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安平镇
作者:爱码字的蚂蚁      更新:2022-05-05 05:03      字数:2328
  十五天后的早上,萧谨的父亲萧景随商队回到泉州,他把八担生丝卖给商行,除去收购生丝和雇佣镖师要分摊的钱,赚到了一百二十两银子,他拿着钱,挑起剩下的两担生丝,开开心心地回到家里把钱交给了妻子王凤芝。

  萧谨的家里是开丝绸店的,他的父亲卖掉八担生丝,是充裕家里店铺的现金流,还一些之前借的钱,两担生丝则拿来卖,这样利润高一点。

  萧景回到家,萧谨家里自然是高兴无比,中午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吃了一个团圆饭,吃完饭,萧谨拿了母亲王凤芝给的五两银子,用包袱装了三套换洗的衣服,租了一辆早已找好的马车前往安平镇。

  “我才刚回来,谨儿怎么就出去了!”萧景看着马车远去的背影,有些不解地问妻子王凤芝。

  “我也不知道,谨儿只说要去一趟安平镇,还说要去三四天这样,没说去干嘛。应该是上次去泉山没玩够,这次要去安平镇玩个两三天吧。”王凤芝说道。

  “整天出去玩,都二十二岁的人了,你也不管管。”萧景抱怨道。

  “儿子去年院试前那么用功,好不容易考中了一个秀才,出去玩一下有什么。”王凤芝倒没觉得儿子好玩有什么问题,才子哪个不喜欢游山玩水,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妻子都这么说了,萧景也不好再说什么。

  萧谨坐着马车从泉州的德济门出城,往南边走,经过晋江县,前往安平镇。坐车都是比较容易睡着的,马车刚驶出泉州城没多久,萧谨就像穿越前坐快班一样,坐在马车的长凳上,靠着车厢,睡着了。

  在梦中,萧谨梦到了他的前妻,梦到两人在明朝泉州的大街上擦肩而过,当他试图回头去找前妻时,他的肩膀突然被人拍了两下,还听到两声叫喊声,然后眼前的景象顿时变得一片模糊,直至消失,代替的是一张很眼熟的中年人面孔。

  “萧公子、萧公子。”

  萧谨睁开眼睛,愣了一会,才认出了是车夫张伯。

  “张伯,什么事?”萧谨揉了揉眼睛,问道。

  “萧公子,安平镇快到了,你还没告诉我,你要去安平镇哪里呢?”张伯问道。

  “安平镇到了!太好了,我来看看。”萧谨高兴地往前挪了一下,把前半身伸出布帘外,往马车的前方看去,只见不远处一面高大的城墙和一座高大的城楼出现在他的眼前,让他大吃一惊。

  “这安平镇的城墙跟泉州的城墙都差不多了吧!”萧谨十分震惊地说道,要知道安平只是一个镇,而泉州是一个府的府城,两者级别相差可是很大的。

  萧谨知道明末的安平镇很繁华,他从一路上众多来来往往的马车和人群看出安平镇是一个很大的贸易中心,不过当他看到安平镇的城墙和城楼时,仍然大吃一惊。

  安平镇的城墙实在太高了,看上去至少有七米高,城门上还建有看上去两米多高的城楼,而且城墙绝对不窄,从不远处城门门洞的深度可以推断,城墙的厚度至少有八米以上。如果有外来者试图攻克此城,绝对要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

  “萧公子有所不知,安平虽然名为一镇,却是郑氏的大本营,其繁华程度不输省城,城墙跟泉州府城差不多很正常。”车夫张伯一边驾驶马车继续前进,一边解释道。

  “安平镇的繁华程度竟然不输省城,难怪有如此高大的城墙。”萧谨再次震惊了。

  萧谨穿越前本是一名历史老师,他对安平镇还是有些了解的。

  安平镇在宋朝时称安海,是泉州刺桐港的附属港口。在明朝禁海之后,泉州的刺桐港不可避免地衰落了,泉州的安平港和漳州的月港开始崛起,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郑芝龙被明朝招安之后,崇祯三年开始把自己的大本营设在安平镇,安平镇开始日渐繁荣起来,萧谨知道安平镇肯定很繁荣,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安平镇的繁荣程度竟然不输省城,那位让安平镇变得如此繁华的郑芝龙真是一名传奇人物啊,本来他在历史上应该有更大的作为,可惜因为政治眼光不行,错过了创建一个海上大帝国的大好机会。

  “就让我来辅佐郑芝龙,弥补他政治眼光不足的缺点吧。”萧谨在心里想到。

  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中,以郑芝龙的实力,他本来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可惜他政治眼光太差,拥有东亚一流海军,竟然降清,被清廷征南大将军爱新觉罗·博洛强行带往北京,成了清廷控制郑氏的人质。

  想事情发了一下呆,缓过神来,萧谨发现马车已经驶进城门,一个宽敞的街道出现在他的眼前,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店铺和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群,都给进城者一种大城市的感觉,让他大饱眼福。

  “公子,你要去安平镇哪里?”驾车的张师傅回头再次问萧谨道。

  “去安平桥附近找一家客栈把我放下就好了。”萧谨想了一下,说道,他记得历史书里记载,郑芝龙的家就在安平桥附近,他想确定郑芝龙在不在家,再上门拜访。

  “好的,公子。”张伯答应道。

  张伯驾驶马车顺着大街一路直走,萧谨发现沿途巷子里许多女人在用棉线札织布,经常一个小巷里,女人们排成一排在那里织布,一边织布一边聊天,只留够两个人行走的通道给行人行走。

  “竟然有这么多人织布。张伯,我记得福建种棉花的地方不多吧,这些用来织布的棉花是从哪里运过来的啊?”萧谨把头伸出马车前面,问张伯道。

  古代时的车夫跟现代的司机一样,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萧谨觉得张伯应该懂棉花的来源。

  “你说那些棉花啊?我记得是从南直隶那边运来的,那边很多地都不种稻谷,改种棉花和桑树了。”张伯一边驾驶马车,一边说道。

  “哦,我明白了。”萧谨恍然大悟道,虽然他是历史老师,不过明末有许多怪现象他以前一直不明白,像江南原本稻米产量是很高的,南宋时就有“苏湖足,天下熟”的谚语,他搞不懂到了明末,为什么江南稻米产量那么低,原来都改种经济作物赚钱去了。

  “西北年年大旱,民众饿死无数,江南却种经济作物赚钱,这样不亡国才怪。”萧谨在心里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