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5
作者:悟道娑婆      更新:2023-06-17 12:04      字数:4838
  世民内心那残存的骄傲。如今迎来自己登基以后第一个丰年,李世民不开心那是假的。金秋八月,李世民这天兴致勃勃地带着近臣们前往御花园赏花。自从陶渊明以后,这赏菊也成了王公贵胄在秋季的一大乐趣。李世民也是个好风雅的人物,自然不能错过。尤其前些时候关内道随着赋税一起送来上百株珍品菊花,相传个中有一盆花开紫金,极尽富贵的。八月可不仅仅是菊花的天下。而且在御花园侍弄花草的花匠们也都不是简单的人物。尚未走进御花园,便已经嗅到空气中那弥漫着的甜香。深深吸一口气,李世民笑着对身边的人说道:“嗅到这个味道,便知道今夜要吃什么了。”皇宫中的桂花糕,可是精选了上好的新鲜桂花,加上波斯运来的糖霜熬制,这才得到的桂花糖。而那做桂花糕的面,也是石磨精心研磨,然后采用最细的纱布轻轻筛选,只取那最细的面粉。最后配上煎制的鸭油,将桂花糖和面粉一道调和蒸制而出。今天李世民在御花园门口走上这么一遭,又加上说了这么一句话,内侍早就下去吩咐御厨们准备了。太极宫乃是隋朝兴建的,经历过这么长时间不断的经营,这御花园异石林立奇花纷呈。这不,刚进来罗彦就看到有几株兰草在争奇斗妍。也不知道花匠们是怎么侍弄的,好几株开着不同颜色的花朵。光是这样的,就让罗彦这个前世很少见过兰花的人一阵赞叹。再往前走,便有十来株月季拦路。花匠们不时在花朵上喷洒水雾,此刻虽然太阳高悬,但是花瓣上依旧有淡淡的水痕。月季花分四色,有浅黄,有大红,有粉红,有淡紫。虽然被拦住去路,但是看到这样绮丽的花朵,李世民的心情也越发愉悦。兴致突来,还当着诸人的面诵诗一首,让起居舍人一阵忙乱。待念完了诗以后,李世民笑着问罗彦道:“进之,年轻一辈,你以诗作著称。想当初诗风革新之时,你贴在天然居门口的那份告示,可是读的我汗涔涔的。如今你且说说,我这诗如何”要是遇到别人,估计此刻哪里会多想,肯定是要不停地拍马屁。但是很不幸,李世民遇到的是罗彦。“陛下治国当属上,胸襟为上,用人为上,此世人皆知。然养身为下,罚恶为下,作诗亦为下,世所不知也。”罗彦一本正经,秉承着九分吹捧一分辩驳的原则,一口气将这一段话全部说了出来。随后还面带微笑看着李世民。这还真是让李世民哭笑不得。我问的是作诗,你扯了我一大堆好,然后说我写诗真不咋滴。指着罗彦的手指一阵发颤,李世民最后一脸很无奈地表情说道:“你知道么,就冲刚才你这些话,我真想让人把你拉下去打板子。你一个,魏征一个,整天是成心想要让我不高兴是不是你说这好不容易出来逛逛园子,还能不能好好玩了”起居舍人可没有给李世民留什么面子,这会儿罗彦和他相互之间说了什么,一字一句压根没有疏漏,全都记载到了书页里头。看的李世民那叫一个揪心啊。李世民都有种向起居舍人骂一句你别写我坏话行不行的冲动。好在很快李世民就转换了心情,因为罗彦方才的批评,李世民趁机向他讨教起诗文来。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在花园的一处凉亭旁边见到了传说中的紫金菊花。说来还真的是奇异,说是紫金,其实就是淡紫的花瓣当中夹杂着几道深黄的色带。色带比较狭小,但是人凑近了能够清晰地看到纹路。李世民当了三年皇帝,这样的花也是头一回见到。加上原本进呈的时候就汇报是祥瑞,李世民自己觉得这是上天对自己政治清明的最好嘉奖。在菊花跟前凑了许久,李世民也觉得有些累了。往凉亭一走,便在那石凳上坐下。看身边几个舍人都站着,尤其是起居舍人,手里架着纸笔,额头更是冒了汗。“好了,今日我等都是这御花园的游客,此时大家也累了,一并坐下休息休息。”李世民温和的开口,却让这些人一阵惶恐。世间哪里有和皇帝平起平坐的事情,真要是有,那距离死亡也不远了。再三推辞,李世民却是盯上了罗彦。“进之啊,你一向胆子大,怎么今天也成了这个样子。坐吧,正好有些事情,要提前跟你说说。我知道你向来目光长远,但凡预测悉数中的,这件事情有必要征询一下你的意见。”既然李世民这么说了,罗彦也不再推辞。不就是做个石凳么,怕什么,当初自己还敢跟李世民叫板。只要自己私下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李世民又能如何。“陛下有什么事情,尽管说来。罗彦必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向李世民拱拱手,这才问道。“是这样,我这些天看了户部报上来的府库清单,如今,已经有了和突厥一战的资本。不知在这件事情上,进之你怎么看”李世民此刻眼中放着光芒,颇为热切地看着罗彦。听了李世民的讲述,罗彦心里却是一喜。这事儿还真的是说来就来,原本以为都快中秋了,史书中记载的八月出兵恐怕是没有戏了,谁想到居然是从自己这里开始还能说什么,必须得同意啊。“这件事情,罗彦有数胜数败,陛下听完自然会明白我的观点。”没有具体说是几胜几败。本来说这句话就是为了装逼,压根就没有一个详细的腹稿,要是详细的几点,到时候说不出来怎么办。“大唐久受突厥欺辱,民怨沸腾,于我可用,此一胜也;突厥生性骄纵,妄自尊大,此一败也。大唐虽遭磨难,但内部稳定,此二胜也;突厥内乱未定,人心浮动,此二败也。大唐上下一心,陛下大权在握,将士唯命是从,此三胜也;突厥部落繁多,颉利权利分割,兵力难以调动,此三败也。大唐国库丰盈,百姓富足,此八胜也;突厥不善经营,民生凋敝,此八败也。”效仿着印象中也不知道是谁的八胜八败论,罗彦也将突厥和大唐的形式做了一个详细的对比。一连串的话说完,罗彦只觉得自己口干舌燥,也不管身边坐着的便是大唐皇帝,端起桌上的茶碗便牛饮而尽。这一饮,看的周围的内侍和舍人们眼睛直跳,心道罗彦你也太骄狂了吧,怎么能够在皇帝面前如此失礼。某些人正要起身弹劾的时候,忽然就听见李世民拍着石桌大笑道:“说的好,说的实在是太好了。这三年来,也不知道听了多少和突厥有关的话,就今天这一段,让我心境浮动,直想大醉一场。”喝彩后,转头对那起居舍人说道:“这一段话,你务必记录清楚。明日到了朝堂,我要让众臣们都听听。哈哈哈。”大笑了好长一段时间,李世民这才夸奖罗彦:“说的好。”“陛下,既然是要去打突厥,臣有一件事情想请陛下应允。”听李世民心情正好,罗彦自然介意顺竿子往上爬,立刻提出条件。还以为罗彦又有什么建议呢,李世民更为期待地问道:“你有什么事情,尽管说来。”“既然是打突厥,那就让我也跟着去吧。”罗彦一句话,便让李世民呆坐当场,指着他久久不能回话。第二百五十七章看轻的人这么多原本以为罗彦这段时间是真的成长了,不论是做事还是说话都有了长足的长进。谁想到这一问,还真是把这小子的秉性给暴露出来了。虽说如今大家都在急着建功立业,可是没见过这等着急地往战场上凑的文官。也不是说文官就不愿意建功立业,实在是这战场上的事情,不是他们一群整天治理内政的人能够搀和的。一个不好,功没有建,捞到不少的败仗。这样的事情先例太多了,不论是刘文静还是裴寂,之前都有带兵大败的例子。何况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有时候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大家如今都已经是高官厚禄,何必呢。偏生就出现罗彦这么一个奇葩,简直就是哪里热闹往哪里凑。李世民一脸黑线对着罗彦说道:“我知道你素有武力,但是突厥人虽然国力不堪,可是那精锐士卒还是很凶猛的。你上了战场,怕是很容易出事。”“陛下此言有失。凡将者,自恃勇力,不过百人之敌;善将兵者,不过万人之敌。为外有勇力以慑敌,内有智谋以破敌,以此为凭,善将将者,灭国可也。臣虽不才,自负胸中亦有韬略。不求率兵一路,但愿人在中军帐里挥斥方遒。”听了罗彦的请求,李世民并没有直接去反对,而是对罗彦说道:“这件事情,我还要好好考虑一下。不过,毕竟军中之事和你往常的出谋划策并不一样,我还是希望你能够留在我的身边,为大唐百姓好生出谋划策。”李世民虽然不是反对,但是话里却透漏出来的是不愿放罗彦离开的意思。叹口气,罗彦不再说什么。但愿通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李世民能够允许自己去吧。李世民也确实是个急性子。第二天朝会就向朝臣们宣布了自己要对突厥开战的打算。说起来这已经是三年来第二次公开讨论和突厥打仗了,但是出奇地,这次朝臣反对的声音并没有因为时间过的久了便小很多。虽说朝廷上最紧要的位置都被李世民的心腹给占据了。但是在朝堂上,依旧有一些人能说是大唐的臣子,但是在李世民心中,并不能算铁杆的大臣。而这些人,往往更加会为了大唐考虑,反对的声音,也正是从这些人嘴里出来的。比如最厉害的嘴炮魏征。已经掌管秘书监的他如今地位显赫,但是依旧不会因为李世民提拔他而给李世民什么面子。“陛下如此好大喜功,实为人君所不取。国内刚刚安定,这一仗打下来,少不得又要府库亏空。要是战胜还则罢了,若要战败,那么毕竟引起民怨。想当初炀帝三征高句丽,便是引发天下大乱的根由。前车之鉴不远,陛下难道要做这后车之覆。”一番话让罗彦暗自佩服魏征,真是牛逼啊,这些话我都不敢说。什么是偶像,偶像就是做到了你不敢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情,你很崇敬他。在罗彦严重,此刻正在口若悬河苦劝李世民的魏征就是他的偶像。当然了,这个不是魏征一个人在孤军奋战。三省六部一些官员分别向李世民陈情,请求他不要太过冲动。一开始李世民还虚心地接受批驳,但是自从昨日被罗彦那么一说,早就心头火热的李世民哪里能够听得进去。到后来听的烦了,摆摆手,阻止了站出来要继续劝阻他的大臣,随后说道:“行了行了,你们一个个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听听人家怎么说的。”随后朝着身边的内侍一点头。那内侍上前一步,从袖中掏出一张纸,念道:“大唐久受突厥欺辱,民怨沸腾,于我可用,此一胜也;突厥生性骄纵,妄自尊大,此一败也”听的罗彦霎时就有一万头神兽从心中狂奔而过。你要表态,好歹你自己说句话,然后再拉扯我啊。李二你实在是太不讲究了,这么坑人,以后我要是能给你一本正经出谋划策,我的姓掉两回个。心里暗骂着李世民,但还是听内侍一条一条念完。“这是谁说的,听起来倒是很不错。”“陛下既然连其名姓都没有说,估计是幽云之地的那个将领找了个文人代笔写的吧。”“不可能,这些事情没有关注民生政事是不可能总结的这么精辟的。幽云的将领们对于突厥的形势倒是很了解,但是内政他们压根不懂。”“难道是房相杜相他们。这样的事情,陛下事先肯定会跟他们商议的。刚才就没有看到他们两人表达什么态度。不说话就是默认。”“不对啊,这件事情陛下说的这么突然,你看房相和杜相他们也正发懵呢。到底是谁呢”文臣们自然悄悄讨论是谁写的这段话,但是武将这会儿就站不住了。“陛下,这是哪位能人写的,真想见一见。说的真他娘痛快。我心里憋了好几年的话,被这人短短十来句就说完了。我看啊,这突厥必须要打。有这么多有利因素,不打赢都对不起说这些话的人。”说这话的就是程知节。这位在武将中可以说是李世民绝对的心腹。你可不要看李世民对于尉迟敬德颇为倚重。但那只是一种尉迟敬德武力,要论起信任来,程知节反而要排的靠前一点。程知节看着念那段文字的内侍微微一笑,还刻意说了一句:“我不是说那个内侍,我是说真正写这段东西的人。陛下还是让他出来吧。”见这个时候很多人已经被这段话给压服,而且也逐渐没有了反对的声音,李世民心里放松起来,也和程知节开起了玩笑。“说这段话的人,要求我让他随军出征。知节啊,你说,我要不要答应他的请求。”“那必须答应了,就凭这段话,给他个录事参军做做压根没有什么问题。要是他还有点武力,便是给他一府的兵力统帅,也没有什么问题。”“哦,你对他评价这么高”“嗨。也不是高,谁让他能够把这些家伙一个个说的闭上嘴了。能让我出征,自然是好事。这样的人我不巴结他,那我就傻了。”程知节也是有心插科打诨,将原本气氛有些紧张的朝堂调和一番。因此才有了这样一番对话。“那我要说,这个人就是罗彦呢”“什么”不仅是程知节,其他的文臣武将统统惊问一声,随后缓过神来,向李世民躬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