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30
作者:悟道娑婆      更新:2023-06-17 12:08      字数:4788
  的著作。杨慎前半生书生意气,惹来杀身之祸,后来得以保命,便潜心研习这韬光养晦之术。可以说韬晦术便是其生死之间的总结。而与杨慎不同的是,晏殊一生不论是文学还是仕途,都走到了一个顶点。在复杂的官场斗争中能够做到这一步,绝对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情。将这两本书扔给李恪,罗彦就是存了让其韬光养晦保命为上的心思。而经历了整整半年苦苦锻炼太极拳,依旧没有放弃的李恪,也却是感受到了罗彦对他的一片苦心。在他身边不乏江南文士。这些因为他是杨广外孙的身份而聚拢到他身边的人,里头有很多都怀着满腔意气。虽然李承乾如今作为爱子,颇受李世民看重。可是没有人会觉得李恪是没有机会的。因此他的耳边,时常会有劝说在李世民面前表现自己的话。罗彦在吴王府,绝对是一朵奇葩。可越是这样,李恪越觉得罗彦更加值得信任和托付。眼看着自己的弟弟也受了封,即将开府建牙甚至是之官难下,李恪就想着让罗彦好生教导其一番。可是罗彦上课的时候,便是连他的一干陪读都不让进来,难道要让自己的弟弟在门外偷听不成想要请求放他进来,不说罗彦答不答应,那样他也就太没面子了。所以心思一动就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当罗彦很是严肃地给李恪讲了两个韬光养晦的故事之后,便停下了说教,看着李恪,有些不满地说道:“吴王自己都还没有学好,便要给我再找些麻烦。看来,咱们这师生两相宜的故事是没法继续下去了。”这两天他在国子学都感受到了压力。如果是在朝堂上,估计能被好些个大臣们给喷死。别人不知道,难道他还不知道么,这事儿绝对就是眼前这个风度翩翩的少年搞的鬼。李恪见罗彦有些生气,不禁有些头疼。这件事情他确实有些莽撞了,原本以为看在自己的情面上,罗彦会就此答应下来,谁知道这个时候罗彦居然这样直接。因此站起来对罗彦一拜:“是李恪鲁莽了。只是想着李愔有些顽劣,满朝文武能够压服他的,估计也只有诚国公一人。因此在与母妃闲聊的时候,略微提了一句。”“你兄弟虽然都是亲王,但只要是之官,便有长史看着,哪里有这许多说道。之前我是怎么教授你的,韬光养晦,难道你就学了这点小家子气的东西。”罗彦质问着李恪,让李恪脸上好生烧灼。“教授皇子本来就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如果你觉得我很闲,东宫的属官有大把供我选择,难道我不会前往攀附太子,要指望你们兄弟替我扬名么”“之前所有学过的东西,统统给我抄二十遍。这几日我就不来了,什么时候抄好了,差人送到我的府上,我再来授课。”罗彦斥责了李恪一顿,转身离开。直到此时,李恪才想起来,当初似乎宫中就有传闻,说李泰请求罗彦去教他,结果被罗彦给当着李世民的面拒绝了。此事虽然被李世民下了封口令,可是一些人还是将其给传了出来。当时只觉得是个笑话,如今看来,还真是所言非虚啊。而他和李承乾同时请求让罗彦到身边,最后罗彦还拒绝了李承乾。想想这些,李恪原本心里还有些不快,瞬间就化为了满腔的后悔。真要将罗彦给气走了,他先前指望这通过罗彦和一些人拉上关系的想法就会破灭,而往后更是只能获得罗彦的恶感。这一步棋,还真是走的臭啊。李恪感慨着,手上却压根闲不下来。罗彦讲过的东西,连个抄录的范本都没有,全靠自己的记忆力。抄录二十遍,这玩意还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朝堂上的争议并没有因为罗彦对李恪一顿训斥就停下来,相反,在李世民没有表态之前,反而是愈演愈烈。甚至一再由对于这件事的讨论,转化为对罗彦本人的攻击。开国以来,还从来没有哪个国子学的夫子遭受过这样的待遇。第三百五十七章居然陪太子监国李愔的转学,被当作是一场闹剧收场。李世民都懒得回复。这件事情本身就有些出格,虽然朝臣们纷纷抨击罗彦,但是李世民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事儿完全跟罗彦无关。就在朝臣们还有些吵闹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李世民忽然间的诏书让大家都大吃一惊。七月初,李世民要前往沔州巡视。圣旨虽然简短,但是千万不要小看里头的含义。自贞观以来,李世民到现在为止就没有出过长安。突然间来的巡视,规模盛不盛大不说,但是李世民定然是极为重视的。不提朝中官员为此感到震惊,便是李世民前往沔州沿路各州县的主官,就有些惴惴不安了。先前经过各部详加筹划,最终选定由汉水沿路而下。这一路上要走过十数个大州,几十个县。要说李世民不沿路查察民生政治,那肯定说不过去。而且还有一路上安排的奉养,这都要地方官员操碎了心。但是,这些还都不是大家最关注的。因为皇帝出行毕竟都有前例可依,即便是什么都不知道的,翻翻之前的县志之类,也会有所收获。可是另外一件事情,可是关乎往后朝堂势力的走向,这可不能不引起大家的看重了。李世民离开长安之后,到底由谁监国,到底由谁辅政第一个问题自然很好回答,皇帝走了,太子监国,这是千百年来的铁律。可是第二个问题就相当难说了。留下哪些人辅政,那就说明这些人是李世民绝对的心腹。往后在朝堂上,定然是要极度得势的。若是不出什么意外,这些人定然在十年之内,都能够位极人臣。所以辅政的名额可谓万众瞩目。太极殿上,当李世民宣读完太子监国的圣旨之后,很多大臣不约而同看向了内侍手中的另一份圣旨。不出意外,这就是辅政大臣的名单了。之前随驾官员的名单基本已经确定。如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这几个人,李世民自然不会让他们留下。武将里头,李世民也带了颇为信任的,比如侯君集、苏定方、程知节这几个。向来和房玄龄是黄金搭档的杜如晦,因为身体原因,李世民不放心他舟车劳顿,便留在了长安。自然,这辅政大臣的位置绝对少不了这一位的。果不其然,内侍张开圣旨,念出来的第一个名字便是杜如晦。至于第二个名额,作为检校中书令的温彦博自然是当仁不让。这一点大家也没有意外。毕竟温彦博能力在那里放着,这些年辅助房玄龄将整个中书省打理的相当好,虽然是检校,但是大家都把那两个字给去掉了。至于第三位。虽然大家有些吃惊,但是也在接受范围之内。李靖,这位在家呆了两三年的老将,这会居然被李世民给请了出来。虽然没有实职,但李世民为了局势稳定,也是舍得下大力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每隔两三日到中书省和门下省去理事便可以了,至于上朝什么的,压根不用。这个官职在大唐来讲还是第一次出现。从前很少,或者说压根就没有人能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身兼两职,而且地位还与中书令和侍中这两个官职持平。如今就有了。对于李世民这样的手笔,百官除了佩服,压根就没有话说。有了李靖这位大佛,基本上整个大唐的军事就稳定了,李世民压根不用担心自己外出之后,地方军队会出现什么事情。按例辅政大臣只有四位,如今依然有三个位置确定下来,接下来一个,百官们纷纷猜测到底会用谁。是六部中的挑选一个,还是从宗亲里头找出来一个六部里头,如唐俭这等老成持重的大臣,不在少数。如果能够起用,定然能够让局势更加稳固。而宗室里头选择一个,也可以巩固太子的位置,不让他遭受蒙蔽,似李孝恭这等能文能武的宗室,定然是首选。或者,干脆从太子的属官中找一个出来于志宁这些人从李世民做王爷的时代就跟随着,忠心没有问题,能力更不用说。就在这样的猜测中,内侍缓缓张开嘴巴,用那独特而尖锐的嗓音告诉所有大臣:“罗彦。”什么罗彦对于这个名字,百官只想问一句话:我没听错吧放着那么多的官员不任用,用了一个专门惹事,臭名昭著,放荡不羁,不务正业反正是能够善意批驳的话都用上还嫌不够的罗彦“陛下。”顿时一位中书舍人站了出来。之前他和罗彦共事过一段时间,也没有看出来罗彦有那么大能耐,能够辅助太子监国啊。因此他还是想让李世民再考虑考虑。谁知道他话还没有说出来呢,就被李世民给堵住了嘴:“怎么,你对朕的安排有意见”“这个”这中书舍人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将自己心中的疑虑说出来。“罗助教如今不过是个国子学助教,不说其能不能做好本职,但是骤然拔擢,只怕不能让人信服啊。”李世民做出一副就知道你要这样说的表情,对着朝臣大笑了一阵,这才说道:“我知道你们心中都有不服。但是,这样的委任自有我的道理。这件事情,便这样说定了。你等可以心里不服,但是我走之后,如果罗彦下发的政令不能够严格执行,回来之后,就等着我一一收拾你等。”李世民撂下狠话,便是连半句解释都没有。百官即便心中不服,但是事已至此,还能如何呢只好按下心中的不满,等着看罗彦辅政之后,到底能够闹出什么幺蛾子来。反正如果罗彦这个辅政大臣做不好,只怕将来非但不能步步青云,反而会就此仕途蹉跎,终老一生了。待朝会结束,与议论纷纷的大臣们不同,李世民走进偏殿之后,便吩咐内侍道:“将罗彦给我叫来,我有事要吩咐。”辅政大臣名额的确定,此时在长安城中搅动了好大的风雨。三个正三品的大员中间夹杂着一个正七品的教书先生,这事儿怎么看怎么诡异。虽然大家都不知道李世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可是有心人看到罗彦匆匆进宫一趟,出来之后满脸的苦笑,就知道这事儿绝对是没有更改的可能了。大臣们都在讨论罗彦何德何能,能够被李世民这般看重。但百姓们却对于这样的事情充满了期待,或者说,他们想看热闹的心理越发的严重了。民间流传的种种罗彦的传说,那都是以打脸种种权贵人物为主。这回罗彦手握权势,也不知道会有什么人会犯到他的手里。转眼之间,沸腾了长安城就迎来了日暮。官员要回家了,事情就越发热闹了。可是此时的太极宫却是一片寂静。一处大殿中,李世民与李承乾父子二人相对而坐。“父皇,不知你唤儿臣前来,所为何事”被李世民盯着看了很久,李承乾终于有些忍不住了,于是乎张口问道。看着越发俊朗和成熟的李承乾,李世民很是满意地点点头:“今日我下旨让你监国,你可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对于李世民的这个问题,李承乾愣了一下,他没想到,自己的父皇会反问来。不过也没有什么关系了,心里有什么,便说什么就是了:“父皇外出,定要注意安全。母后自有孩儿照顾,父皇不必担心。一干弟弟妹妹,儿臣也会好生管束他们。”听得李承乾没有说什么国家大事,反而是将自己这一大家子都说了全,李世民心里便更加欣慰了。“好,有你这句话,父皇就放心了。只是,今日唤你前来,还有些事情要于你交代。”李世民很是严肃地看着李承乾,示意他要将接下来的话一字不漏地记住。李承乾见自家父皇空前严肃,心知万万马虎不得,很是庄重地点点头,这才对李世民说道:“父皇有什么吩咐,儿臣定当牢记在心,半点也不会忘记。”“朝中我虽然设立了四位辅政大臣,但是杜相要管理整个尚书省,温彦博身为检校中书令,自然会署理中书省的一切事务。而李靖则会黜置门下省的一应事务。”李承乾点点头,对于李世民这样的安排自然是没有什么意见。“唯独罗彦。”说到这里,李世民顿了一顿,对着李承乾颇有深意地看了一眼,随后说道:“罗彦的职司,便是在温彦博和李靖两人产生争执,而杜相又不能够拿定主意的时候,让他出来做一个裁定便是。”李承乾愣了,就这么简单合着罗彦就是个当和事佬的“父皇,这样的事情,随便找以为朝中宿老便可以了,何须要诚国公来。”李承乾彻底被李世民给整糊涂了。想想就奇怪,两个五六十的老头之间有不同的意见,居然要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裁定这个世界,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疯狂了但是看着李世民点头,李承乾知道,这事儿还真就铁板钉钉了。第三百五十八章两位大佬掐架了中书省的办事效率简直没话说,李世民这边在朝堂上刚刚宣布完毕,不过是两个时辰,就有官员带着圣旨到了国子学。圣意下达,罗彦刚从太极宫中回来,正要接着讲课呢,结果也只能中断了。不过,既然是专属罗彦的圣旨,自然引起了很多士子和大臣的好奇。这不,学生们摆好了香案,便有很多人围在周边,和一干夫子等着宣旨。当一句委任罗彦为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