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节
作者:沉云香      更新:2023-06-10 22:04      字数:4798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京都。关于交合和前庭的案子,御史台、大理寺和刑部三司会审已经有了结果。经由雍和帝亲自终审确定后,终于结案。曹严、曹东山和施五等人被定了官商勾结、贪污受贿、窃取国之重器、通敌叛国等罪名,判处查抄家产、秋后问斩,且五族以内不得为官,有在任官者,立即罢黜。曹严身为刺史,还是主谋,罪加一等,曹氏一族三代以内男丁尽数流放边疆,女眷充作官妓。案子已经了结,就该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了。单同甫、纪永宁和何兴国等人的赏赐好办,但是这次交合大案最大的功臣李文柏该如何封赏,却是难倒了雍和帝。交合大案非同小可,不但牵涉到私开矿脉,还涉及到通敌叛国这样的大事,按理说加官进爵是必定的。但是考虑到李文柏商贾出身,且年纪又太小,需要磨练,雍和帝便有些犹豫了。封赏高了,怕他年少得志、骄傲自大;封赏低了,又怕寒了他的心。雍和帝最重视人才,像寒臣子的心这种事,他是绝对不会做的。想了想,他决定把国子监祭酒王行之叫过来讨个建议。毕竟王行之是李文柏的恩师。徒弟最需要什么,他这个做师父的应该最清楚了。王行之来到皇宫后,雍和帝便将自己的问题抛了出来。王行之对李文柏这次处理的案子也颇为了解,心中为自己这位门生感到自豪,原本已经同顾文说过一回儿,原本想要压一压李文柏,想到了顾文的话,终究是说道:“微臣以为,曹严下狱后,西州没了刺史,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既然是李文柏将西州搅成了如今这般模样,不如便让他自己来收拾这个烂摊子。”雍和帝闻言,看着王行之,问道:“王爱卿是说……升他做西州刺史?”他的眼底竟是有些不可思议。王行之的建议,与雍和帝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都是为大局考虑的人,以前西州有曹严在,一切还在掌控之中,如今曹严被抓,西州没了刺史,底下官吏各自不服,久了难免生乱。而整个大齐,除了李文柏,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对西州足够了解、也足够有能力能服众的人,去出任这个刺史了。只是,李文柏过于年轻,雍和帝心中也在犹豫,就算是立下了功劳,这升迁也委实太快了些。而且,李文柏少年锐气,若是做了一州刺史,是否能够服众?这诸多的考虑在他的心中盘旋,谁知道,这提出来做西州刺史的,竟是王行之。雍和帝见王行之面色犹豫,便问道:“爱卿还有何建议,尽管说来。”王行之沉吟了一下,道:“微臣以为,他毕竟年纪轻,一下从县令擢升刺史,恐怕朝堂上会落人闲话。且交合县百废待兴,当初让李文柏出任交合县令,本就有考较他的意思。不如先让他在交合再当一年县令,看看他是否真的有治理地方的才干。若他能使贫穷的交合县,恢复生机,百姓富足,那到时候再戳升刺史,也不迟。”雍和帝捋了捋胡须,细细琢磨了一下王行之的建议,笑道:“所谓知子莫若父,师徒亦是如此。果然还是你这个当师父的,最明白自己的徒弟啊。还是爱卿想得周到,便按照爱卿说的办吧。”一年的时间为限,若是李文柏能够做出政绩,给他一个荣耀,让他官跳三·级,给他一个大齐最年轻的刺史之名又何妨?想到了这里,笑意越盛,“来人呐,拟旨。”第142章 勿忘初心春分过后又半个月。宫里来人, 到了交合县。是个太监, 一到交合, 便径直去了县衙。当李文柏看到这个太监的时候, 便知道, 京都那边三司会审的结果出来了。果然,李文柏自报了家门后,太监便从怀里取出一道圣旨, 见着嗓子宣读了起来。圣旨很长, 分两个部分。一是宣布了交合私征徭役和私开矿脉两个答案的审理结果。曹严和施五等主犯,自然没有什么好下场, 家破人亡都是轻的,曹严的族人甚至落了个“男流放女充妓”的悲惨下场。至于他们的财产, 则是全部查抄充公。交合县境内的, 全部归县衙李文柏这边处置,前庭那边的,则是由刘安全权查抄,归入府库。圣旨的第二部分, 则是将李文柏好好表扬了一番,雍和帝的文采不错, 夸起人来让人听了心情舒畅。但是提到李文柏的封赏时, 却变得吝啬起来。按理说李文柏的功绩,怎么也得来个“加官进爵”。但圣旨中提都没提升官的事,倒是给李文柏封了一个“县男”的爵位。爵位一共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县男便是男爵级别的爵位,在爵位中, 属于最次等。但没人敢小看县男这个爵位。大齐朝立国不久,为官者众多,但有爵位者则是少之又少。能封爵的,大多是皇亲国戚,以及立了很大的军功的将军。像李文柏这样,年纪轻轻便获封男爵的,足够令人羡慕了。“恭喜李县男,如此年轻,便荣封男爵,真可谓圣眷正隆啊。”李文柏跪接了圣旨后,太监笑眯眯地看着李文柏,用又尖又细的声音说道。虽然声音难听了些,但里面的奉承,还是很明显的。“公公过奖了,文柏能有今日,全赖陛下皇恩浩荡。”李文柏谦虚了一下,想了想,问道:“敢问公公,不知陛下除了这圣旨,可还有什么吩咐的?”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李文柏不相信,雍和帝只是给他封个爵。太监亲自出了皇城,千里迢迢赶到交合,必然还带着皇帝要对他说的话。对于李文柏的反应,太监似乎有些意外,也没有摆宫里的架子,很是和善。“李县男猜得不错。陛下要送你八个字。”“请公公赐教。”李文柏先是朝着东南方京都的方向,拱手一礼,然后看着太监问道。太监暗暗点头,对李文柏的印象更好了几分,说出了雍和帝送给李文柏的八个字。“善始善终,莫忘初心。”“善始善终……莫忘……初心……”李文柏闻言,微微一愣,重复呢喃了一遍。李文柏心中揣摩,也不忘朝着太监躬身施礼,恭敬道:“烦请公公转告陛下,文柏谨记陛下教诲。”李文柏明白雍和帝话里的意思。所谓善始善终,是指雍和帝肯定了他在交合县的所作所为,并希望他能继续把这个“青天大老爷”做下去,为民请命,为百姓谋福祉。而那句莫忘初心,则是一句提醒,提醒他不要因为铲除了曹严施五等人后,便忘了自己作为县令,真正的本职。父母官的本职不只是铲除败类,更重要的,是能给辖区内的百姓们,带来温饱和幸福。见李文柏已经明白,太监满意地点点头,拒绝了他的挽留,即刻起身,坐上了回京都的马车。没过多久,李文柏受到皇帝封赏的事情,便传遍了县衙。“大人,您破了这么大的案子,陛下咋没给您升官啊?”李二不解地问道,脸上有些不太高兴。在他看来,李文柏连刺史曹严都给扳倒了,怎么也不该继续做这个七品县令了吧。李成却是摇摇头,“我觉得封爵也挺好的,咱们大齐高官不少,身上带着爵位的,可没有几个。这可是陛下对大人的倚重啊。”李二挠了挠头,似乎明白了些,点头道:“也是,我在军中这么些年,见过多少千夫长都尉的,在战场上拼死拼活,也捞不到一个男爵。”对于两人的话,李文柏倒是没什么想法。这道圣旨里,封爵对他而言并不是什么特别值得高兴的事,真正让他感觉雪中送炭的,是曹严和施五等人家产查抄之后的处理问题。按理来说,有人犯了法,抄家后,名下所有房产、金银铜钱、田产、地产、门铺,都要充公。但曹严施五等人不同,他们的罪名是通敌叛国。罪名一旦上升到国家的层面,并且又是御史台、大理寺和刑部三司会审,罪名定下后,他们名下的所有财产,都应收归国库。而这道圣旨,则是直接将他们名下的财产,全部划归交合县的仓廪府库,由李文柏处置。虽然都是充公,但这两者里面的意思就不一样了。收归国库,就和李文柏一点关系都没有了。而划到交合县的仓廪府库,则意味着,这一大笔私产,成了交合县县衙的公家财产。李文柏作为县令,可以随意使用这些公家财产,用于交合县内的各项公务开支。简而言之,李文柏现在缺的不是官位品阶,也不是爵位,而是钱。而雍和帝下这道圣旨,就是来给他送钱的。而且是很大一笔钱。要知道,施五能成为交合县一霸,靠的就是强大的势力和巨大的家底。可以说,交合县城之内,东市两条街,起码有一半的铺面,如绸缎庄、酒楼、米庄等,都在施五和蒋勇、三子的名下。而他们在县城内外的地产、田产和房产,更是数不胜数。施五如此,他背后的曹严的私产自然也不会少,就算交合县不是曹严的老窝,光凭施五平日里对他的孝敬,也不必一般的地主老爷差了。如此巨大的一笔财富,能让施五在交合称王称霸这么多年,自然也能让李文柏更好的建设交合县的经济,使百姓富足。接下圣旨的当天,李文柏便差人查抄曹严施五蒋勇等人在交合县的所有财物、地产、田产和房产和各间铺面。衙门内内外外,所有衙役文吏忙活了五天后,最后的查抄结果出来了。当李成将查抄结果递上来的时候,尽管已经做了心理准备,但看到查抄结果的瞬间,李文柏还是震惊了。总计豪宅十一处,地产百亩,全在街道的繁华地段,田产七百六十五亩,绸缎庄、酒楼、米庄等铺面总计三十七间,各处米仓所囤积的米共计三千石。白银三十万两,其余金银首饰不计。李文柏越看越生气,忍不住重重拍了一下桌子,怒道:“难怪交合县这么穷,原来是集一县之民力,养活曹严和施五这两人。如此畜生,简直天人共诛。”眼下有了钱,就该想想怎么用了。这些钱的使用,关系到交合县的建设,对此,李文柏的心中要有打算。现在最先要处理的,就是田产的分配问题。自从县衙开始查抄施五等人的田产后,县衙里,便天天有百姓来叫苦喊冤。他们当然不是为了施五喊冤。如今交合没了施五这样的祸害,如果还有什么能让百姓喊冤的,那便只有百姓们赖以为生的田地了。原来,这些百姓都是曾经被施五等人欺压,强买强卖,甚至是巧取豪夺了田产的小农户。如今见施五的田产被县衙抄了,便想求李文柏将田产还给他们。这是理所当然之事,李文柏当然不会拒绝。但他还有别的想法。交合县地处陇右,因为地理的关系,土地大多贫瘠,一亩田稻谷的亩产量只有江南地区的一半不到,把精力放在种地上,能获得的效益太低了。在他看来,种田并不能使百姓们脱贫。将田地分还给百姓,只能解救一时之急,一旦遇上旱情亦或是别的天灾,又该饿死一大片的人。交合县的贫穷,将会永远持续下去。每年依旧会有人饿死。这是李文柏不愿见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发交合县的商业经济,让百姓通过商业贸易来养活自己。所以,在思考了一整晚后,第二天,在李文柏的安排下,县衙外贴出了一张告示。第143章 劳作换田这张告示, 是关于施五蒋勇等人名下的财产处理的。首先是田产。所有田产, 但凡有过强买强卖、巧取豪夺的纠纷记录的, 都无偿返还给田地的原来农户, 没有纠纷记录的田产, 则是暂时收归公有。若是百姓想买,则可以低价出售。但低价出售的田产,仅限于无田或者少田的百姓。家境富裕的百姓或者地主, 则无权购买。这些, 便是田产的所有粗略方案。一枚石子荡起千层浪,谁不想有自己的田地, 这样的方案当真是苍天有眼,给他们交合一条活路。估摸能够买得起田地的, 反复抓着识字的人念上面的告示。也有心有疑虑的, 这李文柏看上去像是青天大老爷,能够整治了施五,只是……无论是按照惯例,还是戏文里说的, 这田产不应该直接分发到百姓的手中,怎么能用它卖钱呢?二两银子确实不多……但是既然是穷苦之人, 哪儿有二两银子呢?人群之中开始骚动, 不知道是谁喊道,“这些田产反正也是施五等人的不义之产,为什么不全部分给没田的穷苦百姓呢?田产虽多,但没田的穷苦百姓更多。”李文柏早就准备好了, 让守着告示的衙役说道,“县衙不是你们的父母,没有义务将不属于你们的东西送给你们。若是无故将所有田产分给穷苦百姓,那么对于以前辛辛苦苦挣钱买田的百姓而言,是不是不公平?这已经是李大人开恩,若不是大人,哪儿有这样的良田出售?”不患寡而患不均,李文柏深知其中的局限性,所以他绝不会直接把田产全部分给了穷人。“那晚生斗胆问,那些没有田,快要饿死的穷苦百姓,该怎么办?衙门可有良策?晚生曾听闻大人在去岁冬天,以工代赈,救济百姓,为何现在查抄了施五等人的家产,反而吝啬了?大人可曾忘了,当初许下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