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1
作者:梦回故都      更新:2023-06-17 20:09      字数:4434
  学说,记录在纸上,仔细研究了一下张载理学的思想,做出一番整理。就在纪宁准备中午休息一下,补充睡眠时,门口传来敲门声,雨灵的病还没痊愈,小妮子打量着纪宁道:“少爷,咱家里还会来什么客人吗”“或许是唐公子他们,我出去看看”纪宁将他自己所制造的羽绒服穿上,到了院子里,问道,“谁人”门口传来赵元启的声音:“永宁,是我”纪宁也没想到崇王世子会亲自临门,打开门来,但见赵元启立在门口,身后的侍从带着礼物,除此之外身后还跟着一名俊俏的“小郎君”,仔细打量一番,不是那刁蛮可爱的赵元轩是谁“也是费了好大力气,才从金陵城几位士子口中得知了永宁的具体住址,亲自登门来拜访,方便进去说话吧”赵元启见到纪宁,显得很高兴,想跟纪宁坐下来做一番攀谈。纪宁点头道:“请”赵元启和赵元轩兄妹,一前一后进到屋子里,屋舍也算不上很大,但客厅的摆设却很齐全,几人坐下来,林娟儿将茶水送上。“永宁,我来,是跟你多说说明晚学术之会的事情,我问清楚了几名与会之人的名单,拿过来跟你探讨一下,希望明日能让你有好的表现”赵元启拿出一张纸来,上面列着不少人的名单,纪宁拿来一看,很多名字他都是第一次听说。但其中也有不少当下的儒学界名流,他们在理学或者心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而且看情况,当下理学思想是占据主流的,心学则显得刚兴起,很多人还不信奉,但也能得到一些新派思想之人的支持。“永宁可有什么见地”赵元启见纪宁认真在查看那份名单,不由追问道。纪宁放下名单,轻轻一叹道:“世子殿下见谅,在下对于这份名单中各位大儒的思想,并不甚明了”赵元轩轻轻一哼道:“就知道你不是全才,肯定有一些事你是不了解的,被我说中了吧”赵元启没理会妹妹的话,道:“永宁,这是你在京城扬名立万的好机会,虽然也知道你明日要参加诗会,可能会影响你的准备,但你也要用心。如果能在儒学界有所建树,其实是未必考中中进士就可以进入文庙的,这也是一种特权,你应该把握好”关于儒学公认的大儒进文庙的事情,纪宁也是知晓的。就好像这个时代中的张载,跟纪宁以前所熟悉的那个时代中的张载还是两个人,但二人的思想是很相似的。这时代的张载,就一辈子没考中进士,但却可以位列孔庙中,在文庙中具有很崇高的地位,甚至达到了称号大学士的地位。但让一个普通士子,从儒学的方向进入到文庙,这不亚于登天之难。“多谢世子提醒”纪宁站起身,由衷感谢道。在纪宁看来,虽然赵元启可能在很多事情上略显稚嫩,但他的待人以诚却还是值得肯定的。纪宁也知道,如果赵元启不是真的欣赏他,当他是朋友想帮他的话,也不会大老远打听他的住处,找上门来送上这么一份名单。赵元启道:“你要准备明日的诗会和文会,我不该多打扰你,但有件事要提醒你,我和小妹在年底年初这段时间里,会将更多精力放在入宫朝觐上。按照小妹的身份,她很难被封为一等郡主,还请永宁你帮忙出谋划策,帮她实现”“大哥,你在说什么呢”赵元轩也没想到赵元启会突然对纪宁提出此事,本来就是女儿家的心事,突然被兄长在自己的心上人面前提及,她心中自然是有些害羞的。此时的赵元轩,小脸娇红,含羞带怨,说不出的妩媚风情,倒也把一个小女儿家怀春的心态给表现出来。纪宁道:“在下有能力的话,一定相帮,但此事还需要从长计议”“永宁你能帮忙就好,就怕你不肯帮呢,哈哈,小妹其实在家中也多有念叨你呃,小妹,你做什么”赵元启发现自己的妹妹好像跟他有仇一样,居然挥出拳头来打他。或许是赵元启也不太明白女儿家的心思,到了纪宁这里,不断去揭赵元轩的事,好像生怕纪宁不知道一样。“不理你们了”赵元轩又羞又气站起身来,几步往院子里去了,赵元启则还在笑着,似乎逗弄自己的妹妹生气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之后纪宁又跟赵元启说了一些关于第二天京城诗会和晚上学术研讨会的事,而后赵元启起身来,临走时,赵元启还不忘多叮嘱两句,让纪宁记得帮赵元轩想办法能获得一等郡主的赐封。出了门口,赵元轩先上了自己的轿子,而赵元启则要往胡同口的马车去,因为马车相对宽大是进不了胡同的。“明日我会亲自上门来请永宁同往,永宁也该准备一下”赵元启说完,人也上了马车,匆忙而去。第415章 翰林转眼到了京城诗会当日。虽然赵元启兄妹也会参加诗会,但他们并不与纪宁同行,纪宁要跟唐解、韩玉等人同往,作为江南学子的种子选之一,纪宁与唐解等人到了茶楼时,就有不少的学子过来打招呼。不过也有的人在对纪宁有所非议,那声音简直是掩不住的传到纪宁耳。“那就是纪宁,金陵城本届乡试的解元,以前只是个世袭秀才,他也算是名门望族之后,现在居然能混到这地步,也算是牛逼”“有什么牛逼的他也不过才是举人,让他考个进士来看看上次金陵乡试的解元,到现在不也还是个举人”“哈哈,这话说的有道理,乡试解元而已,说的好像跟状元了一样,难道他还想来个元及第不成”一群人在嘴八舌地说,纪宁等人在楼上听的很清楚,唐解给纪宁倒杯酒,道:“永宁别往心里去,这些人必然是嫉妒你的才学,才会说这些话”“没事”纪宁微笑了一下,他心想的不是即将举行的京城诗会,而是在想关于晚上学术研讨会的事情,对他而言,这学术研讨会才是当日的正题,因为在学术研讨会上,他可以见到不少的当世儒学名家,能见到理学、心学的几位泰斗级人物。纪宁这几天一直都在准备这次的学术研讨会,他自己也会有点被魔障了的感觉,想什么事情,会不自觉联想到理学。因为诗会会在临近午才举行,在之前,是学子们自由举行会的时间。韩玉道:“我们还不急着过去,先将京城贡院一代游览一下,这里的孔庙可是整个大永朝最大的庙,过去走走,欣赏一下风景也是好的,来到京城后还没来得及仔细游览呢”话说出来,突然听到隔壁桌有人嘲笑道:“来京城赶考,却不先去夫子庙看看,也亏自称是读书人”“什么人说话”因为涉及到自尊问题,韩玉站起身瞪着那人。但见那人有十岁上下,一身的书卷气,显得也算是风流倜傥,只是在纪宁这样的年轻公子哥眼,这样的书生就有点像是“大叔”。这年头的男人,在年近十之后,人就会有一定的衰老,到四十岁上下就可说是年甚至是老年人了,这年头人的平均寿命也就四五十岁。韩玉很愤怒站起身质问那人,他也不会动,从道理上来说,这人嘲笑的也没错。到京城来赶考,不先去贡院和孔庙去看看,怎么说都是不对的,但韩玉其实是第二次来京城赶考,所以他对贡院和孔庙也算是熟悉了,不过去也是有理由的,而纪宁和宋睿、谢泰则觉得韩玉和唐解不去,自己跑去,未免有点太做作,也就没过去。纪宁并不太注重一些繁缛节,所以纪宁在很多事上看的很开,他在做事上不会去拘泥礼节。“说你们说的不对吗”那书生站起身,上还拿着折扇,纪宁心里也在想,大冬天拿个扇子出来,这是热还是冷“阁下如何称呼”唐解见韩玉似要动怒,起身去阻拦,那书生喝过茶水,好像要往楼下去。那人道:“称呼只是个代号而已,跟你们说也无异,记得拜过夫子庙之后,才算是到京城赶考的考生。告辞了”“慢着”韩玉可不会轻易让得罪他的人离开,上前一步拦住那人去路,道,“阁下既然说名字只是个代号,那你听清楚了,我是金陵城的韩玉,是这届会试的考生,如果阁下想一较高下的话,不如在本届会试一较高低”那人打量韩玉一眼,微微一笑道:“好,年轻人,有魄力,但我没法在会试考场上跟你比试高低,不如就今日的诗会,倒想看看你们几个是否有真才实学”“不敢了”韩玉有些得理不让人。那人笑着摇摇头,这会远处有人道:“那不是韩翰林”说完,马上有考生过来打招呼行礼:“见过韩翰林”“免礼了,几位也都是来赶考的”被称为韩翰林的人不再理会韩玉,转而去跟那些过来打招呼的学子说话。韩玉这会面色青红一片,他这才知道眼前这位居然是位翰林。翰林,也就是翰林院的成员。在大永朝会试的规矩,但凡过了会试的贡士,会参加殿试,殿试之后是进士,而进士选择在朝廷效力的,会经过一次选拔考试,择优留下部分人进翰林院,从事的是翰林院的一些小官,从庶吉士等打杂的差事做起。不能小看了这些翰林院打杂的差事,这些人在翰林院,可以学习到天下间最高深的学问,因为翰林院的藏书阁有大永朝最完备的藏书,里面书卷多以万计。而且翰林院的人,以后可以从翰林体系逐渐升迁,履职在翰林院、礼部、鸿胪寺、詹事府这些地方,可能成为东宫的长随,或者是成为朝的名臣。当翰林的人,是会被人敬重的,在大永朝也有句话说,天下的学问皆出于翰林,意思是有任何大的思想和主张,或者是好的章和诗词,大部分都是出自这些翰林之,谁能进入到翰林,比进入到庙还容易受人尊敬,因为朝廷翰林官的选拔,或许比之庙选拔学士的标准都要高。听别人的称呼,韩玉坐下来,他也不是那种不识好歹的,既然知道对方是翰林,也就是已经考进士的人,他可不敢再上去说话,那会显得他很无知。眼看韩翰林下楼去,唐解安慰道:“我们要明白,这京城之地,也是一山还比一山高啊,以后见人说话都要小心一点。”韩玉面色羞惭道:“还真是丢人啊”纪宁摇头道:“有什么可丢人的谁规定到京城来必须要先去拜谒庙我们只是来考科举,又不是来游山玩水的,庙也只是供奉圣人和先师的地方,谁没事到祠堂里呆着”“哈哈,还是永宁说话直爽。”韩玉听到这话感觉到心情舒畅,“来,我敬永宁一杯,祝你今日的诗会旗开得胜”第416章 地域纠纷韩翰林到底是什么身份,几人并不太清楚,即便是两次参加科举,甚至对京城一些有名望、有文名的读书人有过调查和了解的唐解和韩玉,也对此人不甚了解。主要还在于一个地域问题。韩翰林很显然是北方人,说话也是京城一片的口音,之前点出韩翰林身份的也是北方士子,北方人对于自己地域内的达官显贵是很清楚的,在逢年过节,或者是一些小的文会时,都会请这些人出来,这也会形成朝廷中的朋党。南党、北党、金陵党、闽粤党等等,只要是符合条件的同乡,甚至是同族同姓,都会在朝中形成朋党的势力。朝廷又明令禁止有朋党行为的,以至于这些朋党都会很隐秘,或者即便成为朝廷公开的秘密,只要没触犯到权贵的利益,这种朋党还是被默许存在。几人在茶楼中喝过茶,就要往贡院方向而去。贡院和夫子庙,也就是孔庙是连在一起的,在往东走不到一里,就是京城的国子监。大永朝一共两处国子监,一个是在京城,一个是在金陵城,而沈康之前就是京城国子监的祭酒,至于京城国子监祭酒,则是以文名而惊动天下的称号大学士张文。论及张文的学问,天下间也有很多传说,有的人说他可以用诗文祭奠鬼神。甚至民间还有很多传说,在往贡院方向去的路上,唐解就在说这件事:“张大学士当初尚未考中进士,话说他往京城去赶考,路上就遇到了一个村寨,这村寨中的人受人诅咒,几代人中,男丁到了四十岁之前必然会死去,村中人都相信是厉鬼所为,原因是在战乱年景时,他们为了避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