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节
作者:温吞的女人      更新:2023-06-16 07:07      字数:4185
  “怎样?成功了吗?”李峰看着唐春明问道,边上其他几人也都看着他,在场几人也只有唐春明才能回答。唐春明抓了一把在手里查看,从手感和色泽上看,是成功了的,于是对等待在边上的达叔说:“达叔,这几天你试着跟其他的饲料掺在一起喂喂看,只要肯吃而且没出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是成功了,对了,先少喂几头。”“哎,好的,我知道了。”达叔很认真地回答道。李峰看明哥儿这情况也知道第一步是成功了,接下来就是看羊吃了这饲料后的反应了,肯吃而且肯长肉的话那这种贮藏饲料的方法绝对可以推广开来。唐春明看看李峰的反应也猜到了他的想法,说:“等过几天看看这些羊的反应,如果没问题的话我不介意把这方法送出去的,不管别人怎么做,肯定没我做出的饲料品质好,因为他们的原料没咱家的好。”李峰听了忍不住笑了一下,明哥儿是懂他的,从战场上回来,虽然远离了,可他心里依旧是惦记着那些人的,如果能够改善那些战场上的伙伴们的情况,他心里是非常乐意的,说道:“那是肯定的,对了,带些回去让惊风吃吃看,看它喜不喜欢吃。”两人找了个筐装了满满一筐,其他的都交由达叔来管理了,又过了这些天,唐春明和李峰对找来的这位达叔非常有好感,做事非常认真一点不马虎。途中经过鸡舍,正好碰到小顺子过来抓鸡和运鸡蛋,几天过来一次能装了两三百只鸡蛋回去,供锦记和县里的听景阁绰绰有余。“李峰大哥,唐夫郎。”小顺子嘴里勤快地跟两人打招呼。“阿峰,明哥儿,给,这次的银钱。”六叔家的儿么搓了搓手将刚刚小顺子当场结算的银钱交给唐春明,这次是碰巧遇上唐春明,如果不是的话这两夫夫肯定会有一人马上带上这些银钱送到唐春明家里,一个铜板也不差的,还有报上收去的鸡和鸡蛋数目。唐春明接过银钱,看着一个小孩子躲在哥么后面探出小脑袋胆怯地向他们这边看来,小手紧紧抓着哥么的裤腿,不知怎的就想到最初阿林的模样,问哥么:“这就是那孩子?现在叫什么?”哥么原来也有些紧张,这到底是原来黄家的孩子,生怕明哥儿见了这孩子不喜欢,所以尽量不会让他来这边鸡舍的,这次碰巧遇上了,而且看得出明哥儿并没有不喜,心中略安,将孩子从后面带出来,推到明哥儿前面说:“就是他,现在叫黄小杏,是他爷爷取的名字。”唐春明听了无语摇头,孙子叫小柱子,童夫郎叫小杏子?摸摸孩子的头对哥么说道:“你们养得挺好的,比以前看上去脸色好多了,也不用拘着他,这里地方大,让他到处跑跑身体也会好点。”“哎,好的,多亏明哥儿你让送来的羊奶,这孩子才能养得这么好。”哥么很感激地说道。“哥么忙吧,我们回去了,小杏再见。”走出一段路,看明哥儿情绪不高,李峰问:“怎么了?看了那孩子不开心?”“哪有,”唐春明摇摇头,“六叔家对那孩子照顾得挺好的,我只是看到那孩子想到了刚来时阿林的模样,怪让人心疼的。”李峰立即反应过来,明哥儿说的刚来时是他才从这个身体内醒来时的情景,不由地伸手抓住了明哥儿的手,很能理解明哥儿的心,他起初见到阿林时那也是个胆小的孩子,被明哥儿纵着这半年多来才渐渐地放开了胆子。唐春明也不是个会多愁善感的性子,一会儿就抛开了,边走边说:“想吃鱼了,不如带几条鱼回去?”手指弯了弯,李峰笑了一下,明哥儿这意思是从空间里捉几条鱼出来再带回去,算作是从河里捞出来的,看明哥儿颇有兴味的模样李峰乐得配合,道了声:“好。”为了逼真点,两人特意绕道去了趟河边,从河边再进入村子里时,手上提了有六尾鱼,准备做上两条,剩下的养在桶里明后天还可以继续吃。&&&不等唐春明想起,李峰就带了人将后山深处的野板栗搬了回来,唐春明开心地招呼大家一起动手将那好的板栗捡出来。野板栗个头很小,可吃起来却很香很糥,对于吃唐春明总是很热衷。听说明阿么又要弄好吃的,下了课的大毛二毛也坐不住了,围在他们明阿么身边团团转,被唐春明打发出去做了另一件事,那就是捡起细碎的石子回来并给洗净了。将板栗洗净又用剪刀在上面开了个小口,不仅方便入味还能方便吃,先将板栗放水里煮过去捞了出来,唐春明喜滋滋地准备炒板栗了。“阿母,什么时候能吃啊?”阿林围在阿母身边,煮好后他已偷偷吃了一粒,再想吃阿母不让了,小孩就是如此,大人越是不让他心里越发馋起来想吃。“看看你峰叔叔外面有没有准备好了呢。”唐春明指派人。阿林一溜烟跑出去,没一会儿又钻进厨房,唐春明正将水里煮好的板栗全捞起来,煮了不少,大家凑在一起吃再送送人图个热闹:“阿母,好了,峰叔叔让我进来叫阿母。”唐春明摸了一把儿子的小脸:“行了,快出去,我马上就来。”院子里架起一口铁锅,洗净的石子已经在锅里预热起来,还有一口木柄大铲子,李峰捞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呢。将煮好的板栗先倒了一部分进锅里,马上蒸腾起热气来,李峰马上就混着石子哗啦啦地铁锅里翻炒起来。何老在边上端着一个盘子,盘里装的是桂花,一边笑呵呵地说着话一边往铁锅里洒桂花,随着热气的蒸腾桂花香味也飘了出来。因为板栗事先煮过,不用炒多长时间板栗就可以吃了。原来的水气因不停地翻炒都蒸发掉后,锅里又洒了些白糖,等白糖融化都包裹在板栗上后,唐春明将灶下的火撤去,把锅里的板栗连同石子一同倒进一边的扁里,再将板栗挑出来。大毛二毛都等不及地抓了滚烫的板栗想吃,光散出来的香味就勾得他们口水都流下来了。阿林眼巴巴地望着,他也想吃呢,可太烫了,阿母和峰叔叔都在边上看着不让他动手,说放凉了再吃。何老看他那小可怜样忍不住也抓了一只滚烫的板栗,去了外面的壳,才递给阿林,阿林顿时眉开眼笑地接过,抱着何老的大腿一口一个爷爷地叫得欢。“去,别光顾着自己吃,看看你阿母阿爹在做什么呢。”唐春明用脚踢踢大毛二毛两个小子。“哦,就去。”顾不得烫,一边吹气一边抓着几粒板栗两个小子急急往外跑。秋高气爽地,他们这边在院子里吃桂花糖炒板栗,另一边,钱家也办上了喜事,热热闹闹地将新人迎进了门,不少村人都跑过去看热闹了,想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好颜色的寡哥儿将钱得福的心勾了去,不顾爹母的反对非要将人娶进门。唐春明跟钱家没什么关系,而且之前的哥儿被休说到底也和唐春明这边有些关系,再加上他离正式出孝还差些时候,所以钱家也没人请唐春明去走这趟人情,唐春明自己更不乐意去看这趟热闹,想看成亲什么的,等过阵子看自己的不就成了。不知是谁打听得清清楚楚的,这哥儿姓孙,原来的夫家姓秦,因为孙哥儿要改嫁,秦家那边就要将秦家的田产收回去,那六岁的秦姓小子也可以由秦姓族人收养,直至其成年再将收回去的田产落回那小子户下。按说族里这样的做法并不过分,没做出强夺孤儿寡母田产的事情,可这孙哥儿却不答应,带着儿子在族里闹个没完,说什么儿子他自己养,不放心族里的人,留下儿子一人没人护着谁知道族里会不会变卦欺负了他儿子,闹到最后双方只得坐下来立了个文书,在秦姓小子成年之前,田产由族里和孙哥儿共同看着,等秦小子一成年便挂到他名下,孙哥儿这才罢手。这样一来也就是说,这位孙哥儿嫁进平山村还是带了田产过来的,再加上钱得福之前给出的十五两银子的聘礼,嫁进来又不用受嬷嬷管束,钱得福早就分了出去的,将来的小日子在平山村也算得上是头等了。当然,这话得放在以前来算,现在平山村哥儿手里谁有明哥儿拽的银子多,钱得福给的聘礼再多有李峰一出手就送出几百两银子的山头多吗?就是建个新屋也花了几十两银子呢。所以不少人家虽然嘴里说着羡慕,其实心里都是抱着看戏的心态的,从这一桩桩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个孙哥儿只怕不是个比张兰花简单的人物,瞧瞧还没嫁进来,就能把钱得福给捏在手心里了。钱得福穿着崭新的衣服满面笑容,一洗满身的晦气,心里甭提多高兴。之前张兰花干出了那么没脸没皮的事,钱得福虽然恼怒不得不将张兰花休了,但他自己到底也被落了面子,面对旁人猜疑的目光,钱得福只得憋屈地离开平山村。他心里不是不迁怒于唐春明和李峰的,他休张兰花是在黄家的事情之后,难免会让人联想到是不是他被黄四狗戴了顶绿帽子,否则时间怎会那么巧合,可事情的真相他偏偏没法说出口,因为这会更加让人确信他被戴了绿帽子。若说以前的张兰花让他满意于他的相貌,现在的新夫郎就不仅仅是样貌了,就连那性情都更合他的意,最是温情小意不过,让他的自尊心得到了大大的满足,等往后村里的汉子就知道了,他娶的哥儿才是最好的,样貌性情样样出挑,可不是那唐春明能比的。而且,想想哥儿肚子里的孩子,钱得福就笑得更加合不拢嘴了,与张兰花相比,现在的夫郎真是样样都好,以前张兰花几年不开怀,他心里不是不急的,都被其他的汉子取笑过几回他的无能了。“看新么么了,看新么么了……”村里的孩子们可不管大人的事,只管凑热闹,要往新房去看新么么去,还有不少半大的小子也跟在后面,就连过来作客和帮忙的哥儿也好奇这哥儿到底长得啥样让钱得福这么急着娶回来。&&&大毛二毛也凑了一回热闹,阿林太小,唐春明没让他跑过去,而是将看弟弟的伟大任务交给了他。等两个小子跑回来,绘声绘色地描绘起钱家的情景,他们对新哥儿倒没太大的印象,倒是对那跟着嫁过来的秦家小子颇有说法。大毛还好,到底比那六岁小子年长了两岁,二毛不过比他小了一岁,原本看村里新来个差不多大的小子还想套套近乎看以后能不能一块儿玩,可没想到被人落了面子,二毛回来时脸色就不太好,还是唐春明给他冲了杯果酱才让他重新露出笑脸。“明阿么,那小子不让我们吃果子点心,说都是他们家的,谁要敢抢他就要打人。”二毛还是有点不高兴地说,而且阿林没能去,他答应了给阿林带好吃的回来的,可最后空手人回来了。按照规矩,新嫁进来的哥儿在新房里,看到有同村的孩子过来看新么么,都会抓出瓜子果子之类的小吃给孩子们,大家图个高兴,没想到这些高高兴兴跑过去的孩子都扫兴而归。“行了,都出去玩吧,你们平时在明阿么这里也没少个吃的。”跑过来的沈夫郎拍了一记二毛的屁股,把几个孩子赶出去玩了。“你怎么跑过来了?你不是要在他们家作客的吗?”唐春明稀奇道,张秀也是,钱得福娶亲,别家可以不带,可这里正家必定是要坐上席的,两人都以为沈夫郎今天一天都不会有空跑过来的。“懒得去凑这个热闹,反正有当家的在那边,我就出来偷个懒。”沈夫郎不在意道,听了那么多闲话,他对这个新嫁进来的哥儿印象也不太好,人,总会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