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节
作者:来自远方      更新:2023-06-16 05:23      字数:3295
  洪武帝的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到北疆西南的不在少数,中途改封者不下五人。定国安邦,戍边守土,保朱氏江山,这是大明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国策。不能承担重责,或是做得太好,需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都能成为朱元璋调动儿子工作的理由。至于儿子过得好不好,是不是能适应当地气候,基本不在洪武帝的考虑范围之内,或是所占的比例相当小。反正老子的儿子多,这个不行,再换一个就是。亲儿子不行,还有干儿子。总之,坑挖了,就不会缺萝卜。历史上,永乐迁都之前,北平基本和繁华不沾边,与蛮荒之地没多大区别。西南各府州县更是如此。凭空一声炸雷,出现孟清和这个变数,北平大宁宣府等地才逐渐繁荣起来。紧邻老挝安南等番邦的广西云南诸州府也有了起色。天子将平王从山东改封西南,或许是朝廷想要搞西南大开发,继广西云南之后,发展一下普安州等地的商业和农业,顺带锻炼一个儿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称得上是一件好事。但是,平王改封的旨意是同谷王被废,曹国公被夺爵的圣旨一同下达,其中深意就值得推敲了。莫非皇帝不是要锻炼儿子,而是平王无故犯了事,被谪去西南劳动改造?结合汉王赵王被召回京,有人猜测,天子是要立皇太子,恐怕还要废长立幼。今上登基以来,一直未立皇太子,朝臣的上疏都被打了回去。这一次,莫非是要定下来了?所以才把平王远远的打发到西南,把汉王和赵王召回南京。“天子属意的是汉王还是赵王?”“平王未犯大错,圣上怎可如此!”“平王仁孝贤德,宽厚待人。汉王赵王行布衣事,好武轻文,可为良将,难承国之重任!”“古之贤君,当亲贤臣远小人。汉王赵王不辨忠奸,甘与狡诈之徒为友,不及平王万分!”“以武安邦,以文治国!今上好武,若立汉王,穷兵黩武,又有小人在侧,恐非国朝之福!”“废长立幼非国之福,必生祸端!”“立皇太子乃关乎国本之事,我等必要上疏直谏天子!”“对,此言甚是!”由国子监生擢为礼科给事中的王给谏提议,上疏天子,入朝直谏。“好!”“此议甚好!”在一句接一句的豪言之下,众人的情绪瞬间被调动起来。没资格参与这等“盛事”,只能冷眼旁观的礼科书吏暗暗在心里嘀咕,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又要摸老虎屁股,找死去了。怎么也不打听打听,为何六科给事中隔三差五就要换一茬,像割麦子似的。连他这个不入流的书吏都清楚,皇朝立储非同小可,六部天官,五军都督府都是小心再小心,轻易不沾一点。依今上的脾气,谁敢在这件事上明着和他唱反调,绝不会有好下场。遥想当年意气风发的赵给谏,有从龙之功,不也是因为误判形势,被天子扔到贵州大山去教书育人了?眼前这几位热血冲头的,去贵州恐怕都没份,到安南住几年倒有极大可能。搞不好,命都要丢在那里。书吏微微眯眼,王给谏初来乍到,哪来这么大的底气和本事,煽动众人同他一起上疏?这事背后一定有问题。而且,话里话外的“小人”“奸佞”,只要听过京城传言的人都能猜出,被他抨击痛斥的是哪位。书吏尽量放轻脚步,悄无声息的退出值房,走到廊檐下,挥手召来另一个刚进礼科不久的小吏,道:“有事吩咐你,且附耳过来。”小吏不敢轻慢,认真记下书吏说的每个字,慎重点头,“您放心,小的一定把话带到。”“这件事办成,就跟着我做事吧。”“是!”小吏大喜,别看上头的言官老爷们威风八面,顶着天子不杀言官的金钟罩各种蹦跶,各种找揍,六科之中,真正盘根错节不容小觑的,却是这些经年的书吏。让他递消息这位,虽然入职不到三载,却因童生出身颇受赏识。即使受身份所限,不能再向前一步,未来的前途也会相当光明。如果不是他额角有伤疤,破了相,退了亲,另娶寡妇为妻,科举封官应也不是难事。小吏咂咂嘴,想不明白,这位何时同兴宁伯搭上了关系,怎么偏偏要给兴宁伯传话,还不许自己道出身份。越想越不解,干脆将诸多念头抛在脑后,先把事情办好再说。此时,孟清和仍赖在应天府衙,不管府尹好说歹说,嘴皮子都磨破了,硬是不肯离开。如果不是情况不允许,应天府尹当真很想下令衙役,把伯爷架起来,直接丢出去。案子都结了,死赖着不走是想干嘛?天子早已下达旨意,诏令上写得清清楚楚,内容就贴在城门前,金口玉言,号召全民少读佛经,多读大诰。更下令,民为国本,服田力稼轩,尊祭祖宗,奉养父母才会正道。寺庙坐食于民,何补国家。严禁僧会司度民为僧,年满四十主动披剃男子,严核其家。独丁者,有高堂父母需奉养者,妻子无助,幼子嗷嗷待哺者,均不给度牒,并罚劳役。若有男丁私下披剃,骗取度牒,旁人可告发,家人可抓回。涉事者一概问罪。锦衣卫奉中旨查天下寺庙,有犯罪,私逃徭役军役,欠有债务的僧人,不管出家几年,一律详查。查证属实,不抓人也不动刑,只将实情写成大字报,张贴在城门和寺庙院墙外,请卫军和民户看守。如果百姓不识字,还有小吏在一旁大声宣讲。没听清楚?好,多讲几遍。茶水县衙买单,嗓子哑了有医户给药,每日还有补贴,宝钞再不值钱,那也是钱!不到半个月,各处被张贴了大字报的寺庙均苦不堪言。往日里鼎盛的香火消失不见,山门前一片寥落。“出家人万事皆空?”赖在应天府衙不走的孟十二郎撇撇嘴,推开窗子,将装着字条的竹筒向外一丢,丝毫不担心会扔错了地方。并非他一心同和尚过不去,道衍就是个和尚,还俗了也照样念经,他还不想欺师灭祖。但和尚也分真和尚同假和尚。真心悟道苦修,该得世人尊敬。以寺庙为名霸占土地,敛财而不交税,人前阿弥陀佛人后酒肉穿肠,念的是哪门子经?再者,杀人放火,逃税漏税,欠债不还,爹娘和老婆孩子扔在一旁不闻不问,剃个光头就万事大吉?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京城之内,就有两所寺庙占田无数,香火供奉不息,却一粒粮食都不交。锦衣卫上门勘录,僧人们还振振有词,甚至抬出了高皇帝组训。朱元璋做过和尚,天下皆知。朱棣眼眶子发青,也没太好的办法。他能下诏让军民少念佛经多读大诰,却不能拿这些和尚怎么样。这种情况之下,“反省”中的兴宁伯积极发扬了为天子解忧的精神。锦衣卫,动起来!大字报,贴起来!不打人,不骂人,锦衣卫讲究的是以理服人。不吵架,不动手,照样让某些披着僧衣却内里腐朽之人自尝苦果。普度众生?还是先普度了自己再说吧。灭佛?孟十二郎连连摇头,这个帽子扣得太大了,他没那么大脑袋。他只是摆事实讲道理,世人如何选择,不关他的事。“动手的是锦衣卫,同本官何干?”孟伯爷大义凛然。想送神没送成,成功被歪楼,又被干净利落打发走,府尹府丞执手相看,无语凝噎。连续十次铩羽而归,府丞哭得无比伤心。府尹更伤心,他都十一次了。苦读十余载,为官近二十年,学问和官场经验莫非都就饭吃了?这世间,为何会有兴宁伯此等奇人?擦擦眼泪,委实不是对手啊!经天子下诏,锦衣卫多番行动,闹得沸沸扬扬的小旗自尽一事再无人提。围绕在孟清和身上的流言也不攻而破。当和尚的少了,剃度的少了,还俗的多了,种田的也就多了。甭管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粮食增产是现实。永乐帝很高兴,不能明着封赏孟清和,干脆给尚未回京的沈瑄送去黄金一百两,白银三百两,宝钞五百锭。赏赐的理由是“与国有功,为天子分忧。”广西距离南京较远,消息不畅,锦衣卫张贴大字报的行动尚未走出湖广等地,沈瑄平白得了一大笔钱,颇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平定安南,皇帝给钱。广西剿匪,皇帝再给钱。平白无故,怎么又给钱?送赏的中官满脸笑呵呵,“咱家恭喜国公爷。”不等沈瑄提出疑问,将这批赏银的真正由来说得清清楚楚。沈瑄颔首,送走中官,看着一字排开的几只箱子,无奈的叹息一声。国公爷表示,家里有个会赚钱的,尤其是会赚皇帝钱的,压力委实不小。与此同时,平王已从京城出发,前往封地。临行前,朱高炽进宫拜别帝后,提出要带平王妃一同就藩。朱棣沉眸,手指一下一下敲着御案,直到朱高炽脑门冒出一层冷汗,才开口道:“你可想好了?”“请父皇恩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