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9
作者:梦回故都      更新:2023-06-17 20:10      字数:4428
  还没等他出门,纳兰吹雪便带着静萱过来,要跟纪宁商谈案子的详情。“纪公子,您可一定要帮我们啊”静萱看着纪宁,脸上带着感激。但这种感激之色,似乎也带着某种旖旎,这让纪宁一直觉得见到静萱会有些怪异,这也是他为什么总是不明白为何不敢正面去看静萱,好像这女人是个小狐狸精,眼睛会说话,总是让人见到她就臆想菲菲。纪宁道:“放心吧,我答应的事情,不会食言,但有件事还是要提醒你们,如果这官司真的输了,不妨早些离开京城,到别处的尼姑庵去挂单”纳兰吹雪不满道:“你不是说一定可以吗”“那是纳兰姑娘你说的,在下从来没如此说过,京城之地卧虎藏龙,就算我们占据了道理,但官字两个口,黑的都能说成是白的,你们认为他们要是以权谋私,你能抵抗得了吗”纪宁道。“如果是再上告呢”纳兰吹雪不依不挠。纪宁道:“你自己这些年去的衙门也不少了吧哪个衙门口是容易进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世道的人不都是如此”第452章 公堂纪宁清楚一个道理,这世道,不是谁占据了法理上的优势,就可以获得诉讼结果上的获胜。因为这世道是人情大于法制的,正因如此,才会有以权谋私的情况出现,这也是纪宁所要争取权利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知道,这社会是由有权之人控制的,如果无权无势,就算有再多的银子,那也等于是给权贵储存的,早晚会被权贵用非法途径所得。静萱问道:“纪公子在衙门不认识什么人吗”纪宁摇了摇头,道:“在下于官府,实在不认识什么人,一直以来,我所秉承的原则,都是跟官府人没有太多联系,今日也算是为你们破例。但下不为例”静萱和纳兰吹雪都没怀疑纪宁说的话。但纪宁说这话是有目的的,他是想告诉这两个女人,最好跟权贵别有什么来往,否则是很难脱身的,而且纪宁也是不想以后再因为舒安堂,跟官府有太多的牵扯。几人一起到了舒安堂,此时舒安堂内并无人过来骚扰。纳兰吹雪道:“几天时间内,有人在舒安堂外面鬼头鬼脑,被我现之后,将他们打走了,从此无人来骚扰”“有人骚扰,说不定是好事,因为这说明刘府的人对于从官司上获得宅院没抱多少希望,但现在看刘府的人没什么动作,就说明他们对用官司获得舒安堂,很有信心”纪宁分析道。“那如何是好”静萱和静彦紧张起来。“走一步看一步,在公堂之上,没有我的准允,别乱说话但也别指望我一个人替你们说话,如果涉及到一些事实上的事情,还要你们自己来强调,我始终是外人”纪宁道。静萱和静彦将作为舒安堂的代表,参加这次的公堂审案,但她们两个在律法上近乎是两个小白痴,什么都不懂,都需要纪宁出来主持。大兴县衙,老早就聚集了很多百姓。到了腊月,这也是农闲时候,因为头年里风调雨顺,百姓有了一些闲钱,就会到京城来采办一些年货,尤其是京城城内城外的一些百姓,更是会扎堆到城里来,城有不少的集市,这些集市会在年关之前非常的热闹。当然,百姓在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时候,也会到衙门口这种地方凑热闹,京城一向有人表演杂耍,或者是一些娱乐表演项目,诸如杂技或者是胸口碎大石这样的表演节目,会有人捧场。如果一次的表演下来,看的不过瘾,当然是衙门口看公堂审案更有趣味。百姓平时的生活,缺少谈资,他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些交谈的谈资,好在街里街坊面前显摆一下。“你看,我昨天去了衙门,听了某场某场案子,那里面的小寡妇可真是俊哪,结果跟门口的王大爷私通”诸如此类。而这天的公堂审案,先开审的都是一些大案和要案,年底积攒的案子,基本都要审结,有很多“秋后处斩”的斩监候的,也都要在年底前定下来,到底是即刻处斩,还是在来年秋后算账,这都是一门学问,主要看每家每户能送上多少银子了。如果送的银子多,还能多熬一年,说不定案子就会有转圜。就算案子没转圜,说不定遇到皇帝大赦天下,那死罪就可以免,回家过安生日子去了。在封建社会,大赦的情况时有生,新皇登基肯定会涉及到大赦,如果是太子出生,或者是太子大婚,甚至皇帝生了公主,皇帝大病初愈感谢上苍,甚至是风调雨顺,或者是天上掉块陨石总之一切可以找来的借口,都可能会成为大赦的理由。在大赦之后,所有在押的囚犯,都会被无罪赦免,所以在牢房里关着的那些涉及到“斩监候”,也就跟后世“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心里是最忐忑的。这年头,可没有死刑转无期的规矩,斩监候也是死刑,只不过是秋后问斩而已。腊月十五这天,公堂上先要过衙门里的刑事案,最后才是民事纠纷,而在民事纠纷案,最惹眼的一个案子,也就是刘府跟舒安堂争房产,这也是最近以来京城人谈论最多的。舒安堂,本是京城里小小的庵堂,因为这案子,也成为京城里有名的庵堂之一。甚至有人还想去舒安堂烧香拜佛,结果去了才知道,原来舒安堂并不对外经营,也是让人好生失望。大兴县的知县名叫许礼承,是年前大永朝的进士,刚履职到大兴县为知县,这也是走了关系的。在大永朝,也不是每个考进士的人都有实缺放任,尤其是甲进士,一届会试会有百名进士,其有二百多人都名列在甲,就是“同进士出身”,这些人在朝想混出名堂,要么考进翰林院,可以成为清贵之官,要么就只能等放任官缺,或者是通过关系,在朝谋个一官半职。许礼承就属于四十岁才进士,还是同进士出身,在朝没什么地位,一直等了年的官缺,才因为老丈人跟吏部的人有点关系,把他弄到大兴县这样不痛不痒的县丞里来当知县。正品的知县,在地方上也算有权力,可在京城,连个屁都不是。当知县当到京城,随便一个上司就能让他吃不了兜着走,这叫做附郭京城。许礼承在京城当知县,所能获得的油水很少,就算有了油水还是要往京兆府和六部衙门那边送,为的是让自己能及早获得权力上的进取。这天他才刚审了几个案子,都是不痛不痒的,就在此时,旁边的书吏跟他说明白:“许知县,一会会有金陵城的解元前来,诉讼的是舒安堂也就是城西一块小庙宇的归属问题,原告是京城的刘府”“金陵城的解元来头可不小啊,叫什么”许礼承问道。“叫纪宁,字永宁,属下查过,他的太师傅,可是称号大学士沈康”书吏道。“你说谁称号大学士沈康”许礼承听到这名字,就有些不淡定了,这简直跟得罪权贵差不多。:。:第453章 讨回公道纪宁和静萱、纳兰吹雪抵达大兴县县衙时,都已是临近中午,此时就算是中午停止审案的时候,仍旧有大批的百姓在围观,数量起码有数百人之多,很多人都只能在后面围观,而无法靠近衙门本身,只能靠前面的人把消息传出来,他们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方便回去跟街里街坊的说。本身就是以讹传讹,消息到底有几分准确性,那就难说了。纪宁和静萱等人抵达之后,衙门里的书吏,也就是之前曾经去舒安堂办差的书办,带着人出来迎接,同时也是跟纪宁说明情况。“纪公子,有些事先跟你说明白,我们许知县也知道您背景很大,但不妨告诉您,刘府那边也请了人过来坐镇,似乎还是个进士,跟他们是什么远房亲戚,具体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如果纪公子想在知县衙门乱来的话,对你将来考取功名可没什么好处”书吏带着几分威胁的口吻道。纪宁点头道:“知晓了”等书吏离开后,纳兰吹雪过来问道:“他说什么了”“他说刘府也找了帮手,背景比我还大,是个进士,从官官相护的角度来说,知县多半会站在那进士的立场上考虑,不会给我们什么面子”纪宁道。“那意思就是官司输了呗”纳兰吹雪很不客气道。纪宁道:“话也不能这么说,还没开始,怎么就一定知道是输了未战先怯可不是什么好习惯。”静萱和静彦都有些着急,静萱道:“纪公子,您可一定要帮帮我们,我们就只能希望您一个人了。如果实在不行还是跟之前一样,您出一点银子来帮我们,就当是我们借您的,或者”纪宁摇头道:“此事暂且先不提,把东西都收好,之后在公堂上会呈现出来,那可是有力的证据”静萱赶紧把怀里的东西藏了藏,很显然当初刘员外的亲笔书函将会成为决定案子胜负的关键,但那也仅限于法理上,如果从人情的角度来说,舒安堂这边还是处于明显的下风。等了有半个时辰,终于过了晌午,案子继续开堂。下午审理的第一个案子,就是舒安堂的归属案子,刘府那边果真还请了一位进士,是三年前的三甲进士,名张瑜联,到如今都没有官缺的实缺,一直在京城待诏,这样的进士,在朝中根本没什么地位,但就因是进士的身份,见了知县不但不用下跪,连行礼都免了。而纪宁见到知县这一级别的,还是要拱拱手行礼,毕竟他还是个举人。两边一个进士,一个解元,可说是文人之间的相争,针尖对麦芒,原本中午在外面就聚集了大约百多名围观看热闹的百姓,现在百姓的人数更是增加到千人左右,大兴县衙周围的集市似乎都不开了,所有人都过来凑热闹。“快来看,里面有一个举人和一个进士在打官司,这可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啊,文曲星下落凡尘啦”凑热闹的不怕事大,在百姓眼中,有文名的读书人就跟天上的神仙一样,是不可能被尘俗的事情所烦扰的,而纪宁和张瑜联则为了一点小事而对簿公堂,最重要的,是这件事本身跟二人都没关系,张瑜联那边是拿钱为人消灾,而纪宁这边纯粹是出于道义和被纠缠。纪宁其实很不想给自己找麻烦,也是纳兰吹雪在没事给他找事。等了许久,大兴县知县许礼承才到了公堂上,两边的衙差各自敲打着杀威棍,喊道:“威武”声音拖的很长,听到这一声,在场的普通百姓都要下跪行礼,唯独纪宁、张瑜联、纳兰吹雪和静萱、静彦没有下跪。纪宁和张瑜联这边是有功名在身,静萱和静彦则是出家人,至于纳兰吹雪是不屑于跪,本来纳兰吹雪是不得不跪的,但她没有进公堂之内,只是在门口外面看热闹,所以她没有跨过门槛。许礼承指着下面的静萱和静彦,道:“你们见到本官,为何不下跪”这会所有人都已经行礼结束站起来,许礼承没留意外面的百姓,也就没见到纳兰吹雪没下跪。静萱道:“出尘之人,不懂尘俗之间的规矩。”书吏在许礼承耳边说了两句话,大概是解释了一下眼前这些人互相之间的关系,让知县在接下里的审案中心里有数,随即,许礼承点头道:“那也罢了,刘府,你们有何事上告,现在人都到齐了,可以开始了”书吏回到自己的座位,准备做出记录,刘府那边这次出来的不是之前的泼妇刘孙氏,因为在古代,上公堂可不是女人的事情。刘府那边派出的也不是之前的管家,而是一个名叫刘启的人,据说是刘府的一位老爷,但不是正牌继承的老爷。像一个大家族中,一个姓氏的人会很多,继承之人就好像家中的世子一样,基本都是长子继承,至于老太爷过世之后,下面各家的人也不会分家,仍旧把一个家族当成是大的家族,会成为城中村,每个村子都是一个大家族,甚至这些家族未来会逐渐扩大,到城市无法扩张的时候,就会将一些旁支分出去,回到祖籍,或者在城外另行形成家族体系。旁支的老爷,在府中本来就没什么权势和地位。刘启走出来,道:“在下要状告的,是舒安堂的众尼,鹊巢鸠占,在我刘府的土地和家祠之中不走,一留便是二十多年,现在恳请青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