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荒废的田地
作者:爱码字的蚂蚁      更新:2022-05-05 05:04      字数:2868
  第六天早上,在南昌已经玩了五天的萧谨一行人收拾行李,退房,骑马出城。洪升已经收集到长江北岸的消息,暂时没有大规模流贼趁建奴入寇的时候趁机攻城略地,湖广省还算安全,可以按原来的计划前往武昌了。

  “师父,我们这是准备要去哪里?为什么不坐船了?”看到队伍没有在赣江上船,郑森觉得很奇怪,他转头好奇地问在他旁边骑行的萧谨。

  “去武昌啊!坐船还要先从赣江到鄱阳湖,再进入长江,太麻烦,所以直接走陆路去武昌。”萧谨转过头,跟郑森说道。

  “哦。”郑森觉得也是,坐船太麻烦了。

  走出南昌城没多久,郑森就注意到小路两边的农田有不少田地是荒废的,田亩的疆界还在,但禾把之迹无存,没有一个地方的耕地是全部种上稻谷的,

  赶了一个上午的路,萧谨一行人都累了,在一个荒地上宿营休息一下,顺便吃午饭。出行在外,吃的比较简单,大家都是吃热过的烧饼。

  “师父,江西属于长江以南的地方,应该没有多少流贼吧,为什么这里还会有这么多田地被荒废啊?”郑森吃了两口烧饼,问坐在他旁边的萧谨道,他觉得现在粮价不低了,种稻谷应该能赚不少,他不明白为什么一路上还会有这么多田地被荒废。

  “因为很多农民缴不起田赋,把牛卖掉,逃走了。”萧谨言简意赅地说道。

  “本朝的田赋不算高了吧,太祖年间是三十税一,如今是什税一,虽然比之前高了不少,但也不至于到农民卖牛弃地逃税的地步吧。”郑森很是不解地说道。

  “洪升,你给郑森解释一下,我对农民这要缴的田赋了解不是很详细。”萧谨看了高升两眼,说道,虽然他是历史老师,不过他只是对明朝的正赋了解一些,杂税不是很懂,杂七杂八的税太多了,他哪里记得,洪升经常到处跑的,对这种情况应该了解挺深,高升来说正合适,顺便也给高升一个在郑森面前露脸的机会。

  郑森听到萧谨的话,转头看向坐在他另一边的洪升,洪升顿时来了精神,他吃完嘴口里的烧饼,清了清嗓子,说道:“大明的田赋确实不高,不过这个不高指的国税,杂费不在里面。”

  “田赋还分国税和杂费的啊?”郑森大为惊讶地说道。

  洪升点了点头,说道:“是啊!国税是固定的,收完一部分给朝廷用,一部分给各地政府和各个藩王用,大明开国之初,只有几个藩王,用国税收的税赋还够用,可是现在大明的藩王足有几千个之多,光收国税那点税赋只够朝廷和藩王们用的,地方政府都分不到钱了好不好,为了维持各个地方衙门的开支和创收,各级官吏就想办法征收大量杂费,现在杂费可比朝廷收的正税高多了,有的地方杂费比正税高十几倍去。”

  “高这么多!”郑森惊呼。

  “本朝太祖对他的子孙太好了。”萧谨听到这里,在心里感概道,他觉得明朝的藩王制度实在是一个大问题,隔代嫡长子不降爵位的,导致时间一长,积累起来的藩王多得可怕,藩王待遇不但高得要死,还疯狂兼并土地,加上大商人和官员们也是疯狂兼并土地,搞得明朝的流民特别多。

  “杂费名目很多的,征税众多杂费,比如水脚钱、车脚钱、口食钱、竹篓钱、沿江神佛钱、还有火耗等一大堆杂费。”洪升一字一句地说道,他说得比较慢,怕郑森听不清楚。

  “这个水脚钱和车脚钱是运费,口食钱是吃饭钱嘛,这三个我可以理解,竹篓钱、沿江神佛钱和火耗是什么杂费?我没听说过这些费用。”郑森掏了掏耳朵,说道,这杂费的名目还挺真多的。

  “万历朝的张相不是搞过税费改革嘛,田赋不收粮食,改收银两,这竹篓钱就是买来装银两的竹篓啊。”洪升解释道。

  “哦,原来是这样。那沿江神佛钱和火耗呢,这两个钱又是收来干嘛的。”郑森接着问道。

  “沿江神佛钱就是运银两的船在一路上为了保平安,要花费一些银两来拜神的,火耗则是把收上来的碎银熔化练成银锭时损耗掉的部分,毕竟这一过程想要一点损耗都没有是不现实的。”洪升接着说道。

  “火耗我可以理解,那个沿江神佛钱我真是服了,大明的官员们为了收费真是巧立名目啊!”郑森感叹道。

  “大明的官员们为了挣个官位很不容易,人家上任肯定是要回本的,巧立名目捞钱很正常。其实杂费虽高,但能正常征收的话,农民还不会卖牛弃田逃走,只是现在士子考上举人之后就能免税。地方官吏为了完成原来的税收,把士子免去的那部分税和杂费,全部转移到农民上面征收,才使得许多农民不堪重负,为了逃避这些税,不得不卖牛弃田逃走。官员们为了完成税收的任务,又把逃走农民的税加在未逃走的农民身上,逼得更多的农民卖牛弃田逃走,形成恶性循环,就出现了现在众多良田抛荒的景象。”洪升有些无奈地说道,在大明当个官有多难他是清楚的,他家主公实力这么强,崇祯元年带着三万多人向朝廷投诚,也只是换来一个没有编制的守备而已,现在当的五虎游击将军还是剿灭很多海盗后才升的官。

  “在大明做官很难吗?不是考中举人就有官当了吗?”郑森有些天真地说道。

  “在大明想当官可不容易,必须得考中进士才实打实地有官当,虽说名义上来说,考中举人也有官当,不过要参加吏部大选,还得吏部有缺额,没缺额你就是一个候补官员,想任实职,得想办法在吏部大选时,找关系送钱送美女才有机会,这些就是我说的做官的成本。”洪升说道。

  “哦,原来如此。”郑森恍然大悟道,他心想当个官成本还真不低啊,他本身就是走科举进入仕途这条路,考进士有多难他是清楚的。

  “说白了,出现这么多良田抛荒的景象就是大明的吏治出了大问题。治国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过吏治是最基础的,吏治如果崩坏了,再谈怎么治国都是白搭。”萧谨感概道。

  “恩,师父说得对,吏治是治国的基础。我现在明白为什么大明的流民和流贼这么多了,交不起税,只能弃地逃往外乡了,在外乡生活没钱吃饭只能当流民了,然后大股的流民为了生活又开始抢劫,就成了流贼。”郑森很认同地点了点头,说道。

  郑森很认真地把“吏治是治国的基础”这句话记在了心里,他现在明白大明为什么从崇祯元年开始,流贼一直剿不完了,不想办法减轻农民的负担,减少流民的数量,流贼永远也剿不完的。

  “很多人都知道流贼产生的原因,不过大明的吏治已经彻底崩坏了,天子都没办法重新整顿,何况我们这些小民。”洪升有些无奈地说道,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知道原因也没用,一样解决不了。

  “大明现在已经是病入骨髓,扁鹊再世也无济于事。”萧谨感概道,他觉得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得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然问题日积月累,后面再优秀的政治家也无法挽救危局。

  “师父你是不是想起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郑森看向萧谨,笑着说道。

  “是啊!看来你对这个故事印象也很深刻嘛。”萧谨笑了笑,说道。

  “郑森、萧先生,时辰不早了,江西多山,现在山贼又多,实在不适合在外面的山谷间宿营,我们赶紧吃完继续出发吧,争取在天黑前赶到一个有人烟的小镇。”洪升提醒两人道,现在已经下午了,再拖下去,晚上就得在外面的山谷间宿营了。

  郑森和萧谨都点头同意,这个时候确实不合适在外面宿营,三人快速把烧饼吃完,招呼众人起身上马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