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节
作者:来自远方      更新:2023-06-16 05:19      字数:4100
  敕令下达,孟清和总算能安心了。发了奖金,加了荣誉职称,不用被文官整日惦记着捞过界,又能回到大宁,永乐帝果然说话算话,纯爷们!白彦回身上不只带着给孟清和的敕令,还有召朱高煦和朱高燧回京的诏书。徐皇后千秋节将至,天子有意将儿子都叫回身边。儿子不在身边这么久,总是想念。沈瑄本也在内,无奈北京实在离不开他,他要是走了,袁容又得累趴下。朱棣实在没办法,总不能让大闺女再为了驸马到自己跟前哭吧?不能把义子召回来,干脆多发赏赐,老子愿意给,谁也管不着!赏银抬进府,沈瑄面相南京方向顿首,“臣叩谢天子圣恩。”双目微红,真挚感情流露。不用多说,传旨的内官定能将定远侯的忠心和孝心带到皇帝皇后面前。沈瑄得的赏赐极为丰厚,单赐银就有五百两之多,彩币宝钞更是论打装箱。拿起一枚分量十足的银锭,孟清和忍了几忍才没咬个牙印上去。人和人果真是不能比,所谓“义子”和“臣子”的差距,就是这么明显。孟伯爷捧着银子做沉思状,沈侯爷自然而然的误会了,点了点装银锭的匣子,“十二郎喜欢,便收着。”“我收着?”孟清和怀疑自己听错了,五百两,不是五两,让他收着?“有何不可?”沈瑄一身公服,绯色衣袍,更衬得他面如冠玉,俊雅非凡,俯身,手指擦过孟清和的下巴,“你我情分,理当如此。”孟清和:“……”谁再和他说古人含蓄,绝对一板砖拍过去!敕令送达北京,白彦回没有停留,立刻赶往宣府。鞑靼和瓦剌开战之后,宣府边军加强了边塞防卫,开春前建造的地堡,了望墩台和敌台都派上了大用场。朱高煦将主要的练兵和防卫工作都推给郑亨,自己带着亲卫和边民军汉成日下田劳作。与此同时,仿照大宁城的模式,招收流户,吸收早年间离散的军户,接纳愿意内附的草原牧民,以奖励激发杂造局工匠的工作热情,各项安排专人负责,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去年开垦出的荒田都撒下了麦种,冬日里荒芜一片的土地,逐渐被葱绿所覆盖。地堡墩台连成一片,新垒砌的城墙散发着泥砖的味道,城中的青壮背起长杆,拿着棍棒弓箭,主动同边军一起巡逻。边民到城外樵采时,也结成了最少五人的队伍,发现鞑子立刻示警,炮口和弓弩立刻张开。威慑力丝毫不下于开平诸卫。自草原陷入战火,北疆都是如此防卫。除少部分鞑子伤兵和离散游骑,大批的鞑子骑兵从未敢靠近宣府十里。朱高煦向老爹证明,他有能力守卫一方,御敌于国门之外。他也可以像普通军汉一样屯田种地,和糙汉子一起蹲坐在田边,捧着大碗,大口咬着杂粮饼,丝毫不见皇子的傲气。白彦回找到朱高煦时,他正敞开衣襟,大口喝着凉水。好一会,白公公才认出眼前这位是汉王殿下,眼睛瞬间瞪圆,表情很是难以形容。见朱高煦看过来,白彦回忙行礼道:“参见殿下。”朱高煦挥挥手,让白彦回起来。“白公公到此所为何事?”“回殿下,陛下有旨,宣殿下回京,共祝皇后殿下千秋。”听到父皇召他回京,朱高煦面上现出一丝犹豫。换成以往,能被父皇召回京,他定是会马上打点行囊,快马直奔南京。但是现下,他发现自己舍不得这里,舍不得他亲手开垦出的麦田,舍不得这貌似苦寒的生活。朱高煦摇摇头,脑袋被石头砸了吗?事实上,脑袋被砸的不只是朱高煦,白公公到广宁传旨时,朱高燧也不愿离开。广宁和开原互市已初具规模,每逢月初和月中开市,往来人流穿梭不息,一次比一次热闹。起初,市场中多是牲畜木材交易,近期多了不少女真和蒙古人的摊位。造船所需的木材,边军急需的马匹,粮食,香料,皮毛,药材,基本都能在市场中找到。除了鞑靼和女真,零星有回回和其他番邦商人出现在互市中,手中拿着从城门处取得的腰牌,行走在摊位间,挑选货物,询问价格。朱高燧同大宁镇守刘真商议之后,采纳孟清和的建议,设立了专门的收税司,凡是在互市中交易的,无论是谁,都要交税。大臣收税需要请示天子意见,天子不批只能按下。朱高燧没有这个顾虑,按照兴宁伯所言,明朝商人小贩赶集摆个摊位还要交上两三文,外人到明朝的地界做生意,无论如何,交易所得税,摊位费,卫生管理费,等等等等,一样都不能少。看过孟清和列出的单子,朱高燧如醍醐灌顶,猛拍大腿。单子上的条目,林林种种加起来够得上一部市场管理条例。同兴宁伯递来的单子相比,自己之前定下的试行之法简直该揉成团,丢进火盆烧掉。偶然机会之下,这份单子的抄录本落在了北京户部尚书郁新的手里。郁司徒看过之后,惋惜道:“以兴宁伯之才,不到户部任职着实是可惜了。”能得郁司徒这句评语委实不易,孟清和事后得知,不免惊讶。不是说文臣都不待见他?原来并非如此。不管朱高煦和朱高燧多舍不得放下手里的工作,老爹命令下达,都必须立刻收拾行礼,回南京庆贺徐皇后的生日。朱高燧先行一步,临走前不忘将自己从互市淘换来的好东西分出一半,派人带给朱高煦,添入送给徐皇后的寿礼礼单。亲娘的礼物有了,给老爹的礼物是不是也该备好?无奈兄弟俩一时疏忽,全都忘记了这茬。毕竟过生日的是娘亲,不是老爹。对儿子的差别待遇,永乐帝会作何反应,只有等兄弟俩回京之后才能得知。值得一提的是,朱高燧的礼物中备有两艘福船模型,即使是缩小版,船身也足有一米见奇。自孟清和同他讲过海外异邦的故事,朱高燧就时刻惦记着那片神奇的土地,朱棣下令造海船,他更是比谁都积极。在同孟清和,朱高煦的通信中,朱高燧也时常提及此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想出海的意愿。朱高煦对此不置可否,但在回信中,也不免对海外的世界产生了几许向往。孟清和则在想,如果郑和的船队里多出一个朱高燧,船队的路线或许会做出不小的改变。郑和出海,只为完成皇帝命令。朱高燧则不然,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孙子,永乐帝的儿子,开疆拓土,扬大明国威已是深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若是再加上一个朱高煦,或许美洲那片广袤的土地就没哥伦布什么事了。孟清和四十五度角望天,霸气侧漏,横跨大洲,似乎也不是不可能。好吧,他苏了。穿越此等神奇的事都能发生,苏一把,也能说得过去吧?永乐二年三月甲辰,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奉召还京。朱高煦的队伍途经北京,特地派人给沈瑄和孟清和送去两份厚礼。去人回报,兴宁伯已动身前往大宁,礼物交给了定远侯,朱高煦点头,没有停留,下令队伍继续前进,务必在徐皇后千秋节前抵京。做这件事时,朱高煦没有刻意避开白彦回。他与孟清和做笔友的事,老爹知道,宣府和广宁开原能有今日,兴宁伯同样功不可没。道衍讲给孟清和的道理,同样被透露给了朱高煦。与其藏着掖着,不如一切摊开。何况,有无孔不入,爱好趴房梁的锦衣卫,在老爹跟前,一切秘密都不再是秘密。收到朱高煦的礼物,孟清和已在大宁城。大宁的练兵和屯田都有专人负责,春耕正有条不紊的展开,集市扩大了估摸,城内开起了数家客栈,路旁多出了许多卖吃食的摊位。按照都事呈报,许多到开原和广宁互市交易的草原部落都会途径大宁。大批的人流涌入,客栈和饭馆自然应运而生。食物不图精致,只重分量和味道。尤其是军汉拳头大的馒头,两和面的饼子,大块的烤肉,还有能长期保存的咸肉最受欢迎。许多以马匹交易的小部落,在大宁遇上合适的买家,当场便会交易。上马,中马,下马,可换茶,钞或绢布,各有定额,多者钞千贯,少者只绢布一匹。从军到民,从农到商,大宁城里几乎找不出一个闲汉。孟清和回到大宁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今年的屯田和练兵事宜,然后按照名单逐个认人。遇上差事分派不当的,偶尔提点几句。几番下来,不说马上同下属打成一片,至少要让这些新人知道,自己这个大宁镇守不是摆设。期间,一批犯官被发到大宁诸卫戍边,其中就有因弹劾沈瑄袁容,被迁北京行太仆寺养马的前户部右侍郎李文郁。由于行太仆寺人员满额,实在没有多余的地方给他安排,经上报,李侍郎被发来大宁。开平卫和全宁卫都有马场,正好缺人。告状?说地方不对?谁理你。只要在行太仆寺挂了名,在哪养马不是养?于是乎,李侍郎一路向北,最终在全宁卫落户。同批被发戍边的,还有狭西按察副使王煜和江西按察司副使梁成,两者的罪名都是惟薄不修,不能正家,失风宪体。简单总结一句话,生活作风有问题。普通官员被御史弹劾此类问题,顶多罚款丢官。换成这两位,直接被发戍边。谁让他们在按察使司工作?本身负责刑名诉讼事务,肩负监察地方官员之责,还犯了这样的错误,分明是知法犯法,定然罪加一等。梁成暂且不论,王煜被参奏的原因,却是因他娶了属官司狱之女为妻,有失风宪。处理的结果,先是下狱,因皇后千秋将近,免死,充军戍边。上诉?娶老婆也没妨碍谁?不好意思,娶的老婆不对,就是最大的罪名。由此可见,真爱无敌的说法在明初绝对说不通。敢以身试法,下场绝不会多好。想想自己和沈瑄的关系,摸摸后颈,孟清和咬牙,家里有免死铁券,脑袋应该不会掉。又有朝堂上的铺垫,永乐大帝应该不会食言。万一事不可成,顶多再去戍边!永乐年有很多仗打,早晚有起复的一天。除此之外,名单上还有因私下收礼,被人告发的前福建行都司都指挥佥事刘达。为了政绩,以亲信用银诱民交易,使之犯法的给事中丁琰。看到这位被发戍边的因由,孟清和不免咂舌,所谓的钓鱼执法,原来古已有之。但这位显然是为了政绩不要命,忘记自己在谁手底下干活,官没升成,反而直接被锦衣卫捉拿。永乐帝亲言,“古人治天下,无非公平正大之道。今此辈小人但图邀功,假令民畏法反执阴诱者送官,不顾枉陷良善,不肖刻薄如此,当以诬民之罪严惩不贷!”这段话,明明白白的记录在卷宗之内。合上卷宗,孟清和深吸一口起,无论后世人如何评价朱棣为人,但是仅凭他为政期间所行,便不愧为继朱元璋之后,将大明带上巅峰的永乐大帝!孟清和一边感叹,一边思索该如何安排这批犯官,让他们能够在大宁发光发热。殊不知,一封弹劾他的奏疏,已经通政使司封存,送入皇宫。弹劾他的不是别人,正是自朱棣登基以来,将无数官员拉下马的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第一百三十五章 飞来横祸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