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5
作者:悟道娑婆      更新:2023-06-17 11:59      字数:4864
  把目光投向了最后一个人,年龄最小的程处弼。这才是真正的孩子啊,才六岁。小家伙继承了程知节的优良基因,身体倒是挺壮实,不过毕竟还是个孩子,所以到有点害羞的样子。见罗彦把目光投向自己,小家伙说道:“我阿爷说了,弘文馆里只要遇见一个姓罗的,我就要叫叔叔。他说我在弘文馆能不能好好混,就全靠你了。”说完一脸期待地看着罗彦。原本还被第一话给萌化了的罗彦,听完程处弼的话,彻底懵了。程知节这是什么意思,完全是要把自己当奶妈怎么地。这孩子才六岁啊,不是屈突诠这货。再说,什么叫好好混,你是来学习的啊,熊孩子。但是这会儿已经是没用了。已经上了贼船了。推辞了屈突诠的邀请,毕竟这么多人,还有好些孩子,罗彦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可不想带出去,虽说一群官二代在一起最是安全,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再说能领这些人去哪,想去个酒楼都得包场子,太麻烦了。第一百一十五章来自陆德明的提醒这弘文馆的助教,也不是那么好当的。罗彦本来就向少和人接触,交朋友也是那种慢热型的,所以一下子被李世民坑着,搞出来这么一个助教的职位,还真是不适应啊。再说这助教一天打交道的都是些什么人啊,官二代,熊孩子,老夫子,压根就是逼着罗彦装深沉啊。而且听着说是助教,其实他就是一个只为,真正的工作还是授课。可,关键问题是,罗彦不会啊。这看书什么的,罗彦绝对是老手,可授课不是看书可比的。没办法,罗彦只能打起了自家老师的主意。这事儿他不熟,但是别忘了,罗彦有了教了一辈子高级人才的老师啊。陆德明老夫子这会儿的重要性就发挥出来了。找到陆德明,老先生因为还兼着李承乾老师的职务呢,所以也才回来没多久,这会儿正在书房里头看书呢。听到罗彦有些近乎抱怨的诉说,陆德明满脸笑容看着自家弟子,捋着胡子盯着罗彦上下打量。被陆夫子盯着有些不自在了,罗彦这就停下抱怨,问道:“老师,弟子的着装没有什么问题吧”“穿的没有什么问题,只是看着,进之也在不经意之间,长大了。”陆德明有些温和地说着,还叹口气,似乎是感慨岁月飞逝。“进之,能把劝学背出来让为师听听吗”虽然不知道陆德明这会儿让他背劝学是个什么意思,但是罗彦还是没有任何犹豫,张口即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因为这篇劝学可以说是历代儒家蒙学以后劝学的经典,就算是罗彦到了后世,在语文课本上还是继续出现,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停顿的地方。陆德明就听着罗彦的朗朗书声,逼着眼睛,似乎在享受着一样。背书也是需要一定的节奏,而且需要使用雅言,这会儿罗彦也背了有一刻时间,才堪堪把劝学的全篇背完。就在罗彦背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陆德明也睁开眼睛,盯着罗彦说道:“雅言不错,韵律也挺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进之,你觉得,你现在做到了哪几点”陆德明要是这么一问,罗彦还真是要好好思考一下。这一思考,还真是把自己给难住了,要说这五点,罗彦觉得自己一直都在做,可是仔细一想吧,又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到。“老师,弟子惭愧,到现在弟子觉得一件事情弟子都没有做到。”罗彦还真是有些羞愧。“不,你不是什么都没做到,只是做了很多,就自满了。自从打那个小道观中回来以后,你我师徒虽然还是每天都一起探讨学问,可是你的心思却不在学问身上,而是每天沉浸在权谋当众,进之,这样下去,你这一身的学问,可真的是废了。”陆德明有些恨铁不成钢。这下把罗彦可是骂的犹如在头上浇了一桶冷水一样,罗彦瞬间惊醒了。这些时间,自己只顾着跟着李世民瞎搅和,虽说得了个闲职,每天也是抱着书本勤加温习。但是扪心自问,罗彦用在读书和用在官场上的心思都差不多了。“我认为陛下把你放到弘文馆当助教是一件好事情。那些孩子,都是当朝权贵的儿孙,从此以后,你不必整天盯着朝堂了,每天负责把这些孩子教授好了,就是最大的功劳。陛下在弘文馆办这么一个学堂,你不会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吧”陆德明先把罗彦这些天汲汲于功名的念头给打消了。“这个弟子自然是知道的,只是,这件事情也实在是有些太过虚耗时间,每天带着一帮垂髫儿童读书,弟子真的担心把学问耽误了。”罗彦还是有些不情愿。“进之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虽然先前老师是教了你,但是现在到你,把学到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去教授那些稚子,正好是给你一个温故知新的机会。这等好事,要是你真的想学问有成,就去好好把那些孩子们教出来。不仅是要教授他们学问,还要教给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才是你现在应该做的。”陆德明的话犹如是黄钟大吕,把罗彦给震慑住了。沉吟良久,罗彦这才说道:“弟子明白了。只是,除了这些,教授那些孩童,还需要做些什么吗”“想要教授好学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尤其是那些垂髫稚子,家中个个奢靡,你这个老师就要成为一股清流,不要让他成为这长安城里的纨绔。其次是补其不足。有些武将家的子弟,行为鲁莽好意气用事,你要教他凡事三思后行,而那些文臣家的孩子,又喜好权术有失刚正,你就要让他们知道君子之行。最后,就是一份耐心和认真。大抵这些孩子多少有些顽劣,和你性格又大有不同,所以,不论是给这些孩子,还是给自己,都留出一份心来,好好去做。”陆德明把这些年当老师的经验大致跟罗彦讲了一下。其实这个事情还是要罗彦自己去亲自做过才知道,这个时候,陆德明讲再多,也就是给罗彦一些提示。关于罗彦去当个老师的事情,陆德明就讲了这么多,接下来的时间,继续由陆德明给罗彦讲课。回到房间中的罗彦,并没有直接睡觉,而是坐在桌前,认真思索陆德明说的话。仔细回想起来,罗彦都被自己吓了一跳。这些天以来,自己实在是太过顺风顺水,似乎是有一些得意忘形了。或许因为在官场上自己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所以一时之间蒙蔽了自己的眼睛,而忘了初衷。自己如今的这一切,说起来都是系统给的。虽然现在自己的学问,想要拥有如今的地位,也可以做到,但是没有系统打底,自己什么都不是。这几年以来,因为系统压根就没有主动跳出来给自己什么任务,罗彦都快要淡忘,自己还有这么一个东西。然而一味的都是从系统里边索取,罗彦似乎就没有付出过什么东西,这会儿想起来,罗彦也有些汗涔涔的。想想系统的要求,是要自己做一代文宗,不是要自己做一代权臣。自己虽说是按照系统的提示,一步步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但是在学问上现在还一点成绩都没有做出来。别的不说,之前想到过的要改革当前的文风,自己就没有一点动作。这要是往后拖,可要拖到什么时候去。从简入奢易,从奢入俭难。现在能够衣食无忧的读书,要是二十年后自己啥都没做成,一朝成了当初来长安赶考的那副窘迫,那罗彦可绝对接受不了。既然如此,那就从头开始,好好的按照系统的指引,开始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吧。理想是好的,但是现实很骨干,别的不说,就说明天这个助教的工作该怎么做,罗彦就是一阵懵逼。没办法,拿出如今的启蒙读物,好好从头开始阅读,准备明天哄小孩子吧。不同于后世开蒙的时候所学的三百千,此时蒙学的读物基本上就是前朝的一些著作,如急就篇开蒙训要千字文之类。所以罗彦这个时候就准备通宵达旦,把这些书籍好好看看。要是明天教小孩子的时候丢了人,那自己这辈子可就是毁了。唐唐一个著作郎,连本开蒙读物都教不下去,可跟后世的砖家叫兽不会教小学生那是两码事。虽说这几本字数确实少,但是里头涉及的典故确实非常多的,要是再加上些劝人向善的三观导引,那里头说道可就多了。所以往往开蒙读物正文也就上千字,可是要给开蒙读物作注,恐怕上十万字都有些少。好在罗彦这几年也不是白混的,上千卷书籍读完,尤其是读了几部类书以后,很多典故明了于心,所以三本书,花了罗彦整整一夜,终于算是读完了,而且里头所有的典故之类全都弄清楚,不要说是教那些孩子,就算是和虞世南这些大儒们讨论这些书,罗彦也根本不虚。等窗外的阳光代替了油灯的光线,罗彦终于知道天已经亮了。还好罗彦年轻,饶是在昏黄的油灯下边看了一页书,这会儿也就眼睛有些酸涩,用冷水好好冲了一把脸,不消半刻,罗彦的脑子就清醒过来了。陪着陆德明一起吃过早饭,这就晃悠着到了弘文馆。原本以为一群熊孩子上课第一天,怎么说也会有哭着闹着不想来的,没想到进了弘文馆,虽说孩子们大大小小三五成群围在一起,不过多是叙交情认人的,就连一群小孩子,也是兴高采烈聚成一堆,悄悄说着话。见罗彦进来,这些人立马恭敬地问候:“夫子好。”倒是把罗彦给吓了一跳,回过神来,也回应一声,这才到了弘文馆学士们休憩的地方。向大家郑重推荐几本书:带着成都回三国,陈国我为王,我在东瀛种过田,宰执天下,冠军侯,重生苏联,逍遥县令。第一百一十六章居然有人敢闹事今天值守的学士是罗彦的老熟人虞世南。当罗彦走进房门的时候,虞世南老先生正坐在椅子上喝茶。见罗彦走进来后,老先生笑着说:“进之你可是来晚了啊。”罗彦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不怕先生笑话,小子毕竟是第一次教授学生,昨夜一宿没睡,只顾着看那些蒙学的书籍了。”虞世南老先生见罗彦虽然精力充沛,但是脸上还是显得有些疲惫,温和地笑着说:“我等昨日没有分工,看来进之是想要教那些小孩子吗”听了虞世南的话语后,罗彦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小子从来没有教授过别人,诸多经义,小子倒是可以照搬夫子讲过的,唯独这蒙学,确实有些生疏。因此,特别找来了诸多书籍,好好地回顾了一番。昨日向夫子请教教授学生的办法,夫子只是告诉我,首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次便是温故而知新。”虞世南爽朗地笑着说:“陆博士在训诂一道,确实是经验丰富,看来他这一门的学问,将来就要全靠你传承了。”一番寒暄以后,虞世南带着罗彦走进了授课的地方。见到两位先生进来,原本还在嬉闹的孩子们霎时间全都坐回了自己的座位,空旷的房间中顿时显得鸦雀无声。虞世南见状,满意的点了点头。不过让罗彦惊讶的是,虞世南老先生并没有和他想象的一样,按照之前的学习进度分开授课,反而是等所有人坐好以后,温和的开始讲起弘文馆的规矩。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让学生怀抱着敬畏之心来学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虞世南的声音虽然温和,但是在一众学生的眼睛看来,只要是夫子,都是相当严厉的,等规矩讲了以后,老先生这才开始分开授课。老先生首先教授的,就是那些稚子。一篇千字文,老先生只给孩子们讲了二十个字,毕竟都是些小孩子,大部分的念头都还是停留在对世界的好奇和贪玩上,要是一下子讲太多,孩子么记不住,还会对蒙学产生一定的厌恶感。所以,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训诂家,学问深只是基础,还要懂得学生的心理。即便是这二十个字,虞世南也没有草草教完了事,而是每教一个字,就在挂起来的纸上写一遍,然后让孩子们跟着写,等检查完所有人的成果以后,这才会教授下一个字。所以,等虞世南教完这些孩童以后,时间已经过去快一个半时辰了。把在一边看着自己授课的罗彦叫过来,虞世南吩咐道:“接下来的时间,进之你就看着这些孩子练习写字,要是孩子们有什么不会的,要用心教给他们。记住,这些事情,需要的全是耐心。养气功夫不到家,可是不行的。”说完虞世南这才走到那些大孩子面前,开始讲论语。说起来,古时候讲课,在蒙学过后,乡间的学堂里头教的是论语,到了州县府学,教的还是论语,到了国子学太学,教的还是论语。这就有的乐了,怎么都教这个其实这里头还是有说道的。乡间学堂,大多教论语的句读,能让学生们顺利读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这是典籍的体。州县府学,为了迎接科考,学习的是典籍的含义,顺带教人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是教典籍的意。但是到了国子学太学这里,基本上这里头的生员都具备了相当的能力,可以在地方上做个小官的时候,这时候就讲的是论语结合实际情况的用处,这是典籍的用。所以虽然三个阶段读的都是同一本书,但是教授的内容和层次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