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节
作者:来自远方      更新:2023-06-14 09:08      字数:4986
  美国大兵在欧洲西线的圣米耶尔大步挺进,不到两天就突破了德军的防线,俘虏了一万三千人,缴获了四百多门大炮,美国人正对此大加颂扬,激动不已时,竟然传来了这样不幸的消息。可想而知,美利坚会有多愤怒。尽管多数报纸也只是用了“可能”,“大概”这样的字眼,但从沉船事件中活下来的人,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确切声称,“是日本人!”“潜艇上有日本的标志!我知道那是日本的国旗!”不久后,又一艘美国商船在菲律宾群岛附近被击沉,没有任何幸存者。联系两次沉船间隔的时间和地点,怀疑的火苗再次烧到了日本人的身上。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能感到环境的变化,那些白人警察的视线变得分外不友好,生活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难。原本,这种胆战心惊只属于华夏人,美国有明确的排华法案,华夏人总是被嘲笑和欺辱的对象。随着华夏对外战争的接连胜利,大批的商品涌入美国,加上出兵欧洲后取得的战果,美国的报纸和广播开始转变风向,尽管说话依旧带刺,却明显比以往要“友善”许多。上个世纪,大量的华工怀抱着淘金梦,被骗上了开往美洲大陆的货轮,他们被蔑称为“猪仔”。从事最苦最累的工作,很多人客死异乡。华夏人艰苦劳作,从不埋怨,为的不过是能养活一家人的微薄报酬。当美国排华浪潮出现,就连这点奢望都无法达成。殴打,屠杀,驱逐,更是成了家常便饭。白人警察看到华夏人被按倒在地踢打侮辱,非但不会上前阻止,反而抱臂观看,就像是一场消遣,如有华人反抗,唯一的下场就是被抓紧警察局,在哪里,将面临更悲惨的遭遇。有人想到回家,哪怕冒着被清政府杀头的危险。一张薄薄的船票,却让回家之路成了天堑。他们流血流汗,赚来的钱甚至不够买一张回国的船票!听起来或许夸张,但这就是发生在许多华工身上的事实。现如今,华夏变得强盛,从国内来的留学生和生意人告诉他们,在华夏,他们能找到活干,若有一技之长,更不用为生计担心。“国内正在修铁路,还有很多工厂都在招工。”一名刚下轮船的年轻人对聚集在码头的华夏人说道:“政府计划向西伯利亚移民,每个人都能分到土地。就算不能在工厂中做工,也可以种地,好过在这里衣食难保,受人欺凌。”“就算没有钱买船票也没关系,可以到华夏在美国的领事馆,大家,可以回家了。”有人半信半疑,更多的人却选择相信。即便半辈子都没进过“官府衙门”,回家的梦,还是促使他们壮起胆子,迈出了第一步。在华夏联合政府和致公堂等华人帮派的携手下,一批又一批华工和华工的后代登上了返乡的客轮,祖国敞开了怀抱,迎接他们的归来。船上有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随着汽笛声响起,回望身后曾给了他们希望,又埋葬了希望的土地,苍老的大手捂住双眼,泪水顺着指缝滑落,回家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华夏人开启了回家之路,日本人的生活却变得水深火热。沉船事故发生后不久,美国人就找上了日本驻美公使,要求日本人给美国一个“交代”。日本政府闻听消息,大惊。寺内首相慌忙召见海军大臣,必须确认这件事不是日本做的,否则会有大麻烦!沉船的地点和时间太过凑巧,恰好有日本战舰到菲律宾群岛“办事”。若是误袭,那……寺内坐立不安,海军大臣在询问几艘巡洋舰的舰长之后,肯定的回答,这件事和日本无关。“阁下,海军部并未派出潜艇参与行动。”海军大臣表情严肃,“第二舰队的潜艇编队一直留在海港,没有一艘出动。”“那是谁击沉了美国人的船,还凑巧在菲律宾!”海军大臣没有说话,心中却有了猜测,会不会是华夏人?但是,华夏什么时候有了潜艇?由于日本设置在华夏的情报机构被彻底摧毁,面对如今的华夏,日本就像是睁眼瞎子,能看到的只有表面上的东西,更深层次的,想都别想。日本驻华公使林权助发回国内的消息少之又少,设法同华夏官员交好的手段已经不管用了,他所接触的华夏官员,都是“大大的狡猾”。钱照收,安插钉子别想,委托的事情,影子都没有。“无论如何,必须证明事情和日本无关!”寺内首相厉声说道:“这段时间不要再去菲律宾,直到事态平息。”“是!”寺内首相和海军大臣商定计划分头执行,不想就在谈话期间,两艘日本巡洋舰再次出航。恰好赶上美国大西洋舰队的一支分舰队,奉命到菲律宾群岛附近调查沉船事件。历史和日本人开了一次“恶劣”的玩笑,玩笑的结果,是致命的。海军大臣得知舰船出航就感到不妙,只能抱着侥幸心理,希望美国人的动作不要那么快。但一连几天都没见到巡洋舰归来,他的心沉到海底,手脚冰凉。出事了,一定出事了!就在寺内首相为发生在菲律宾的沉船事件忧心不已时,日本国内也不消停。自八月起,从北海道爆发的抢米运动再次升级,东京大阪等地都出现了米铺被抢,米商被殴打事件。出动警察,人群非但没有被喝阻,反而和警察发生了冲突,到九月下旬,工人也加入进来,罢工事件层出不穷,大量的工人和农民走上街头和警察对峙,反对政府的言论屡禁不止。“要么让我们吃饱肚子,要么就推翻政府!”“无能的支那人得到了大片的领土,我们连大米都吃不到!”“寺内是胆小鬼,我们不需要胆小鬼的首相!”罢工和游行让刚刚有些恢复的日本经济再遭沉重打击。照此下去,别说还清英国的贷款,重新染指华夏,恐怕未来三十年内日本都要在贫困中度过。偏偏美国人又找上了门!内阁本计划借俄国革命,利用协约国的身份出兵西伯利亚,没等第十二师团上火车,就闻听华夏和苏俄政府签订了《乌兰乌德条约》,小半个西伯利亚落进华夏人的口袋,彻底堵死了日本人从东西伯利亚进入俄国的道路。华夏人会允许日本人从自己掌握的港口登陆?想都不要想!横跨北冰洋?恐怕没到俄国,船上的日本矬子就先被冻死了。“混账!”寺内首相气得摔杯子,不能出兵西伯利亚,就不能借口拖延对英的欠款,也没法向其他协约国成员借款。此刻的大不列颠因长期战争国库亏空,减免日本的欠款?不成倍的加利息就不错了。虽然日本没有正式“放弃”庚子赔款,但英国人把海关都移交给了华夏,日本再蹦高也没用。所有的麻烦都集中到一起爆发,寺内正毅十分清楚,自己的首相位置,就快到头了。早知道,留在朝鲜收拾烂摊子也比现在强!至少在朝鲜他能杀人。在日本,派出军队也不能把暴动的人都杀死,更不用说找上门的美国鬼畜!如果朝鲜总督长谷川好道得知寺内正毅的想法,不知会作何感想。寺内以为朝鲜的烂摊子比日本面临的严峻问题好处理,长谷川却已经要抹脖子上吊了。自从内阁下令在朝鲜下死力刮地皮,朝鲜国内的反抗运动声势越来越浩大,八月间,反抗军还曾打到汉城外,城内也爆发了起义,第二十师团和从平壤撤回的第十九师团拼尽全力才将起义镇压下去,打退了反抗军。偏偏此时华夏政府又发表声明,宣称对朝鲜事态十分关注。嘴上说说倒不要紧,长谷川总督担心的是,华夏是否会趁机出兵。当初日本为占领朝鲜,无所不用其极,打败北洋水师之后,更是气焰嚣张。如今角色对换,只因华夏政府的一次声明,日本人就日夜提心吊胆。长谷川好道致电国内,通篇只有一个意思,华夏出兵,朝鲜这点兵力肯定是撑不住的,怎么办?!大本营的回复迟迟不到,朝鲜国内的反抗运动却愈演愈烈,连被囚禁的前国王李熙都动作频频,好像压根不再担心长谷川会把他的头砍下来当夜壶。朝鲜的局势,日本国内的形势,加上咄咄逼人的美国,寺内正毅终于撑不住了,在九月底,以患病为由辞去了首相职位,撂挑子不干了,也干不下去了。山县有朋本想推举曾两次组阁的西园寺公望,结果被西园寺推辞,推举平民出身,同样有立宪思想的原敬组阁。“国内局势,必须如此。”原敬的上台,代表着日本政府对“民主”的一种妥协,也让民间对政府的反对声低了一些。可惜好景不长,这位日本第一任平民首相,没有完成他的政治夙愿,任期没有结束便被暗杀。不过,此时原敬内阁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至少,持续了两个多月的国内运动终于有了平息态势,日本政府面临的最严峻问题全部转向了国外。国外的问题却比国内的问题更棘手。朝鲜暂且不论,美国人是那么好打发的吗?被激怒的白头隼伸出锐利的爪子,不沾血,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李谨言接到情报人员发回的电报,并没太多的表情,看过之后,将电报纸折好,说道:“哑叔,派人给司徒茂送个信,尽快脱身吧。“日本的一只脚已经踏进泥潭,另一只脚陷进去是早晚的事,没有必要再和这帮矬子搅合。很快,他们连哭都哭不出来了。“俄国那边有消息吗?”哑叔取出随身的纸笔,写了一行字,递给李谨言。看到上面的内容,李谨言的眼睛倏地瞪大,不怪他惊讶,基洛夫竟然取代托洛茨基,为布尔什维克政府编练军队,喀山也成为了军队上层的指挥官,“良好”出身更使他获得了政府高层赏识,被授予上校军校。本该是苏军缔造者的托洛茨基,却因弗拉基米尔遇刺一事受到牵连,被挤到了布尔什维克政府权力的边缘地带。李谨言觉得很不可思议。历史按照预定的轨迹前行,行进途中却总会在不期然间拐向岔路。喀山成功打入军队上层,自然方便他获取情报,可也加大了脱身难度。若是身份暴露,绝对是九死一生。对待内部“敌人”,布尔什维克一向不会手软。死在自己人手里的军官,恐怕比二战时死在德国人手里的还多。“哑叔,喀山的情况很危险。”李谨言拧起眉头,“他想好该怎么脱身了?”哑叔没点头,也没摇头,李谨言猜到了答案。“哑叔……”他的声音有些发哑,想说些什么,到最后,却一个字都没出口。九月末,在欧洲西线,比利时军队和英军攻入了伊普雷突出部,比利时人尤其欢欣鼓舞,在四年的战争中,大片的比利时国土被德军占领,大量比利时人被迫流亡国外,如今,他们终于能回家了。在北线,比利时军队也表现得异常勇猛,比起英国人,他们完全是为了夺回国土而战。就算德军在后撤途中采用焦土政策,沿途不留一物,比利时人也不在乎,房屋可以重建,农田可以再开垦,现在,他们只想回到自己的家园。华夏远征军攻破亚眠之后进入短暂休整,美国远征军却因圣米耶尔一战信心大增,紧咬住德军不妨,高涨的热情让美国牛仔相信,他们很快就会攻入柏林。事实上,美军在圣米耶尔打败的只是德国的后续部队,并没遇上德军中的硬茬,就算如此,能独自取得一场胜利,也足以让潘兴将军露出笑容。美国军队会继续证明自己,他下令部队开往兴登堡防线,进入阿尔贡森林。德军此时正有序的大面积撤出占领区。亚眠之战后,德军统帅部就下达了命令。九月二十六日,保加利亚退出大战,鲁登道夫建议兴登堡从占领的欧洲区撤出,并根据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纲要向协约国求和。战场形势对德国十分不利,不在此时求和,情况只会更糟糕。兴登堡接受了鲁登道夫的建议,向德皇威廉二世进言:“此时停战,是为了避免更大的灾难。”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国人的生活每况愈下,前线作战的士兵和后方的平民一样都在饿肚子,再坚强的士兵也无法饿着肚子作战,持续恶化的经济,只会危害德皇的统治,被推翻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是前车之鉴。威廉二世不想重蹈表兄弟的覆辙,他采纳了兴登堡的进言。十月初,席卷欧洲的西班牙大流感彻底爆发,每天都有人因患病死去。无论是前线的士兵,还是后方的贵族和平民,无人能够幸免。当西班牙国王也传出染病的消息,恐慌的情绪开始蔓延。黑死病差一点毁灭了整个欧洲,很多人以为厄运再次降临。无法确定病源,没有特效药物,越来越多的人被感染,情况最糟糕的西班牙,整个城镇都是患病的人群。医院里人满为患,口罩的价格高到离谱,一些医生采用高价购买的磺胺治疗肺炎患者,但没等到患者病愈,医生和护士却倒下了。在前线作战的士兵也有不少患病,感染的人数持续上升。欧洲人感到惊恐,美国人也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有人发现,华夏远征军至今没有士兵因这种疾病而死亡。就算有士兵患病,也会在随军医生的治疗下很快痊愈。最先发现这一点的是美国人,当又一个发着高烧的士兵被抬走后,一名曾和华夏远征军有过接触的美国军医突然说道:”华夏人一定有办法!”“华夏人?”“是的,他们很少生病,就算生病也不会死亡。”美国军医的猜测引起了上级的注意,很快,消息就送到的潘兴将军面前。战争进行到现在,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若是因为疾病暴发止步不前,很可能产生其他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