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节
作者:北佚      更新:2023-06-09 15:41      字数:5272
  温向平见了,干脆就在后厨又开了一个窗口,专门给食客主动送碗筷用的。做生意做到温向平这份儿上的,温苏记也算独一家了。黑板照样每周一换,但在温向平和一心期待小弟弟妹妹的温家江家孩子手里,往往是换汤不换药,不是一家五口坐在繁花漫天的树下笑,就是再加上江家的三个小子一起在郊游路上叽叽喳喳,偶尔画个童话里的可爱形象,也非要给人家画只牵着的手,再画双水灵灵看向上面的大眼,孺慕之情呼之欲出。没了以前各式各样的画风,这些也意外的受食客们的好评,纷纷开口打趣温向平夫妻。其中不少是温向平的同学,在学校一传播,几乎人人都知道中文系有个温向平,不仅开了家温苏记,还每天在门口小黑板表现父爱。不仅如此,每天对老板娘小心翼翼,就怕磕着摔着的样子也是让不少女学生暗自制定了新的择偶标准。要是再来几个未婚的温向平,只怕沽大的女生就都要名花有主了。调侃是调侃,但大多都是善意的调侃。一个热爱家庭的男人,谁会去恶意抨击他呢。何况温向平还是中文系的知名人物,平时在讲师教授面前也是挂了牌的。学习又好,家里开着温苏记也不缺钱,娇妻在侧,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即将还要迎来一个新生命,一时间,温向平成了多少人眼里的人生赢家。借着这股东风,温向平自然连忙写信回大河村,向苏承祖和李红枝报告这个好消息,在苏玉秀巴巴的眼神下,又提笔写了店里如何如何忙,玉秀如何如何忙不过来,身边又没有个有经验的,夫妻俩都心里发慌。远在晋省的李红枝一看,顿时也顾不上老伴儿还在生气的事儿,收拾了个几件衣服,又想了想,又把装着酸菜的瓮也背上,就和苏承祖坐上了来沽市的火车。正好如今工分制也取消了,家家户户都按着户口本上的人头分了地,种多种少,盈亏都是自家负责,再也不用像原先一样强制着做。除此之外,出入各省也不用受限制,因此没用两天,苏承祖和李红枝就踩上了沽市的土地。眼见着人海茫茫的沽市火车站,李红枝忍不住心中一颤。这――可比晋省人多多了哪。第66章李红枝本来是提了东西就要往沽市跑, 好在还有个冷静的苏承祖知道要提前给温向平写封信,不然等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沽市,可就真成了没头苍蝇乱撞。温向平只知道苏承祖老俩是今天到,却不知道坐的是哪班车,干脆一大早就守在了火车站门口,饿了就随便啃了个饼子对付过去。等到火辣辣的阳光直射而下, 温向平不住的拿帕子拭着汗, 这才看见提了个大提包的苏承祖老俩。这会儿还没有出租车,温向平只能和二老坐公交回家,一路上又是两个小时。温向平本来还想让老俩吃口饭,歇歇再走, 结果苏承祖一扬手,“走吧, 老胳膊老腿还没废呢。”于是一行三人便坐上了前往沽大的公交。温向平提重物时脚会吃不住劲, 行走间难免就要带跛, 可一路上都笑眯眯的跟二老说着家里的事, 完全不在意周围时不时瞧过来的眼神,苏承祖也就把嘴边的话又吞了回去。好不容易到了家中,苏玉秀和两个小外孙已经在家里等着他们了。苏承祖看着自己唯一的女儿,面上虽然还带着沉意,心里却早就想通了。这次苏玉秀开店,女婿和两个小外孙还大力支持, 连老婆子最后也倒戈相向, 搞来搞去, 反而就剩他一个里外不是人。苏承祖生了许多时日的闷气。村里有人听说了消息,来串门的话里话外都是劝诫,什么“个体户是投机倒把”、“要被抓进去蹲号子”、“不正经的出路”啥啥的,苏承祖心中就听得满是冒火。他闺女他骂就算了,这群人瞎操什么心。尤其是到了后来,苏承祖经常能在温向平寄来的信里看见苏玉秀给店起了个“温苏记”的名字,在店里卖晋省菜,门口还放了块小黑板的点点滴滴,渐渐的也就不再对苏玉秀开店心有抵触,反倒是自豪不已。他闺女算是个体户,可这些自诩比他闺女强的、正经的,哪个有他闺女有本事,能挣这么多的钱,他闺女每天来来往往打招呼的可都是大学生!知道闺女儿身子重了不方便,苏承祖和李红枝每天就泡在店里,帮着择菜招呼人,苏玉秀只要偶尔去店里看看就行。次年四月,温向平和苏玉秀迎来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是个七斤八两的大胖姑娘,温向平给起了个小名叫蜜果儿,跟姐姐甜宝的名字算是一卦的。或许是苏玉秀怀孕期间温向平买了太多补品回来的过,又或者是后来苏玉秀奶水太补的过,总之蜜果儿从出生到现在两岁多了,一直都是胖乎乎的模样,藕臂是没跑了,只可惜不是藕色的藕……自诩大姐姐的甜宝每次抱着妹妹在铺着垫子的地上玩的时候,都要累的气喘吁吁,然后似模似样的抹一把额头的汗,学着温向平的口气道,“蜜果儿,你可太重了,该少吃些了。”把几个大人逗的哈哈直乐。苏承祖更是完全放下了当初苏玉秀开店的芥蒂,每天含饴弄孙,舒畅的很。只已经初初听得懂话的蜜果儿不高兴的撅着嘴,捶姐姐的手手。比起还是个孩子的甜宝,已经是个半大少年的温朝阳显然更有担当一些,每次放学回家都要先抱抱蜜果儿,拍着手吸引她在自己面前走上几步,然后再伸出指头来让蜜果儿抓着,哄着说几句“哥哥”,才心满意足的去写自己的作业。蜜果儿如今已经是个能走会说的小姑娘了,温向平也是个毕业在即的大四学生了。大四不比前三年以知识学习为主,平时空余时间很多,温向平在学校就更是泡在图书馆不出来了。江河清在沽东的生意据说做的风生水起,正好李芝龄是读金融专业的,今年开学前就跑到江河清那儿夫唱妇随帮忙去了,父母都去了沽东,江慎之兄弟三个也不能就扔在沽西全让温家照顾,江河清干脆就大手一挥,给孩子们通通转学到沽东去了。当然,虽然两家人不再是邻居,可关系却一如既往的好。自从下了春节放假的政策,两家人更是时常聚在一块儿过年。就是平时双休节假日的时候,江慎之兄弟也总是会跑回沽西找温家兄妹玩。江笃之是冲着香香软软的小妹妹蜜果儿去的,谁叫他家里只有两个硬梆梆的哥哥。江恒之是冲着温朝阳去的――他俩是同班同学,温朝阳总是年级第一横扫全年级,江恒之却像了他爸在读书上没有半点天分。但成绩的鸿沟不能阻碍两个半大少年的友谊,就是江恒之不来找温朝阳,温朝阳也会去找江恒之。要不怎么说是睡过一个被窝的交情呢!江慎之作为大哥哥,自然要好好照顾被自家两个傻兄弟漏下的甜宝。作为补偿,江慎之会带着甜宝一起去附近的小卖铺买甜滋滋的雪糕吃,会跟她一起给各种娃娃裁剪衣裳。虽然总是会得到温叔叔哀忌惮凶狠的一个眼神,但看在甜宝妹妹甜甜的笑容上,一切都可以忽视!……一转了东家就销声匿迹的温知秋起先还引来不少读者的猜测,怀疑温知秋是被雪藏了还是怎么样。甚至还曾搞出来过一场舆论风波。话题中心的温知秋整日泡在图书馆不问世事,眼中除了媳妇儿孩子,就是《红与黑》和《茶馆》。渐渐的,更多新的有才之士如春后竹笋纷纷冒头,温知秋这茬儿就被揭了过去。作为新东家的新周刊则一应回复“温作家潜心深造”的言语,至于有多少人信,新周刊并不能控制,但好在红星杂志没信,观察了一年确实没发现温知秋的任何动向,也就放了大半的心,只杨主编还曾想着搞些小动作,最终不是被许城阳封了消息,就是被红星上层压了下去。新周刊近两年在在沽东混的可以说是风生水起,也不知是把手下作家大换了血,还是把作家集体送去学习,总之,各个都写的一手好文章。文笔自是人家的沉淀――不然新周刊当初也不能仅位居人民杂志之下,这两年的“好”却好在了开阔的视野,新颖的思想,行文落笔间迸发出许多与传统大为不同的想法,足以叫人眼前一亮。要是一个两个也就算了,偏偏人手底下尽是这样的作家,加上新周刊本身雄厚的实力,虽然身在沽东,却隐隐有了能比肩沽西人民杂志的势头。这两年来,沽东一直在以一个平稳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尚不能与沽西比肩,可比起两年前来说堪称改变巨大了。可以预料到沽东在未来的发展不会差。只是能否超越沽西,却还是个未知数,毕竟沽西的底蕴在这儿摆着,这也是人民杂志继续稳坐沽西的原因。但无论怎样,新周刊这两年确实实力大增,想要压一个红星杂志,还是轻而易举。也因此,温向平这两年才能安安生生的看书带孩子。而新周刊手下的作家之所以都宛若一夜之间脱胎换骨,无非是因为许城阳力排众议,花了大成本,大手笔将作家和编辑都分了批次,要不然就派到各大发展迅猛、对外交流活跃的城市地区观摩,要么干脆就把人送出了国去直接体验完全不同的文化和经济。罗家和正是后者的其中一员。为期半年的交流学习带来的影响确实是巨大的。如今的罗家和与两年前相比不仅有了气度上的变化,版面设计间也更有灵气,虽然还不足以问鼎主编之位,可在几个副编里也算是佼佼者。当初虽然是许城阳亲手把温知秋挖到新周刊来,可他到底是一社之长,平时事务繁忙,比温知秋优秀、资历深的作家也不是没有,不可能花太多时间在温知秋身上,也因此,温知秋平时接触最多的,还是他的责编――罗家和。虽然罗家和平时也时不时来温家,抱抱软乎乎的蜜果儿,给几个孩子带个礼物,但等到温向平的两年“潜心修行”一结束,罗家和还是迫不及待上门来,“向平,你可有发表新作品的打算?”温向平略一思索,就反应过来,罗家和这是指的《蜀山》。温向平摇了摇头,在罗家和略显失望的眼神里说道,“我这两年学习到不少,发觉《蜀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想着要从头再来过才是。”罗家和微楞,险些失了成熟中年人的稳重,“难不成你要全部推翻重来?”哪怕时隔两年,罗家和再返回头去看《蜀山》,依旧为之心绪起伏,哪怕要改,也毋须变动如此大吧?温向平失笑,“我也没有对自己那么没信心,我打算修整一下时间线,再增删一些情节,具体的还要再说,我这儿才只有个设想。”罗家和这才放下心来,“我那儿有你的手稿,改天给你全拿过来。”温向平笑着应是,有原稿在手改起来总归容易些。“对了,”罗家和又笑道,“瑜新和阿昀这两年等不着你的更新,只好自力更生写了续稿,俩人还给配了插画,我看着虽然笔力还稍显稚嫩,但也追的上外头画的那些了。”自从温知秋手绘的卫华画像刊登出来之后,不到一年,就能满街见到同一种画风的各式人物。与两年前不同,此时的人物画像已经发展了不少,光眼睛就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卫华”眼,从杏眼到鹰眼一应俱全,总归五花八门,温向平会的那点微末小技已经被人正儿八经的艺术家彻底赶上了。“那可好,”温向平对于两个少年这番举动向来很是支持,还曾和他们来往过信件交流过一些思路的问题。之前也曾见过两个孩子几面,也瞧过他们写的《蜀山别传》,还是颇有灵气的,“这下正巧赶上了,到时候正好比比,新《蜀山》和《蜀山别传》哪个更好些。”年至三十的温知秋作家完全没有以大欺小的觉悟。而得知了消息的罗瑜新和许昀也很是激动,尤其是温向平还许诺“得到三位作家的肯定就算作《蜀山》真正的后稿,一同刊登”。当然,《蜀山别传》的稿费肯定是属于两个少年的。罗家和觉着这个主意好得很,自然也是大力支持,不说给两个孩子是多大的一番历练,到时候也能做个噱头,对杂志有益志无害。于是,这样一个约定就算尘埃落定了。同样惦念着两年之约的许城阳在温知秋一拿到毕业证,就给温知秋在新周刊的大楼附近买了一套房,“就算作我的前期投资,我相信温作家不会给我亏本的机会。”话是这么说,许城阳的爱护之意温向平却一清二楚,光这两年红星的找茬只怕许城阳就没少给他挡。苏玉秀也感念许城阳的援手,不仅和温向平退了正在住的房子,连带着“温苏记”也关了门。于是,温向平带着一家老小就这样搬进了沽东。两个孩子十分激动,一点都没有转入新学校的紧张忐忑。他们的新家虽然离江家还有一段距离,可到底比沽西近了许多,更是一有时间就和江家小子黏在一起了。许是考虑到温家人多,许城阳选的三室一厅,和另一间两室一厅的房子中间打通了扇门,如此一来,温家老少住进去是绰绰有余。其中的两间卧室还自带书房,正适合温向平和孩子们用。新周刊给了温向平极大的诚意,温向平自然要全力以赴。因此手稿一到手,温向平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勤更苦写。倒也不是温向平硬逼着自己写。这两年来,温向平虽然没有把沽大整栋图书馆看了一遍过去,可文史类的却尽阅遍了,连带着游记地理也读了不少,感悟灵光实在去满天繁星。温向平索性手边随时放着个本子,即时记录想法,如此两年下来,也有了厚厚两三本。偶尔实在手痒,温向平便写写散文、读后感,也不往外头流露,写完便卷成卷扔进书房的纸篓,毕竟许城阳是严令禁止他在这两年间有任何作品,只许专心读书,丰厚自身积累的,罗家和因此时不时就要上门来溜两圈,就连许昀和罗瑜新也来做客过几次。温向平虽然有些啼笑皆非,但也明白许城阳的一片拳拳爱护之心和看重之意,于是也不可惜,文章纸卷扔的十分畅快。苏玉秀对这些废纸却是宝贝的很,定要好好的收起来,如今已经存了一个纸箱子,温朝阳平时也爱翻着看。温向平早就看见床底下藏的大纸箱子,却只作不知,继续装聋作哑的往纸篓里头扔,然后见儿子和媳妇儿仓鼠一样的再偷偷捡回去,也算是中年老男人的恶趣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