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节
作者:来自远方      更新:2023-06-16 05:18      字数:3321
  他加班,下边的人也不能偷懒。做不到,拿工资不办事,直接换人。撵回家吃自己还是到纠查贪污腐败的部门喝茶聊天,皇帝说得算。孟清和揣度着皇帝的意图,衡量着没到手的银子,心中实在没底。若是皇帝布置下不可能完成任务,不想找块豆腐撞死,就只能辞官,扛起长枪自请戍边,从头开始奋斗。当然,这是最坏的打算。幸好永乐帝没有太难为孟清和,他交代的事情不多,只有三件。其一,圣驾驻跸大宁期间,孟清和伴驾,陪聊、陪逛、陪办公,同时充当解说及评论员,负责回答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其次,大宁杂造局很好,造出的东西和工匠都很好。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所以,大宁杂造局大使升调入南京军器局,继续从事武器研发工作。副使调任北平,入职北平杂造局。有能力的工匠也分出一部分,到北平杂造局工作。具体名单由孟清和呈报,工匠及家人户籍一概迁移。最后,作为留守后军都督府佥事,孟清和不能只抓大宁的工作。对北平的屯田和移民工作,也要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更要配合沈瑄的工作。永乐帝决定迁都,谁反对也没用。北巡期间,北平行部改称北京行部,于顺天府别建府社府稷,令行部官以时祭祀,足见其决心坚定。行部不断扩建,六部六科将逐步确立,国子监也将在近期建立。如此,北平的耕地人口必须充实起来。直接移民是一个办法,但朱棣从大宁城招抚流户一事上得到了启发,自发开垦荒田和被迫离乡,总有区别。此法在大宁可以,北平为何不行?“卿即为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佥事,当能担此重任。”“臣……遵旨!”艰难说出这三个字,孟清和的心都在淌血。他就知道,被永乐帝夸绝没好事!粮要筹,人要给,最后还得负责解决北平的粮食和人口问题,这是压榨,赤裸裸的压榨!饶是心中拔凉,表面也不能露出分毫,还要表示感激,陛下将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来办,是信任他,是臣子的荣耀,是无上的光荣!光荣之后,孟清和低头,默默流泪。委实太过激动,必须哭一会。值得安慰的是,永乐帝没有区别对待,沈瑄,朱高煦,朱高燧,一个没落,全被抓了壮丁。开平备边,宣府屯田,顺天府开垦荒地,依大宁例招抚流户及化外边民,并以营州诸卫辖开原、广宁二地,为设立互市做准备。一件件摊派下去,孟清和发现,实际上,自己还没被压榨到底。对亲生儿子,永乐帝的手更黑。开原、广宁二地属辽东,却被永乐帝交给朱高燧。一句话,管不好,互市开不成,鞭子伺候。互市一开,不能彻底改变北疆的局势,却也能牵制兀良哈三卫及一定数量的草原部落。有了利益捆绑,再对鞑靼可汗软硬兼施,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瓦剌距离明朝边境较远,且实力不如鞑靼。按照孟清和的思路,先挑硬茬啃,削弱了鞑靼,继续挑拨几下,不用边军动手,草原部落自己就能掐起来。事实上,若非永乐帝露出出兵意向,鞑靼和瓦剌已经打起来了。背着抢劫兀良哈的黑锅,鬼力赤对马哈木恨得牙痒痒。尽管马哈木很无辜,但被鬼力赤派人指着鼻子骂,在草原上散播对他不利的各种言论,以致有部落首领误会他是阴险奸诈背后使手段的小人,拖家带口转投鞑靼,就算是泥人也会喷出火星。一旦鞑靼和瓦剌打起来,再把兀良哈放出去,边军大概只剩下看热闹的份了。孟清和想得不错,也有相当的可行性。朱棣肯定了他的计划,却没有全部采纳。在北疆镇守二十年,永乐帝已经习惯了同这些骑在马背上的勇士对抗。他比孟清和更了解草原上的部落,单靠计谋,可以削弱他们,却不能令他们臣服。只有绝对的实力,才能让这些草原上的雄鹰臣服。即使元朝已成为历史,北元王庭也在捕鱼儿海一战中被灭,战士的骄傲却从未消失。能让勇士低头的,只有实力和强悍。所谓的以力服人,或许会被文人各种批评,但在某些时候,的确比以理服人更加有效。在永乐大帝开设的课堂上,孟清和扎扎实实的上了一课。同堂听讲的,还有沈瑄和朱高煦兄弟。朱棣不是真的不讲道理,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他也愿意拿起儒家的教条,给天下树立起泱泱大国风范。有风范不假,却不意味着他会在原则性问题上做出让步。一点也不行。按照朱棣的思维,道理可以讲,以理服人也行,具体如何操作却要由他来决定。这个思想,由洪武帝开创,永乐帝发扬,虽然随着文臣的崛起而发生了改变,其真髓却始终未变。铮铮铁骨,永不弯折的脊梁。这就是将一个王朝推向巅峰的王者,继朱元璋之后,开创了封建王朝最后辉煌的永乐大帝。此刻,孟清和突然觉得,被朱棣坑几回算不得什么。即使再被压榨,最终得益的也是这片土地,这个国家。瞬间的思想升华,让孟清和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突然有了如此高的思想觉悟,很重要的一点,要归于永乐帝的演讲水平不断提高。听着他的发言,想不热血澎湃都难。孟清和是这样,朱高煦和朱高燧也一样,连沈瑄都受到了影响。离开燕王府,孟清和没有马上返回宅邸,而是策马走在北平街头。闻名后世的紫禁城尚未建成,燕王府和三司衙门是城内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九门之内,行市街巷,远不如南京繁华。城外,农户和屯田的边军行走在阡陌之间。大漠孤烟,并不遥远。可以想象,为何永乐帝提出迁都,朝中会有那么多的反对之声。孟清和下马,从路边买了十几张麦饼,分给跟随他的亲卫。“我要出城走走。”简言之,中午饭没着落了,吃饼扛着吧。在城门前验过腰牌,孟清和策马奔驰,风吹过面颊,脑子放空,各种思绪都离他远去,留下的只有畅快。亲卫看到孟伯爷突然策马狂奔,心惊之余,立刻挥舞马鞭,紧跟了上去。跑了一段路,忽然有骑兵从身后追上。比起孟清和的半吊子骑术,来人好似天生为骑兵而生。马蹄声和卷起的沙尘引起亲兵的注意,这里距离北平已有一段距离,偶尔会遇上边军哨骑。前段时间,还有小股的鞑流窜,不得不提高警觉。马蹄渐近,孟清和放慢速度,回头望去。枣红色的骏马,绯色麒麟服,行动间,如破开朔风的长刀。孟清和停下了。策马回身,等着来人。待到马近时,突然手指放到唇边,打了一声呼哨,胯下战马得令,发足前奔。枣红色的骏马愈发兴奋,嘶鸣一声,撒开四蹄,紧追不放。马上的沈瑄无奈,孟清和却笑得开怀。他很少有如此肆意的时候,和沈瑄赛马,更是从未曾想过。不愿服输,带着固执和坚持。这样的孟清和,才最真实,也最令人移不开目光。两匹马几乎并驾齐驱,不一会,就将亲卫甩开一段距离。不是边军骑术不好,实际上,有一个算一个,军汉们的骑术全都超过孟清和一大截。无奈战马不够给力,底盘不能比,卯足全力,双翼机也追不上喷气式战斗机。孟清和知道沈瑄在让着他,跑过一段距离,开始放慢速度,战马甩了甩脖子,在草地上踱步。“不跑了?”“恩。”回答之后,孟清和愣了一下,看向沈瑄,这问题,貌似有歧义?沈瑄神色如常,俯身拍了拍战马的脖颈,继而眺望远处。地平线上,日头西沉,照亮一片火红的晚霞。成群的牛羊,仿佛拢上一片红色的光晕,随着光线炽热和减弱,变成草原的一抹剪影。有牧民在唱歌。靖难中,为安置来投的草原部落,朱棣下令,在怀来所以南设立守御千户所。随着内附的部落越来越多,燕军骑兵不断壮大,守御千户所也从一处增为三处。夏收后,牧民们和边军一同种植耐寒作物,储备牲畜过冬的草料。春季到来时,总是能看到如云的羊群散布在草原上,啃食青草,长得膘肥体壮。难怪朵颜三卫希望能获得大宁之地作为草场,好的地盘,谁不想占?从来归的怯烈帖木儿,哈剌脱欢李剌儿口中可以得知,草原上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自他们的部落内附,并得千户百户等官职之后,隔三差五就有草原上的朋友托人带话,希望能内迁。自三月至今,经怯烈帖木儿牵线搭桥,已有伯帖木儿,阿卜都罕,脱脱不花驴驴等率部落来归。部落从百人到千人不等,如阿卜都罕,不只部落内附,所居的塔滩之地也献了上来。阿卜都罕的部落是蒙古化的西亚人,与瓦剌情况类似。之前,怯烈帖木儿求见朱高煦,言有要事禀报,即为此事。对于这些部落的内附,明朝是欢迎的。欢迎归欢迎,除了自带地盘的阿卜都罕,其余人的安置却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