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7
作者:悟道娑婆      更新:2023-06-17 11:57      字数:4834
  现在说的,每一条都是让李世民自断其臂。就连陆德明也有些担心罗彦了,所以张口说了声:“进之,你这是”罗彦对着自家老师笑笑,继续说道:“诸位且耐心听完。”“将天策府下值得信任的将军,分散到御林军和守城军队中。将门子弟年纪适当且值得信任者,试着塞进千牛卫和金吾卫。”“做完这一切,以杜如晦治理地方有功,请求入京听用。”罗彦的这番布置,完全是用这些人在未来几年的仕途,换取杜如晦一个人来长安的资格。这件事情,要是不解释清楚,罗彦在这秦王府怕是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了。而罗彦说的另一些安排,这些人都清楚那是用来做什么的。御林军是守卫太极宫的,守城军队是保卫整个长安的。千牛卫是贴身护卫内宫的,金吾卫是掌管宫中及京城日夜巡查警戒的。这番布置,罗彦基本上没有落下长安的任何一股军事力量。就连地方的差役,也由长安县掌管着。在场的人很清楚,罗彦这是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逼着李世民做选择呢。其实李世民心里也很清楚,他是很佩服罗彦的这番布置,不过心里头却还是举棋不定。最后那一步,他不甘心就这样走下去。看着李世民默然不语,再看看其他人看着他一副很是纠结的表情,罗彦知道自己需要解释一点什么东西。“殿下和诸位明鉴,小子这般安排,未尝没有以退为进的打算。房记室作为殿下的左膀右臂,如果被圣人亲自外放,怕是到时候一天两天都到不了长安。一旦有事,恐怕力有不逮。”这这是安慰房玄龄的,罗彦可不敢太过得罪这位:“蒲州或者秦州,一旦有事,快马一日可到,日常书信往来也不会太耽误事情。”“长安县和万年县,两地乃是大唐的中心,而且布置有大量的兵力,如果有李主簿和于中郎坐镇,一旦事败,至少可以为殿下留得一条退路。”显然罗彦最终的目的肯定不是这么简单,只不过这会儿照顾到李世民的情绪,所以把真正的用处给简化掉了。当然,在座的都是聪明人,自然也能想得到。“我等交流不便,每次送进王府的东西,自然需要杜先生决断,这就是请杜先生回来的原因。”这下子这些人恍然大悟。杜如晦决断的本事,可是征服了这些人的。不然文学馆开办以后,为什么年纪轻轻的杜如晦就当了领头的,而且还没有人反对。众人仔细考虑了一下罗彦的话,感觉确实有道理,所以也不再反对。剩下的就是讨论具体该怎么操作的问题了,这个事情罗彦就不在行了。因为他刚才说的那些,可都是参照历史上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的那段时间内出现的问题所做的安排。大方向上自然是没错的,但是具体到每个人怎么去安排,对于不熟悉朝堂势力划分的罗彦来讲,那就是睁眼瞎了。这个时候,就是罗彦开始沉默的时候,就连李世民征询他的意见,他也直言不讳自己不懂这势力划分。罗彦的坦白引起了不少人的好感,毕竟一个有缺陷的罗彦再怎么弄,跟自己竞争也没有多大优势。而在李世民这里,看到罗彦丝毫不隐瞒自己的弱点,也对他的忠诚有了一定的认可。等李世民他们商量完了之后,罗彦开始说自己此来的目的。那就是问李世民要东西。这下子可是把李世民给弄懵了。要知道这个时候主动问东家要东西的幕僚可是太罕见,而且罗彦一张口就要的不少。“小子希望殿下能够在万年县赏小子一处农庄,田产最少两百亩,佃户全都来自殿下退役的亲卫及家小,并且需要派兵保护。”罗彦的这个要求一经说出来,自家老师脸色就变了。你小子缺东西你找我啊,别在这里丢人现眼。老头子我这几年得到的赏赐,也没有这么多。其他人也觉得罗彦的这个要求有些过分。别说他就是一个新来的,就算是他们这些一开始就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人,也没有这么直接地找李世民要过东西。罗彦对于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可是没有掺杂任何一点私心,所以这会儿他眼睛直勾勾盯着李世民。那很是单纯的眼神里边就透露出一个信息,这庄子,我是要定了。李世民这会儿也盯着罗彦,于是乎两个人的目光就对在一起。“这是一份大礼,小子只献给大唐将来的皇帝,不知道殿下,敢还是不敢。”罗彦这是逼急了,开始用起激将法来。他口中这个献给大唐皇帝,其实就是说,这皇帝不管是李建成还是你,我都会给。至于到底是什么,罗彦却不说明白。李世民心里知道这是罗彦在激他,一边是激他做好使用武力的准备,另一边则是激他答应罗彦的要求。看着罗彦毫不避讳的目光,李世民艰难地答应了。其实给农庄给佃户这些事情,对李世民来说都是小事。虽然现在他也手上钱不多,但是弄几百亩地,还是有这个本事的。至于罗彦提到的退役亲卫和家小做佃户,怕是罗彦早就做好了把大礼送给自己的打算。人都是自己的,这农庄还有什么自己不会知道。真正令李世民难办的就是罗彦所说的驻军。虽然他是天策上将军,具有统管天下军马的权利。但是,这个权利可不是那么好用的。打仗的时候还好说,这随便调几率军马去镇守一个地方,那是军事需要。但是关键就在于现在他身在朝堂,没有名正言顺去调兵的理由。尤其还是在万年县这个距离长安并不是很远的地方。有时候长安城里的一些富家公子放浪一些,乘着马车半天就可以到万年县逛一圈。这要是被人发现,少不了被李渊一顿斥责。考虑再三,李世民艰难地开口说:“这份大礼我要了。佃户我给你二十户,护卫从我的亲卫里面抽调二十人,所有的开支都由我来负责。”这下子其他人惊呆了。不由地纷纷看看李世民,再看看罗彦。这是李世民第一次公开自己要争那个位置,这并不让人惊讶。因为以前虽然说的云山雾罩,大家也都知道是那个意思。但是抽调二十名亲卫,还要二十户退役的亲卫做佃户,这可绝对是大手笔。算起来其实少说也是五十名可以战斗的亲卫,因为李世民既然觉得这是大礼,肯定不会那么草率地给二十个人就可以了的。而且这些人的一切花用全归李世民管。这可是顶得上他们这里一半人的供奉了,就这样给了罗彦这样一个小年轻。但是,对于李世民给的这些,罗彦坦然接受。第五十七章价值百万声望的一个土豆罗彦之所以向李世民伸手要这要那,其实还是他偶然在系统的兑换页面看到的一样东西,才萌生了这样的想法。一斤土豆,一百万声望值。没错,在严格的历史走势下,土豆这种东西可是要在明朝的时候才会传入中国。距离现在还要好几百年呢。但是罗彦看了这样东西之后,简直激动的受不了。唐代土地的生产力有多差中所周知,现在的杂交水稻亩产最少也是六七百斤。有些气候适宜土壤肥力强的土地,据说亩产千斤也是正常。一个成年人据说每年吃的米不超过三百斤,也就是说如今的亩产完全可以养活两个人。但是唐代没有这样的好东西啊,耕作方式,灌溉方式,施肥方式,这是都大大限制了唐朝土地的生产力。有史料记载,盛唐的时候亩产三百三十多斤算是非常好的产量了。但是同时也有个问题,这样的产量对于环境的要求也是很高。这一亩地的产出,基本上够一个成年男子一年的生活所需。但是别忘了,还有赋税。各式各样的赋税收一遍,基本上连一个男子的吃用都不够。这还说的是最好情况,要是遭遇了旱涝,发生时间早一点可以补救的,还能挽回点损失。一旦是在马上结穗的时候发生旱涝,基本上就要颗粒无收。这还不算,还有蝗灾之类的虫害。这样算下来,其实这种地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罗彦之所以看见一个土豆就那么激动,就是因为这个。相对于五谷,土豆对于自然条件的要求要低一些,而且不虞虫灾,就算是没有肥料,也要比水稻这些的产出高太多。后世有亩产两千公斤的土豆,当然,那都是经过科学的管理实现的。如今大唐还是没有这个条件的。但是有一点罗彦很清楚,土豆绝对是关键时候救命的东西。不过一颗土豆的价值,在兑换系统中居然达到了一百万声望值。是的,你没看错,整整一百万声望值就换一个拳头大小的土豆。罗彦没得选择。熟知历史走向的他自然知道,李世民抢班夺权之后的头三年,旱涝蝗灾闹了一个遍。有些居心叵测的人直接那这个说事,造谣李世民这皇位来的不正当,被老天降下了惩罚。这可是闹得国内沸腾,不少野心家趁此造反,原本刚刚平静几年的民生差点又被毁了。对于李世民如何挨骂罗彦是不关心的。虽然说现在他已经投靠到了李世民的手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罗彦就要当李世民的御用文人,替他各种鼓吹。这么恶心人的事情看着别人做也就罢了,真要李世民让自己做,罗彦绝对会毫不犹豫地拒绝。罗彦关心的是那些最底层的人民。这倒不是罗彦读了几天书就开始悲天悯人成就圣人了。作为一个出自新社会的好青年,罗彦自己觉得,既然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的事情,还能帮助那么多人,为什么不去做呢。反正也没有什么坏处不是这仔细说起来,这坏处也不是没有。毕竟兑换一个土豆出来,那是一百万声望值啊。用这些兑换银钱出来,换算成黄金,都能铸造几十个实心的大土豆了。系统里存在这个东西,罗彦自然是不会放过的。现在需要罗彦发愁的,反而是这声望值的来源问题。自打七月以来,罗彦在人前就没怎么出现过。以前写的那些文章和诗词,随着大家的传唱,该赚的声望值早就赚过了。三个月时间这声望值就先前那十来万,还被罗彦兑换成了金钱。所以,现实逼着罗彦必须要在明年开春的时候就挣够这一百万声望值。虽然兑换出来一个土豆嫌少,但是罗彦也有了充分的计划,那就是制造温室大棚。其实温室大棚古来有之,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温室大棚种植的蔬菜。罗彦就像想利用这一点,争取在三年时间内,把土豆的数量弄到可以量产。再怎么说,灾难来临的时候,多一份准备,至少是能够少死几个人。可能有人就有了疑问,一个土豆,三年时间能变出多少来。三年六茬,怎么说也能弄出可以上万斤的种子来。加上现有的国家储备,那么到那三年的时候,最后难熬的那一段时间,这些土豆完全可以够拿来赈灾了。罗彦自然是想得有些想当然,这个没有办法避免,但是缓解一下赈灾的压力,让灾民能够活着还是可以保证的。至于温室大棚的维持资金,罗彦也想好了,反正初期也没有那么多的土豆供他们弄,到时候种点反季节蔬菜卖掉,最少也能回本。至于再往后,只怕李世民知道了罗彦干的事情,根本不用罗彦多说,他自己就会求上门。求罗彦把土豆的种植规模扩展开来。想象当然是美好的,但是当前最大的难题还是声望值啊。看着李世民还是上道地把他要的东西全都给了,罗彦也很满足了。这会儿出钱出力的部分都有人办好了,那就剩下自己继续去出风头赚声望了。当天,文学馆的集会就在人们复杂的心情中结束。回去的路上,几个与罗彦认识比较早的人不约而同走到了一起。“于中郎,今天的这件事情,你怎么看”问话的是李玄道。作为除了陆德明,和罗彦交往最多的人,李玄道对于罗彦今天的表现也十分不解。“你是说他对你我的安排,还是向秦王要东西的事情”于志宁笑着说道。“当然是两者皆有之。”李玄道故作不满。“那第一个事情还是我来为李主簿回答吧。”还没等于志宁说话呢,盖文达就插嘴道:“其实罗彦是为了给你们两个人能争功。”这下子李玄道有些不明白了。虽然他是秦王府的主簿,政治斗争的经验也不少,但是恰恰在这一点上就把自己给绕晕了。“你想想。你是王府的主簿。如果圣人要驱逐我等,你也逃不掉。尤其是你这种在秦王府任职的核心,到时候给你个闲职,什么也做不了。我等毕竟是文人,不像那些武将,还有把子力气。真到了那个时候,我等全都排不上用场。但是罗彦把你安排到长安县就不一样了,只要你前期不出错,圣人就拿你没办法。到时候就算是只控制一部分长安县的权利,你都可以对那时候的争斗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盖兄说的只是一面。其实,这也是为了保护我们。到了那一步,秦王想动手,太子怎么会不想。”于志宁悠悠地说出了自己能想到的最可怕的事情。一番沉默之后,孔颖达打破了凝重的气氛:“大家还是想想罗彦小子今晚向秦王要东西的事情吧。想那个没用,反正你们知道没坏处就行了。”“我是这样想的,罗彦今天的举动,怕是要自污。”孔颖达很是看好这个年轻人。“何来这么一说,似乎他也没有坐上高位,用不着这样吧。”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