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治国大道(一)
作者:爱码字的蚂蚁      更新:2022-05-05 05:03      字数:2214
  后天,跟上一次课程一样,萧谨拿着一个有备课记录的小本子和两张战国时期的地图,于辰时五刻走到“致远园”那棵大树下,准备开始讲一天的课程,这次郑森来得很早,早早就坐在大树下面等着他了。

  看到这种情况,萧谨心里暗暗窃喜,他可是学过心理学的,郑森这些个举动说明他喜欢这个课程。

  用竹签把战国中期和战国后期的地图插好,萧谨用教鞭指战国中期的地图,说道:“今天为师主要讲战国中期和战国后期秦国采取的外交方略。战国中期格局为秦国和齐国两强东西对峙的局面。秦国在商鞅变法,依靠严刑峻法和奖励耕强富强起来之后,趁魏国桂陵、马陵两役惨败之机,出兵收复河西和函谷关,打通了东进中原的通道;齐国呢是在齐威王时富强起来的,经过桂陵、马陵两役重创魏国,彻底动摇魏国在战国初期的霸主地位。”

  “战国中期秦国的争霸方略是先联合魏、韩、燕三国,打败齐国。在齐国衰败后,秦国改为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方略,远交齐、燕两国,攻击与秦国相邻的韩、魏、赵和楚四国,成功吞并大片土地,为后来秦始皇一统华夏打下坚实的基础。”

  “秦国依靠严刑峻法治国,可谓不仁,对魏、韩两国,先联合,后又改为近攻,可谓不义,难怪秦朝会二世而亡。”郑森听完萧谨讲的这一段话,突然感概道。

  “秦国自商鞅变法近百年,一直靠严刑峻法治国,怎么没见秦国灭亡,反而只见秦国疆土日渐扩大!战国时期哪个诸侯的外交方略没有变过,像韩、魏、赵三国就经常时而联合,时而互相攻击,难道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也都是因为不义而亡吗?荒谬。”萧谨听到郑森这么感概,一脸愤怒地说道,秦国灭亡原因有很多,但绝对跟严刑峻法治国和外交方略反复无常没有关系,谁教郑成功这么理解的,真是误人子弟啊!

  停顿了一下,喘了一口气,萧谨明知故问地问郑森道:“郑森,谁告诉你,严刑峻法治国和外交方略反复无常是秦国败亡的原因。”

  “昨天曾师父教贾谊的《过秦论》,跟弟子说秦朝二世而亡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郑森老老实实地说道。

  “曾师父是教儒学的,他这么说很正常,不过郑森你不能这么容易就信了,今天师父就临时改变一下上课的内容,告诉你秦朝为什么会二世而亡。”萧谨决定临时改变一下上课的内容,抓住机会扭转郑成功的思想。

  “哦,好。”郑森愣了一下,说道,他不觉得曾师父教的理论有什么问题啊。

  “秦朝二世而亡原因很多,师父总结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扩张太快,一个国家攻占新的领土都是要时间消化的,因为民众对故国的怀念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的,需要花时间去改造民众的思想,改造民众的认同。而秦国呢,十年灭六国,一统华夏,又北上驱逐匈奴,收河套平原,南下三征百越,取百越之地。百越之地可不是小地方,包括了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和安南的北部地区,那是相当的大了。新占领的地盘实在太大了,足足超出了秦国本土三倍有余,远远超出了秦国的消化能力;第二,秦始皇时期的大工程太多了,大规模修长城,把秦、燕、赵的长城连接起来,用来防备匈奴。大规模修直道,把秦国本土和新占领区连接起来,修始皇陵,七十万人修了四十年。这些都是规模浩大无比的大工程,需要大规模地征调人力,秦始皇又太急,工期催得紧,搞得民怨沸腾;第三,秦国在六国新占领区驻军太少,秦末农民大起义时,秦国的驻军是秦国本土有五万驻军、河套驻军三十万、百越之地驻军五十军,六国新占领区基本没有多少驻军的,这种情况导致农民起义和六国贵族趁势而起时,秦廷根本抽不出多少秦军来及时镇压,陈涉的部将周章率兵攻入关中后,秦国军队由于实在太少,不得不紧急给修秦始皇陵的刑徒发兵器,把刑徒组织进行作战,才打垮了陈涉的起义军。”萧谨准备了一阵子,开始说道,他研究过秦末历史,觉得秦朝二世而亡主要就是上面三个原因,其它原因都是次要的。

  “秦国不是修有直道嘛,为什么不让河套和百越两地的军队从直道快速前往六国新占领区镇压啊?”郑森有些疑惑地问道。

  “百越之地的蛮夷反抗得很厉害,驻守百越之地的五十万大军根本没法抽调,不然百越之地就会丢掉了,河套的秦军要防匈奴南下,也不能马上抽调,而且河套秦军原本是拥护秦始皇长子扶苏的,秦二世逼杀扶苏,导致驻套秦军军心不稳,所以回援迟缓。”萧谨解释道。

  “照师父这么说,秦朝不是因为暴政而亡,那为什么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郑森很是不解地问道。

  “就算秦朝是暴政而亡,跟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有什么关系?”萧谨搞不懂郑成功为什么这么问,他觉得这两者之间好像没有什么逻辑联系吧。

  “曾师父说因为秦朝行暴政,导致二世而亡,所以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行儒家仁政,汉朝才得以有四百年江山。”郑森说道。

  “砰”的一声,听到这个惊人的答案,萧谨脚下一滑,猝不及防之下,狠狠地摔了一跤,他真是被雷到了,气得怒火攻心。

  “师父你没事吧。”郑森赶紧起身走上前把萧谨扶起身,关心地问道。

  当然了,郑森才十一岁,力气很小,不可能扶得萧谨起来,主要还是靠萧谨自己站起来,不过他这个举动还是让萧谨感到很欣慰。

  “师父没事,郑森你回去坐好,师父跟你说一下汉武帝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今天师父一定把这个问题给你解释清楚。”萧谨一脸气愤地说道,他不讲清楚,郑成功中儒家思想的毒太深的话,以后就救不回来了。

  “好的,师父。”郑森走回到书桌前,坐在圆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