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节
作者:来自远方      更新:2023-06-16 05:16      字数:3431
  沈瑄却不在乎,朱能徐忠等人也是不以为意。高处的燕王正慷慨激昂,讲到最关键处,根本不会注意到沈瑄的动作,面子过不去的大概只有孟十二郎。朱能还颇为关心的看了孟清和一眼,低声对沈瑄说道:“看着不成,你扶着点。”“恩。”沈瑄点头,孟清和再次无语。并非朱能等人神经太粗,只是经常看到沈瑄把孟清和抱上抱下,抱进抱出,习惯了。孟清和受伤之后,已然成为沈瑄随身的“行礼”。行军,抱着。骑马,抱着。扎营,抱着。吃饭,抱着。打仗……好吧,这个没抱着。就算沈瑄想抱,为了小命着想,孟十二郎也抵死不从。有赵大夫现身说法,证明孟同知伤势严重,不宜自己行动。再有燕王发话,务必让孟同知尽快把伤养好,沈瑄整日把孟清和当个娃娃抱,理由正当,师出有名,军汉们不习惯也习惯了。同样身负重伤的前军大将对孟清和的vip待遇很是羡慕,躺在粮车上幽幽看着照顾自己的亲兵,老子被捅了三刀,怎么不见有这待遇?亲兵擦汗,老天哎,孟同知瘦得像个羊羔,还没自己的婆娘壮实,沈指挥单臂托起毫无压力。您老重如磐石,高大威猛,抱着?压不死也得累出病来。躺在粮车上的将领琢磨半晌,只能点头,不再争取改善待遇。这番话传出,军中再无人对沈瑄抱着孟十二郎进出存有异议。但却出现了另一个疑问,孟同知与沈指挥惯常使用的长枪,哪个更轻?几个习惯用枪的燕军凑到一起,掂量了一下彼此的长枪,目光一致落在了孟清和身上。孰轻孰重,了然矣。孟十二郎得知这个结论,良久无语。和一杆长枪比重量?真当他饮风喝露,能被风吹跑?好歹他也是个男人!就算没有八块腹肌,也是威猛的汉子!汉子这一点,沈瑄同意。威猛……再议。燕王讲痛快了,朱高煦和朱高燧带头,再次高呼千岁。看着两个儿子,燕王笑得愈发畅怀。回营之后,燕王下令盘点泗州库仓,得知仓中粮食有限,当即从军粮中拨出一部分补充给守军。反正是从朱允炆手里抢的,借花献佛,完全不心疼。城内守军无不感激,知州以下官吏皆言殿下仁慈。或许是刷名声上了瘾,燕军在泗州休整期间,朱棣亲切接见了里中耆老,并赏赐给耆老酒肉,发下粮食,令耆老带回去发给村人。“殿下仁慈!”泗州父老被感动了,交口称赞燕王仁义,厚道,有高皇帝之风。朱元璋杀官如骂,顺带着鄙视读书人,对普通百姓却仁爱有加。尊敬老者,与民休养生息,建造养济院收容鳏寡孤独和乞丐。即便有好杀之名,许多百姓也念着他的好处。对百姓将自己与老爹作比,朱棣表面谦虚,心中暗爽。这可不是他说的,是百姓说的。燕王有洪武帝之风,善,绝对的大善!朱棣在泗州停留数日,一为拜谒祖陵,二为制定下一步的进攻计划。最终目标是京城,进军路线却有多条。一部分将领认为当取凤阳,以中都同朝廷对抗。另一部分认为凤阳防守严密,应先取淮安。“淮安多粮,下之,可绝朝廷粮道。”沉吟良久,燕王看向始终没出声的沈瑄,问道:“瑄儿以为如何?”沈瑄答道:“卑职以为,凤阳多兵,淮安多粮,攻之不易。不若另取捷径,以下京城为要。”众将面露不解,朱能却很快明白,当即道:“王爷,卑职附议。”沈瑄提议,朱能表态,其他人纵有想法也只能暂时按下,先听燕王如何说,再决定同意还是反对。“瑄儿所言甚是。”燕王笑道,“ 趋凤阳下淮安都非上策。不若乘胜直趋扬州。进攻扬州,京师孤危,必生内乱。且扬州一下,淮安凤阳两地守军必震!”将领们纷纷面露恍然,齐声道:“王爷英明!”朱棣抚龇含笑,有徐增寿和杨铎等人在城内,不生大乱也必定会着上几把火。建文元年五月辛卯,燕军从泗州开拔,为掩真实意图,作势进攻淮安。当时,从山东奔袭而至的盛庸军扼守南岸,备战船数千。燕王采纳谋士意见,令士兵大张旗鼓伐木造船,吸引敌军注意,另派朱能沈瑄等将领精锐西行二十里,以小船过河,绕到盛庸军背后发动突袭。朱能沈瑄过河之后,摸到南军背后,乘夜架起道衍送来的虎蹲炮,对盛庸大营一顿猛轰。炮声一响,燕军立刻举着火把,借木筏和木桥大举过河。为防士兵落水,舟筏皆以绳索相连,火光连成一片,似火龙游江。盛庸军被打了措手不及。夜色中,只能看到无数火把,压根看不到有多少燕军过河。盛庸下令组织弓兵对河中射箭,无奈身后炮声不绝,朱能沈瑄等趁乱冲入营中,军心大乱,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反抗。继续留下,只有死路一条。盛庸满心苦涩,被部下夹着登上小舟,乘夜遁逃。此战,盛庸数万大军尽没,大小千余艘战舰也落入燕军之手。奉命烧船的南军将领被沈瑄一箭射死,手下士卒见到这尊杀神,齐刷刷的兵器一扔,大声喊道:他们知道战舰在哪,马上带路!抄近道!朱能上前拍拍沈瑄的肩膀,“子玉勇猛!”随大军过江的孟清和高举双臂,“指挥雄壮,指挥威武!”朱高煦咳嗽一声,朱高燧一咧嘴,“义兄实乃吾之榜样!”沈瑄手握长刀,表情莫测。砍还是不砍?该砍哪个?见到停泊在水中的战舰,孟清和嘴巴张大,眼睛瞪圆,难怪被沈瑄看成了土包子!不愧是组织起世界上第一支远洋舰队的彪悍朝代,怎一个威武霸气了得!盛庸兵败,战船被夺,燕军顺势攻下盱眙,前进的道路再被扫清。燕王下令全军加快速度,一路急行至扬州城下,摆出阵势,张开炮口,不等攻城,扬州守将吴礼已缚监察御史王彬及指挥崇刚至燕王帐前,举城投燕。扬州一下,各州县闻风而降。燕军连下高邮,通州,泰州等地,建文四年五月己亥,燕军在仪真立下大营,为下江都,秘使南京的细作用间,使言官弹劾江都守将陈瑄。陈瑄被疑,久积的不满一朝爆发,暗中派人联络燕王,愿领舟师一起归燕。那群腐儒整天往他身上泼污水,说他不忠,与燕王暗有联络,天子听信一面之词,要收回他的兵权,召他回京,怎能不使人心寒?不愿坐以待毙,干脆不忠给朝廷看!拼死拼活还要被污蔑,老子受够了!与其白背个罪名,不如跟着燕王一起造反!陈瑄跳槽,燕王自然大喜,搞了这么多动作,在江北扎营不攻,为的就是江都的这支舟师!如今舟师在手,建文帝还有什么办法能阻拦自己过江?闻听江都等地归于燕王,守将集体跳槽,建文帝大惊失色,弹劾江北武将的言官蹦跶得更欢,这群莽夫果然投燕,他们弹劾得没错。可当建文帝问及江边防守时,言官们瞬间哑火。武将没了,谁还能为皇帝打仗?平日里指点江山,打压武将,动不动就要参上一本的文官们,燕王打到门口才发现,没有武将,他们随时可能被燕王揪起领子咔嚓了事。募兵归来的黄子澄当庭大哭:“大势去矣!吾辈万死不足以赎误国之罪!”建文帝比黄子澄更想哭,文臣不堪用,武将纷纷跳槽,如今还有谁能拉他一把?盛庸?徐辉祖?耿炳文?朱允炆很迷茫,他终于明白“孤家寡人”到底是什么滋味了。魏国公府内,徐辉祖放下笔,看着坐在面前的徐增寿,神情复杂。“兄长还没看清天子的为人?”徐增寿冷笑,一条结痂的疤痕横贯左颊,“若非小弟事先得了消息,此时早成刀下亡混。天子为何突然召兄长回京,府外的那些天子亲军又是怎么回事,兄长还不清楚?”徐辉祖苦笑。月前抵京,方知天子欲捉拿徐增寿,结果自己这个四弟胆大包天,和天子亲军动起了刀子,连杀数人,一路逃入魏国公府,捧出高皇帝的丹书铁券,面向皇宫方向而跪,大声道:“天子不恤臣下,听信奸佞之言,任小人摆布,妄杀忠良!”徐增寿这一闹,京中勋贵累积的不满也找到了宣泄口。有铁券的,举着铁券同徐增寿一起跪,没铁券的也要跟着凑一把热闹。加上杨铎等人的活动,京中很快谣言四起。有人说天子被竖儒迷惑,要大杀武将。还有人说天子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看似仁厚,实则要效仿洪武帝对功臣下手。建文帝气得吐血,却拿徐增寿等人没有办法。洪武帝可以出尔反尔,发铁券收铁券跟玩一样,想砍谁的脑袋不耽误。建文帝却不敢。复兴周礼本就为太祖派诟病,再明目张胆的砍了顶着铁券的徐增寿?明摆着扯出小辫子给燕王抓。建文帝对徐增寿实在没办法,只能借口护卫京师的名义把徐辉祖调回来。京中勋贵闹得厉害,放徐辉祖在外带兵,他实在不放心。不能说朱允炆大错特错,但他的所作所为的确给燕王帮了大忙。归根结底,只有八个能够形容,上天不佑,造化弄人。“兄长……”徐增寿还要再说,徐辉祖皱眉打断了他,“不必再说,我也不想再听。擅动铁券是对先祖不敬重。自明日起,你随我一同进祠堂,外边的事不许再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