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95
作者:梦回故都      更新:2023-06-17 20:14      字数:4495
  真知灼见,让考生根据策问文章中的内容,写一篇文章出来,皇帝将御览,并且从中找出好的文章来。纪宁看文章审视题目的度是很快的,基本很快便能扫一遍,然后知道文章说的是什么,议论点是从哪里下手。而在场的考生就未必有他这样的审题能力。等考生们逐渐将文章审读结束之后,所有的考生也都在犯难,不是因为这题目有多难,而是这题目在很多人看来有些太简单了,简单到不知道该从什么方向入手去回答和议论。百善孝为先,在一个推崇封建礼教的时代,孝义是被皇家以及文庙所推崇的,历来所推崇出来的人物,很多都是以孝义而闻名于世,纪宁参加过的乡试和会试中,也都有相关的题目,甚至提到过舜帝的至孝和纯孝。从舜帝来议论,看起来是最合适不过的,如果在场的考生中对于自己在殿试中的挥没什么期待,而只是想平稳完成文章,获得一个三甲进士的头衔,大可就从舜帝的角度来议论,这样是最稳妥也是最切题的,不至于走题不说,如果文章写的好,说不定还能直接中个二甲进士回来,至于一甲进士基本就不用想了,因为你议论舜帝,就算你说的再好,那也是在老生常谈,很难写出让考官觉得绝顶的文章。而古代先贤中,以孝义闻名于世的人仍旧不少,在孔圣人的众多弟子中,就有以孝道而闻名之人,其中不乏在二十四孝中就提到过的闵子骞,就连孔子都称颂的孝义之人,想来也应该是国之典范了。就因为这样以孝义而著称的人实在太多,而策问的问题中,又让考生以古代先贤的例子来进行议论,以至于在场的考生都不知道该从何入手。纪宁自己也在思考这问题,他也没急着动笔。按照以往殿试的经验来说,巳时开考,差不多就是上午九点,到午时结束这四个小时的时间里,考生基本都在思考文章怎么写,怎么入手,或者是在草稿纸上写出自己的稿子,而没有直接下笔去写文章的,一直等午时之后,到天黑之前这四个小时的时间里,才是真正写文章,誊录文章到试卷上的时间。对于纪宁来说,他不想做太久的拖延,主要是因,他不想在皇宫这种地方停留太久。在纪宁看来,文章的好坏不是靠时间多寡来决定的,不是说一篇文章写的时间长,就一定写的好,只要文章好,就算是没有底稿,直接下笔去写,也会成为精品文章,甚至可以中状元。开场不到一刻钟,皇帝便起身离开,在场的殿试读卷官起身相送,而在场的考生都没心思去管前面生了什么,因为皇帝走的无声无息,除了纪宁之外,别的考生也都不知皇帝已经离开。纪宁抬头看完一眼,低下头,却现那小太监还在好奇打量他,这让他很尴尬。他心想:“这小太监也是的,为什么总觉得他身上有一股灵气难道他真的是女儿身”第592章 殿试下殿试仍旧在继续中。以往的考生,无论繁简,必然会有人一开场就在奋笔疾书,也都不知道他在写什么,反正就是要先把气势保持下去,但在殿试这种场合,却没人去贸然动笔,哪怕写草稿的人都没有。照理说到了殿试,每个考生都应该很轻松,毕竟殿试不涉及到录取率的问题,所有的考生考完了殿试,都是进士,所不同的就是一甲二甲三甲的问题,那些在朝中有关系,或者是家底殷实的,无论考几甲进士,将来都不愁当官,那些寒门学子,即便是考的好能中状元,将来也很可能在朝中仍旧碌碌无为。说到底,这还是个靠关系和人情所构建起来的社会,想打破这种门户和出身的偏见,就只有改变一个社会,在一个大的历史潮流之下,这是很困难的,尤其在华夏之地,这种难度更大。纪宁自己不算是寒门出身,相反,他还是豪门望族出身,但现在可没人承认他是什么望族子弟,但他背后的师公,是称号大学士沈康,就这一条门路,就足以让人羡慕嫉妒恨,在很多人看来,这也是纪宁为什么选择去文庙而不去朝廷的原因,就因纪宁背后有沈康这样一个强大的靠山。在皇帝离开之后,纪宁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他觉得没必要在皇宫中停留太久。这种考试环境压力还是很大的,为了准备科举考试,他从来到这世界之后就一直在努力奋斗,到今天殿试,也算是他科举之路的最后一站,他也不会去考虑之后庶吉士和学士的考试,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先把自己殿试的文章完成,让自己的科举之路彻底画上一个句点。他拿起笔来,准备开写他的文章。连文章的主旨立意他都想好了,既然在策问中,是以孝义礼法为议论点,还要写古代先贤,想不出写哪个人物,那就不妨多写几个人,而纪宁所模仿的模式,就是二十四孝中的内容,自己多陈列几个人,由此来为大永朝的国民树立一个孝义礼法的典范。在这时空中,虽然大永朝的人一直很推崇孝道,对于那些有孝义之人,也会著述立传,但缺乏系统的整理,没有像“二十四孝”这样可以称之为系统论述孝义的文章和典故典籍,使得国民缺少有效的孝义学习模版。纪宁自己就是开书院的,他之前在三味书院中,也推崇过去写一些小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其中的知识,再从中学习一些文字和人生感悟,增强考生的理解能力,不至于让学生成为书呆子。这可比让学生直接去学习论语、孟子这些儒家典籍要更有意义。这次,纪宁便准备在殿试的考卷中,为大永朝的国民树立一次典型,而他的文章,入体点就在此,他会写出十几个关于孝义的典故,来论述纯孝到底可以到什么程度,也未必只是普通百姓口中所论述的简单的尊老,而是要向这些古人一样,对于孝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实践。在其余考生都还没动笔的情况下,纪宁已经开始写文章了。此时在殿试的主场地奉天殿之前,坐着十几位朝廷所派出的殿试读卷官,这些读卷官,有的来自于尚书省,而更多的人是来自于六部九卿衙门,这些人在朝中大致还算是有威望的,其中有几人还是崇王直接给龙城的名单中所举荐的,举荐的这几人,基本都是没什么地位,但深得崇王欣赏却不识相不肯归顺的,崇王把这些人写进名单中,是为了让皇帝怀疑这些人跟他崇王有勾连,试图加害这些人。而在场所有的殿试读卷官中,地位最高的,当属尚书省左仆射张俊铭,此人乃是朝中左相,地位尊崇。他身旁之人,便是一直对他推崇有加的尚书令李旦。李旦虽为尚书令,但在大永朝,尚书令只是正三品的官员,在朝中地位只是跟六部侍郎持平,李旦很希望之后能晋升为门下侍郎或者是出缺为六部尚书,所以他一直在走张俊铭的关系。张俊铭六十多岁,留着山羊胡,此时胡须和头都已经有些白,此人在朝中也算是老臣中的典范,深得皇帝赵康政的信任。“张少傅,您觉得,在场这么多考生之中,谁人最可能中状元下官听闻,马老公爷的义子,这次可在考生之中啊”李旦在朝中就是恶意奉承之人的典型,本身尚书令并不涉及到实权,既不是实权派,也不是实干派,倒好像是个佞臣,皇帝对李旦倒是颇为欣赏,主要还是因为李旦跟李国舅关系紧密,二人是远房亲戚。李旦一直把自己当成是李贵妃一派的人,但他却不单单对李贵妃和李国舅那边阿谀奉承,朝中有地位的人,他近乎是人人都去巴结,以至于所有人都觉得,这李旦其实不过就是个佞臣而已。张俊铭冷冷打量他一眼,道:“在场这么多考生,老夫怎知谁能中状元你莫不是想说,准备对马公爷的义子另眼相看”“下官可没这意思”李旦笑道,“这殿试的考卷,同样是弥封的,又看不见谁是谁,在下怎能轻易造次”张俊铭这才侧过头,他的目光看着奉天殿台阶正下,最靠近前面的一人,即便是在白天中,此人周围也有一圈淡淡的紫气。张俊铭道:“老夫倒觉得,此子乃是有作为之人在场这么多贡士,唯独他一人开始动笔,且不是将文章写在草稿纸上,而是直接将文章写在试卷上。此人可以在会试中一榜中会元,看来这次状元,也非他莫属”李旦笑了笑,稍稍抬起头,这才看见台阶之下的纪宁,他嘴上说了声“少傅说的有理”,但心里却在犯嘀咕:“这是谁听说这次会试的会元是无可争议的,想来这小子的文章写的好,才学也不错。但这种人,多半也是心高气傲的,看他的模样就让人讨厌,我不想让谁中状元,谁还就没那资格”第593章 小人嫉恨殿试没有字数限制,只要试卷上能写出来,写多少都行,就算写几万字也是可以的。纪宁没去一味追求数量,但他是要为一个时代去树立孝义礼法的典范,字数少了也不行,他洋洋洒洒写了有三四千字之多,写完之后,连他自己都惊讶于写了这么多的文字,写完之后,他心情也就放松了一些。跟平时夜读一样,他不由伸了个懒腰,却现跟自己同桌那小太监在用异样的目光打量着他。那小太监的目光好似在说:“你为什么写字这么快,都写了什么”纪宁笑了笑,这会不允许说话,他也不会去跟一个小太监说什么,这会看看时间,尚未到午时,也就是说,从开始考试还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他就写了三四千字,这会他已经顺利把文章完成,下一步就是交卷后走人。既然他没准备在试场多留,便站起身准备交卷,远处一名礼部的官员走过来,凑上前道:“你是要去如厕”“不是。”纪宁道,“在下已经完成了殿试的文章,请求交答”礼部官员惊讶道:“你这就完成了殿试才刚开始,你交的是否早了些”他俯身一看,果然纪宁的文章已经完成了,上面的文字密密麻麻,一看字数就不少,他叹道:“真是见了鬼了,历来每次殿试那么多考生,第一次见到你这样的,不能等过了晌午再走”纪宁微笑摇了摇头。那礼部官员这才有些不耐烦叫了礼部的人过来,给纪宁的考卷弥封,再将考卷装进一方木匣之后。礼部官员道:“有人送你出宫,不得在宫门中滞留,如果现有不轨行为,别说会剥夺了你进士的资格,以后也别想再考会试和殿试”“明白”纪宁说了一句,旁边负责监场的宫廷侍卫,负责亲自送纪宁出宫门。纪宁自己也没带什么东西来,所有的考试用具都是用的现成的,所以他出宫也不会携带什么东西。在他要有的时候,那小太监还跪坐在地上好奇打量着他,那双大眼睛很有神,连纪宁都不由多看了一眼。二人目光对视时,小太监突然就害羞了,把头低了下去,随即他脸上好像多了一抹笑容,那笑容中带着几分开心,又有些宽慰,而后纪宁便出宫而去,再跟小太监没什么互动。此时龙城走过来,对那小太监道:“考完了,你可以回內苑了等等,你叫什么,是哪个房的,怎没见过你”小太监有些紧张,支支吾吾道:“我奴奴婢,是孙公公管下的”“孙公公,哪个孙公公”龙城一时想不起来,问道。“我”小太监还是非常紧张。龙城见小太监那怯懦的模样,没好气道:“多半是北三院的孙公公是吧算了,你回去罢,真是个不开眼的小家伙,回去跟老孙说,就说他还欠咱家十两银子的孝敬,让他找时间送给咱家”小太监眨了眨眼睛,显得不解,最后他还是点头道:“是”说完,小太监飞也似地逃了。奉天殿之前的那些殿试读卷官,见已经有人交卷离开,还是很惊讶,这些殿试读卷官对纪宁的第一印象,就是此人有点心高气傲。照理说,一个考生不应该在殿试这种场合糊弄,怎么也应该到过了中午之后再交卷离开。作为会试主考官之一,又是殿试读卷官之一的张玉珏,此时走了过来,却被张俊铭摆手叫了过来。张玉珏是门下侍郎,正二品的朝官,在朝中地位不浅,但他跟左相张俊铭之间还是有地位上的差距。张俊铭一摆手道:“张侍郎,那考生是何人”张玉珏抬头看了一眼,只能看到纪宁的背影,虽然纪宁是他所录取的,但他跟纪宁之间并不认识,但张玉珏看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