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老奸巨猾的一群人
作者:捞面馒头      更新:2023-06-12 02:09      字数:2113
  “兄长,言不传三耳,吾且将麾下精锐托付于汝,汝若是办成此事,日后若能挣得百万钱,汝吾手足,当可平分。太史亨心中一突,暗道:“上了你的贼船了。”面上却是抬手一辑,“世子言重,为世子效劳,亨不敢居功。”“兄长万不可如此拘谨,他日也莫要拒绝,若是能挣得百万钱,本世子绝不会亏待于汝。”“喏。”太史亨面上一黑,最终他也不知道自己如何回的自家府邸,这一整日都被刘斌拉着在府内观赏花花草草。当晚,眼见着太史亨在吴王府用完晚膳后回返府内,太史慈命人将他唤到书房,“今日汝与世子相处如何”“甚好。”太史亨答道。“汝为何这般吞吞吐吐,面色亦这般古怪,可有何时隐瞒”太史慈双眉微皱,自家这个孩子他也知晓,脾气应当容得下人,更何况世子只是天性洒脱一些,亦是宽仁的性子,该不会两人之间有何矛盾罢。“世子曾让吾去完成一事。”“哦”太史慈眼前一亮,“世子肯信重于汝,自是好事,汝如何回复”“自是满口应允。”“如此甚好,不知是何事”太史亨迎着自家老爹的目光,只能是坦白地将之前的事情全部道出。“世子亦要去买这国债劵”太史慈顿时哭笑不得,“还让府中二十名下人陪同汝去,从自己内库中掏钱”太史亨埋头答道:“正是如此,不过孩儿答应世子要守口如瓶,如今却是已经违信,还请父亲莫要上禀吴王。”太史慈顿时哈哈大笑,“吾儿此事做得不错,汝且去罢。”“喏。”“明日便是汝与世子于黄山长处听课,汝可不要怠慢。”“喏。”目送太史亨离去,太史慈笑着摇了摇头,“傻孩子,吾乃吴王臣子,既知此事,又岂能不报”他提笔写了一封书信,命府内管事连夜送往吴王府内。深夜,刘奇在被窝里笑出猪叫。偷摸着和他在厢房睡一晚的任氏在睡梦中被惊醒,吓得她满头大汗,她还以为是玲绮寻来了呢。却说张昭自从那日吴王府议事回府之后便一直揣测不安,“这内阁只选四人,按理说,孙邵、是仪乃是吴王府老臣,两人都曾先后出任一州刺史,才干自然不用多言,那徐庶乃是掌军之人,步骘乃是外戚与士族标榜,可惜吾于江东任上资历不足,名望倒是不弱于这四人”“只是今日揣度上意,吾素来谨慎,今日却险些马失前蹄。”“那国债劵之事,分明是吴王看好,如此,老夫身为户部尚书,亦当鼎力支持才是。”“张鹏。”“主君。”很快一名老者便快步走入堂内。“几日内能召集多少族人”“是成年子弟否”“自然。”“怕是只有四五十人。”“算上奴仆有多少人”“当有四五百人。”“那便让这四五百人一并去,对了,吾家商船可有回返”“有。”“那便让管事带着船工一并去,几日后这建业长街之上会举行国债劵发售之事,去账房调取六十贯,每人购得一张回来,不得有误。”“喏。”与此同时,在建业各大官吏之家亦早有此吩咐。次日黄昏,当张昭满脸铁青地回府,管家一早便迎了上来,“主君,何故脸色这般难看”“那些无耻小人,竟然携亲唤友,各家都张罗了好几百人候着,若非老夫早有准备,怕是已经晚上一步,汝且知会府中下人,那日子时一到,便立即到正街告示栏下方占据先机,到时抢占位置,吾等先购一批,将国债劵抢光,且让那些无耻之徒哭丧去。”“主君,敢问吾家对敌之人是哪些士族府上”“还有何人内阁四人,六部尚书、侍郎、主事,城中的虎卫都统、大都督等人”管家面色一黑,后背冷汗直冒,和这些家伙争,可哪一家都不是好惹的。“主君当真要和他们争夺”张昭面色一沉,“这是自然,吾张氏一族,莫非怕了他们不成”“可主君以为,吴王当真便欲让士族、豪富之家兼并,将那一万张国债劵收入囊中否”张昭面色一顿,他冷静下来思忖一二,猛地看向张鹏,“汝以为,主公此举意在试探吾等江东士族和豪富之家”“每人限购一张,只怕便有深意。”张昭在堂内来回踱步,“主公曾询问吾等家中有多少家奴,吾等尽皆回答不多,可吾若是派遣所有人购来近千张国债劵,虽可得几张商引,怕家中底蕴也尽数为主公所知,主公有吴卫,此事应当瞒不过他,可主公已经下令将此事告知天下,吾等若是兼并,那些寻常商贾和百姓又能买到几张”“士族之富不过显赫一门,而贫寒百姓之富,若稍加推波助澜,只怕便可在江东治下七州之地掀起大波澜,原来如此,原来如此。”“传令,不必让那些家奴集结了,船工也都回去罢,此事只让吾张氏族人尽去即可。”“可主君,那只有三五十人,只怕购不来多少。”“吾乃户部尚书,要这么多钱粮何用只怕不仅无法充裕吾自家府库,还会被朝中言官参上一本。”“吾等派出家中子弟,让主公知晓吾等心意便是。”“主君深谋远虑,奴不如矣。”张昭听到这话,很是受用,他看着门外,“那些老狐狸如今只怕也还未曾想得透彻,还有那些豪富之家,只怕发行之日过后,他们的家底必会为吴卫全部呈于主公案前。”“刘氏皇族,可历来有杀养肥的商贾过年之旧例”想到这里,张昭不寒而栗,自家这位吴王虽然如今已很少率军征战,但坐镇江东之后,任何一项新政,都能让他顶礼膜拜。他张昭自认学识五车,也想不出这点子,可每当在刘奇提出一法之后,却必定有良效。“这世上,莫非当真有天授之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