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节
作者:来自远方      更新:2023-06-16 05:19      字数:3112
  不久,掀桌声响起。最后,皇帝的挥鞭声重现江湖。等到沈瑄状若无事的出了西暖阁,暖阁里几乎像台风过境,连条完整的凳子腿都找不到。徐皇后得知消息,遣人给挨了鞭子的三个送去伤药,随后移驾文华殿,亲自去看了没挨鞭子的朱高炽。母子俩也进行了一番长谈,朱高炽不只眼圈红了,还哭了一场。心软之下,徐皇后又分别召见了世子妃和世子侧妃,看到被世子妃一同带来的朱瞻基,徐皇后到嘴边的话又咽回去半截。既不愿意听,她又何必多说,是好是歹,就看自己的造化吧。永乐二年五月庚寅,天子下旨,封皇长子朱高炽为平王,享双禄,册世子妃为平王妃,立平王长子朱瞻基为王世子,享亲王禄,仪仗比亲王。以山东为平王封地,享赋税,特许不就藩。以宣府为汉王封地,开原为赵王封地,令汉王节制宣府,开平,大宁边军,赵王节制辽东诸卫。设平王官属,改北京刑部郎中王钟为平王府左长史,刑部主事尹昌隆为平王府右长史。设汉王官属,改礼部郎中汪原进为汉王府左长史,升工部主事程石琮为右长史。设赵王官属,改兵部郎中顾晟为赵王府左长史升,工部员外郎卢盛为右长史。令汉王赵王即日归藩,无圣意,不入南京。同时下令,诸王子未受封爵者,可上表请封世子,其余众子,满十岁者,请封郡王。改封懿文皇太子第四子允熙为瓯宁王,以奉懿文皇太子之祀,诏告天下。升定远侯沈瑄为定国公,仍镇北京。兴宁伯升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赏银百两,念靖难功,赐姓朱。之前的一系列封赏,多少在意料之中,轮到自己,孟清和完全没反应过来。赐姓?张辅都没这待遇,怎么就轮到了自己?到底怎么回事?“养伤”中的的侯二代斜靠在榻边,单手撑着下颌,长袍的领口略微松开,修长的手指擦过孟清和的嘴角,笑得愈发迷人。“十二郎猜猜看?”孟清和:“……”不考虑后果,他当真很想咬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北归一天子赐以国姓,对臣子而言,是莫大的荣耀。有再多疑问,也要暂时压下,先领旨谢恩,叩谢圣上,再到有司办理相关手续。被永乐帝赐姓的人不少,如郑和,白彦回。被改名的也不缺,如杨荣。但自永乐帝登基,被赐国姓的,满打满算,孟清和是第一个。沈瑄的父亲沈良,同太祖高皇帝诸多义子一样,都曾改姓朱。洪武帝定鼎天下,念及亲亲之情,令诸义子复宗祠,改祭祀,归本姓。但其本质上,已同一般的勋贵完全不同,仍能算入皇室成员。孟清和得赐国姓,虽和沈瑄情况不同,实质上的好处也绝非普通的升官封爵可比。没国姓,封爵也是合同工。有了国姓,不犯大错,就相当于捧上了铁饭碗。听完道衍的一番宣讲,孟清和的表情有片刻呆滞。道衍捻着佛珠,笑得无比高深。孟清和捧头,很是纠结。因在沈瑄嘴里没问出答案,才趁着北归之前来见道衍,讨个主意。结果来了还不如不来,问出的答案,当真让他压力山大。可以想见,这份荣耀背后会有多少人对他羡慕嫉妒恨,从身后飞来的小x飞刀绝不会少。加上和汉王赵王的关系“莫逆”,如陈瑛一般挥舞着拳头欲将他打倒的正义人士,绝不会少。粗略估计,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他就是个靶子,明晃晃的,等着拿刀戳。看来,和宦官锦衣卫结下深厚的友谊是必须的。甭管身后名声如何,保住脑袋护住脖子才是根本。佞臣,奸臣。四个大字早就刻在了他的脑门上。孟清和撇嘴,既然都盖了戳,还用得着东想西想?只要永乐帝要用他,自己也谨慎些,不犯太大的错误,谁想揪他的小辫子,找他麻烦也不是那么容易。大不了剃光头,没头发,还怎么揪!参考一下道衍的形象,顿时打了个激灵。光头形象,委实太考验头型,还是不剃的好。两人说话时,一个从三头身长到四头身的小沙弥提着水壶走了进来。孟清和瞅瞅道衍,大和尚八风吹不动,眯眼看着小沙弥摇摇晃晃的走着,丝毫没有帮忙的意思。压榨童工啊!孟清和实在看不下去了,站起身,从小沙弥手里接过水壶,又从怀里取出个荷包,背着道衍,塞进小沙弥的手里。眨眨眼,国公府的糕点,一般人吃不到,小师傅快去和好朋友分享一下。小沙弥捧着糕点,笑着点头,圆脑门大眼睛,嘴里缺了两颗门牙,怎么看怎么好玩,无比的讨人喜欢。用了十二分的力气,孟清和才勉强控制住爪子,没在白面团子上捏一下。转头鄙视道衍,从上回见这个小沙弥,这么长时间,个头才长了这么点,一定是被大和尚压榨所致!“了悟有慧根,需多加磨练教导。”道衍捻着佛珠,语气颇为惋惜,“徒儿也有慧根,若是能放下尘俗,同贫僧一起出家,他日必能有大成。”打住!孟清和立刻后退一步,表情无比严肃,坚定摇头。他还有大好人生,有美人相伴,脑袋被门板夹了才出家当和尚。再者说,永乐帝都下令大和尚还俗了,别看还剃着光头,烫着戒疤,穿着僧衣,度牒都没了,还慧根什么慧根?“在下多谢大师解惑,就此别过,他日再见。”见道衍很有长篇大论的架势,孟清和自知不能多留,立刻脚底抹油。他没出家的兴趣,一点也没有!“好徒儿,”道衍叫住了孟清和,“且记为师一句话,前路多艰,需保持本心不变,忠君恤民,必能跨越万难。”孟清和停住脚步,真心诚意的向道衍行礼,“多谢大师。”道衍微微一笑,小样儿,以为师几十年的道行,还降服不了一个徒弟?孟清和自然不知道衍在想什么,如果知道……又不能对这和尚怎么样,该谢也要谢。一则,道衍为他指点迷津,实是出于好意。二则,和旁人辩论,他多少还有胜算,和道衍?基本只有被虐的份。识时务者为俊杰,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政治考验和朝堂斗争,孟清和十分清楚,有些时候,就该拉下脸皮俊杰一回。离开道衍寄居的僧院,不出意外,见到了等在院门前的小沙弥。四头身旁边还站着两个三头身,见到孟清和,都中规中矩的合掌,“谢过施主。”一个三头身嘴边还沾着点心渣,孟十二郎反射性朝怀里摸,什么都没摸到,尴尬的笑笑,下次一定多带几包!和尚吃素,小沙弥自然也尝不到肉味。想想三头身像个圆兔子似的抱着白菜啃,捂脸,泪目,于心何忍!孟清和咬牙,要不要给寺院捐赠个专做点心的膳房?以自己的家底,完全不成问题。不过,寺庙接受这样的捐赠吗?同三个小沙弥道别,孟清和怀着心事走出了山门。殊不知,在他离开后,永乐帝推开侧门,出现在了道衍的僧房中。道衍仍是双目微合,捻着佛珠,念着心经。朱棣却是表情严肃,眼中偶尔闪过一丝复杂。瑄儿坦言时,他起过杀心。若非道衍进言,刀子已经落下去了。如今来看,成全了瑄儿,也未尝不可。虽说是成全了,可想起某个熊孩子,朱棣又开始手痒,果然应该叫到宫里再抽一顿!坐到蒲团上,看着一脸泰然的道衍,朱棣突然气不打一处来。道衍睁开眼,“阿弥陀佛,时辰已到,贫僧该去翰林院了。监督解学士修书,乃陛下委以重任,贫僧定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所托。”简言之,他要换衣服上工了,工作是陛下安排,绝不能有丝毫懈怠,实在没时间接待陛下您了,还请陛下恕罪。朱棣:“……”这和尚是故意的?绝对是!永乐二年六月,宁王世子朱盘烒,周王世子朱有炖来朝。宫内设宴,尚未离京的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定国公沈瑄皆在席,出乎预料的是,宫宴中竟然还有孟清和的席位,就安排在沈瑄下首。内侍引领孟清和就坐,一瞬间刺过来的目光,几乎把孟清和扎成筛子。饶是抗压能力再强,也免不了手心冒汗。内侍到伯爵府宣旨,孟清和以为是普通的宫宴,根本没有细想,不想却是皇室的家宴。大殿中,除了皇帝皇后,就是皇子公主,藩王世子,驸马仪宾。沈瑄是皇帝的义子,自然算永乐帝自己人,自己在这,算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