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文官与武将
作者:爱码字的蚂蚁      更新:2022-05-05 05:03      字数:3374
  清晨,阳光从东边斜射过来,让吃完早餐,走出店铺门外的萧谨一家人感受到一丝暖意。

  “今天天气不错。”感受到阳光暖意的王凤芝笑着说道。

  “对了,父亲、母亲,忘了跟你们说一件事情,今天郑将军会让人过来量我们家木梯的尺寸,好重新做一个新的木梯送过来。”

  “郑将军还要送个木梯给我们啊,他真是太破费了。”王凤芝十分惊讶地说道。

  “这样才能显示郑将军请谨儿回郑府的诚意嘛。”萧景到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

  这些小钱对郑芝龙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萧谨也懒得解释,他把包袱背好,上马坐好,说道:“好了,我出发了,爹、娘亲、萍儿,你们保重。”

  “谨儿保重。”

  “路上注意安全”

  “相公一路平安。”

  王凤芝三人挥手跟萧谨道别,萧谨也挥了挥手跟家人道别,才骑马离开。

  这次萧谨在心里打定主意,他这次一定要在郑府立足,绝不能再被赶出来,他已经看出来,他如果想影响明末的历史,只有在郑芝龙和郑成功身上下功夫才有这个可能性,否则仅凭他自己的能力,哪怕知道以后的历史,也是没有改变历史的可能的。

  泉州到晋江安平镇距离其实不是很远,用现在的距离计算,三十公里估计都不到,早上一路上行人不是很多,萧谨用了一个多小时骑马就到了安平镇,比以前坐马车快了很多,他已经隐隐约约地看到了五里桥旁边的郑氏府邸,开始放慢速度。

  萧谨在郑府也呆了三个多月了,郑府的门卫都认识他,他在大门下马,不用通报,就有小厮帮他牵马,有小厮领着他去见管家了。

  管家对萧谨更是热情,亲自领他去“敦仁阁”原来的房间入住,还向他解释老爷有急事,跟高参谋一起出去了。

  “管家,曾其五先生在哪里?我等下去找他商量一下我们两人怎么上课。”萧谨把带来的包袱放好后,问道。

  “曾先生已经辞去郑府的职务了。”管家说道。

  “哦,那麻烦你去通知郑森,巳时五刻到老地方等候,我休息一下,等下去给他上课了。”萧谨愣了一下,说道,既然曾其五不在了,那他可不能浪费时间,马上就得给郑森上课。

  “萧先生这么急啊!”管家有些惊讶地说道。

  “怎么能不急,郑森的功课拉下不少,得赶紧补回来。”萧谨说道。

  “好的,我马上去通知少爷。”管家答应一句,转身走出了房间。

  “没想到曾其五脸皮这么薄。”萧谨一边从包袱里找等下要上课的资料,一边轻声嘀咕了一句,他猜曾其五得知郑芝龙又请他回来后,觉得自己脸面受损,不好意思再呆下去,就辞职走人了。

  萧谨觉得儒家子弟有一个大毛病,都特别爱面子,不像他,之前被郑芝龙变相赶走,昨天郑芝龙去请他,他连样子都不做,直接就厚着脸皮回来了,换了儒家子弟,估计郑芝龙不来个三顾茅庐,绝对请不回来。

  找好资料,休息了一下,萧谨拿着上课所需的东西走出房间,往“致远园”走去。

  走在熟悉的碎石小道上,看着熟悉的假山和熟悉的花草树木,萧谨在心里暗暗下决心绝不能再被赶走。

  走了一阵子,萧谨看到他熟悉的大树,他熟悉的学生郑森正坐在大树前面的一张小书桌前等着他,也许是听到脚步声,郑森转头来看了过来,看到是他时,郑森笑了笑。

  “萧师父,今天你上的课是什么内容?”等萧谨走近,郑森笑着问道。

  “今天讲的内容跟建奴入寇有关系。”萧谨郑重地说道。

  郑森听到兴致大起,建奴入寇是这两天最火的话题,他父亲这两天就经常跟人聊到有关建奴入寇的塘报。

  萧谨走到大树前面,从带来的资料里拿出一张比较大的纸,用两根竹签插在树上,用教鞭指着纸上的文字说道:“这是一张逻辑图,我们来深究一下为什么建奴会入寇?建奴入寇要因为大明军队战力薄弱,大明军队战力薄弱是因为大明军人地位低下,大明军人地位低下是因为大明以文制武的体制,而大明以文制武的体制源自宋朝,宋朝的以文制武的体制又是宋太祖赵匡胤开创的。”

  “好了,现在我们推理出建奴入寇的原因源自于宋太祖赵匡胤开创的以文制武的体制。今天我们就着重讲宋太祖赵匡胤开创的这个以文制武的体制。”萧谨用教鞭指着纸上最后一行文字,说道。

  “萧师父,不以文制武,让武夫掌权的话,难保不重现唐季藩镇之祸和五代十国武夫乱国的灾难。”郑森倒是有些理解以文制武的体制。

  萧谨从拿来的资料里又取出一张图纸,用竹签插在大树上,说道:“这是一张宋太祖赵匡胤改革内容图,我们一起来分析宋太祖赵匡胤开创的这个体制。第一,调兵权和练兵权分离;第二,军队分成驻扎京城的禁军和地方的厢军、乡兵;第三,更戍法,军队将领和士兵分别定期调动,造成将领和士兵不熟悉;第四,开创文官治军。”

  “前三项都可以理解,效果也不错,第四项就太过了,宋朝之前,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文武其实并不分家,宋太祖为了更好地压制武将,特意将文武分家,然后拉拢文官,压制武将。宋太祖此举解决了五代十国武夫乱国的根源,不过又导致了后世出现另外两个严重的问题,民族武力的衰弱和文官特权阶层的崛起。”萧谨拿着教鞭指着第四项,说道。

  “我们华夏族武力的衰弱为什么会跟以文制武的制度有关系?”郑森有些不解地问道。

  “当然有关系,宋太祖特意将文武分家,并崇文抑武后,民间开始流传“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俗语,优秀人才开始不愿意去军队了。一个民族的武力是否强大是这个民族能够在这个世界生存的重要保障,一个民族的优秀人才只想做文官,不愿意加入军队,这个民族还会尚武吗?从宋朝开始,我们华夏民族确实开始变得不尚武了,军队对外战争败多胜少,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轮流成为我们民族的梦魔,直至最后国土彻底沦陷于蒙古民族之手,不是我们华夏民族人口众多,占据的地盘辽阔,我们华夏民族恐怕已经不存在这个世界了。”萧谨一脸悲愤地说道,这么多朝代,他最不喜欢的朝代就是宋朝了。

  “哦,明白了。那萧师父,宋太祖这个以文制武的制度为什么又会造成文官特权阶层的崛起呢?”郑森接着问道。

  “从宋朝崇文抑武开始,文官地位就非常崇高,而文官大多是从科举制度里选拔出来的,而科举又只考儒学经典,这就非常容易让选拔出来的文官有共性,有共性就容易抱团形成一个利益集团,而且这个利益集团还压制了武将阶层,凌驾在整个社会之上,现在还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说法。郑森,你说文官阶层属不属于特权阶层,可怕不可怕?”萧谨看着郑森,说道。

  “确实很可怕的。”郑森点了点头,说道,他有点认识到圣人之学的可怕了。

  萧谨觉得从宋朝开始,儒学就开始慢慢变成准宗教的儒教了,对社会各方面的束缚越来越强,而儒生们呢,则很像欧洲的教士阶层,凌驾在整个整个社会阶层之上,连“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说法都出来了。

  人类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其实是差不多的,从程朱理学开始,中国和***世界、欧洲基督教世界一样,都面临了教士阶层独大的现象,只是欧洲率先开始了宗教改革,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使得人们觉得现代化就是西化,萧谨觉得那其实是一种误解。

  萧谨想起了中国近代的五四运动,随着西方的入侵,国民的觉醒,学生们终于把矛头对准了儒教,高喊“打到孔家店”废除封建礼教,儒教越来越势微,儒教这个准宗教对中国社会的束缚开始逐步解除,这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宗教改革,加上汉族军事阶层的重新崛起,比如北洋军阀、蒋介石的黄埔嫡系和解放军的军政干部,都是既能从军又能从政的,终于彻底打破了文官和武将的界限,让华夏民族迎来了新生。萧谨心想要是这种类似宗教改革的运动早点开始,中国恐怕进入现代化的进程要早很多,近代史也不会这么屈辱了。

  “好了,接下来,讲讲我们大明文官阶层权力的演变。”萧谨收起第一张逻辑图,拿出另外一张大图,用竹签插在大树上,说道:“大明开国之初,本朝太祖虽然也分了文武,不过他规定文官和武将是平等的,并没有以文制武的说法,可惜太祖没有意识到儒家演变成儒教,并一家独大的问题,导致明朝中期文官阶层壮大之后,利用土木堡之变,勋贵阶层损失惨重的良机,开始了夺权之路,于谦首开巡抚领兵的先例…………………………”

  郑森听得很仔细,他一边听一边记,这些东西以前曾其五师父绝对不会说的,他开始对圣人之学有了新的了解,他感觉他以前的观念快要崩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