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0
作者:悟道娑婆      更新:2023-06-17 12:07      字数:4820
  来,无需通报,唤家丁将其打走。”小野成武一脸吃惊地被拖走,而罗彦的向李恪解释的声音却回响在耳边:“你莫要看这倭国弹丸之地,却是个贪心不足的。他们那里盛产甘蔗,而且百姓皆是那所谓天皇的奴隶。同时暗地里和百济交好,若是将这门技术传过去,只怕将来我大唐市面上,反倒是倭国的白糖要更多一些了。”李恪有些迷茫地点点头,也不再问。看着眼前这个孩子一脸的痴呆相,罗彦摇摇头,朝着后边的侍卫吩咐道:“行了,今天就到这里。将你们的王爷送回府上吧。”看着李恪被带走,罗彦心里却并不平静。自己制糖本来是一件非常机密的事情,一应事务也都是在李世民的亲手操持下将制糖作坊严加看管起来的。可是如今看来,这件事情依旧走漏了风声。不说这些倭奴做事简直是见缝插针,但是大唐本身有些人就绝对靠不住。只是,自己幽居在家,这件事情也无法插手,只能是做好自己能做的。不过,他还是小看了小鬼子的厉害之处。就在小野成武回去之后,有些不甘心的他,想着当初自己祖父向自己传授的中原官场的规则,不禁想起了一条狠招。他两次拜访诚国公府,都是闹得人尽皆知。虽然两次吃瘪的事情都没有说出去,但是有些人还是看到他灰头土脸被吴王的侍卫架出来的场景的。借着这一点,小野成武相继拜访了不少朝中和罗彦有些过节的大臣。每次得到接见,说到这出使的艰难,总是会哭诉自己在诚国公府的遭遇,言辞间大有罗彦仗势欺人目中无人的诋毁。谎言重复千遍,它就成了真实。更不要说这些人更加愿意相信这些所谓的谎言。而人们的心中,总是下意识地同情那些身份低微的人,加上罗彦一直以来对于倭奴都抱着敌视的态度,一时间不论事情真假,长安城中好些百姓也跟着同情起倭奴来。“不就是造白糖么,要是倭奴们能够大量造出白糖并且运送到我大唐来。那么借此糖价下跌,我大唐百姓岂不是人人可以收益”某些心怀博大,目光长远的人这般说着,倒是引起了很多人的赞同。白糖如今在集市上的售价依旧很高,明显不是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的。而被鼓噪的人们却不知道,即便是糖价下跌,难道他们这些五口之家一年花销不过一贯的人家就能够买得起了事情愈演愈烈,就是朝堂上也开始有人议论。因为制糖是被控制在皇室手中的技术,有些大臣觊觎其中厚利,居然借着皇室与民争利的口号,公然向李世民建议放开白糖的制作方法,将其转为民营。李世民为难了。别看白糖产量不高,但是这几年获利可不低。这样一块肥肉,他怎么舍得扔出去。此事在朝野便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议论主题,民间主要说罗彦的事情,而朝堂则是主要说白糖的事情,李恪这些天一直替罗彦打听着消息,每天早上练完了功夫,就要躺在那里向罗彦讲述一番民间到底是怎么说他的。有骂他小气的,有骂他胸襟狭隘的,也有说他挟私报复的。对于这些传言,罗彦终于忍不住,在一天的清晨,交给李恪一张纸说道:“将这上边的东西,命人抄上一些,贴在朱雀街各个告示牌上。”说完也不理会李恪惊讶的表情,便摆手回到了书房。略微有些疲惫地打开纸张,只见上边写着:“珠玉锦帛笑言说,一纸礼单万贯多。笑我心窄还冷色,尔作奴颜事蛮倭。不知百工辛劳苦,半斛钱财卖秘诀。但人皆有三分欲,且容罗郎爱家国。”李恪看完,不禁舔舔嘴唇。罗彦这下可是骂的够狠的,直接将某些人收受了倭奴好处的事情彻底掀开,更是指着鼻子骂这些人是利欲熏心,半点爱国意识都没有。想想这打油诗贴在朱雀街上,也不知道多少达官贵人来来往往的时候会听到百姓们传唱,李恪顿时觉得原本有些沉静的长安只怕又要热闹好长一段时间了。李恪做事也好不拖延,不过是一个下午,就依照罗彦的吩咐,不仅将朱雀大街所有的告示牌贴满,像东西市这等人流特别密集的地方更是没有放过。原本还被有些人带着凑热闹的士子先无话可说了。这完全是逼着人站队啊。要说这件事情罗彦做错了么并没有啊。人家不过是将倭国人的礼物拒之门外,并且拒绝了其有些无礼的提议罢了。而李恪帮助罗彦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则是在这诗后边,还加了那天罗彦对他说过的那些话。虽然简略,但是却将倭国与百济高句丽以及新罗的局势都分析了个透彻。这下子就让人更加无话可说了。百济向来不遵大唐,而新罗则是与大唐交好。倭国亲百济而仇新罗,不就是间接和大唐作对么。民间的叫嚷先就平息了。接下来就是到了朝堂,李世民也借此威,质问那几个先前逼迫将制糖技术交出的大臣。原本他们就是倭奴大张旗鼓带着厚礼拜访过的,这下子被李世民抓住了把柄,好一顿收拾。当李恪再次进宫面见杨妃的时候,却现李世民这天就在他母妃殿中。当李恪走进殿中的时候,李世民含笑将其好生打量了一番。“听说,罗彦这些日子并未教授你经学,反而是让你学习什么拳法”李世民有些怀疑。因为他看到,李恪并没有因此壮硕多少,相反,身体反而是比先前要瘦了一些。要不是因为李恪精神相当不错,李世民就差点以为自己儿子是遭受虐待了。李恪看看杨妃,见到她点头,便知道这事情是杨妃告知李世民的。既然李世民并没有生气,那么便是存了心思考校自己。所以也放下心来,很是直白地告诉李世民:“诚国公告诉儿臣,学习经籍之前,必须要先把性子磨练下来,不然即使他教授了,我学不好,也是无用。”闻言李世民倒是笑了:“那你告诉我,你如今的性子磨练的如何了”“让父皇失望了,诚国公要求儿臣在一个时辰内将这套拳法打完,孩儿如今也不过是刚刚学会了整套招式,若说半个时辰,倒是可以,但要磨一个时辰,就不行了。”话虽然是在说自己让李世民失望了,但是李恪却是有些自傲。因为跟随着他的四个侍卫,看了这么多天,也不过是会那么十来招。想来是杨妃早就将这拳经的部分内容告知了李世民,对于李恪能打快反而不能打慢的事情,他并没有感觉到有多少惊讶。反而很是慎重地告诉李恪:“罗彦乃是经天纬地的鬼才,远的不说,就说这白糖一事,这般釜底抽薪地解决,便是父皇没有想到的。你且跟随在他身边好生学习,不仅是经籍,更多的是他言语只见透漏出来的一些东西。”看着李恪欣然领命,李世民这才笑着说道:“不过,罗彦这厮的脾气是有些太倔太坏,太容易得罪人了。恪儿你虽然身为皇子,但是万万莫要学成了那样。”说完似乎觉得这是在诋毁罗彦,便慌忙改口:“不过,他对长乐倒是挺好的,过些时候等他守孝期满,朕马上让他完婚。到时候有了家室,他也就能够更加稳重一点,朕用起他来,也就放心了。”说完,这才将李恪唤到身边,与杨妃谈论起自己两个孩子的事情来。第三百四十二章守孝期满婚期近当窗纸换成了窗纱,满月变成了月牙。春去秋来,转眼之间,又是半载过去了。如今的李恪已经能够将太极拳打的像模像样,虽然还不能够将时间控制到一个时辰,但是比之先前连一套拳法都打不顺畅,进步实在太多了。看着李恪再一次在天亮之前打完,罗彦叹口气,指点道:“心还不够平静,打拳的时候也不要看我。好不好只有你自己知道,我又不会说你什么。行了,今日就到这里。”李恪收了手上的动作,很是真诚地对罗彦说道:“诚国公,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么”这话问的罗彦有些奇怪。不过,仔细一想,他还真是说不上来。所以脸登时一红,好在天色尚暗,没有让李恪看清楚,不过脸却是一板:“什么日子,难道是你有什么喜事不成”“诚国公你忘了,今天是七月二十九,再过几天,便是陆夫子的周年了。而周年过后,父皇当日答允你的守孝期也到了。不知,诚国公有何打算到时候是等候父皇征召,还是自请归于本官。”本官就是李世民贬斥他去的永州长史。其实罗彦现在也很迷茫,所以有些感慨地说道:“逝者如斯,不想转眼就一年过去了。这一年过的颇为清静,如果可以,我倒是想就这样一直安安静静过下去。或许再教授几个聪明的学生,将老师的所学传授下去,这样就最好了。”听着罗彦颇为颓废的话,李恪有些紧张:“诚国公怎的说这样颓废的话,如你这般风华正茂,怎能如此蹉跎岁月。”“你倒是会说话,只是,心中有些想法罢了。到时候再看吧。对了,既然你提到老师的周年,便顺带告诉你,周年这天你便不要来了,我要去城外祭奠老师。”李恪虽说想自己也跟着罗彦过去,但是一想自己的身份,还是很明智的没有开口。真要那样做了,反而会连累罗彦。八月初三。在此之前,在李恪的提醒下,罗彦早就吩咐下人将一应祭奠的物品都准备好了。忙活了一早上,亲眼看着各样的祭品都放到了车上,估摸着时间差不多到了城门大开,这才上了马车,带着仆役往城外赶去。关于祭奠,罗彦并没有将地址选择在他送陆德明的灵柩归去的渡口,而是让车夫将马车驶向曲江畔的一处空地上。这里是他与陆德明第一次见面的地方,也是这里和陆德明第一次说话。而一切的缘分,便是从这里开始。仆役们三三两两将供桌祭品之类的东西抬下来,把一干东西向着东南摆好。而罗彦则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眼神略微有些空洞。良久之后,这才回过神来,看到已经摆好的东西,罗彦也没有说什么,点点头,便让仆役将蜡烛点燃,手中拿起纸钱,点燃在早就防止在膝前的火盆中。没有哭泣,没有哀伤,只有清晰的回忆,随着一声声凄凉的唢呐声,把怀念传到那千山万水阻隔的吴县。罗彦在那片干枯的草地上坐了很久,直到下午渐渐有凉风吹来,浑身有些冰凉,这才乘车回到家中。而一进门,便发现等在哪里已经很久的内侍。这个时候内侍前来,除了李世民急召进宫,也就剩下传旨一件事情了。果然,家中早就摆好了香案,只等着罗彦以来,便要宣旨。内侍铿锵有力地将一片文采斐然的诏书宣读完毕,罗彦却有些麻木。无他,这份诏书是为了长乐公主的婚事而来。先前罗彦居丧,但是其府邸的扩建工作可没有停止。周围的几家院子都被李世民差人买下,扩建未曾完成,所以院墙没有打通。如今,工程即将竣工,那么长乐也就正是宣告要加入诚国公府了。这一年长乐都是被拘禁在宫中,要求学习各种为人妇的事情。虽然是公主,但是女工,礼仪,化妆这些,却统统要学习一遍。期间长乐也曾让李恪带了书信过来,不过罗彦也是偶有回信,但并不频繁。如今正式开始了谈婚论嫁,反而觉得有些不自在。公主出嫁,那些繁琐的礼仪反倒是不用罗彦操心。但就是因为无所事事,却让罗彦觉得有些惶恐。这样的情绪蔓延到他的日常生活中,便是连李恪都感觉到了。看着在那里发呆的罗彦,李恪练完了功夫,向他问道:“诚国公可是为了婚嫁之事发愁”“是啊。”神思不属,罗彦压根没有在意是谁在问,便脱口而出。回过神来的时候,就发现李恪那小子居然一脸坏笑地看着自己。登时罗彦就没好气地说道:“你们孩子,是永远不懂大人的心思的。这婚姻一事,便似那围城一般,进去的人想着要出来,在外头的人却千方百计想着要进去。”显然,这是盗用了后世某位大才的名言,但是罗彦一点也感觉不到羞愧。因为这话其实就是个借口,他现在除了发呆还是发呆,结婚之后到底做什么,是要就此养成一个大萝莉,还是冒着犯法的风险或者到时候到底是就此当个国公,逍遥自在地慢慢完成系统给他的任务,还是借助和李世民的亲近,在官场上大展拳脚。这样矛盾的问题不止一个两个。而他,现在还没有一点头绪。李恪撇撇嘴,有些不屑地说道:“哪里有诚国公说的那么纠结。似我房中也有两个丫头,虽然没有正妃,可是也就这两年的事情。可是我怎么就不觉得那是围城呢。将来到底和哪个睡,不就是随着自己的喜好。”被李恪的鄙视给刺激到了,罗彦赫然发现,自己这都二十几岁了,还是老处男一个。果然,自己还是没有适应这个时代啊。跟着屈突诠那些个家伙都逛了多少次青楼了,居然当了这么多年正人君子。“行了行了,少来说这许多废话。这样,我要你帮我一个忙。”罗彦连忙打断了李恪继续说下去的节奏,略带些请求地说道。知道罗彦这是被自己给说怕了,李恪也不揭穿,点点头问道:“诚国公要我做什么,尽管说来,只要我能做到的,便定能帮诚国公做好。”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