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回 家
作者:爱码字的蚂蚁      更新:2022-05-05 05:04      字数:2806
  第二天清晨,阳光从东边斜射过来,照射在停在襄阳城外汉水边上的三艘大船上,萧谨三人站在船头享受着这温暖的阳光,郑氏的护卫们还在通过三艘小船把物资和马匹从岸上运上大船,一时半会,没这么快拔锚起帆。

  “一转眼就到十一上旬了,不懂朝廷大军把建奴打退没有?”郑森转头看向北方,有些担忧地说道。

  “还没呢,建奴正在北直隶四处抢劫抢掠,哪有这么容易走。”洪升看向郑森说道。

  “洪升,你怎么知道的?”郑森转头看向洪升,有些疑惑地问道。

  “昨晚我们不是在攀城帮守城士兵打劳尸体嘛,郑森你跑去跟护卫们一起打捞尸体的时候,我和萧先生跟攀城守军的把总聊天的时候,说到北方建奴入关的事情,那位把总跟我说了一些最新塘报上的战况,建奴现在攻势正盛,离退兵还早着呢。”洪升说道。

  “唉,希望我们回到福建安平的时候,能听到朝廷大军击退建奴的好消息吧。”郑森叹了一口气,说道。

  “郑森,你的愿望是美好,不过现实是残酷的,以我对建奴大军和朝廷军队两边实力的分析来看,朝廷的军队根本没有击退建奴这次建奴大军的实力,建奴不在关内抢够,抢足了,是不会退兵的。”一直看着旭日东升的萧谨转过头看向郑森,说道。

  “萧师父,把你的分析说出来看看。”郑森说道。

  洪升对这个话题也很感兴趣,也看向萧谨,看他怎么回答。

  “从塘报上得到的消息来看,此次入关的建奴大概有六个旗,建奴只有八个旗,出动六个旗意味着一大半的兵力都来了,而朝廷京师和内地的军队早就没了战斗力,只能从九边里抽调兵力迎敌,除去留守各地的兵力,能够集结起来野战的兵力,我估计大概就是十万人这样,再多就别想了,军队数量跟建奴的相比,根本没什么优势。大家都知道朝廷这边军队连年欠饷,许多士兵穷得家里都揭不开锅了,你们想想经常被拖欠粮饷的士兵会有多少战斗欲望。而建奴一方的军队呢,虽然士兵们工资不高,盔甲之类的作战兵器还得自己备齐,但建奴入关抢掠得到的金钱物资会分相当一部分给士兵们,士兵们的收入比起朝廷的军队不懂高多少倍,建奴士兵们的战斗欲望相当高,两边打起野战来,朝廷的军队在兵力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你们想想哪一边会赢。”萧谨说道。

  “是啊,我大明的军队欠饷严重,能打胜仗才怪了。”洪升感概道。

  “朝廷的军队野战不敌,分兵守城又会兵力不足,容易被各个击破,建奴的军队在关内根本不用担心被歼灭,那还不在关内抢够了,再回去。我估计我们回到福建安平,建奴的军队都还在关内抢掠呢,抢到的物资拿不动了,建奴的军队才回返回关外。”萧谨说道。

  “萧先生说的对啊!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必须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强军的六项要素,里前面四项都要依靠士兵,现在我们大明即使最精锐的九边军队都经常被拖欠军饷,军队战斗力哪里可能会强!”洪升点了点头,说道。

  “那我们大明就这样任由建奴予取予夺?”郑森有些忧虑地问道。

  洪升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没有出声,而是看向萧谨,郑森看到洪升的样子也跟着看向萧谨。

  在两人的注目下,萧谨想了一下,说道:“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放权,朝廷放权给各地的将领或巡抚,让他们自行组织军队围剿流贼和抵御建奴。”

  洪升和郑森听完大为震惊。

  “萧-师-父,这-样最后恐怕会导致唐季藩镇之祸。”郑森愣了片刻后,说道。

  “萧先生,昔日汉唐都是因为放权给地方,最后导致地方的刺史和节度使势力壮大,割据一方的。”洪升跟着说道。

  “你们的担心难道汉唐的统治者不清楚吗?他们也知道,可是没有办法,不放权马上就要灭亡,比如汉朝,黄巾之乱聚众百万,汉廷不放权给各地的刺史,恐怕即刻倾覆,唐朝安史之乱,哥舒翰二十万平叛大军一战损失殆尽,唐廷如不在内地任命众多的节度使,哪里还能平定叛乱,再延续一百五十多年。我知道天子和朝廷诸公不放敢权给地方是怕以后地方尾大不掉,他们也不想想,大明现在内忧外患,能解决眼前问题的方法就得用,犹犹豫豫,瞻前顾后,不敢放权,恐怕连现在的难关都没法度过了,还谈什么以后。”萧谨一字一句地说道,他怕洪升和郑森听不清楚,说得比较慢。

  洪升和郑森听完都沉默了,萧谨说的有道理,现在的难关都过不去了,还谈什么以后。

  “可惜啊!天子和朝廷诸公是不敢放权的,不然将来地方真的尾大不掉,割据一方了,责任谁来承担?”沉默了一会的高升感概道。

  “是啊!都怕将来担责任。”萧谨感叹道,历史上大明王朝就是在君臣都怕担责任的拖延中灭亡了,而且在大明灭亡之后,地方的力量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壮大起来,根本无法抵御入关的清军。

  谈到这里,萧谨三人都清楚大明王朝的内忧外患会继续恶化下去,直至最后灭亡,这个结局实在太沉重了,三人都不愿意说这个结局,只是默默地看初升的旭日。

  “可惜啊!现在明朝是日薄西山,旭日初升的是清朝。”看着初升的旭日,萧谨在心里无奈地想到。

  “洪大人,我们所有的护卫和物资全部登船完毕。”一名穿着白色锁子甲的军官走到洪升旁边,说道。

  “好,马上拔锚升帆起航。”洪升转头说道。

  “是,洪大人。”军官答应一声,转身离开了。

  三艘大船很快拔锚升帆,等了一下,存够风力后,三艘大船缓缓往汉江下游驶去。

  “洪升,我们是原路返路吗?”郑森转头问高升道。

  “不是,我们走水路回去,沿汉江进长江后,再沿长江一路东进,出吴淞口入海,沿海边驶回福建。”洪升说道。

  “哦,那大概要多长时间回到安平?”郑森接着问道。

  “大概要三个多月这样,回到安平估计要到明年三月初了。”洪升估算了一下,说道。

  “要这么久,我们从福建安平上来,到这里也才两个多月,现在回去沿长江顺流而下,还要将近三个多月去?”郑森十分吃惊地说道。

  “郑森,我们从福建安平到南京是走陆路的,现在回去是走水路,不一样,水路要看风向的,顺汉江到武昌,再顺长江而下,自然比逆长江而上要快一些,估计一个月多一点就到上海县的吴淞口了,不过从吴淞口出海之后,不遇到南风的话,速度会慢一些,回到福建安平差不多要将近两个月这样,加起来就是三个多月。”洪升解释道。

  “好吧,我知道了。”郑森有些无奈地说道,他还以为能赶在过年前回家的,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

  萧谨也想赶在过年前回家,不过听完洪升和郑森的对话,他也不抱希望了,他默默转过头看着汉江沿岸缓缓移动的风景。这时,萧谨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一个问题,历史正在不可逆转地朝原来的轨迹前进,明朝的灭亡不可避免,郑芝龙如果仍像原来历史上那样带人去福州投降清军的话,郑氏的力量肯定会损失很大。

  “以我在郑芝龙心里的地位,恐怕很难劝说郑芝龙改变主意,不投降清军,我得想另外一个办法让郑芝龙不被清军扣下才行。”萧谨在心里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