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6
作者:梦回故都      更新:2023-06-17 20:16      字数:4337
  说什么民间疾苦的文章,根本是为大永朝皇帝歌功颂德的文章,这种文章,翰林院近乎每年都要写几百篇,现在比套路,都是比怎么能戳中皇帝心中所喜,说的好听没用,拍马屁要拍对点。直到文章的最后,才稍微提到了民间疾苦的问题:“然盛世不可无贫,圣人不可无庸,事以圣朝,乃吾辈之幸。”随后,韩翰林一句话没说,把文章合起来,对皇帝行礼。从文章来说,根本也算不上什么极佳的文章,因为仓促之间写成,很多地方都显得很平庸,但在皇帝听来却很受用。纪宁心想:“最后说个什么盛世必须要有贫穷的人,圣人还必须跟庸人对比,这就算是说百姓疾苦了这韩翰林,也是这般经营马屁之人,不理会就是了”“很好”赵康政笑道,“韩翰林此文章,在朕听来,也算是近年来少有的好文章,赐白玉一方”“多谢陛下”韩翰林高高兴兴上去受赏。别人一看,好么,这个容易,写一篇马屁文章就能领赏钱,那我们还不赶紧的进士中有一人出来,道:“陛下,微臣也以为自己的文章有可取之处”这个说得还婉转点,只是说自己的文章可取,皇帝笑道:“只管宣读来”那人把文章拿在手上,朗声道:“臣于星茂之夜,念及四海流民”这文章一开篇,纪宁就知道这小子是撞到枪口上了,说什么不好,说四海流民,就算你后面拍马屁拍出花来也没用。真以为这拍马屁是个容易活拍马屁也要跟韩翰林一样,先在翰林院混几年,把皇帝的习惯摸清楚了,让你揭露就揭露,哪怕只有一句,也足可以让皇帝对你生厌了。第678章 永朝无人才韩翰林的一篇文章,全然都是歌功颂德,赢得了皇帝的赏识,获得赏赐。而接下来这位进士的表现,就很糟糕了,尽管也只是提了一句关于百姓疾苦的问题,但却涉及到“流民”问题,皇帝会想,朕治理之下的国家,怎么会有流民呢你这是在污蔑朕的盛世,不出意外的,在这位进士还没把自己的文章朗读结束之前,皇帝就已经不耐烦打断了他的话。“这位进士,你不用说了,朕听你的文章,还需要多历练几年,换一个”皇帝的喝斥很直接,也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但在场熟知皇帝性格的人,都知道这是进士用的“流民”这词语得罪了皇帝。你说你参加这种盛会,没事去念及四海流民做什么,你这是活得不耐烦啊,要不是在这种场合,或许皇帝都直接喝斥你了,现在皇帝已经是手下留情了。本来在场的进士都觉得,要获得皇帝的赏识并不难,因为他们听韩翰林的文章似乎也没多出彩,到现在他们才知道,要写对一篇让皇帝赏识的文章,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需要的不是你的文采,而是你对皇帝性格的掌握。“还有谁”此时赵康政脸色有些不太高兴,也是因为那不识相的进士惹得他有些不开心。在这种时候,似乎只有翰林才敢出来挑大梁,但翰林都是了解皇帝性格的。他们知道,如果皇帝不高兴时,出来读自己的文章,即便写的好,拍马屁也拍对点了,那也白搭,很可能还是会被皇帝厌恶。这时候就是看皇帝的心情,而不是文章本身了。所以这会翰林们都很识相不出来,反而是装孙子。进士这边大多数都是识相的,他们知道自己的才学一般,出来有可能会被皇帝喝斥,那时候被人笑,还不如老老实实当个平庸的人,最后把这赐宴混过去也就算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纪宁是没打算出去说自己所写的诗文,但他旁边的顾玉明好表现,这会已然忍不住要出去试试了。但似乎顾玉明因为被惠王府人所打,心里产生了一定的社交阴影,他也看出皇帝不太高兴,他迟疑了半天,一直在进退之间徘徊,纪宁在旁边看着就有些恼火,他低声提醒道:“想出去就出去,在这里徘徊算什么”顾玉明好像得到了某种鼓励,正要往前走,这会皇帝的耐心也没了。赵康政道:“也罢,将所有翰林和进士的文章送过来,交给在场所有的鸿儒,让他们来评断,至于鸿儒是否有举荐,那也看你们的诗词文章是否能得到欣赏了”皇帝不会说直接把事情揭过,他还是想在外番面前表现一下大永朝才子们的才学。如果就这么罢休的话,会让他很没面子,所以他想知道这些诗词文章之中是否还有可取的。于是乎,所有的诗词文章都被汇总过去,交给了在场很多有学士文名的官员,或者是朝中是属于翰林出身的大臣,每个人分几份,看看其中有好的,由这些大臣自行来举荐。这跟殿试阅卷有所不同,殿试阅卷是所有阅卷官,要把所有的考卷都看完,而且要做出适当的评断,现在是把所有的文章分下去,一人分几份随便看完,能选择的就是举荐或者不举荐,很多官员压根就不会仔细看,他们自己就不想出来惹麻烦。自己说写的好,结果皇帝不喜欢,那怎么办自己的这张脸还要不要了在场所有的翰林和进士,就好像在参加一次考试一样,而眼前这些在阅读他们文章的,都是阅卷官。纪宁心想:“这里的光线不是很强,在场这么多老臣,他们能看得清楚上面的文字倒是惠王和李国舅,现在应该是不敢动手,持续这么下去,他们自己的计划应该是要受到阻碍,看来可以进行下一步计划了”不知觉之间,纪宁对诗词比试就没兴趣了。他更关心惠王、崇王和李国舅的谋反。赵康政则更关心在场众翰林和进士到底是否写出让在场大臣满意的诗词来。赵康政看着文庙大学士马恒,道:“马大学士,你所看的文章,可有优秀的”马恒看了赵康政一眼,略微沉吟,最后摇头,继续打量手上的几篇文章。以这些鸿儒的判断标准,几个翰林和进士临场写出来的文章,不能触及到皇帝的逆鳞,还要写的非常优秀,这近乎是不太可能的,即便有一两篇文章看起来还有点模样,也没人敢出来举荐,毕竟这可事关他们自己是否为伯乐的问题。眼光不好,那就丢人了。赵康政有些气恼道:“怎么回事难道这么多翰林和进士,就没写出一篇可以拿出手的诗词文章来只有韩翰林能让朕满意”这会韩翰林趾高气扬,非常得意。在场的众大臣却在想,这还不是皇上您出了难题,说是让写百姓疾苦,您老却还不喜欢听那些百姓疾苦的话赵康政想起一件事,道:“之前不是说榜眼顾卿家的诗词写的不错吗他的文章在哪里朕想听听。”这会尚书令李旦举手道:“陛下,在臣这里只是这文章写的似乎有些偏颇,不妥不妥”李旦比韩翰林这样的还会揣摩上意,当他看到顾玉明所写的文章之后,察觉上面犯了皇帝的忌讳,这顾玉明在文章中所提到了灾荒,这哪里是皇帝所接受的就算有,你也不能说。所以这会李旦根本不会把顾玉明的文章呈递出来。“陛下,臣这里有篇文章”左仆射张俊铭突然打量着手上的文章,说了一句,但很快他又改口道,“文章也并非优秀,只是笔力尚且不足。”赵康政这会想极力证明自己手下是有人才的,他没好气道:“是什么文章,读出来听听就是了。好与不好,让在场之人一起来评断”“是啊,张大人,有好文章,您也不能自己藏着啊”李旦最怕皇帝追问顾玉明的文章,这会他趁机挤兑张俊铭道。第679章 诗词中的小人物在场的人都很好奇,是怎样的一篇文章,会让张俊铭这样在朝中德高望重的左相,居然会在举荐之后又放弃举荐。有人在想:“莫非是这篇文章前后所反应出来的文学底蕴完全不同,虎头蛇尾,不值得推荐”张俊铭在赵康政的要求之下,站起身来,先看了一眼在场的士子,又打量着皇帝,道:“陛下,恕老臣眼拙,老眼昏花之后,在如此环境之下未将这篇文章看的太清楚”赵康政道:“左相的意思,是这篇文章不好”“未必是不好,只是老臣无法将每个字都看得准确,还是请陛下换别人来诵读”张俊铭道。赵康政点头,一摆手,龙城便走下去,龙城微笑着从张俊铭手中把那篇文章接在手中,虽然他的眼力劲比张俊铭要好一些,但其实也差不到哪去,因为龙城自己本身也有点老花眼了,在这种环境之下,这篇文章他看得也不是很清楚。“陛下,这是一诗呢。”龙城先大致看了一眼,有些高兴道。他自己还在愁,纸上如果写得密密麻麻的字,看不太清楚,还要把内容全部读出来,对他来说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赵康政笑道:“哦那是绝句,还是律诗”龙城这才仔细打量一眼,这这会为难了,道:“陛下,似乎不是绝句,也不是律诗陛下,不但句数很奇特,连字数也很怪呢”赵康政皱眉,他知道龙城没多少学问,道:“那你只管读来就是了”龙城立在赵康政之前的空地上,手里拿着纸,半晌后才开口道:“卖炭翁”只是三个字,就已经开篇了,很多人听了这三个字,先所想到的是平仄问题,显然这三个字不符合诗句中的平仄,无论是几言,好像都不符合韵律。在大永朝,诗句必须是要有局势的,除非是词,但龙城从开始就说是诗,上来就让人大跌眼镜。很多人在想:“这可是堂堂的左相所举荐出来的诗词,虽然左相最后又说自己老眼昏花,但若左相觉得不好,是不会拿出来说的”龙城只是读了三个字就停了,所有人都想听听后面是怎么回事,但等了半晌,龙城还是没继续开口。赵康政道:“龙公公,怎么了”龙城道:“回陛下,老奴觉得这倒不像一诗,也不像一词,也不像一篇文章了”说到这里,在场已经有人开始偷笑了,四不像的文,都能被堂而皇之举荐出来,在赐宴这种神圣的场合来诵读,那真有点贻笑大方了,赵康政冷声道:“读”龙城只能硬着头皮读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只是一句话,眼镜又跌了一地。这算什么,写记叙文在这时代,是没有记叙文一说的,这么平铺直叙的文章,就是个童生也能写的出来,居然是出自进士或者是翰林之手还会被左相举荐龙城只能没有退路,只能继续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在场之人听到第二句,总算是有点诗句的样子了,他们脑海中也不由想象出一个正在烧炭的老翁,被烟灰熏得漆黑的模样。这两句称不上有多好,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只能是中规中矩。“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刚觉得不错,第三句突然就好像又被打回原型了,这么直白的诗,在场之人还是第一次听说,倒好像不是在听诵读诗词,而是在听老人讲故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到第四句时,在场很多人都微微皱眉,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代入到这个小故事中,一个老头身上穿着单衣正在烧炭,却怕因为天暖而自己的木炭卖不出去,心中如此矛盾,这也实在是有些苍凉了。另一边,皇帝也听得很认真。虽然这诗好像的确是在表现民间疾苦,但因所写的东西,不涉及到是否触及他内心底线的问题,皇帝也没觉得这烧炭的老头跟他有什么关系,他自己也抱着听故事的心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故事开始展,在场之人也开始为老者可怜,都担心天暖火炭卖不出去,现在突然下雪,那火炭一定能卖出去了,随即一定是销量好,而且买了新衣服回去,吃饱穿好,这应该是歌功颂德的套路啊。很多人都在觉得,这故事写的有水平,因为他们自己已经猜到了故事的结局。但往往事情