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节
作者:来自远方      更新:2023-06-16 05:19      字数:3529
  “一次不成,可二次,三次。贸然行事,殿下身陷险境,北疆烽火再起,臣万死难辞。”朱高煦知道,孟清和这些话不只是对他说的,更多是向父皇表明态度。他庆幸自己不再如四年前鲁莽,否则,今夜必定会着了鞑子的道。杀戮终于停了。鬼力赤没有下令留活口,因为没有必要。这些偷袭者的长相就是最好的证据,他们来自瓦剌。接到宣府送来的急报,孟清和敲敲脑袋,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准备的后手没有用上,马哈木却主动凑上来帮忙。但是,鬼力赤却忍怒将这件事压了下来,没找上门去,也着实令他刮目相看。看来,想做一只合格的黄雀,还要继续努力。十二月下旬,北疆一带出现了短暂的和平。鞑靼游骑不再骚扰边境,瓦剌被鞑靼拦着,也极少出现在边境。鞑靼可汗鬼力赤给永乐帝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国书,各种赞扬,佩服,夸奖。看完之后,朱棣立刻搓胳膊。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他怎么从没发现鬼力赤是个这么感情丰富的?朱高炽再次被叫到奉天殿听政。由于长时间坐着读书不运动,宫中的伙食也有严格定例,不可能让世子一天三顿的小米粥高粱饼子,朱高炽的体重很有反弹迹象。朱棣实在有些看不下去了。再不待见,也是自己的儿子。道衍被召至宫中为世子讲学。朱棣临朝,也会把朱高炽叫上。不论其他,从文华殿到奉天殿,一个来回,再站上小半个时辰,多少也能增加一下运动量。宫中的变化让支持朱高炽的文臣看到了希望。借宫中赐宴之机,又提立太子一事。朱棣没太大反应,朱高炽却想立刻晕过去,要么就抄起板砖把说话的几个都拍死。父皇对他的态度刚有缓和,就来这么一手,到底是在帮他还是害他?!第一百三十二章 做一只合格的黄雀二皇帝不说话,世子的表情却像是要杀人。出言请立世子的几名翰林尚不知自己闯了祸,在背后狠狠给了朱高炽一刀。朱棣的态度已渐渐有了软化迹象,如果朱高炽继续示弱下去,不是没有翻身的机会。无奈,宫中的举动给了文臣们错误的信号,才出现宴会上这一幕。朱高炽很冤。他的确想当太子。身为皇帝的儿子,没人不想,他的弟弟也一样。太祖高皇帝有二十多个准继承人,仍旧尊奉立嫡立长的规矩,先立长子。长子死后,将皇位传给了长子的儿子。虽然朱允炆最后被叔叔抢了皇位,但是立嫡长的传统仍在。永乐帝只有三个儿子,抛开皇帝的个人喜好,从传统和继承制度来看,朱高炽的机会最大。受太祖高皇帝喜爱,是洪武帝亲封的燕王世子。年少时曾同建文帝一起在宫中读书,为人性格谦和,不像老爹和两个弟弟一样动不动就喊打喊杀,成功获得了文臣的好感和支持。北平守卫战,更为他累积了战功。朱高炽的政治资本不可谓不雄厚,底气不可谓不硬。综合各种因素,就算老爹不喜欢他,有朝臣的支持,他成为皇太子的可能性也远远高于两个弟弟。被徐皇后提点几次,朱高炽认真反省过。原本是自己想差了,严重忽视了父皇的性格,致使靖难期间有所改善的父子关系降入冰点。可等朱高炽彻底想通,试图改变现状时,却是无处着手。支持他的人,却一次又一次的成了他向目标前进的绊脚石。不能说文臣们做错了,只能说他们不了解朱棣,不清楚一个敢举旗造反,抢了侄子皇位的天子是何等猛人。软着来,徐徐图之,或许还有希望。着急上火,隔三差五蹦跶一下,纯属于拿着小棍去戳龙身上的逆鳞。一下没戳成,再戳,继续戳。以为自己是英雄,梦想着拥立之功,殊不知龙头已经转了过来,张开大口,利齿森森,随时能将敢惹他的蝼蚁撕成粉碎。朝中有不少聪明人,但在利益和权利面前,能保持清醒的却不多。如解缙,黄淮,甚至是胡靖,偶尔也会动摇一下。如果不是杨士奇适时的拉了一把,或许也会脑袋发热和解缙凑到一起。大殿之上,天子端着酒杯,自斟自饮。郑和想上前接过酒壶,却被挥退。郑公公都吃了挂落,旁人更不敢触霉头。宦官宫人小心翼翼贴墙站,走动间也尽量不发出声音。大臣们也察觉到情况不对。脑袋一根筋,也该想到天子是在不满了。请立皇太子的翰林拱手站着,皇帝一直不说话,只能保持姿势一直罚站。黄淮想起身求情,却被解缙和杨荣联手拉住。这个时候站出去,非但救不了两个翰林,反而会惹火烧身。正月里,天子不会动手杀人。最坏的结果,同之前被下放的给事中一样,大山支教或戍边充军。即使天子一定要杀人,也不会马上举刀子,至少要在殿试之后。期间努努力,拖到秋后,可运作的地方更多。文臣不敢出言相帮,武将则是不愿。朱能和徐辉祖一向不搀和皇家内部的事。老资格如张玉,谭渊,李彬等都不在了,余下能说得上话的,如淇国公邱福,同朱高煦的关系更好。五军都督府内,凡是燕军出身,同样更看好朱高煦。一起打过仗,上过战场,这样的交情,不是朱高炽能比。徐增寿没出声,三个外甥中,他更喜欢朱高燧。对朱高炽和朱高煦的争夺,他同徐辉祖的观点一样,不偏不倚,反正哪个登上皇位,他都是皇帝的亲舅舅。曹国公李景隆更不敢说话,长兴侯耿炳文,都督平安也是一致保持沉默。天子在大宁遇刺,锦衣卫无端包围府邸,左都御史陈瑛屡次弹劾,让这些建文朝的旧臣奉低调为圭旨。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出头。如若不然,还能如何?李景隆绝食未死,好歹同皇帝有亲戚关系。不被皇帝所用,也能当个富贵闲人。耿炳文辞爵,平安乞骸骨,皇帝都没有批准,却比准了他们的上疏更让人糟心。盛庸致仕,天子倒是准了,官印交出去也没能得个善终。陈瑛始终揪住他不放,想起来就参他一本,为保全家人,也为憋在心中的一口气,盛庸在家中自尽。逼死了盛庸,陈瑛也没打算放过盛庸的儿子,最后是徐辉祖开口,整件事才告终止。盛庸的死给平安等人敲响了警钟。今日的盛庸,会否就是明日的自己?耿炳文和平安私下里都在琢磨,是不是也预备根绳子,准备一壶毒酒,再磨磨刀,选个良道吉日去见太祖高皇帝。可无缘无故的自尽,同样会成为御史弹劾的借口。没犯罪,不心虚,上什么吊,抹什么脖子?活够了?不管旁人信不信,反正陈瑛不信!天子也未必会相信。活着提心吊胆,想死也没那么容易,耿炳文和平安愁得眉毛能夹死苍蝇。唯一活得还算滋润的,大概只有绝食十天都没上西天的曹国公。耿炳文的长子仍在诏狱关着,托了锦衣卫指挥使杨铎,父子俩才见上一面。耿璇没受太多罪,大宁行刺一事本就同他无关。但抓人的命令是天子亲自下的,不等朱棣松口,人是不可能放出来的。耿炳文历经三朝,从种种迹象,隐约猜出今上此举恐怕另有深意。若他猜测属实,儿子最好的下场就是被发边塞充军。最坏的结果,耿炳文不愿意去想。但事情是不想就不会发生的?耿炳文捏紧酒杯,力气大得几乎能把杯壁捏碎。殿中的气氛陷入僵窒。这次,皇长孙没能及时出现,却有徐皇后身边的宫人迤行入殿。宫人手中托着精美的菜肴,依次奉到朱棣面前。三盘菜,全部出自世子妃和两位亲王妃之手,徐皇后特意令宫人奉上。“哦?”朱棣放下酒壶,拿起筷子,一盘盘尝过,指着最先奉上的一盘,道:“这是世子妃做的?”“回陛下,正是。”“送去给世子。”“是。”三个儿媳手艺都不错,朱棣的脸色总算有了些许缓和,夸赞了三个儿媳的孝顺,额外夸奖了世子妃的贤德。听着老爹的夸奖,朱高炽的额头却在冒汗。心中打鼓,也得起身代妻子谢过父皇夸奖,坐回去,拿起筷子,将盘子里的菜全部吃净。天子心情好转,终于大发慈悲,没有叫人把罚站中的几个翰林拖下去。对此,殿外的大汉将军很是失望。几个翰林回到座位,内袍已被汗水打湿了。奉天殿中发生的事很快传入坤宁宫。徐皇后看向端坐在侧的三个儿媳,目光最后落在世子妃身上,温和中带着一丝复杂。比起几个月前,世子妃的确是长进了不少。宫宴结束后,朱棣摆驾坤宁宫。心中有事,朱棣总是会找徐皇后商量。宫中美人不少,真正能被朱棣放在心中的永远只有徐皇后一个。朱高炽回到文华殿,没去见世子妃,而是去了侧妃的偏殿。“下去吧。”听到宫人回报,世子妃坐在梳妆镜前,取下九翚四凤冠,抚着冠后七翟,沉吟不语。何时,她才能戴上九翟的九翚四凤冠,甚至是,象征皇后的双凤翊龙冠?宫灯映亮内殿,世子妃独坐许久。看着铜镜中依旧年轻的面孔,面上的笑容端庄而娴静。永乐二年正月癸卯,天子敕谕天下文武诸司,惟事天以诚敬为本,爱民以实惠为先。令京内外各府州县宣明教化,以春时农作方兴,宜各究心务实,申明教术,劝课农桑,问其疾苦,恤其饥寒,革苛刻之风,崇宽厚之政。敕令下达,又召六部天官西暖阁问话。等人到齐,没有一点过渡,开口第一句就是,“朕近闻六部弊政甚多,此皆官属不职所致。”奉旨听宣的六部天官顿时面如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