丢人狠狠瞪了两个儿媳妇一眼,两人却只作不见,盘算着待会儿怎么从老太太手里抠出来给自家娃吃。温向平无意掺和别人的家务事,寒暄了两句问候关心一下二老身子,这就告辞了。温向平一家四口回来的时候已近除夕,虽然该干的活儿李红枝已经大概都做了一番,可苏玉秀一回来就闲不下来,母女两个自然又忙活了起来。案上的事儿男人们一向插不上手,习惯了自己没用的温向平便老老实实的抱着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开始啃。正好甜宝每天睡前都要听温向平讲一个睡前故事,温向平索性就先看《格林童话》,手边还放着一本半掌厚的英汉词典。毕竟温向平也不能保证自己就每个单词都认识,他连汉字都还没掌握到这个程度,何谈英语。翻译这个活儿,看起来简单,只要把单词句子翻成汉语就是,哪怕英语入门的学生抱着本词典也能干,其实则不然。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种语言能够完全对应,一句话的翻译版本可以有几十上百种,也不一定能翻译精准,再加上各语言在相应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俚语和相应风俗,可以说,凡是能把一本外文书地地道道翻译成接受度比较高的文人,都是能称得上一句文识渊博,饱览藏书的学者,其中的大家自然又是一个令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了。而陆胜恩之前能把《老人与海》翻译成与温向平所见过的相差无几的版本,足以见其功力深厚,圈里像陆胜恩这样的大家也大多是在他这个年龄,甚至比他还要大上十来岁。温向平虽然在一众翻译大家的圈子里算得上是年龄颇小,可他自小就走遍山山水水,国内国外没少往返,亲身经历积攒而来的经验未必输给他们。二来,温向平也自知水平有限,所以手边常放着字典不说,许多介绍当地风俗的英文原著也都一并被温向平搜罗了来,每天就拿着翻。自己翻看完的,就丢给温朝阳去看。温朝阳还小,自然读起来困难,好在里头内容和游记也差不多,比之其它原著而言简单的多,也有趣的多,不出几日,温朝阳也抱着书爱不释手起来。父子俩一大一小捧着本书坐在窗边读的入迷,如出一辙的姿势,如出一辙的表情,一坐就是大半天,连甜宝也抱着江慎之给娃娃做的各式小衣裳跟爸爸哥哥排排坐。看着苏玉秀好笑,心里却又有点暖暖的,说不出来的感觉。过年乡亲来串门,从院里窗户一看,都要跟李红枝夸赞说家里这是又要出一个大学生,可是把李红枝和苏承祖高兴的合不拢嘴。只英语到底是一门新语言,再简单对温朝阳一个只粗粗接触过的孩子来说也是有一定困难的,好在有本字典能使。只是温向平失策,只买了一本,一本字典父子两个有时竟还要抢起来,苏玉秀故作黑脸斥了父子两个几句才算。父子两个也不是真的就都要占着字典不放,不过是父子俩交流感情的方式罢了。当然,父子俩都知道,苏玉秀斥他们也是在跟他们亲近就是了。看的多了,获益自然匪浅,温向平很快就把《格林童话》里几个经典的小故事先翻译了出来,润色了几遍,自己看了几遍,又给甜宝讲过,见她确实喜欢的不得了,这才寄给了罗家和,先试个水,如果反响还不错,温向平接下来自然就要主攻这方面,正好和他在学校的课程符合上,倒也两全其美。中文系的学生可不仅仅学国内的作品巨著,如今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好有机会多接触国外享誉已久、颇负盛名,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作品。但因着国内目前翻译速度赶不上书漂洋过海的速度,讲师们就鼓励会英语的同学们多读原著,尝试自己翻译,有译本的还可以拿来和自己的做对照,如果将来能走上翻译家的道路也是一条好出路。不行的话,多读读书,学习人家的构思和手法也是极好的。堂堂红星杂志,过年正是出特刊跟别家竞争,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罗家和自然没假可放。加之今年又突然下来了对外贸易,与外来文化积极交流的政策,杂志里就更是忙的脚不沾地。作家忙着收集资料写出时代革新的文章,插画家忙着画出呼应时代的插画,编辑们忙着在版面上下功夫,连轴转了一个月都没闲下来。因着是冬季,罗家和每天披星戴月的出门,披星戴月的回家,看的罗妈妈心疼不已,连罗瑜新也上来亲近了不少。而想到自家儿子,罗家和不由得揉了揉酸痛的眉心。那天罗瑜新和许昀两个小子一被许父发现,回家就乖乖跟自己认了错。罗家和这才知道自家儿子居然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偷偷的抄了自己好几个月的《蜀山》!虽然两个孩子互相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许昀也说了许父不会把书传出去,但这些却并不是罗家和担心的事情。毕竟说《蜀山》迷信封建主要是因着里头涉及到了仙鬼的东西,怕才去不久的文化浩劫再卷土重来跟着较劲才一直压着没敢把《蜀山》往出放,如今眼见着浩劫之风已经尘归尘土归土,当下更是时兴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人外国的吸血鬼都能引进来,《蜀山》这点仙仙鬼鬼就更是无碍了。既然提到这茬儿了,那是不是也可以着手准备《蜀山》的出刊了……心里虽然这么想,面上的功夫还是要做的,当下斥责了一番两个孩子不坦诚的行为,教育了一番,又责罚一个月不准看《蜀山》也就是了。两个少年虽然挨了顿训,一听罗家和的话却眼睛都亮了。一个月不准看?那就是之后他们还能看了?!看着两个少年忍不住窃喜的样子,罗家和又压了压,到底让两个孩子不要再传出去给第五个人看见。两个孩子长了教训,自然没有不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